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隐性循经感传、低阻抗和高振动声三种方法,采取体表厘定标准点、标准线,对30例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受试者手少阳三焦经体表循行进行精确定位。结果表明,三种方法所测三种实验经脉线相互重合,其宽度在1毫米以内,其主线与古典经脉线相吻合。在手臂部循主线内外各1厘米左右处,测出两条在手背部从主线分出至肩部又并入主线的支线。支线的出现与古典论述及经络图谱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三焦经体表循环线的生物物理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隐性循环感传、低阻抗和高振动声三种方法,采取体表厘定标准点、标准线,对30例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受试者手少阳三焦经体表循环进行精确定位。结果表明,三种方法所测三种实验经脉线相互重合,其宽度在1毫米以内,其主线与古典经脉线相吻合。在手臂部循主线内外各1厘米左右处,测出两条在手背部从主线分出至肩部又并入主线的支线。支线的出现与古典论述及经络图谱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经脉线与非经脉线相关组织导热性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与经脉线和非经脉线相关组织的导热性有无不同.方法:应用红外热像仪系统,对4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结果:在经脉线上的穴位或非穴位处加热,皮温反应可沿经双向扩展,长者几乎可以通达该经脉的全程;而在非经对照部位加热,皮温的反应仅限于局部,没有明显的扩散,更没有确定的方向.对前臂内侧经脉线和非经脉线的皮肤同时加热,皮温的反应沿经扩展的速度明显快于非经部位,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逐渐形成了三条与古典手三阴经路线基本一致的红外辐射轨迹.结论:经脉线上相关组织的导热性较非经对照部位好,而且有明确的方向性,两者的物理学特性确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尺胫针疗法与生物全息理律的相关关系,以巩固该疗法的基础理论支持。方法以局部整体全息律为核心,通过文献查阅,对全息律在尺胫针中的应用加以阐释。结果尺胫针疗法多处体现着生物全息律的观点,若将每一个经脉系统称为一个小的整体,那么十二经脉系统则为大的整体;就每一个系统而言,若将皮部称之为局部,那么该皮部与之相应的络脉、经脉、脏腑组织等所组成的系统就为一个整体;就每一个皮部来说,尺胫部之皮部为局部,该经脉在体表之皮部就为整体。结论生物全息律对尺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尺胫针在治疗软组织损伤痛方面依据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律失常家兔前臂手三阴经表面微循环的变化,比较手三阴经经脉反应的差异性。方法:将2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及模型组,每组10只。经耳缘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3.3 m L/kg麻醉,生理盐水组注射1 m L/kg的0.9%氯化钠溶液,模型组注射1 m L/kg的0.4%氯化钡溶液以复制心律失常模型。通过激光散斑血流呈像技术观察分析两组家兔干预前后手三阴经微循环的变化规律。结果:模型组家兔手三阴经微循环灌注量均较造模前明显降低(P<0.01),且手厥阴经降低幅度大于手少阴经(P<0.05),手太阴经与手少阴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三阴经上观测点微循环变化量与其位置呈负相关关系(P<0.001),即越靠近肘部的观测点微循环灌注量减少的越多。结论:家兔心律失常时,前臂内侧面手三阴经气血厥逆,以手厥阴经最为明显,且手三阴经经脉反应越靠近肘部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经脉线的全程均可用隐性感传(LPSC),低阻抗(LIP)和高振动声(PAP)三种生物物理学方法严格定位,而且三种方法所测定的经脉线完全重合在一起,其宽度仅为1毫米,其位置终生相对不变,并和古典经络图基本互相吻合。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经脉线的三种生物物理特性分别与不同层次的四种组织形态结构相关。经络线角质层变成可能与经络的低阻抗特性有关;人体和大鼠循经低阻线下在表皮层和真皮层、皮下结缔组织小,神经末稍、神经束、血管以及肥大细胞相对集中可能与循经敏感现象有关;在经脉线下的深肌层内,特殊结构的结缔组织复合体,可能与循经高振动声的发生有关。由此可见,经脉线实乃一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的立体结构。经脉线的多种生物物理特性都有相应的形态学结构进一步证明早在2000年前中国《黄帝内经》和960年前宋代铜人所载的十四条经脉是真实的,科学的。  相似文献   

7.
笔者通过对比分析马王堆、老官山、《黄帝内经》等文献,对手臂阴经的循行演变及主治进行探讨,发现《灵枢·经脉》中手三阴脉的形成经历了一阴、二阴到三阴的演变,其起点随着脉动点的增加由脥部向手掌延伸。手厥阴心包经是马王堆帛书十一脉系统唯一缺少的一条,此经脉在老官山才形成,彼时称之为心主之脉,心主之脉的诞生是《灵枢·经脉》中十二经脉循环无端的基础;而在经脉终点的记录上,《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遵循不同的原则,《足臂十一脉灸经》更加注重临床治疗效果,其经脉终点依据主治所及而定,《阴阳十一脉灸经》则皆入心,这一做法为老官山十二脉所沿用。当经脉与脏腑相连的系统形成时,由于经脉不再入心,经脉对应的主治亦发生了迁移。  相似文献   

8.
李芳琴  张卫华 《陕西中医》2012,(11):1533-1534
目的:浅析尺胫针疗法中"痛位在督脉,皮部取太阳"。方法:尺胫针疗法是依据十二经脉所布所属系统划分区域的,其刺激部位是病变所属经脉相应之尺部或胫部之皮部,但临床若病位在前后正中线时,应取何经之尺部或胫部皮部则难以把握。通过相关理论研究及大量临床实践总结,认为督脉与太阳经在经脉循行上密切相关,二者经气相通,生理病理相互为用。结论:病变位于后正中线的督脉时,应选取手(横膈线以上者)足(横膈线以下者)太阳经皮部治疗效果较好,即"痛位在督脉,皮部取太阳"。  相似文献   

9.
交会穴是十二经与奇经八脉之间,两条或数条经脉相互交叉点上的腧穴。这些经脉有的阳经与阳经相交、阴经与阴经相交,有的阳经与阴经相交、阴经与阳经相交,也有十二经与奇经八脉相交。交会穴分布在头面最多,腹背次之,四肢最少。交会穴犹如铁路干线与干线在某一站点交接处,能与两条或数条经脉沟通,是人体气血的会集点。针刺交会穴可起到宣导本经以及所交叉经脉(即他经)的气血,贯通表里,调和阳阴的作用。有增强针刺疗效、扩大腧穴主治范围的特点。故前人非常重视交会穴的研究和应用。经穴中的阳交、阴交、龈交、三阴交等穴名都含有交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脉书》与《经脉》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书》是指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所记载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本》和《阴阳本》)。《经脉》是指《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脉})篇。通过学习、分析、比较,我们认为《脉书》与《经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正经脉的数目《足臂本》和《阴阳本》均记载了11条经脉,手为二阴(大阴、少阻),缺少手厥明心包经。而《经脉》记载了手、足各三明三阳经脉,共计12条,其重大意义不单是经脉数量的增加,弥补了《脉书》中阴经与阳经的不平衡,而且纠正了《脉书附手太阴肺经与手厥阴心包…  相似文献   

11.
手是人体最灵巧的部位,在日常生活中,手无意识地早已担任起重要职责,诸如我们洗脸、穿衣、吃饭等等处处离不开手的协作。 按中医的经络理论来讲,手指是手三阴经、手三阳经的起止点,手的三阴三阳经在手指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可见,手部贯穿着阴阳六经经脉。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  相似文献   

12.
<正>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云:“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阴经经脉均循行过腹部,六条阳经中有五条循行过背及身之侧,只有足阳明胃经循行过腹部,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四条。一、有四条阴经经脉联系胃经。1.胃经与肺经相连。《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2.胃经  相似文献   

13.
人体体表十四经脉循行路线的红外热像显示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以一部分红外热像图 ,展示古人所描述的十四经脉的路线 ,使人们通过直观的图像进一步理解古人对经脉循行路线的描述确有充分的根据 ,并非虚构 ,说明经脉循行路线在外周必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 ,为今后的经络研究提供一方面的依据。方法 :观察对象为 3 0 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 ,以红外辐射示踪仪进行测试 ,该仪器配有精密的红外摄像装置和完善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试的温度范围为 0~ 70℃ ,一般设定在 1 4 .8~ 3 7.2℃ ,连续可调。温度分辨率为0 .0 2 5℃。,该系统可以提取体表强度相同的红外辐射信号 ,并连续显示它的瞬时分布状态 ,以取得等强度红外辐射的分布图像 (即等温分布图 )。适当调整采样水平 ,即可显示出体表经脉的红外辐射轨迹 (IRRTM)。结果输入微机储存 ,实验结束后再根据需要进行二次处理。部分受试者还作了连续摄像记录。结果 :①沿手三阴经路线显示的IRRTM :在自然条件下显示的左臂手三阴经的IRRTM(全温显示 )行程清楚可查 ;在肘部加热时诱发出的手三阴经的IRRTM ,由于体位的关系 ,上臂的心经轨迹看不到 ;沿两侧心包经路线出现的IRRTM ,轨迹的行程清楚 ,左右对称 ;前臂内侧和手掌部的热像图 (等温显示 )清楚地显示了前臂的手三阴经的路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心包经的轨迹通过掌心  相似文献   

14.
根据手指头的疼痛、麻木与否,可以预测疾病的有无。中医经络学说有云,手三阴经(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经、少阴心经)从胸走头,手三阳经(阳明大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小肠经)从手走头,并连接相应的脏腑。人们手指头上有很多经穴,分别与相应的经络、脏腑联系。如果某个指头尖有疼痛、麻木等不适的感觉,表明相关经脉、脏腑可能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循经声信息对经脉线皮肤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低频声循经传导时 ,对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经脉线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经络输声后 ,两经经脉线的皮肤微循环血流量明显增加 (P <0 0 5 ) ,而非经脉线皮肤微循环血流量没有显著统计学变化。这一结果的产生 ,证明了中医经络的客观存在 ,表明经络系统与微循环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早在2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人的身体有经络,并在《黄帝内经》中作了详尽的描述。宋代的著名医学家王惟一把《内经》里描述的14条脉线刻画在一个铜人的模型上,还在14条线上刻出了354个穴位。但是长期以来经络未被现代科学所验证,经络是否真实存在,竟为人们所怀疑,成为不解的千古之谜。 经脉宽度仅一毫米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和北京炎黄经络研究中心的30多位专家和学者经过20年努力,终于用3种生物物理学方法证实人体14条经脉线都可以精确地测定,其宽度仅一毫米,并和古经络图谱有惊人的吻合。 在北京北池子2…  相似文献   

17.
<正> 经络生物物理学的近代研究表明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功能系统。在经脉线上就有声、光、热、电和同位素循经扩散等多种信息的传导。本实验室在80年代初期发现:当以一个适当力量振动经脉线时,经脉即发出一种特异的音调,与振动非经脉线的体表有显著的差别,称为高叩诊音,或简称为经络音,经络音的发生有连续性和循经性,甚至当肢体被截下以后仍然存在,这就为探讨经脉发出这一特异音调的物质结构创  相似文献   

18.
先秦之际,据天六地五的常识,将经脉分为十一条,但马王堆《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中臂少阴脉的不同循行,已包含了《灵枢·经脉》手厥阴脉的内容。在十一经脉学说中,经脉间并非首尾相接,其循环内容是十天干与两手十脉的配属与交接、十二地支与两足十二脉的配属与交接。四条阳明脉位于前方正阳离明之位,所主之天干地支在此交接相合,二条厥阴脉位于后方阴位,所主之地支在此交接相碰,阳明厥阴本义为阳经合于前、阴经碰于后。  相似文献   

19.
拍打功(二)     
第九节打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手臂内侧有肺、心和心包三条明经(图6);手臂外侧有大肠、小肠和三焦三条阳经(图7)。拍打时,先抬起右臂手心向下,左手拍打有腋下10次,可提高淋巴免疫系统功能;然后有手翻手心向上,左手从肩部向手指依次拍打下来(约10次),当打到内关穴时(腕横纹上二寸两篇之中)可加拍10次;然后右手翻手心向下,左手从右手背依次向肩拍打,在经过合谷穴时(食指掌骨中部烧侧)加拍10次。可防治心、肺、胃部疾患及头、颈、肩部疼痛和感冒。第十节打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及阳维、阳跷、明维、阴跷脉:足三阳经即胃经(…  相似文献   

20.
成泽东  陈以国  林正浩 《中医研究》2008,21(2):62-62,F0003,F0004
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井穴与合穴之间的关系,探求“补井补其合”理论的试验依据。方法:选用健康成年人,男女各半,取手三阴经的井穴与合穴,以艾条温和灸刺激二穴,利用经络定位仪测定二穴的电流量,通过其前后变化来研究井穴与合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手三阴经的井穴与合穴之间具有相关性,二者可相互影响;合穴的电流强度要大于井穴的电流强度。结论:合穴为多气多血之穴及“补井补其合”的理论有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