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手术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 12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10例心上型横切右心房和左心房后壁,行肺总静脉与左心房后壁吻合,2例心内型切开ASD与冠状静脉窦口之间的残余房间隔壁,自体心包补片将肺静脉开口与冠状静脉窦隔入左心房。结果患者均手术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至3年,恢复良好,心功能明显提高。结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术前确诊,术中吻合口应足够大,避免术后狭窄。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婴幼儿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治疗的25例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痊愈24例,死亡1例;23例随访3个月~6年,肺总静脉与左心房吻合口无梗阻,心功能恢复良好,生长发育正常。结论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吻合口通畅和防治术后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黄国金  明腾  邹勇  涂洪强 《江西医药》2010,45(6):515-517
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2002年12月~2009年7月收治的32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6例,年龄16d~7岁,平均(11.5±23.0)个月,体重(3.0~14.0)kg,平均(5.6±2.60)kg;14例心上型患儿采用共干与左心房顶部吻合,14例心内型患儿采用冠状静脉窦去顶,扩大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通道,心包补片修补房间隔;2例心下型采用心脏上翻方法共干与左心房吻合,2例混合根据回流采用不同的方式将肺静脉引流至左心房。结果手术后早期3例死亡,心上型2例,心下型1例;1例术后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出现术后再狭窄,再次手术治疗,随访1年无残余梗阻;余27例随访2个月~7年无梗阻,心功能NYHAⅠ。结论心内型及心上型TAPVC的手术纠治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心上型采用经上腔与升主动脉间隙手术路径能明显降低术后心率失常的发生;手术前明确诊断,保证吻合口通畅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李凯 《中国实用医药》2013,(24):109-110
目的探讨婴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院诊治的22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均在全麻状态下,采用低温体外循环,其中20例心上型患儿,横切右心房、左心房后壁,进行肺总静脉与左心房后壁的吻合,2例心内型患儿,切开参与房间隔壁,自体心包补片修补,将肺静脉开口及冠状静脉窦,隔入左心房内。结果所有患者术毕均脱离体外循环机,体外循环时间为60~85min,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70±1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5~45min,平均阻断时间为(50±10)min。术后应用血管活性物质,较好改善患者心功能,没有出现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经过相应药物治疗后,均得到了缓解,治愈出院。结论对于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婴儿,术前尽早确诊,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外科治疗经验,以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远期疗效.方法 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心上型21例、心内型15例、心下型2例.心上型经心内法吻合14例、心上法吻合7例.结果 手术死亡1例,手术死亡率2.63%,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其余均顺利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72个月:1例心内型患者于术后3个月出现肺静脉回流梗阻死亡.结论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及时、正确的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从左房顶部行左房一共同静脉吻合(心上吻合法始疗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onous pulmonary venous drainage,TAPVD)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03年4月~2004年10月作者收治心上型TAPVD8例,均采用心上吻合法。结果8例痊愈出院,术后无出现吻合口狭窄和心律失常的发生,全部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1年半,心功能均正常。结论采用心上吻合法治疗心上型TAPVD,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是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型。据Gathman统计只占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1~4%能生存到婴儿期的很少,极个别症状轻者生长到成人。本症是全部肺静脉血不进入左心房丽集中到一个共同静脉干,引流到体静脉系统或右心房。我所治疗1例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手术成功。结合文献对病理生理、病理解剖及分类、手术方法加以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8.
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分为心上型、心下型、心内型和混合型,其中心上型约占50%。1995年6月-2003年6月,笔者共手术治疗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9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 16例患者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右心房、右室明显扩大;肺动脉增宽、肺动脉高压;左房内径较小;房水平右向左分流;左房内未见肺静脉分支开口,4支肺静脉分支于左房后方形成一共同肺静脉干,按不同引流途径与右房连接.其中,心上型6例,心内型9例,心下型1例.均伴不同程度的房间隔缺损或/和卵圆孔未闭及其他心脏畸形.结论 超声心动图可对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做出定性诊断和分型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胎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产前超声诊断临床价值。方法选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救治的胎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病例20例作为观察对象,对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20例患者经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表现特征,将产前超声心动图与产后心动图、尸体解剖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产前超声对20例患者进行检查,20例患者当中,均伴有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心内型患者有8例,心上型患者有6例,心下型患者有4例,混合型患者有2例。与产后超声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胎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实施产前超声检查,分析超声心动图特征,能够明确胎儿的具体情况,有助于胎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沈琪 《安徽医药》2018,22(7):1305-1308
目的 探讨肺静脉异位引流(APVC)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7年9月间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31例APVC患儿,男16例,女15例,年龄6d至15岁,中位年龄2.75岁.所有病例全部经手术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为APVC.结果 31例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中,9例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22例为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C).TAPVC包括心上型3例,心内型6例,超声诊断8例,诊断符合率为88.89%,漏诊率11.11%.PAPVC包括心上型6例,心内型14例,混合型1例,心下型1例,超声提示9例,诊断符合率为40.91%,漏诊率59.09%;22例PAPVC中异位肺静脉共29支,其中单支肺静脉异位15例,2支肺静脉异位7例.29例合并房间隔缺损(ASD)或卵圆孔未闭(PFO).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TAPVC诊断的准确度较高,多切面连续追踪可明确其分型.而对右心增大伴有房间隔缺损的患儿需仔细探查所有肺静脉的走行及入口位置,警惕PAPVC的存在,提高对此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孔子珍  刘俊  朱丹 《安徽医药》2019,23(3):550-553
目的 探讨胎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超声诊断特征,提高产前诊断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12月于无锡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中发现并部分经产后超声心动图或引产后尸检随访证实的12例TAPVC胎儿的声像图特点及临床指导意义。 结果 超声诊断11例TAPVC胎儿中,心上型5例,心下型2例,心内型3例,混合型1例。产前超声漏诊1例,产后诊断为心内型TAPVC。4例为单纯性TAPVC,8例合并复杂性先心病或心外其他畸形。典型二维超声表现为:胎儿四腔心观右房稍大于左房,左房后壁光滑,无肺静脉开口,左房与降主动脉间距离增大,于左房后方见共同肺静脉干,追踪共同肺静脉干走形可显示垂直静脉及引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正>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属于临床常见心脏结构畸形,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该类患儿的治疗方案逐渐成熟,由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导致的新生儿死亡例数明显降低~([1])。即使如此,新生儿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因手术难度大,围术期并发症等因素影响,仍存在较高的病死率~([2])。曾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肺动脉高压、肺静脉狭窄以及梗阻等是导致新生儿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3])。也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因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导致的左心室发育异常会增加患者手术失败的概率~([4])。目前临床关于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左心室发育情况与手术结局相关性的研究较少~([5])。本次研究特选取我院收治的完全型肺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婴幼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特点.方法 对14例行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的婴幼儿围手术期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 手术时间为1~4 h,平均2 h.14例患儿手术顺利,均未发生意外情况,术后痊愈出院.结论 婴幼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围手术期护理有其特点,要求手术室护士具备娴熟的手术配合技能,在病情出现变化时,保持清醒头脑,将所需物品立即提供到位,紧跟手术步骤,积极配合抢救.  相似文献   

15.
重度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减少重度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切除直肠前壁异位病灶时出血多、肠吻合口狭窄及肠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的新术式。方法:新术式组82例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采用直肠前壁病灶切除,直肠后壁剔除黏膜层,保留完整直肠后壁肌层,将直肠后壁肌层行1~2个折叠缝合,使肠管两断端拉近,最后将直肠端一端吻合。传统术式组54例采用直肠切除及直肠套式吻合术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新术式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明显减少。保留肠系膜、直肠上动脉及直肠后壁肌层,保证了肠吻合口血运;保留的直肠后壁肌层折叠缝合,加固了肠吻合口后壁,防止肠吻合口瘘的发生。术后随访两组均无肠吻合口瘘发生,新术式组无直肠狭窄发生,传统术式有3例发生轻度直肠狭窄。结论:新术式切除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病变,操作简单,病灶清除广泛、彻底,降低了复发率。杜绝了肠管狭窄及肠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戴约  谷兴琳 《江苏医药》1996,22(2):99-100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手术治疗7例,年龄8个月~12岁,体重7~32公斤,心上型2例,心内型5例,均接受手术治疗,6例存活,1例死亡,对于TAPV的诊断,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和术后监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是一种少见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根据肺静脉连接的部位不同分为心上型、心内型及混合型。它的病理生理主要表现为肺静脉血通过不同的引流途径最终汇入右心房内,造成大量的左向右分流,使肺循环负担加重,逐步形成肺动脉高压。由于左房内的血流完全或部分通过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由右心房汇入,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分析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本科3年以来收治的643例PPH手术患者,总结吻合口狭窄发生例数及病历特点,根据狭窄程度不同给予相应治疗。结果 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2.5%,平均年龄28岁。其中轻度狭窄11例,中度狭窄4例,重度狭窄1例。轻中度狭窄经过保守扩肛治疗,1周可获得良好疗效。重度狭窄患者需手术松解瘢痕并结合术后扩肛,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结论 PPH术后吻合口狭窄与炎症反应、瘢痕形成、失用性萎缩、异物刺激因素有关,术后需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9.
完全性肺颈脉异位引流 (TAPVC)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紫绀性先心病 ,全部肺静脉不与左心房连接 ,而流入右心房及体静脉系统 ,通常合并房缺 ,使右房血能流入左房。占先天性心脏病发并率的 1 5 %~2 % ,其中 80 %以上患儿在 1岁以内死亡。根据Dar ling将此病分为 4型 :心上型 ,心内型 ,心下型 ,混合型。临床上以心上型和心下型多见 ,少数病例肺血管受累较轻 ,肺动脉高压发展缓慢 ,可成活到中青年。本文报告 2例TAPCV的诊治体会。1 临床资料例 1:患儿 ,男 ,9岁 ,出生后紫绀 ,入学后活动心悸 ,气促 ,乏力。于 1994年 4月住入本科…  相似文献   

20.
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占肺静脉异位引流的30%~40%,而肺静脉畸形异位引流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致使肺静脉部分或全部直接和右房或体静脉相连,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3%,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为右向左分流型先天型心脏病。我院自1997年2月~2003年7月经手术、造影、尸检证实此病17例,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出1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