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重读《金匮》原著及其部分注释,很受启发。现将个人学习《水气病篇的》学习札记,录之于后,以就正于同道。《水气病脉证并治篇》25条:“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巳,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本条注家多随文演释,大同小异。如张路玉云:“此论少阴正水之病”;尤在经云:“水气病脉沉小者属少阴,言肾水也”,又云:“正水,肾脏之水自盛也”,可知所言“肾水”即正水,与张氏之说无二义。陈修园云:“此为石水证而出其方也”。按石水,《内经》云:“肾肝脉并沉,为石水”、“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  相似文献   

2.
王赐香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2):1570-1570
1病因病机胃脘痛简称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的疼痛。按其病因病机可分为虚痛、气痛、寒痛、热痛、瘀痛、食痛、虫痛等,其中虚寒型胃痛为较常见的胃痛类型之一。《杂病源流犀烛·胃痛》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壮者邪不能干,虚则着而为病,偏寒偏热……”。《素问·举痛论  相似文献   

3.
一、脉经的统一脉名和脉形:王叔和《脉经》分脉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即濡)、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其中革脉千金翼方作牢,革为传写之误。古医书脉名除与后世相同者外,内、难多见者有:“鼓、搏、喘,坚、横、急、躁、钩、踈、溢、毛、石、营、疾,覆、格”  相似文献   

4.
中风的主要证候特征为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引起的脑髓神机受损,主要病因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导致的淤血阻滞、痰热内蕴。目前中成药已成为临床治疗中风的主要手段,本综述总结了口服中成药在急性中风治疗中的临床表现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例1 患者,女,45岁,患伤寒证,发热恶寒,周身疼痛,恶心不思饮食。脉浮数。医以辛凉之剂与之发表,连服二剂不汗,病不稍解,迁延5、6日而表证如故。适值经期,至期月经不行,少腹胀满、拒按。大便燥结,小便如常。时或精神错乱,呼号狂叫。脉沉伏。此系太阳失表,逢经期热邪内陷,月经为热邪壅滞,瘀而不行,即伤寒热入血室之证。参《伤寒论》124、125两条之意,拟方抵当汤加味。  相似文献   

6.
2、对厥阴病提纲的认识 326条:“厥阴之为病……”历来大多数注家均认为是厥阴病的提纲,因为它是用具体的证候来说明厥阴病的证候性质属于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从《伤寒论》六经提纲来看,所谓提纲,是概括主要的证候、病机和证候性质的。提纲不可能无所不包地把本经所有的症状均排列出来。如太阳病的提纲是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以表证表脉来明确其证候性质。185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则仅仅从病机、证候性质加以提示,阳明之为病是里热实证,既不写症状,也不写脉象,也不提燥热便秘,在后面才陆续分条加以叙述和说明。甚简略概括则较厥阴病提纲更甚,不能否认185条为阳明病的提纲,更不  相似文献   

7.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4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主并治第二十》曰:"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欠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方由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细辛、当归、木通而成。方中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与细辛合而除内外之寒;甘草、大枣益气健脾,补血通阳;更以木通引诸药入血脉而温经通络,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的举、寻、按是中医诊断学中诊脉方法中常用诊法.在切脉法中,举法是指医生的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用举的指法取脉又称为"浮取".按法,是指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用按的指法取脉又称为"沉取".寻法,是指医生手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调节适当指力,或前后左右推寻,以细细体察脉象.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而取脉,故又称为"中取"[1].另外,按,除诊脉方法中的按法外,也指切诊中的按诊,是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患者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1],主要有触、摸、按、扣四法,如触肌肤、摸畸形、按虚里、按腧穴.  相似文献   

9.
张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紫癜性肾炎是由热、瘀、虚等因素引起,临床治疗中从审病机、选主方入手,注重调脾肾、除蛋白,将活血化瘀贯穿始终,临床收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八纲辨证     
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八纲辨证就是将四诊所得的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明确病变的性质、部位.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力量对比等情况的辨证方法。临床上的各种病证都可以用八纲来辨证。  相似文献   

11.
作者运用祖国医学辨证论治法则,在个人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病机、症状、脉象、诊断、治则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阐述。分析了本病不同阶段的脉象变化。并在治则中提出:发热初期多用清热解毒,热退血止则宜凉润,脉沉细无热者宜用温养,治疗大法应以补肾、健脾、养血为主。在辨证中提出了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脾肾阳两虚四型,但各型可单独出现,亦可交互发生。在论治中除分型列举选用药物外,并举出育阴健脾养血汤、补阳养血汤、温肾健脾养血汤常用方剂三首。文后附医案三例,供临床辨证施治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辨证将便秘分型治疗。方法在辨证过程中,用八钢辩证将其分为虚、实、寒、热;脏腑辩证将其归属为肺、脾、肝、肾、大肠,各从其类;气血津液辩证可判定气虚血亏、津枯肠燥等病因病性之所在,以辩证为纲要,选择治疗。结果经辨证对便秘加以分型治疗,求其标本,取得了近远期的良好效果。结论便秘就中医而言即可作为一个病又可作为一个症存在于某疾病中间,对便秘患者一脉通泻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务必经过辩证分析,纠其病因病机之所在,将其分型治之,方可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充和,脏腑协调,此乃防止便秘之要务。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们运用生物力学的知识结合临床脉象记录实践,对中医脉象进行了适当的分类,把关部的脉象粗略地分为迟数、浮沉、虚实、弦滑、粗细等几大类。这种分类法由于物理概念较明确,因此一些仅是在程度上存在差异的脉象,例如数与疾、伏与沉等就容易客观地反映出来了,再如一些较复杂的脉象也可以按中医的认识分解为较简单的物理概念。例如洪脉,《脉经》认为指下极大,一日浮而大。可以分解为搏动幅度大而有力 管径较粗 探头外加压力较小就可以获得满意的脉图(即浮取);革脉,仲景认为弦而芤,可分解为管径较粗 内压力小 动态波形有弦脉的特征;……,关于其他的脉象也都可以拆成以上的一  相似文献   

14.
中医认为“产后发热”是由于产妇分娩时阴血骤然虚损,阳易浮散,人体腠理甚虚,机体抵抗力骤然下降,如果此时调理不当,最易感受外邪而发病,也就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疗时应根据不同情况,辨证治疗。我国古代医家对“产后发热”早有论述,曾有“产后病温”、“败血为病”、“热入血室”之说。对其病因病机,历代各家,认识不同,如薛立斋认为“新产妇人,阴血暴亡,阳无所附而外热”,是指产后因  相似文献   

15.
1审因诊治 ,辨清表里对于外感发热的患者 ,首先辨明表热或里热是非常重要的。表热证主要表现为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或薄黄 ,脉浮数等。里热证可有身大热 ,不恶寒反恶热 ,汗出、渴喜冷饮、苔黄而干燥、脉洪大等。进一步可出现烦躁不安 ,神昏谵语或发斑疹 ,或是衄血、便血、口干燥而不多饮 ,舌红、脉洪大或细数。2发散解表 ,重在取汗在发汗的过程中 ,对汗的观察 ,护理得当与否 ,与表证的进退关系甚为密切。若服解表药后汗出热退身凉 ,提出表邪已解 ,不必尽剂。若服药后 ,汗出不彻 ,寒热未退 ,说明表邪未解。护理时应…  相似文献   

16.
阴阳是概括病证类别的纲领,又是八纲的总领,并可以概括其他三对纲领,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可见,病证总括起来不外乎阴、阳两证. 阴证与阳证 阴证 它是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而出现的证候,属寒、虚证.此类病证患者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长、舌淡胖嫩、苔白,脉迟弱.  相似文献   

17.
总结清代治疗消渴病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对消渴病的病机认识与治疗经验。消渴病病机,有寒消、热消之别,热又有虚火、实火之分,有病始于中焦燥气虚燥热者,也有始于肾气虚冷者。治疗方面,清代医家重视补肾气、脾肾同治、顾护脾胃、升提元气等。  相似文献   

18.
刘宝厚教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宝厚教授将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病机概括为虚、风、湿、热、毒、瘀几个方面,主要病机是湿热与血瘀。分风热血瘀、湿热血瘀、气阴两虚血瘀、脾肾阳虚血瘀等证型。采用中西医结合双重诊断治疗,强调活血化瘀,注重清热祛风解毒,临证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9.
(一)心阴虚心血虚:(相当于风心衰工~。风湿活动期)证状:心慌气短、劳动后加重或低热、自汗、盗汗、口干、知头红或淡红,脉沉细弱或敉或结代。  相似文献   

20.
从外因看高原病的发病机理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高原缺氧、严寒、气燥三方面探讨了高原病中医发病机理。认为急性高原病以气虚、阳虚为主;慢性高原病病因病程较久、五脏俱为所累、属虚实夹杂之证。虚、指肺、肾、心、脾之脏气虚损及气血阴阳俱亏、实,指瘀血阻滞,兼有肝服气滞、水停及痰凝,但偏于阴虚血瘀,故舌多紫绛、光而少苔。同时指出,慢性高原不病血瘀之脉多弦滑兼数,重按觉虚,此点与平原血瘀之细涩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