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接上期)湿邪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湿属阴邪,性质重浊而黏腻,它能阴滞气的疾动,妨碍脾的运化。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主要内容如下: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常可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状。此外,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脾主运化  相似文献   

2.
佘自强 《家庭药师》2011,(7):100-101
中医理论中,外感六邪为重要病因之一,所谓"六邪",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在夏季,由于日照时间较长、气温高,烈日当空,此时外感邪气以"火"和"暑"为主。火邪的性质特点就是"其为阳邪,易伤津耗气热为阳邪……"。火热之邪最易损伤人体的阴液;津能载气,热邪在迫津外泄之时,往往导致气随津泄;且"壮火食气",故热邪致病,可出现体倦乏力、少气、纳差、便溏等气虚的症状。  相似文献   

3.
防风的鉴别     
陈瑞生  陈相银 《首都医药》2010,17(17):36-36
防风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陶弘景谓:今第一出彭城兰陵,即近琅琊者,郁州百市亦有之,次出襄阳义阳县界,亦可用,惟以实而脂润,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李时珍谓:防者御也,其功效疗风最要,故名。防风味甘辛,性温;有发表、祛风、除湿的功能;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无汗、风湿痹痛、四肢拘挛,皮肤风湿瘙痒、破伤风等症。在抗击“非典”过程中,防风被卫生部推荐为有效防治非典的中药材品种之一。此后,防风的用量大增,货源紧缺,则引种防风进入市场。  相似文献   

4.
杨维 《华夏医药》2009,4(1):52-52
风湿之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病者一身尽痛,日晡所剧者,名风湿。”《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同时指出”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以上均说明风寒湿之邪皆可致痹”。在《素问.评热论》指出”风寒湿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故正虚是风湿发病的内因,是病本。  相似文献   

5.
正(接上期)中医认为人体发病因素有二,即内因与外因;外因即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及疫毒之气,内因不外乎正气虚衰或阴阳不平衡等。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当温而反寒,冬季当凉而反热),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  相似文献   

6.
正往期跟大家分享过人体致病是一个邪正相交的过程,致病邪气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每一种邪气都可单独导致发病,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两个或以上的邪气致病。除了外来的六淫会导致人体发病,人体自身因为各方面条件的变化,也会产生一些"内邪",中医讲,人体致病邪气还有"内生五邪",谓之"内寒、内风、内湿、内火、内燥",是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  相似文献   

7.
酒鸡汤是自拟处方。药物组成 :黄酒 5 0 0 0g ,肥鸡 1只 (雌雄均可 ) ,川牛膝、木瓜、薄荷各 10g。功能 :温经散寒 ,利湿 ,疏风通络。主治 :风、寒、湿三痹。该方依据痹证的病因、病机及病性而设 ,经过多年验证而成。痹证 ,痹者闭塞不通之意 ,是指气血受阻所致的一类证候。与人类生活地域、气候、工作职业及起居失宜有关。痹证有寒热两类 ,其病因、病机各有不同 ,由六淫之邪侵袭人体 ,变化多端。如风邪入侵 ,邪扰营卫失调 ,气血运行不畅 ,筋脉失养 ;感受寒邪 ,寒凝经脉不通则痛 ;久居湿地或雨淋 ,湿邪入侵 ,湿阻络脉 ,关节不利 ;感受风热之邪携湿热化 ,灼伤营血 ,营运受阻滞于关节。《内经》灵枢篇指出 :“真气去 ,邪气独留”。真气者 ,先天之气、水谷之气、自然界清气三者合而为元气 ,亦称真气。气虚之故皆因劳欲过度、情志内伤或饮食不节损伤正气 ,卫表不固外邪侵而所致。本方主要治疗风、寒、湿三痹。三者互为因果 ,重于风者名为风痹 ;重于寒者名为寒痹 ;重于湿者名为湿痹。其证状各有不同特点 ,但治法不外乎疏风散寒、利湿、活血通络。方中黄酒甘温大补脾胃 ,温经散寒。鸡可大补营养。酒鸡相合以助后天之...  相似文献   

8.
痢疾細菌性及阿米巴性兩種,前者係由赤痢桿菌侵入大腸而引起,後者則由溶組織阿米巴之傳染所致,病變亦主在大腸,由於二者病源各異,因此其治療的藥物亦有所不同,茲擇要介紹於後:  相似文献   

9.
小儿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其临床见症不一,致病因素及发病机理亦复杂多变。一般可分为寒、热、虚、实四种类型。总的来说,泻的发病与脾胃功能失司有密切关系。正如张景岳所曰:“泻之本,不无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之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如脾胃虚弱,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相似文献   

10.
众多新药的不断上市及老药新用增加了药物诱发风湿病的种类和发病率。根据近年文献研究报道,本文总结了易诱发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性狼疮、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血管炎、硬皮病、肌炎的药物种类及疾病的临床特点和可能的致病机制,以便对这些药物诱发的风湿性疾病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从而有效防治药物诱发的风湿病。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两季,雨水连绵。湿气最盛。古有“下雨太多为淫雨,湿气太过即为淫湿”之说。淫湿能伤及人体正气而致病,故称为湿邪。祖国医学认为湿为六淫之一,湿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过潮或涉水淋雨或居住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所致;内湿则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生。外湿与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多犯脾胃导致脾失健运而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极易招致外湿的乘虚侵袭。《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为此,湿对脾胃功能影响最大。湿属阴  相似文献   

12.
夏季骄阳烈日,是一年之中温度最高的时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时阳气最为隆盛,亦是署热之邪最易致病的季节。,为避暑降温,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方法,饮用凉茶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3.
痢疾第六 (二)关于治療关于痢疾的治療,中医着重在調節患者在致病以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因此頗無一定不易之法与一成不变之方,李中梓医宗必讀謂;“因于湿热者去其湿热,因于積滯者夫其積滯,因于气血者和之,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虛者,可以塞因塞用,是皆治痢常法”。張景岳氏亦謂:“凡治痢之法,虚实寒热得其要,則万無一失,失其要則为害最多,”是可見中医对于痢疾的治療,并非着重在病原而主要在調整患者在受病原致病以后的病理生理变化,这是很明顯的,在痢疾的病理机轉上,中医認为应視痢疾的病程新久,患者体  相似文献   

14.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六节藏象论》曰:“凡十藏取决于胆也”,此句历代医学注释较少。王冰云:“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李东垣注释为“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后世医家多从李说。笔者以为:王冰之注单喻封建政体而未结合人体“藏象”之生理病理于理欠通。东垣之说虽较为在理,但只言“胆气春生,余脏从之”亦未阐明其理,似觉牵引。“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肾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为何前贤不言“凡十一脏取决于心或肾”而独言“取决于胆”。可见其理玄奥,胆之功能不容忽视,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15.
易经书名叫做《周易》,相传其内容为殷商时的哲学思想。历经后世诸家的整理充实,形成此书。《周易》体现了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法思想,被尊为五经之一。读了易经,回味《灵枢、素问》、《伤寒、金匮》以及历代名医著作,实为医易同源。故张景岳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对易则认为“学到知羞,方克渐悟”。“才知道世界上是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以及人的生命的理论,也是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测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即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  相似文献   

16.
刘爱红 《家庭医药》2023,(11):34-35
<正>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呼吸道(即人体的口腔和鼻腔)侵入易感人体,并随呼吸道分泌物继续向外传播,侵入另一易感人体造成的传染性疾病。秋冬季节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我们需要对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基本的了解,明确疾病预防方式。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广义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位的急性炎症的总称,如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急性咽结膜炎及急性咽扁桃体炎;狭义上的上呼吸道感染又称普通感冒。这类传染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大多数都与病毒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医学毒邪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为出发点,结合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第六版治疗方案,分析发现中医毒邪发病具有传变迅速、不可伏发的特点,湿毒具有破溃流脓的典型致病特征,从而认为该方案中"湿毒蕴肺"、"疫毒闭肺"的辨证分型有失偏颇,其相应的治法亦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56[天生黄]产云南为上.乃阿磺矿穴内上升之气结而成之.因其轻浮之气能上升,其力更猛,故名天生磺.近日来者,日本为多.必入猪大肠内煲六点钟,取出晒干而后用之,使其燥烈之气略化.主治:味苦、咸,气臭毒.性燥热.功效远过石硫磺.<本草纲目拾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手段,建立中药药性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对中药性、味、归经三者结合的药性内涵的研究。运用数据的量化和达标的处理办法,探讨5味祛风湿强筋骨药祛风湿抗变态反应性炎症、抗骨质疏松等多个方面药理作用,以药效谱表示同一性味归经药的共同药理活性,使中药药性概念量化、具体化和现代化这一中药药性研究。本文研究5味祛风湿强筋骨药祛风湿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它们的药效谱。方法采用维甲酸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观察祛风湿中药对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抗骨折力、骨头灰化重量、骨钙素、血液生化指标Ca、P、ALP。采用弗氏完全佐剂(FCA)诱导大鼠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观察其对佐剂关节炎的作用。结果对大鼠维甲酸骨质疏松的影响:模型组初期,逐渐出现眼角出血,皮毛无光泽,活动量减少,食欲下降;同时部分大鼠出现腹泻、下颚和腹部脱毛严重、反应速度降低,股骨、腰椎骨骨密度明显降低,股骨骨折力强度明显较低,骨灰分量显著降低;给药组明显改善该上述症状,5味祛风湿强筋骨药大鼠股骨、腰椎骨骨密度明显增加,有3味药达2+以上;5味药均具有较强的抗骨折力作用,作用强度也全部达3+的强度,5味药有3味药血清ALP作用强度达标,显著增加骨灰分量和骨钙素含量,且5味作用强度较高,均达2+以上。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的影响:AA大鼠致炎后15 h,致炎侧足肿胀达高峰,表现为早期的炎症反应,持续2~3 d逐渐减轻,7~8 d后再度肿胀,继发病变于致炎后10 d左右出现,表现为对侧和前足肿胀,且进行性加重,大鼠行动不便,5味药均显著具有抑制大鼠致炎侧足肿胀作用,且作用强度均达标,5味药大鼠血清中抗炎因子IL-2水平显著提高,促炎因子TNF-α显著降低,给药组大鼠在非注射部位未出现红色斑点及肿胀。结论祛风湿强筋骨药不同程度的改变骨质疏松出现的症状,明显增加大鼠股骨、腰椎骨骨密度,增加抗骨折力,显著增加骨灰分量和骨钙素含量,并有较强的作用强度;5味药均显著具有抑制大鼠致炎侧足肿胀的作用,骨碎补和桑寄生降低关节炎指数,提高血清中抗炎因子IL-2水平和降低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达到改善大鼠骨质疏松及抑制佐剂关节炎的作用。可以认为改善大鼠骨质疏松及抑制佐剂关节炎是祛风湿强筋骨药的祛风湿药效谱之一。祛风湿强筋骨药主入肝经、肾经,通过补肝肾而起到强筋骨的作用,这类药系由肝、肾二脏所主,药性偏温,味多辛、苦。其辛能祛风,苦能燥湿,温能散寒,这也是它们通过全身的调节达到治疗效果。骨钙素见于骨质合成时,尤其是骨损伤后骨质合成早期,是钙结合蛋白,它完全来自成骨细胞,是反映成骨细胞活性的特异而敏感的标志物,因此其血清水平可直接反应成骨细胞的活性,说明用维甲酸损伤骨质后,中药对骨质的更新率加快;各味中药可能是通过提高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抗炎因子IL-2的水平,降低致炎因子TNF-α的水平,提高机体的抗炎,从而促进了炎症的消除。另外,我们还进行了其它舒筋活络药、祛风湿强筋骨药和辛温(热)合归脾胃经药的祛风湿的药性理论的研究,总结出了祛风湿药共同的药效谱。  相似文献   

20.
湿温是感受湿热之邪所发生的一种外感热病。笔者经多年的临床实践 ,反复比较 ,认为本病主要包括西医的伤寒、副伤寒 ,夏季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等的部分类型 ,以及其他急性热病之有湿热表现者。都可以归属于本病范围。现从湿温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 ,辩证论治并结合病例加以论述。1病因1 1外感湿热 :外感湿热病邪是湿温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湿热之邪的形成 ,有因湿邪蕴遏而生热的 ,也有因湿邪与热邪结合而成。本病的发生与时令气候有密切关系 ,有明显的季节性。由于夏秋之交 ,雨多湿重 ,气候炎热 ,日气煦照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