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患者,女,37岁。因乏力、纳差、尿黄4个月,加重半个月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高度乏力,休息后无缓解,食欲明显下降,厌油,尿色逐渐加深,由黄色变为浓茶色。在多家医院就诊,查肝功能均异常。曾先后拟诊为"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予以泼尼松,硫唑嘌呤、熊去氧胆酸  相似文献   

2.
苦黄注射液系中药制剂,由苦参、大黄、大青叶、茵陈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利湿,疏肝退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有湿热内蕴、胆汁外溢、黄疸胁痛、乏力、纳差等症的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有较好的退黄作用。我院在应用苦黄静滴治疗黄疸型肝炎时发生2例药物热,报告如下:例1女,41岁。因乏力1月,纳差、尿黄3d于2002年4月16日入院。查体:T37℃,皮肤巩膜黄染,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痛,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神经系统无异常。肝功能检查:T-Bil79.7μmol·L-1,D-Bil51.2μmol·L-1,TP73.9g·L-1,GLB27.6g·L-1,ALT1824U·L-1,A…  相似文献   

3.
虎杖为蓼科属多年生草体植物,根、茎、叶全草入药。常在临床中治疗多种疾病。虎杖性味苦寒,入肝、胆、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祛痰止咳、活血行瘀等作用。1 利湿退黄,用于治疗黄疸《全匮要略心典》曰“夫黄疸之病,湿热所郁也”。黄疸病以湿热居多,内蕴脾胃.淤滞三焦,营卫不建,升降受限,胆汁外溢而致。主治湿热发黄,均用虎杖配伍茵陈。生大黄、枝子、黄柏等以助其功,导湿热从  相似文献   

4.
正气温逐渐上升,此时北方天气多风,气候干燥,空气湿度降低,是鼻出血的高发季节。流鼻血属于祖国医学"鼻衄(nǜ)"范畴,是鼻腔疾病或全身疾病引起的常见症状,常表现为单侧出血,可间歇性反复发作,尤其多发于青少年。《灵枢》载文,"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诸病源候论》指出,"邪热与血气并,故衄血"。可见,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导致。临床上,鼻衄与肺、胃、肝关系最为密切,并依此主要  相似文献   

5.
[病例]女,42岁.因白带异常半年就诊.患者月经规律,7/25 d,量中,轻度痛经.孕3产1,1995年末次妊娠后行人工流产术.近半年白带间断性增多、色黄、有异味.妇科检查:已婚经产型外阴;阴道畅,分泌物多、色黄;宫颈中度糜烂呈颗粒状,触血(阳性);  相似文献   

6.
[病例]女,42岁.因白带异常半年就诊.患者月经规律,7/25 d,量中,轻度痛经.孕3产1,1995年末次妊娠后行人工流产术.近半年白带间断性增多、色黄、有异味.妇科检查:已婚经产型外阴;阴道畅,分泌物多、色黄;宫颈中度糜烂呈颗粒状,触血(阳性);  相似文献   

7.
张悦 《黑龙江医药》2012,25(6):840-842
目的:观察茵黄合剂与熊去氧胆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郁积症的疗效比较。方法:将96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一组给予茵黄合剂治疗,一组给予熊去氧胆酸治疗,比较治疗后的疗效指标和分娩结局。结果:在疗效上,茵黄合剂组能降低血甘胆酸值,消除瘙痒,总有效率(显效+有效)达89%,高于熊去氧胆酸组(59%)。在分娩结局上,两组在早产和产后出血率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在排除其他因素后因胎窘或ICP为第一指征所做的剖宫产率相比上茵黄合剂组优于熊去氧胆酸组。结论:茵黄合剂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郁积症疗效优于熊去氧胆酸。  相似文献   

8.
赤丹退黄颗粒是由赤芍、瓜娄、丹参等组成的复方中药制剂,具有凉血活血,清热祛湿等功效,主治血淤血热,湿热中阻所致重症黄疸肝炎。本文通过对α-萘异硫氰酸酯造成实验性大鼠肝内胆汁淤积模型,观察赤丹退黄颗粒对胆汁排泄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型管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艳玲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8):1394-1395
胆道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胆管探查术后行T型管引流使胆汁经引流管进入肠道或分流至体外,以保证胆总管缝合处不致因胆总管内压力过高而使胆汁外溢,同时可促进炎症消退,有利于愈合,防止狭窄、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不当常会引起严重并发症,因此做好T型管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infantile cholestatic hepatopathy,ICH)是指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毛细胆管胆汁形成减少或胆汁排泄障碍,导致正常通过胆汁排泄的物质(胆红素、胆汁酸、胆固醇等)在肝细胞内和毛细胆管、胆管淤积,导致血结合胆红素升高,临床表现为病理性黄疸、肝大和/或质地改变,肝功能异常[1].  相似文献   

11.
黄芪,原名黄耆,始载于《本经》,是一味临床沿用补药。《本草纲目》时珍曰:“耆者,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 气血乃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和动力,藉经络运行周身,以供应机体的需要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妇女以血为本。但血之生、之行、之摄,皆有赖于气。如妇女气血充沛,互相协调,则五脏安和,经脉通畅,冲任完盛,经、孕、产、乳  相似文献   

12.
患儿,男,3岁、家住农村,第二胎。因其母无意中发现小儿头发呈红、黄、白三色改变而来院就诊。查:生长发育正常,一般j睛神好。T:36.5℃、P:100次/分、R:20次/分。面色黄、语言清晰、对答合理。短发、直立。满头散在红、黄、白三种发色(除去人为染色),仔细观察、头发呈节段性改变,半截黄半截白或半截红半截黄。其他查体均属正常。进一步检查、血、尿,便常规无异常。  相似文献   

13.
黄药子致药物性肝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药子是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常用中药,如超量服用既能损害肝细胞,又能影响胆汁的排泌。现就黄药子致药物性肝病1例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丁长胜 《淮海医药》1999,17(3):F003-F003
例1,女,70岁.反复右上腹疼痛不适10年余,加重1周余.体检:神清、消瘦,巩膜中度黄染,右上腹压痛(+),反跳痛(十),局限性肌卫,血WBC 21.5×10~9/L,N 0.85.“B”超示:胆囊炎,胆囊多发性结石,胆总管结石.急症手术,术中见肝脏结节性硬变伴有中等量腹水,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术后2周,夹管试验无不适感,决定拔管,拔除“T’管后不久即出现剧烈腹痛,开始以右上腹痛明显,5h后逐渐出现全腹疼痛伴寒战高热,腹穿抽出胆汁,诊断胆汁性腹膜炎.急诊手术,术中见腹腔约有1000ml胆汁,原“T”管周围无窦道形成,胆总管周围炎症水肿明显,见胆汁外溢,无法修补处理,故于胆总管周围放置双套管负压引流,术后虽经抗炎、补液治疗,但中毒性  相似文献   

15.
谢德顺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0):2153-2154
妊娠胆瘀证是妊娠期间肝内胆汁瘀积,在妊娠期出现的以瘙痒及黄疸为特征的一种并发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妊娠瘙痒证”、“妊娠黄疸”的范畴。临床上常见的证型大致可分为阴虚血燥、湿热内蕴两种,其治疗原则,应以滋阴养血,清热利湿,疏风止痒为主,佐以安胎。  相似文献   

16.
鼻衄     
<正> 鼻衄即鼻出血,常称鼻衄、鼻洪、鼻红等名,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男女老少均可发病。祖国医学列属“血证”范围。中医在两千多年前对此症就有记载,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河间六书》:“衄者,阳热,郁于足阳明而上,热甚则血妄行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系统疾病取得了肯定的疗效。我们通过胆囊超声断层和测定肝胆汁流量的方法,观察了临床常用的利胆中药和针刺右日月、期门穴对人胆囊体积和肝胆汁流量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利胆方由菌陈30g,金钱草30g,青皮10g 以及大黄15g 组成。先将前三味药加入适量  相似文献   

18.
从表1可看出静止性胆囊结石的比率随年龄老化而增长。血胆固醇与胆囊结石的关系。根据红外光谱分析可以将胆石分成:(1)纯胆固醇性结石。(2)纯胆色素结石。(3)混合性结石[由胆固醇、胆色素与钙盐组成]目前已知胆固醇在胆汁中呈过饱和状态是形成结石的重要因素,此种过饱和的胆汁常称为“致石性胆汁”。曾有报道老年人胆汁数量减少,而胆固醇的含量与浓度增高,无机物较少,更因老年人活动较少,使胆固醇易于析出形成结石。  相似文献   

19.
胆总管切开探查手术后常需在胆总管内放置T型引流管,使胆汁经引流管进入肠道或分流至体外,以保证胆总管缝合处不致承受过高张力而造成胆汁外溢,同时还能促使炎症消退,有利愈合,也可防止狭窄、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做好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我院外科1982至1991年共施行胆总管内放置T型引流管189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孙德付  孙丽  张伟  原河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0):1544-1544
正常人胆囊内的胆汁超声显像呈无回声暗区.当急性黄疽型肝炎时胆囊内胆汁成分发生变化。致使胆汁发生声阻抗差别回声.出现不同类型的胆囊声像图变化。超声显像对急性黄疽型肝炎的诊断探讨虽有报道,但我们提出的胆囊声像图5种分型,可为临床早期明确诊断该症提供有力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