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岚 《医学信息》2010,23(13):2191-2192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由鼠类带毒传播,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基本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体是汉坦病毒(Hantaviru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并发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特别是肾功能衰竭,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左侧股神经损害1例张相武(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医院宝鸡721000)流行性出血热(EHF)并发股神经损害者少见。我们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男,47岁。因发热、头痛、恶心4日,昏厥2小时于1989年12月21日入院。体检:T37.6℃呼吸2...  相似文献   

3.
我院内科1998年收治流行性出血热17例,首次采用腹膜透析术抢救危重病人2例,成功1例,现将抢救成功1例的护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患者,女,63岁,于1998年1月23入院,主诉:发热、头痛、腰痛、恶心、周身不适,在家抽搐一次入院,心率90次/分,血压4/OkPa。医嘱给予扩容,升压药静滴,血压9/6.6kPa,病情仍然危重,24、25日病人血压不稳(4.5~11.7)/(0~5.0)kPa,在升压药同用的情况下,血压仍不稳定,24日25日输入4000ml液体,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国内外部分学者提出 ,非甲状腺疾病 (NTI)可致甲状腺功能的改变[1~ 4 ] 。笔者旨在探讨流行性出血热 (EHF)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机制及其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 :(一 )EHF组 :74例 (男 5 8,女 16 )均系本院传染科住院病人 ,其中轻型 2 6例 ,中型 31例 ,重 (危重 )型 17例 ,年龄 17~71岁。以 1986年南京全国EHF专题会议制定的诊断和分型依据。(二 )正常对照组 :4 0例 (男 30 ,女 10 )健康受试者 ,年龄18~ 6 4岁 ,均为我院全面体检合格者 ,肝、胆、脾检查无异常。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简称EHF)为一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我国为流行区之一。现将有关本病的传染源、病原、临床表现、传播途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肾脏损害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方法对1例以肾脏损伤为主要症状,行肾活检术病理诊断为EHF病例进行光镜、免疫荧光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EHF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肾间质显著性灶性出血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肾小球系膜细胞可伴有轻度增殖;免疫荧光显示IgM、IgG、IgA及C3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线形沉积。结论EHF临床上可仅表现为发热和肾脏损伤,易造成误诊、漏诊。其肾脏组织病理学表现对EHF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辅助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HF)的疗效.方法将E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苯那普利5mg/日,至明显进入多尿期停用.与对照组比较,观察各期越期率及肾功能情况.结果治疗组各期越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治疗组血Gr平均升高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血Cr平均恢复天数及尿蛋白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苯那普利作为治疗EHF辅助药物有减轻蛋白尿、降低血Cr、改善肾功能、提高越期率等作用,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苯那普利辅助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EHF)的疗效 .方法 将E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 48例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苯那普利 5mg/日 ,至明显进入多尿期停用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各期越期率及肾功能情况 .结果 治疗组各期越期率高于对照组 (均p <0 .0 5 ) ,且治疗组血Gr平均升高水平低于对照组 (p<0 .0 1) ,血Cr平均恢复天数及尿蛋白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p <0 .0 1或 0 .0 5 ) .结论 苯那普利作为治疗EHF辅助药物有减轻蛋白尿、降低血Cr、改善肾功能、提高越期率等作用 ,可改善预后 .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尸体肾脏中IgE型免疫复合物沉积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免疫酶组化法检测EHF尸体肾脏IgE型免疫复合物,并检测同一肾检病人血清中IgE及其复合物。结果发现,EHF病人肾组织中有IgE型免疫复合物的沉积,通过抑制试验证明复合物为IgE型。病人血清中亦检出较高水平的IgE型复合物。这说明IgE型复合物可随血流沉积于肾脏参与EHF中晚期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1.
收集我院传染科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41例心电图资料。41例心电图中,异常31例,达75.6%。异常心电图以心律失常最为多见(窦性心律失常18例,房性早搏2例,房颤2例,窦房结—心房交界区游走1例,室性早搏3例,各种传导阻滞3例);其次是T—U融合,符合低钾改变5例,高钾改变1例,低电压3例,其它3例。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造成广泛性、全身性血管受损,多种免疫反应参与,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组织水肿和出血,微循环障碍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心电图检查主要用于显示心肌损伤和血钾紊乱情况,可指导临床治疗工作。文中讨论了病理解剖与心电图改变、电解质紊乱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心电图低电压可能性因素,提出应注意心室损害的观察。  相似文献   

12.
肾脏是多发性骨髓瘤常见受累器官,应用血液净化技术快速去除血清中的单克隆游离轻链,是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主要包括血浆置换和高截留量血液透析。基于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血浆置换能否改善肾脏预后仍存在争议。而高截留量血液透析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型治疗模式,一些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均显示出其改善肾脏预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中晚期病人免疫疗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导了流行性出血热(EHF)中晚期病人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上升,补体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溶解活性(CRA)显著地低于正常人(P<0.01).应用联合抗过敏疗法加用新鲜血浆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病人血清 CRA 增强,CIC 浓度下降,临床各项指标及肾功能指标明显改善,病死率下降.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正华 《中国微循环》2007,11(4):267-268
目的研究流行性出血热各期血流变的变化,探讨引起流行性出血热各期血流变变化的因素。方法测定30例流行性出血热各期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及TK值的变化并与3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烧期、低血压休克期、多尿期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TK值都增高(P<0.01);而少尿期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降低,但红细胞聚集指数及TK值也明显增高(P<0.01)。红细胞比容在发烧期正常,低血压期明显升高,少尿期降低,多尿期虽有回升,但仍显著低于正常。结论流行性出血热各期血流变明显异常;血流变异常是流行性出血热病理变化之一。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中的出血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行性出血热的出血机理归纳为血小板异常,凝血因子异常,抗凝系统失控,纤溶系统亢进,血中类肝素物质增多,血管壁异常六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以43例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流热)患者皮肤活检标本为对象,以正常人皮肤标本为对照,观察了流热患者发热期、低血压休克少尿期和多尿期肥大细胞的变化。肥大细胞形态观察及定量分析都发现,在流热病程的不同阶段,肥大细胞变化有一定规律性。这些现象用统计学处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并与患者同期体内特异抗体变化相关,因此认为肥大细胞参与了流热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毒种的选择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本文回顾1992~1993年55例确诊为EHF而又作过脑电图(EEG)检查的病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一般资料:本组55例符合彭文伟主编的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中有关EHF的...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对96例不同C3、D4水平组EHF患者测定了GOT、GPT、总蛋白、白蛋白,发现这四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尤以C3水平低下组改变明显。结果显示补体C3水平低下组肝脏损害程度比C3或C4水平增高组,C3或C4水平正常组严重,说明补体系统在参予EHF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