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Malignanthistiocytosis简称MH)以往又称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该病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组织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具有全身性、进行性和侵袭性等特点,本病首先由Robb-smith和Scot于1939年最初报告[...  相似文献   

2.
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常并发霉菌感染。有关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简称恶组)合并真菌感染的情况,据我们所知未有报导。现对10例恶组并发霉菌感染情况作回顾性探索,以求了解它的合并感染率及病理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3.
对29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并发霉菌感染的10例病例进行病理研究,将所有的真菌切片作HE、PAS及Foot氏网状纤维染色。个别病例作Grocott染色,发现感染真菌种类有念珠菌5例、曲菌3例及毛霉菌2例。真菌侵犯的组织器官有:肺5例,食管5例,小肠2例,咽、胃、大肠、肺门淋巴结各  相似文献   

4.
既往多认为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恶组)多见于成人,近年来小儿病例亦渐增多。我院1974~81年共确诊本病20例,并从发病追踪到死亡全过程。现分析于下,并对本病的诊断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6.
经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的8例儿童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其中3例为皮肤型。恶组病变主要累及肝、脾、淋巴结和骨髓,但亦可累及非造血组织而出现不典型症状,因而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诊断恶组不仅要具有临床特点,尚须有形态学支持;当临床高度怀疑而无形态学变化则不能排除,应多次和多部位骨髓穿刺,或进行其它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对17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尸检材料临床及病理进行分析。平均年龄26岁,男女比4.7:1。临床误诊率65%,平均生存期不足6个月。病理诊断依据镜下3个以上造血器官有吞噬性异型组织细胞浸润,细胞不粘聚。  相似文献   

8.
某些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病、结缔组织病等,骨髓中可见到较多的组织细胞,称之为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此与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以下简称“恶组”)很难区别,常被误诊,我院曾遇到1例,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19岁。临床表现为畏寒发热、头晕心悸、腹胀纳差、面色苍白、皮肤淤斑及肝脾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HGB118g/L,WBC35×109/L,BPC52×109/L,做肥达氏反应两次阳性。骨髓增生活跃,组织细胞0125,形态酷似恶组的异型组织细胞。2 误诊分析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与恶组的鉴别对治疗和预后都极为重要,但有时非常…  相似文献   

9.
小儿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附院儿科(046000)方金龙,柳丽娟长治卫校王琅,张红爱恶性组织细胞病(以下简称恶组),为儿科少见血液病,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我们近年来共收治20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0~岁3例,1~岁9...  相似文献   

10.
<正>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简称恶组),又名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由于恶组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比较多样,因此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不一致,命名亦很杂乱。国内自1957年首次报告以来,至今已报告有800余例。近年来恶组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至今对其病变的认识仍不尽相同。为进一步加深对恶组的认识,现将我教研室1966年至1983年间确诊为恶组的12例尸检材料,进行分析,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1.
1913年Aschoff和Kiyono最早描述了恶性组织细胞病,认为这是一种侵袭性组织细胞病,以恶性组织细胞的系统性增生为特点,临床表现为发热、消瘦、全血细胞减少,肝、脾、淋巴结肿大.1924年最先由Aschoff提出网状内皮系统的概念.1939年Robbsmith等称之为组织细胞髓性网状细胞增生症(histiocytic medullary reticulosis,HMR),以后又相继称为组织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histiocytic reticulosis),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malignant reticulosis)、白血病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1eukemicreticuloen-dotheliosis)等.  相似文献   

12.
1 病历报告患儿 ,男 ,4岁 ,因发热、咳嗽半月 ,肝脾肿大、贫血 10d ,腹痛 3d ,皮肤黄染 2d入院。入院前半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 ,高达 4 0℃。到当地医院用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治疗后 ,咳嗽减轻 ,但仍有发热、肝脾肿大和贫血。入院前 3d出现腹痛 ,为持续性钝痛 ,无呕吐、腹泻。入院前 2d出现皮肤黄染及全身皮肤痛觉过敏。于 2 0 0 2年 7月 14日入住我院。病程中未出现咳血、鼻出血 ,无抽搐。饮食睡眠差 ,否认结核病及接触史。T 38℃ ,P 130 /min ,R 6 6 /min ,BP 90 /4 5mmHg ,体重 15 .5kg。精神萎蘼 ,危重面容 ,轻度贫血貌。发育正…  相似文献   

13.
1 病历报告 患儿,男,4岁,因发热、咳嗽半月,肝脾肿大、贫血10d,腹痛3d,皮肤黄染2d入院.入院前半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高达40℃.到当地医院用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治疗后,咳嗽减轻,但仍有发热、肝脾肿大和贫血.入院前3d出现腹痛,为持续性钝痛,无呕吐、腹泻.入院前2d出现皮肤黄染及全身皮肤痛觉过敏.于2002年7月14日入住我院.病程中未出现咳血、鼻出血,无抽搐.饮食睡眠差,否认结核病及接触史.T 38℃,P 130/min,R 66/min,BP 90/45mmHg,体重15.5kg.精神萎蘼,危重面容,轻度贫血貌.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皮肤及巩膜略黄染,全身皮肤痛觉过敏,无出血点及淤血.颈部、腹股沟触及多个绿豆大小的淋巴结,质韧,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呼吸急促,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细湿罗音.心脏叩诊相对浊音界扩大,心律齐,心音遥远,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略膨隆,脐周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肝肋下4.5cm,质软,无压痛,脾肋下4cm,质硬,有轻度压痛.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  相似文献   

14.
恶性组织细胞是一种原发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的组织细胞呈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并具有和白血病,恶性肿瘤相似的特征。近期我院发现1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张×,女,39岁,间断发热3个月余,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肝脏大(1~4cm) ,脾大(0 4~3 5cm)。无黄疸及出血,淋巴结轻度肿大。血象检查:WBC 2 5×10 9/L ,RBC 2 8×10 12 /L ,PCT 80×10 9/L ,RCO 0 4 5 % ,外周血见到异常单核样组织细胞0 0 3,晚幼红0 0 1,中幼粒0 0 6 ,晚幼粒0 0 5 ,嗜酸0 0 5。骨髓检查:增生活跃。原始组织细胞0 39,单核样组织细胞0 32 ,中幼粒细胞0 0 …  相似文献   

15.
9例肠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9例肠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15─79岁,30岁以下5例。临床以发热、腹痛、便血、肠穿孔为特点。病程均在半年内,7例于确诊后2月内死亡。6例病变位于空、回肠,以多发性肠坏死、溃疡、穿孔为主要改变。5例肠系膜淋巴结受累,但其结构多完整。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和误诊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17.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Mangnant Histiocytosis),简称恶组,是发生于单核巨噬细胞的一种全身性恶性肿瘤。据文献报道,发病率有增多趋势。本文收集南京铁道医学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病理证实的恶组17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院1979~1983年诊治11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10例住院,1例门诊),均系男孩,年龄9例8~14岁,2例为20月及14月。入院前病程10例在11天~4月(属急性型),1例间歇发热达2年(属慢性型)。  相似文献   

19.
关丽珍  杨勇毅 《海南医学》2000,11(6):55-55,35
1.一般资科 复习1985年-1998年收治的3例结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病人的病理资料、切片。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最大29岁,最小19岁,平均23岁;3例均以持续发热39.6度以上入院。从发病到入院平均4天;3例病人入院时神志清;其中之1例颈部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余无任何阳性体征;入院后6天有1例病人腹痛便血1次。2例病人入院3周后出现精神症状,谵妄;3例病人均有病情逐渐加重的趋势。实验室检查:红细胞350-400万/mm,白细胞900-1.1万/mm,其他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38岁.因发热、乏力40余天于1982年1月5日入院.T39.2℃,R56,P131.BP0/0mmHg.全身皮肤巩膜黄染.脾肋下三指。WBC9200,N73%.骨髓涂片为增生性骨髓象.骨髓培养为肺炎球菌生长。入院第二天下午便血、尿血、口腔、鼻腔出血不止,经各种抢救无效死亡.尸检摘要:极度消瘦,腹腔内有血色液体300毫升.胃肠腔内全为柏油样物.脾脏重705克.被膜下有—2.7×0.7cm~(?)灰白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