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加于阴谓之汗”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此句经文,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大致有两种观点。第一种以阴津与阳气的关系阐释,言阳气有余,内加于阴,阴得阳而外出,故谓之汗;第二种以脉候阐释,言属阳的脉体出现于属阴的脉位上,即“阴脉多阳”时,则阳迫阴津外出的汗出症。作者通过引经据典及名家医案阐述,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属于脉诊范畴,这种脉象实属“洪脉”之类。它不仅说明了汗与洪脉之间的关系,还说明了脉洪是热证的一个代表脉象,“汗”在这里不只是指一个症状,而是代表了一个证候。  相似文献   

2.
陈明 《河南中医》1997,17(3):133-134
对此句经文,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大致有两种观点。第一种以阴民阳气的关系阐释,言阳气有余,内加于阴,有得阳而外出,故谓之汗;第二种以脉候释,言属阳的脉体出现于属阴的脉位上,即“阴脉多阳”时,则阳迫阴津外出的汗出症。作者通过引经据典及我家医安阐述,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属于脲仍范畴,这种脉象实属洪脉之类,它不仅说明了汗与洪脉之间的关系,还说明了脉洪是热证的一个代表脉象。“汗”在这里不只是指一个症状,而是  相似文献   

3.
任冬冬 《中医研究》2008,21(12):13-14
脉与症均反映疾病信息,而疾病错综复杂、扑朔迷离,脉与症未必相符相应,故自古有“脉症舍从”之论,而一人之脉象亦有阴阳互见,自相矛盾者,相应亦当有舍从之道。  相似文献   

4.
诊脉审证辨别早期妊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诊脉审证辨别早期妊娠,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兹介绍如次。1诊脉辨早期妊娠1.1脉证不符《素问·腹中论篇》云:“帝曰:何以知妊子之且生也?歧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有病谓经闭、呕吐等症,无邪脉谓脉象如常也。如在停经前月经正常,停经后病吐逆而寸脉不浮、关脉不弦者为孕。寸浮为痰、关弦为肝亢.皆病脉也。近代医家时逸人曰:“身无病而有病脉,如停经之后脉虽动摇而心不悸,脉虽滑数而身不发热,亦为有孕”。1.2阴搏阳别《素问·阴阳别论篇》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脉象寸为阳而尺为阴。尺…  相似文献   

5.
蜿蜒脉     
临床常遇到一种脉象,即寸口脉蜿蜒屈曲而较硬,该种脉象亦常见于头维与上臂动脉,多见于中老年人,每伴动脉硬化症。文献中未曾记述该种脉象,笔者称其为“蜿蜒脉”。下面简介一下我们对此脉的初步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6.
在一些临床报道和中医著作中,时见有将弦与缓两种脉象归于同一部脉中的现象。如称某人脉“弦缓”、“弦细缓”等。笔者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弦与缓都是依据脉象的形态来区分的。“弦”即状如绷紧的弓弦之意,是指脉象手直且长,并较紧张。“缓”即柔缓、缓和之意,在脉学著作中它被形容为“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如初春杨柳舞风之状”。可见缓脉本指一种松弛、缺乏紧张度的脉象。弦与援这两种脉象也和浮沉、近数一样,是一对相反的脉象,不会同时出现在一部脉上。当然,弦缓并提者并非有意自相矛盾,而是没有正确使用“缓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串联审视田曾流派治案之药、方证与诊法联系规律,明晰其脉法体系与临证辨治模式。方法:以田曾流派存世医案为基础,建立田曾流派“脉象-方证-症状-处方-药物”数据库。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对脉-方证、脉-症、症-方及症-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对关联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共纳入田曾流派医案275个,其中脉-方证关联规则中置信度最高的是脉沉有力→调胃承气汤(100.00%);脉-症规则中置信度最高的是脉弦长→肠鸣辘辘(100.00%)、脉浮缓→纳呆(100.00%)及脉沉弦→头晕(100.00%);置信度较高的症-方规则主要集中于半夏泻心汤证;症-药关联中置信度最高的为小便灼热→滑石(100.00%)、心悸→甘草(100.00%)及心悸+头晕→甘草(100.00%)。结论:田曾流派以脉象定方药,以脉象联症状,将“脉-方证-药”体系及“脉-症-方药”体系有机融入临床实践中,形成“脉象-方证-症状-处方-药物”五位一体之独特辨治模式,对经方之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通过脉象仪显示的图像研究证实,脉象仪所显示的图像,与《濒潮脉学》“体状诗”的描述基本一致.本文试从现代医学,特别是从心电图学角度,对中医脉诊中有关率与律的实质加以剖析,使其更趋明确化,标准化,规范化.常人脉谓之平脉.  相似文献   

9.
脉象是区分脏腑经络、寒热虚实等不同病情的手段,对于辨证治疗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症状是疾病存在的证据、辨证的依据。笔者在临床辨证时,发现有不少患者在发病过程中脉症不相符,经采用从舍施治,多获疗效。1 根据脉症虚实决定脉症从舍。 一般而言,症实脉虚时舍症从脉,脉实症虚时舍脉从症。《景岳全书·脉神章》云“假实者病多变幻,此其所以有假;假虚者亏损既露,此其所以无假”,但也有例外。下列二例脉症不相符,属假虚真实病案。 1.1 属症实是真、脉虚是假,应舍脉从症。  相似文献   

10.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提出以色泽、脉象、形态以及色脉与四时的顺逆,作为判断疾病预后好坏的依据。归纳四种易、难治的情况,“四易”是:形气相得,色泽以浮,脉弱以滑,脉从四时;“四难”是: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笔者不揣浅陋,将这4种情况的粗浅认识,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统计近30年相关文献中动脉硬化闭塞症舌脉象的分布情况,并分析近9年来临床439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舌脉象分布情况,研究舌脉象在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辨证论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对近30年与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文献中的舌脉象进行描述记录,回顾首诊为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39例,提取其舌脉象进行记录,应用统计学软件对舌相及脉象进行频次分析。结果文献中出现前3位的舌色为:舌红、舌淡、舌暗;前5位脉象为:沉脉、细脉、弦脉、涩脉、迟脉。临床病例中出现前3位舌色为:舌暗、舌红、舌紫;脉象出现频率前5位的症状依次为:弦脉、细脉、沉脉、滑脉、涩脉。结论文献及临床实际病例中舌脉象分布略有差异,但舌象、脉象变化可较客观地反映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疾病主要证候特点及临床规律,为中医辨证动脉硬化闭塞症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浅析脉象产生机制及其解剖生理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传统中医以肤浅的人体解剖生理结构与精深的中医理论相结合,这一历史的局限性使得中医脉诊“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脉诊准确性难以把握,科学性受到质疑,学习的人望而却步,更别说达到“切而知之谓之圣”的境界了。因此笔者借助现代医学,补上“中医人体结构”这一薄弱环节,以期对脉象产生机制的认识和临床运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统计近30年相关文献中动脉硬化闭塞症舌脉象的分布情况,并分析近9年来临床439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舌脉象分布情况,研究舌脉象在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辨证论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对近30年与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文献中的舌脉象进行描述记录,回顾首诊为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39例,提取其舌脉象进行记录,应用统计学软件对舌相及脉象进行频次分析。结果文献中出现前3位的舌色为:舌红、舌淡、舌暗;前5位脉象为:沉脉、细脉、弦脉、涩脉、迟脉。临床病例中出现前3位舌色为:舌暗、舌红、舌紫;脉象出现频率前5位的症状依次为:弦脉、细脉、沉脉、滑脉、涩脉。结论文献及临床实际病例中舌脉象分布略有差异,但舌象、脉象变化可较客观地反映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疾病主要证候特点及临床规律,为中医辨证动脉硬化闭塞症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诊脉可解读脉象中的“谜”,解开生命密码,揭示患者内心世界,心理脉象的作用功不可没,但相当一部分患者包括一部分中医师不了解心理脉象,认为医者脉诊像是在“算命”,是“迷信”,不相信通过诊脉可以发现人内心想法,这是一种认识误区。本文将通过笔者从师经历,带领大家一块认识心理脉象,解读“脉谜”,破除迷信。  相似文献   

15.
房颤脉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房纤颤是仅次于期前收缩(早搏)的一种心律失常,临床常见有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种。因心房纤颤(房颤)导致心律、心率和心音改变而影响脉搏之变化,出现多种异常脉象,但现在各类中医杂志对房颤脉描述不清,或曰结代,或曰叁伍不调,或曰心律不齐,或曰沉涩莫衷一是。房颤通过心电图可确诊,而脉象要靠三指体会。虽脉象“在心易了”,因“指下难辨“而众说不一,故通过心电图所示体会房颤脉,对于掌握中医脉象很有帮助,使其“在心易了,指下亦明”。在临床常见的28种病脉中,哪些脉象与房颤脉相同呢?兹不揣浅陋,陈述管见。在阵发性房…  相似文献   

16.
脉症从舍辨     
关于脉症从舍的问题提来已久,对此,笔者略有浅薄的认识,认为脉象为症的内容之一,脉象的内容非常广泛,临床意义复杂多样,脉象与症是一种从属关系,通常说的假象在很多情况下是症状尚未收集完备,辨证尚未明确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7.
柏红阳 《四川中医》1997,15(1):10-10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精华之一,在临床中有着重要的诊断意义。《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一般而言,脉与证应当合参,各种疾病常有其主要脉象,如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太阳伤寒病的脉浮紧、少阴病的脉微细、百合病的脉微数、疟疾脉弦等。仲景脉法,有其独到之处,仲景往往用几种复杂的脉象结合起来以阐释病机,有时以脉象代替证候,有时还依据脉象来指导治疗,根据脉象推断病情、判断预后、制定禁忌等。现将仲景脉法浅析如下;1.以脉象阐释病机《金医·腹满寒庙宿食病》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  相似文献   

18.
一、脉象《伤寒论》中脉象阴阳的含义较广,其所指大致可分为脉位、脉势、脉类三种。 1.脉位:即脉象见于寸、关、尺三部的位置。因其脉之各部所应脏腑不同,所以,脉象与脏腑病变相应,有三部同见,也有单见于一部者。《伤寒论》中所指的脉位,一般阴阳并举时,阳指关前,阴指关后,总赅寸关尺,指一种脉象见于寸关尺三部。如:“脉阴阳俱浮(6条)”是寸关尺三部俱见浮脉;“脉阴阳俱紧(3、283条)”是寸  相似文献   

19.
小柴胡汤“但见一证”及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少阳病“七主证”列表,从门诊病人中将具其中二证以上者设相关项目13项进行随机登记,用小柴胡汤(含合用方)治疗,在近2万病人中系统观察了600例。分“七主证”、脉象、舌象、病名、兼症、加用方等项统计。结果表明,提纲证与往来寒热、心烦喜呕发生率相近;弦、细(均合兼)脉发生率相等;兼见症状95个;涉及西医急慢性疾病22种。从而证明:“但见一证”意在突出本方应用广泛,而非确指;少阳病位不能作机械排列;弦脉非特异脉象。  相似文献   

20.
笔者多年来运用“四诊合参”诊断冠心病中症状、脉象和舌象的表现,对某些特殊病例,运用“从症舍脉”、“从症舍舌”、“从脉舍症”和“从舌舍症”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兹举4例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