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舒降之对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病人的疗效。方法:选取30例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每晚服用舒降之20mg,疗程6周。采用自身对照方式,研究其疗效。结果:每日服用舒降之20mg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有显差异(P均<o.05),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无明显作用。结论:每晚服用舒降之20mg,降脂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2.
一般的健康体检都包含血脂测定。全套血脂测定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四项。根据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血液中含量的高低,高脂血症可简单分为三种类型: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升高的混合型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3.
哪些人需要调脂治疗?多数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脂质代谢异常,其血脂谱常常表现为甘油三酯(TG)水平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正常或者轻度增高,但小而密的LDL—C水平增高。不少老年患者,甚至中青年患者认为,血脂增高后只要饮食上适当注意即可。  相似文献   

4.
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胆固醇血症(TC)常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降低和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增加同时出现,并伴有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临界性升高,称为致动脉粥状硬化脂质紊乱综合症。有较CHD患者血清TG或高胆固醇血症并无明显增高,而表现为其他血脂或脂蛋白水平的异常(尤其是高原地区人群)。我们比较了TG/HDL-C比值水平与CHD关系,探讨了该比值对CHD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不同时期肝硬化病人血清脂蛋白、载脂蛋白代谢紊乱的变化规律、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我们对历年来在本院门诊及住院的68例肝硬化病人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1)、载脂蛋白B(aPOB100)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并与正常人做了对比分析,现将统计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植物固醇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固醇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结构类似胆固醇。植物固醇能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从而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美国ACC/AHA以及我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都提到,植物固醇可用于降低血清LDL—C水平,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危险性。国内相关文献不多,本文参考相关文献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流动性水平变化及氟伐他汀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流动性水平变化及氟伐他汀干预的影响。方法对30名健康人及68例冠心病患者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荧光偏振度P′,以确定血小板膜流动性(PMF)的变化,同时测定观察对象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对68例冠心病患者在服用氟伐他汀(40mg,每晚1次)8周后再次测定P′及血脂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PMF水平较健康人组明显降低,而血脂(TC、LDL-C、TG)水平则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冠心病组PMF水平与血浆TC、L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冠心病伴高TC组的PMF水平低于不伴高TC组;氟伐他汀治疗8周后,冠心病组PMF及血脂代谢紊乱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冠心病患者PMF降低,氟伐他汀能改善冠心病患者PMF,对血小板膜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8.
长久以来,饮食限制被作为治疗中度或重度高脂血症的首要步骤。大量证据表明,冠心病危险的增长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水平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有关。虽然对此种概念直至近年仍有持异议者,但过去十年的有关的几个方面的研究发展,证明了高胆固醇血症与冠心病之间的因果联系是肯定无疑的,采用饮食干预疗法是可以降低血清LDL-C水平的。本文将有关证据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择高血压病患者206例,测定血清脂蛋白及载脂蛋白含量,发现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载脂蛋白B_(100)(ApoB_(1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亚组HDL_2—C及Apo A_1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LDL—C及Apo B_(100)增高;HDL—C及Apo A_1降低是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易患因子,尤其对冠心病(CHD)的发生与发展影响就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研究表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发生密切相关。然而上述两因素与急性脑血管病(ACVD)的关系目前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ACVD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HDL—C的变化情况,以期为ACVD的发病机制以及防治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血脂异常主要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高脂蛋白血症和高密度脂蛋白低水平。高胆固醇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胆固醇(TC)的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呈线数对数关系,降低T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幅度越大,获益越大。高甘油三酯也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而且甘油三酯(TG)升高伴TC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下会明显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危险。HDL—C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研究显示:HDL—C水平每增加0.03mmol/L(1mg/dl),冠心病的危险就降低2%~3%。降低TG与升高HDL—C与心血管事件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治疗作用予以比较分析。方法将2016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7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超敏C反应蛋白、体质量指数水平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超敏C反应蛋白(HCRP)、体质量指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能够显著改善血脂代谢紊乱、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减轻血管炎症状态,对预防及减少新诊断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以总胆固醇水平大致估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简便,本文根据我们调查的实际数据对此作简单讨论。从2001年北京某些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年度体检资料中选取40-59岁中年人2817例(男1725人,女1091人),已除外甘油三酯水平≥4.mmol/L(400mg/dL)者,以基本健康对象的空腹血脂数据作统计。血脂测定按标准化要求进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Friedewald公式计算。以线性回归统计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相对关系。结果显示男女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直线相关,本文计算值与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关系的数据符合。而在相同的总胆固醇水平下,美国制定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数值比较高。  相似文献   

14.
年龄、性别和血压可改变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及其2个主要部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与血管性死亡之间的联系。一个前瞻性研究协作组对基线记录血压与TC水平的一些血管性死亡前瞻性研究进行了汇总分析,以确定这2种危险因素的共同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对普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用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效果研究(PROVE—IT,TIMI-22),分析证明应当考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之后降三酰甘油(TG),再加上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能使冠心病再发最大减少。这一效果与LDL-C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无关。PROVE—IT研究证明ACS后,  相似文献   

16.
观察227例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的变化。结果显示:1.冠心病患者Lp(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2.急性心肌梗塞患者Lp(a)水平增高者,再梗塞人数,心律失常、泵衰发生率及病死率增高。3.Lp(a)增高时,血清总胆固醇(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载脂蛋白ApoB增高,三酸甘油脂(TG)下降。4.Lp(a)随年龄增长,尤女性明显。当Lp(a)大于300mg/L时此种增长更显著。年龄小于55岁时男性Lp(a)水平高于女性,而年龄>55岁者,女性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近几年对“坏”胆固醇的强调,不少人已经认识到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达标很重要。其实.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饮食和运动同样都是血脂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只将目光放在LDL—C上而忽视了TG和HDL—C,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杂志》2006,14(4):322-322
问:什么叫非高密度脂蛋白(None—HDL—C)? 答:非高密度脂蛋白(N—HDL-C)是指总胆固醇减去HDL—C后所得值,其中包括低密度脂蛋白(LDL),加上包含在IDL、VLDL内的胆固醇。  相似文献   

19.
胆固醇主要包括两种类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DL—C约占总胆固醇的60%.除一部分满足身体需要外,其他的会进入动脉血管内皮,形成斑块.阻塞血管.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等;而HDL-C约占总胆固醇的30%,可以将多余的胆固醇转运出动脉内壁,送回肝脏进行代谢,它可以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脂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分为冠脉再通组(n=42)和未通组(n=18),测定其发病后24h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冠脉再通组和未通组比较TC、LDL—C、HDL—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通组TG明显高于再通组(P〈0.05)。结论TG水平升高可能影响AMI患者静脉溶栓效果,而TC、LDL—C、HDL—C则对其无明显影响,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