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VC-RI)的病原菌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对急诊ICU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并符合CVC—RI诊断标准,细菌学检查均阳性的10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CVC—RI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37.9%,39/103)和革兰阴性菌(42.7%,44/103)发生感染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VC—RI与使用导管腔数、置管时间、置管部位有关。锁骨下静脉置管发生感染的比例最低。结论应尽量选择在锁骨下静脉置管,控制置管时间和导管腔数,注意监测病原菌菌谱的变化。预防重点是避免导管腔内外的污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享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患者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经验。方法 收集并分析1例留置PICC的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男,78岁,诊断“急性Ⅰ型呼吸衰竭、吸入性肺炎、高血压、脑梗死后遗症”。外周血管穿刺多次失败,在超声引导下利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成功留置PICC,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结论 为保护外周静脉,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留置PICC在ICU是有效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控制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自2007-2011年入住NICU并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患者资料,按照是否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进行分组,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NICU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自2007-2011年NICU进行中心静脉置管778例次,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175例次,发生率为22.4%,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平均时间9.1d;送检导管中病原菌检出阳性率为40.2%,导管血送检病原菌检出率为42.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及置入三腔导管进入最终的回归模型,OR值分别为3.777、9.094和7.342.结论 N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病率高,中重度昏迷、糖尿病史及置入三腔导管是发生中心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建议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重点防护.  相似文献   

4.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中心静脉插管的66例患者CRI的发生率,同时对患者CRI可能相关的25个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与CRI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66例患者插管143次,共发生CRI 46例次,CRI发生率为32.17%、千导管日感染率为28.57‰;丧失自理能力、置入三腔导管为发生老年内科ICU患者CRI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066、1.778)。结论老年内科ICU患者CRI的发生率高,而丧失自理能力、置入三腔导管者更易于发生CRI,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三腔静脉导管的留置、严格无菌操作和加强护理是降低该人群CRI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预防和控制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送检的172例中心静脉导管培养标本的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菌68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42株(61.8%),前三位依次是表皮葡萄球菌16株(23.5%)、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13.2%)及溶血葡萄球菌7株(10.3%).革兰阴性杆菌26株(38.2%),前三位依次是鲍氏不动杆菌10株(14.7%)、肺炎克雷伯杆菌7株(10.3%)及铜绿假单胞菌5株(7.4%).多数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度为100.00%,革兰阴性杆菌仍对环丙沙星、舒巴坦及亚胺培南有较高的敏感度.结论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以革兰阳性球菌多见,呈现多重耐药.故临床医师应加强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认识,早期预防和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目标监测2008年8月-2009年7月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患者,对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原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共监测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患者168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5例,感染发生率为14.88%;年龄〉60岁患者感染发生率(19.59%)高于〈60岁患者(8.45%);导管留置时间〉10天感染发生机会增高;留置部位不同无统计学差异;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占72.0%(18/25)。结论: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感染率较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防治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95例采用留置导管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危险因素,并总结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 695例患者中发生感染的患者共103例,感染率为14.82%;共检出病原菌154株,主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3株占53.90%;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17分、血清白蛋白含量<30g/L、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14d,导管留置时间≥7d,合并基础疾病均是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诱发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相应情况给予具体的防治措施以减少该类患者的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医务人员对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知识掌握情况,以及CLABSI监测模块的操作情况,为监测系统评估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采取匿名、独立完成问卷的方式,对北京市具备ICU CLABSI监测功能的28所医院负责CLABSI监测的54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共收回问卷54份,均有效。被调查医务人员负责CLABSI监测的平均工作年限为3年,关于CLABSI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定义知晓率为83.33%(45名),仍有14.81%(8名)的医务人员不清楚两者的内容及区别。61.11%(33名)的医务人员仍在使用纸质类表格记录监测情况,33.33%(18名)采用电子表格+人工录入。51名(94.45%)医务人员了解CLABSI诊断标准;除高热和寒战外,对CLABSI患者其他症状/体征的知晓率在85%左右。医务人员对CLABSI感染控制措施相关知识(插管技术、规范操作、管路维护、缩短置管时间、有效皮肤消毒)的知晓率为94.45%~100.00%。结论此次调查提示,监测人员CLABSI相关知识水平和系统操作能力仍有待提高,CLABSI监测系统模块有待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并分析CRBSI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医院各科ICU 2008年1~12月所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9例患者总置管日2456 d,共送检165份中心导管尖端和283份血培养标本,导管53例阳性,阳性率为32.1%,与导管尖端培养出同一种细菌的血培养14例,导管尖端细菌定植率为21.6‰,感染率为5.7‰;引起CRBSI病原菌主要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8.6%)、金黄色葡萄球菌(21.4%)和白色假丝酵母菌(21.4%)。结论研究显示,引起CRBSI的菌株耐药率非常高,应加强导管管理的全程监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患者深静脉置管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表单式记录方法,记录置管前手消毒、置管时机、置管部位、置管频次、置管时间、穿刺点护理、输液接头、敷料选择等内容。结果通过对64例置管患者的干预,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7.8%,其危险因素主要与置管技术、无菌原则、插管部位、使用时间、导管维护等有关。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使用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感染的发生难以避免,针对其危险因素,采用表单式的护理方法,可以提醒操作者及维护者在置管前的准备、置管中的配合及置管后的护理方法,从而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保留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的安全性以及是否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导管拔除.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不明原因发热怀疑导管相关性感染同时临床状况相对稳定患者,分为保留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组(观察组)31例和立即拔除中心静脉导管组(拔除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ICU病死率、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估(SOFA)评分、最高体温、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和中心静脉导管拔除率.结果两组患者的ICU病死率、SOFA评分、最高体温和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11例(35.5%)中心静脉导管最终给予拔除,同拔除组100.0%的中心静脉导管拔除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临床怀疑导管相关性感染,如果患者临床状况相对稳定,保留观察中心静脉导管方案可以减少相当多的不必要导管拔除,同时也不会恶化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保留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的安全性以及是否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导管拔除。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不明原因发热怀疑导管相关性感染同时临床状况相对稳定患者,分为保留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组(观察组)31例和立即拔除中心静脉导管组(拔除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ICU病死率、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估(SOFA)评分、最高体温、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和中心静脉导管拔除率。结果两组患者的ICU病死率、SOFA评分、最高体温和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11例(35.5%)中心静脉导管最终给予拔除,同拔除组100.0%的中心静脉导管拔除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临床怀疑导管相关性感染,如果患者临床状况相对稳定,保留观察中心静脉导管方案可以减少相当多的不必要导管拔除,同时也不会恶化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策略预防重症监护室(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2月某院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实施集束化干预策略的179例患者作为试验组;2010年1-12月该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未实施集束化干预策略的19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RBSI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 CRBSI发生率为3.3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42‰(χ2=5.340,P=0.021);且试验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26.43±7.16)d vs (33.25±8.51)d;t=8.35,P<0.001],发生CRBSI的时间显著延长[(10.11±2.34)d vs (6.23±1.92)d;t=17.703, P<0.001],手消毒液消耗量明显增加[41.2 mL/患者日 vs 3.5 mL/患者日;t=34.469,P<0.001]。结论在ICU实施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能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 有利于CRBSI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CU-应用微量泵中心静脉高浓度补钾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ICU发生低钾血症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高浓度组,每组各39例,补钾均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常规组钾浓度为40mmol/L,补钾速度为10~20mmol/h;高浓度组钾浓度为100~300mmol/L,补钾速度为加~200mmol/h,同时计算达到目标血钾浓度所需补钾量,监测两组血钾浓度、每小时尿量、达到目标血钾浓度所需时间及患者局部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均存在低钾血症,设定目标血钾浓度为4.0mmol/L,两组治疗前血钾浓度、所需补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9±0.2)、(3.0±0.2)mmol/L和(85.2±8.7)、(92.3±7.6)mmol。常规组与高浓度组相比达到目标血钾浓度所需时间较长[(17.25±4.49)h比(5.67±0.75)h,P〈0.01]。结论在ICU严密监护下应用微量泵中心静脉高浓度补钾安全、有效.有一定的临床廊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ICU应用微量泵中心静脉高浓度补钾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ICU应用微量泵中心静脉高浓度补钾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发生低钾血症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高浓度组,每组各39例,补钾均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常规组钾浓度为40 mmol/L,补钾速度为10-20 mmol/h;高浓度组钾浓度为100-300mmol/L,补钾速度为40~200mmol/h,同时计算达到目标血钾浓度所需补钾量,监测两组血钾浓度、每小时尿量、达到目标血钾浓度所需时间及患者局部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存在低钾血症,设定目标血钾浓度为4.0mmol/L,两组治疗前血钾浓度、所需补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9±0.2)、(3.0±0.2)mmol/L和(85.2±8.7)、(92.3±7.6)mmol.常规组与高浓度组相比达到目标血钾浓度所需时间较长[(17.25±4.49)h比(5.67 4±0.75)h,P<0.01].结论 在ICU严密监护下应用微量泵中心静脉高浓度补钾安全、有效,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非白色念珠菌和白色念珠菌感染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09年4月ICU获得性念珠菌感染患者103例,其中非白色念珠菌感染46例,白色念珠菌感染57例,对其多个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非白色念珠菌中,光滑念珠菌19例(18.4%),近平滑念珠菌13例(12.6%),热带念珠菌10例(9.7%),克柔念珠菌2例(1.9%),其他念珠菌2例(1.9%).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中心静脉导管(CVC)留置>2 d(OR=32.477,95%可信区间:4.905~215.035,P=0.000)、全胃肠外营养(OR=3.119,95%可信区间:1.214~8.015,P=0.018)和氟康唑预防治疗(OR=5.084,95%可信区间:1.319~19.596,P=0.018)与非白色念珠菌感染密切相关.结论 CVC留置>2 d、全胃肠外营养和氟康唑预防治疗是非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指导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BM、CNKI、WanFang Data数据库中关于ICU患者CRBSI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应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有12篇,总样本量为14 422例,5篇队列研究,7篇病例对照研究,NOS评分为4~6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导管留置时间(WMD=12.25,95%CI=5.55~18.94)、多腔导管(OR=3.52,95%CI=1.46~8.52)、股静脉置管(OR=2.44,95%CI=1.34~4.46)、肠外营养(OR=2.47,95%CI=1.18~5.21)、住ICU的时间(WMD=10.01,95%CI=4.17~15.85)、APACHEⅡ评分(WMD=4.46,95%CI=1.25~7.66)、合并糖尿病(OR=1.83,95%CI=1.08~3.09),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导管留置时间、多腔导管、股静脉置管、肠外营养、住ICU的时间、APACHEⅡ评分、合并糖尿病是ICU患者CRBSI危险因素。因纳入研究总体方法学质量一般,尚需设计严谨、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对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科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特点、影响因素、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方法收集医院综合科收治的335例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60岁患者临床及病原学资料,分为感染组与对照组,对2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5例患者中,感染48例,感染率14.3%;感染组导管留置时间、胃肠外营养、气管切开、住院时间及费用均高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共培养出52株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24株,占46.2%,革兰阴性杆菌22株,占42.3%,真菌6株,占11.5%;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均有较高程度的耐药;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最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与病情危重程度相关,费用明显增高,病原菌耐药严重,在高度怀疑严重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而培养结果尚未回报时,可适当选用替考拉宁联合美罗培南或者阿米卡星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横断面调查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及评价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选择2006年8月至2007年1月收住北京朝阳医院和安贞医院呼吸ICU、急诊ICU的患者.在入住ICU 48 h内完成双下肢静脉超声,查出入ICU时已合并DVT的患者;出现DVT症状、转出ICU前或入住ICU 10~14 d时完成第二次下肢静脉超声,查出在ICU住院期间发生DVT的患者,采集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观察患者有无肺血栓栓塞症(PTE)相关症状体征,需要时行相关检查. 结果 48 h内DVT阳性率为11.90%(30/252);在ICU期间DVT阳性率为15.12%(26/172).13例疑诊PTE,3例确诊PTE.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二聚体升高、近期手术史、肾功能衰竭为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ICU人群是DVT的高发人群,ICU医生应对静脉血栓栓塞症问题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