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资料与方法 选自2005年1~4月在我院因冠心病住院,经过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72~83岁。5例在起病6h内进行急诊转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8例在7天后进行延迟转运PCI。转运距离约5公里,时间约15min。转运途中不间断地监护患的心电、血压等生命指征及病情,保护好静脉通道,做好各项就地抢救的准备工作。PCI结束后在导管室观察30min,若患一般情况良好,生命指征相对稳定,保留动脉鞘管,再次呼叫120急救车转运回医院CCU病房进行下一步治疗,4~6h后拔管。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完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分析ZEEK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其对心肌组织灌注及心脏功能的作用。方法:2007-07至2009-12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行择期PCI患者共61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20例,年龄36~82(59.27±10.56)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的31例患者为抽吸组,未使用抽吸导管而行常规PCI的30例患者为非抽吸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特征、心肌组织灌注水平和术后1周由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的心脏功能以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抽吸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抽吸组(93.55%比56.67%,P=0.001);抽吸组TIMI2级血流(慢血流)、TIMI0~1级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抽吸组(分别为6.45%比26.66%,P=0.013;及0比16.67%,P=0.024);抽吸组校正的TIMI帧数明显少于非抽吸组[(27.94±5.80)帧比(39.20±5.33)帧,P=0.000];抽吸组术后1周由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非抽吸组(0.56±0.10比0.47±0.09,P=0.000),E峰/A峰1的比率明显低于非抽吸组(16.13%比46.67%,P=0.017),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小于非抽吸组[(5.05±0.39)cm比(5.92±0.47)cm,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择期PCI中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是安全有效的,抽吸导管能有效清除冠状动脉内未完全机化的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并且能改善术后心脏功能,而不增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发病≤3d)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间,连续收入院首诊为AMI,并且接受早期PCI治疗的417例患者的临床与造影资料,并进行6个月随访。其中年龄≥65岁者为老年组,年龄<65岁者为非老年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特点以及住院与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等。结果两组PCI成功率(98.2%与97.2%,P=0.686)相当,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比较住院死亡率(4.8%与1.2%,P=0.029)和MACE发生率(12.1%与6.8%,P=0.001)较高,住院时间亦较长[(13±7)d与(12±5)d,P=0.008];随访期间,老年组患者死亡(8.7%与0.9%,P<0.001)、心力衰竭(20.0%与5.6%,P<0.001)和MACE(42.0%与26.9%,P=0.007)的发生率均较高。结论与非老年患者相比,老年AMI患者的临床与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更高危,尽管早期PCI的即刻成功率较高,但PCI后住院和6个月临床随访结果仍明显较非老年患者为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及预后随访.方法 收集2008年7月至2014年5月苏州市立医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79例,其中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107例(TRI组),经皮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72例(TFI组).观察两组的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手术总时间、穿刺点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3个月预后情况.结果 TRI组107例患者中,前壁心梗47例,下壁心梗39例,其他21例;单支病变24例,双支病变34例,三支病变49例.TFI组72例患者中,前壁心梗27例,下壁心梗29例,其他16例;单支病变12例,双支病变20例,三支病变40例.TRI组和TFI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7.2%和100%,P=0.401;PCI成功率分别为89.7%和95.8%,P=0.135;手术总时间分别为(79.4±32.0)min和(78.8±33.3)min,P=0.911.术后3个月的随访临床结果显示,MACE事件发生率TRI组较TFI组低.结论 经皮桡动脉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同经皮股动脉一样有着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且并发症较少,是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最佳入路途径.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再灌注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临床效果良好。根据AMI发生后行PTCA的时间及与溶栓的关系,AMI急诊介入治疗可分为直接PTCA,补救PTCA,即刻PTCA和延期PTCA,近年还诞生了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相干入术等新的介入治疗技术,联合使用新的抗凝,抗血小板药的疗效也得到评价。本文对直接PTCA,补救PTCA,即刻PT-CA,延期PTCA,原发支架植入术和药物辅助性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相关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微血管梗阻等,心肌内出血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一种并发症,研究显示心肌内出血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可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心原性猝死等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需引起重视。该文就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内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辅助检查方法、治疗及预后等进...  相似文献   

7.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逐年增多 ,尤其是冠状动脉 (冠脉)介入治疗日益引起关注 ,本文回顾性总结≥ 70例 70岁AMI患者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的情况 ,旨在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1 对象与方法入选病例为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1 2月在我院心内科就诊并接受PCI的≥ 70岁的AMI患者共70例 ,男 5 3例 ,女 1 7岁 ,年龄 70~ 84( 72 .4± 5 .3)岁。其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2 8例 ,下壁心肌梗死40例 (并发右室梗死 1 9例、后壁梗死 8例 ) ,高侧壁心肌梗死 2例。并发高血压 5 7例 ( 81 .4% ) ,糖尿病 4…  相似文献   

8.
对2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2型糖尿病者和52例不伴有2型糖尿病者的研究显示,并发糖尿病者无胸痛、多支和远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概率明显高于不伴糖尿病者。经皮介入治疗老年AMI伴糖尿病者仍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并有直接PCI指征的AMI患者10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上行直接PCI,治疗组在上述治疗上加用稳心颗粒,观察术中、术后RA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RA发生率(36.2%)明显低于对照组(7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稳心颗粒对RA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胡倩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300-4301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药物溶栓等内科药物治疗病死率高,约85%~90%〔1〕。药物溶栓治疗能够降低AMI后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但是一旦发生心源性休克,患者可出现循环功能障碍,则溶栓治疗的效果较差〔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迅速使梗死相关血管(IRA)充分开  相似文献   

1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有效防止左室重构 ,改善左室功能 ,但其作用机制和实行时机尚不明确。通过对其作用机制及实行时机的研究 ,为及时、有效实行PCI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目前严重危及人们生命和生活质量的心血管常见疾病,尽早开通罪犯血管挽救濒死心肌是AMI的治疗重点。我院从2003年开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年间救治177例AMI患,在治疗中探讨急诊PCI治疗时间对患近期预后影响,现将病例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近远期预后。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75岁的101例PCI治疗的AMI患者,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n=48)和非STEMI(NSTEMI)组(n=53)。随访2年,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院内、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和2年累积全因死亡率分别为9.4%、12.5%、20.6%、23.7%和27.9%。术后短期内(15个月内,包括住院),STEMI组累积存活率较NSTEMI组略低,而远期(15个月后)STEMI组较NSTEMI组略高,但两组的2年累积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PCI术后6个月后死亡风险降低,NSTEMI患者远期预后较STEMI更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接受急诊、易化、延迟介入治疗(PCI)的急诊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及心肌组织血液灌注进行评价。探讨AMI患者行PCI最佳时机和方法。方法69例AMI患者分急诊PCI(A)、易化PCI(B)、延迟PCI(C)三组。术后7d、30d行超声心动图及99 mTc-甲氧基异丁基异晴(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SPECT)评价近期心功能及心肌组织灌注,观察1年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三组患者扩张后即刻造影结果管腔残余狭窄率<10%,手术成功率100%。(2)超声心动图30d时A、B两组左心室收缩、舒张末容积指数(LVESVI、LVED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优于C组(。3)SPECT显像放射性缺损面积(MIA),A、B两组低于C组,A、B两组心肌组织血流灌注均优于C组。结论(1)直接PCI、易化PCI可显著提高AMI患者的近期心肌组织血流灌注,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2)延迟PCI宜早期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缩短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始时间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价值。方法171例STEMI,根据发病到开始PCI时间分为3组:<3h(A组,43例),≥3h、<6h(B组,58例),≥6h、<12h(C组,70例)。其中18例应用远端保护装置。比较3组术后TIMI3级率、ST段无回落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术后TIMI3级率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B组和C组,ST段无回落率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B组和C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STEMI直接PCI中,与3h后开始PCI比较,3h内PCI可显著提高TIMI3级率,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心功能和近期预后;3h后介入治疗无明显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结合校正的TIMI记帧计数(CTFC),探讨视频密度阶差(VDS)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心肌微灌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计算12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PCI术前后的CTFC和VDS,并统计患者急诊PCI前后的TIMI分级、左室射血分数、住院期间的心脏不良事件。结果:急诊PCI术前后VDS为10.2±3.8、20.8±7.6,术后显著高于术前(P<0.05);PCI后CTFC显著低于术前[(30.3±8.6)∶(22.4±5.6),P<0.05]。急诊PCI后:VDS明显低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P<0.05),CTFC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DS是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VDS≤20者的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显著高于VDS>20者和CTFC≤30者(P<0.05)。结论:VDS评价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者的心肌微灌注时较CTFC敏感性更高,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一个独立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涉及药物和介入治疗两个方面。及时有效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迅速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病死率和病残率。现就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状况对心肌存活性的影响。方法:所有使梗死相关动脉(IRA)达到TIMI3级血流的AMI患者,根据PCI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的TMP分级评价的心肌灌注状况,分为A组(TMP为2~3级,57例),B组(TMP为0~1级,31例)。运用静息及含服硝酸甘油介入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MPI)来评价2组的存活心肌并于12周再次行静息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MPI)评价存活心肌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周心肌存活面积A组高于B组[(5.43±4.89):(4.12±4.15),P<0.05],术后12周A组心肌缺损面积改善程度较B组明显[A组由(26.54±12.71)降至(17.86±11.59),P<0.05),B组由(39.37±16.31)降至(37.19±10.79),P>0.05]。结论:AMI患者行PCI术后心肌组织灌注TMP分级2~3级,可提高存活心肌的数量,心肌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再灌注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101例首发STEMI并行急诊PCI的患者按症状发作至再灌注的时间(t)分为3组:t≤3 h为A组,37例;3 h0.05).B组及C组PCI术后MBG0/1(58.06%、57.58%)和ST段回落不全(STR<50%)的比例(51.61%、54.55%)均高于A组(32.43%和27.03%,P<0.05),B组与C组间MBG、STR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及C组在30 d随访期间的死亡率、Killip分级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 结论:在STEMI急诊PCI中,12 h内不同时间组获得TIMI 3级血流的比例相同,但再灌注时间<3 h的患者心肌组织灌注水平提高,近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74岁,因“突发胸闷、胸痛3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10年,糖尿病5年.患者3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骨后闷痛,伴心悸、出汗,无肩背痛,无黑朦、晕厥,含服硝酸酯类药物胸痛不缓解,2013年11月8日就诊于我院急诊科.心电图检查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V1~V5导联ST-T抬高,考虑急性广泛前壁ST-T抬高型心肌梗死,立即给予阿司匹林3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300 mg口服,并收住院.入院查体:T 36.5℃,P 50次/分,Bp 125/70 mmHg,R 19次/分.神志清楚,表情痛苦,面色苍白,末梢凉,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双肺少许湿罗音,心率50次/分,心音弱,律齐,无杂音,其余查体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