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气管切开术后病人60例,根据痰液粘稠度不同分为I度、Ⅱ度、Ⅲ度3组,每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4h内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24h内间断气道湿化。结果:实验组气道湿化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刺激性咳嗽、黏膜出血、痰痂形成及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持续的气道内滴药的湿化方法,对气道刺激性小,能减少刺激性咳嗽、黏膜出血、痰痂形成及肺炎等并发症,并能维持较好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微量注射泵对人工气道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并与常规方法比较,探索最佳气道湿化途径.方法:选择60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随机分2组,实验组 30例,使用微量注射泵抽取0.45%生理盐水加α-糜蛋白酶5mg,庆大霉素8万u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 30例,采用传统的间断气道内滴入法湿化气道(湿化液同),观察两组患者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肺部感染4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肺部感染等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能准确控制湿化液,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微量注射泵对人工气道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并与常规方法比较,探索最佳气道湿化途径.方法:选择60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随机分2组,实验组 30例,使用微量注射泵抽取0.45%生理盐水加α-糜蛋白酶5mg,庆大霉素8万u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 30例,采用传统的间断气道内滴入法湿化气道(湿化液同),观察两组患者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肺部感染4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肺部感染等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能准确控制湿化液,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4.
徐琳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3):118-118
目的:探讨文丘里气切面罩加温加湿的气道湿化方法在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文丘里气切面罩加温加湿的气道湿化方法,对照组采用以注射器间断滴入0.45%氯化钠注射液的气道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等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者氧疗效果的比较。结果:试验组刺激性咳嗽、痰液粘稠、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支气管痉挛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及氧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文丘里气切面罩加温加湿的气道湿化方法能明显减少痰痂形成及肺部感染,预防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与支气管痉挛,提高氧疗效果,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如何进行气道湿化才能有效预防呼吸道阻塞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将200例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输氧雾化面罩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用传统方式在气管切开处覆盖双层生理盐水湿纱布并辅以雾化吸入及气管滴药,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发生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呛咳、肺部感染、窒息的比例远低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气道湿化更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可有效地预防呼吸道阻塞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患者更为理想的气道湿化方法,从而有效地控制相关并发症发生。方法将110例呼吸衰竭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具有加温控速功能的智能输液控制器持续滴入0.45%氯化钠液湿化气道,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定时、间断气管内滴药法湿化气道。观察2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等情况。结果 2组气道湿化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智能输液控制器湿化气道,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优于传统的间断湿化法,同时大大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中的作用。方法将46例住院行气管切开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从湿化液、湿化方式、湿化量、湿化温度等方面进行循证,获取最佳的证据,指导临床护理;对照组予生理盐水50 mL微泵持续气道滴注湿化,并进行气道护理相关注意事项的指导。比较2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呼吸道感染及气道黏膜出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呼吸道感染及气道黏膜出血方面的预防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循证护理能减少气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中的作用。方法将46例住院行气管切开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从湿化液、湿化方式、湿化量、湿化温度等方面进行循证,获取最佳的证据,指导临床护理;对照组予生理盐水50 mL微泵持续气道滴注湿化,并进行气道护理相关注意事项的指导。比较2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呼吸道感染及气道黏膜出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呼吸道感染及气道黏膜出血方面的预防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循证护理能减少气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应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的效果.方法:将我科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加温推注湿化气道,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常温气道内定时、间断滴注湿化法,并进行连续观察、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形成痰痂、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的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减少了护理工作量.结论:气道湿化应用微量注射泵持续加温推注湿化法明显优于传统常温气道内的定时、间断滴注湿化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气管置管病人吸痰前予大剂量气道湿化液对预防气道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气管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吸痰前给予小剂量湿化液1~3ml湿化气道,观察组患者吸痰前给予大剂量湿化液5~10ml湿化气道。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湿化过程中,观察组对血氧饱和度造成的影响居较低水平,而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吸痰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气道粘膜损伤、刺激性咳嗽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管置管病人吸痰前予大剂量气道湿化液对预防气道阻塞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气管切开进行人工呼吸是抢救各种呼吸功能障碍等危重病人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而气管切开后的湿化护理是这一措施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因为气管切开术后,空气绕过了鼻、咽、喉这道天然屏障,直接进入气道,失去了上气道的加温和湿化作用,如果在护理工作中对人工气道的湿化不够易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上形成痰痂、分泌物滞留及干结、纤毛黏液转运系统受损、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排痰不畅,可能导致气道阻塞、分泌物潴留在支气管中,可导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顺应性下降,而诱发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且有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随着气管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近年来对气道湿化的方法研究也比较多,该研究主要是比较气管内间断滴药与输液泵持续滴药湿化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气管切开术后需气道湿化的病人8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气管切开病人应用输液泵持续性气管内滴药湿化;对照组用气管内间断性滴药湿化,对比观察两组气道湿化的效果并统计结果:实验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法明显优于传统的气管内间断滴药湿化法,且可明显节省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次性流量设定微调式输液器(文中简称"微调式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在喉癌术后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在我科住院的喉癌术后气管切开患者(观察组)与采用传统的注射器间断气管内滴药法(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的例数少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微调式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优于注射器间断气管内滴药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用量准确、匀速、保证湿化效果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0.9%氯化钠与1.25%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筛选ICU 40例经气管插管且痰液黏稠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气道湿化,B组用1.25%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气道湿化,观察气道湿化效果、痰液黏稠度、每日吸痰次数及肺部感染等情况。结果:B组患者痰液黏稠度较A组低,肺部感染发生率也明显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痰液黏稠度较高的患者进行气道湿化时选用1.25%碳酸氢钠溶液可使痰变稀薄,肺部感染率降低,其效果明显优于0.9%氯化钠溶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气道湿化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效果。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微量泵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注射器滴入法,观察两组的平均吸痰次数、平均吸痰时间、痰栓形成及气道粘膜损伤出血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平均吸痰次数、平均吸痰时间、痰栓形成及气道粘膜损伤出血的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微量泵控制对气管切开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注射器滴入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并分析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ICU病房在2011年10月到2013午7月收治的80例行气管插管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取间断注射器推注法。记录两组痰液粘稠、痰痂形成、气道损伤、呼吸道感染程度。结果:观察组中痰液粘稠、痰痴形成、气道损伤、呼吸道感染例数分别为4、4、2、1例.观察组中痰液粘稠、痰痂形成、气道损伤、呼吸道感染例数分别为12、16、9、9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气道的护理是ICU病房护理工作的重要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气道建立的并发症,其中,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的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使用氧气雾化面罩(气切型)对气管切开后持续湿化气道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7月~2012年6月以来的44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斯莱达医疗用品(惠州)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医用雾化器(气切型),盖于气管切开口,在小药杯里持续加入配制的雾化液,根据医嘱及痰液的黏稠度调节氧流量,达到24小时持续湿化气道的目的;另一组采取间断气道湿化,气管导管口覆盖无菌湿纱布,根据医嘱q8h行雾化吸入,并比较两组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氧气雾化气道持续湿化明显优于间断气道湿化,痰液湿化良好未发生痰痂形成病例,气道出血、刺激性咳嗽发生明显降低,肺部感染相关因素比较多,所以未放入观察指标。结论:氧化雾化持续湿化气道能够保证吸入气体得到充分的湿化,减少患者气道水分的丢失,对改善和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精密输液器的使用对高压氧治疗中气管切开插管患者气道湿化的影响。方法:76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均采用精密输液器进行气道湿化,观察其治疗前和治疗第1、3、5、10天的刺激性咳嗽、痰阻次数、吸痰量、吸痰次数等指标。结果:至治疗后10天,患者的刺激性咳嗽、痰阻次数、吸痰量、吸痰次数等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痰液粘稠度亦显著降低(P〈0.05)。结论:使用精密输液器能达到理想的湿化效果,降低了患者的高气道反应,减少了对气道的刺激,并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脑卒中气管插管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126例脑卒中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式微量泵持续泵入湿化液及雾化装置进行气道护理,实验组在气管导管端与人工鼻连接及雾化装置进行气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情况、肺炎相关症状的发生数、护理时数及费用等。结果:实验组的肺炎相关症状发生情况、气道湿化情况及每日护理项目次数、护理时数及所需费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鼻应用于脑卒中气管插管患者可有效地维持气道温度和湿度,降低肺部感染率,减少气道分泌物,保证氧疗效果,同时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将吸痰管插入适当深度进行吸引,患者吸气时经气导管缓慢注入湿化液。试验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将压缩雾化吸入机连接气切面罩,恒速小量给予患者24小时持续雾化吸入。对比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疗效,以及SPO2的影响。结果:试验组患者刺激性咳嗽发生率、痰痂形成发生率、气管粘膜出血发生率以及VAP发生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吸痰后各个时间点,试验组SPO2≦74%的患者数均低于对照组,SPO2为85%~95%的患者数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的护理方法相比,对气管切开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可提高气道湿化疗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适合使用呼吸机老年患者的气道湿化方案。方法选择使用呼吸机的65岁以上患者40例,常规组20例采用雾化气道湿化的方案,观察组采用输液管持续滴注、气管内滴入吸痰必要时的方案,观察2组排痰效果和呼吸道清理痰液的时间。结果 2组排痰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吸痰后呼吸道清理痰液时间明显延长。结论采用输液管持续滴注和空气湿化,气管内滴入吸痰必要时的方案,能有效促进患者排痰和清理呼吸道,预防由于人工气道湿化不足和呼吸道痰液清理不完全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