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与胃腺癌并存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60岁。因剑突下不适伴解柏油样大便15天,于1995年三月14日来我院就诊,门诊行胃镜检查并取活检,病理诊断为胃角、胃窦部腺癌收入住院。既往无肝炎病史。查体见腹平坦,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深压痛,宋扪及包块。B超示左右肝均可见2cm~3cm不等的结节样强回声。术前诊断为胃腺癌、肝内转移。术中见左右肝内均有弥漫性结节状包块,其质硬、表面凹突不平;胃小弯胃角处有一约1.5cm大小溃疡性包块。行胃大部切除、肝活检术。病理检查已剖胃壁组织15cm×12cm×4cm;胃角粘膜面有一溃疡,约1.5cm×1.5cm×0.4Cm,边缘隆起,底不光滑。…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0岁,上腹部持续性隐痛、食欲减退、消瘦3个月,阵发性加剧半月。胃镜检查:胃底、胃体有大量混浊咖啡样液潴留,胃角、胃窦表面高底不平,附污秽分泌物和新旧不一的出血,病灶质硬,有较厚的坏死组织层,周围呈浅环堤样隆起,幽门国整,开放自然。胃镜活检为管状腺癌。1991年6月3日全麻下行胃癌根除术,术中见胃角处有6×6cm肿物,与周围组织已有粘连,但尚可活动,行胃大部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检查:标本大小为大弯侧长21cm,小弯侧长9cm,距下端切缘1.5cm处有-4×6cm的溃疡性病变,溃疡底部凹凸不平,周围粘膜隆起,胃及整个胃窦部,部分隆起粘膜呈颗粒状。剖开溃疡见溃疡下  相似文献   

3.
胃不典型类癌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报告 患者男,65岁。因上腹部不适1个月伴恶心呕吐入院。体检:上腹部压痛。胃镜示:胃窦部小弯侧见溃疡型肿物,边缘隆起,如火山口状,溃疡底见坏死物。B超发现肝转移瘤。手术所见:瘤体位于胃窦小弯侧,溃疡型,面积8.0 cm×7.0 cm,胃周淋巴结肿大。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检查:小弯侧见溃疡型肿物,面积6.0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53岁。因上腹不适半年,伴疼痛1周于1999年5月5日入院。自述有黑粪史。胃镜检查:胃体小弯粘膜隆起,表面溃烂,范围为5cm×4cm大小。取活检送病理。病理诊断为低分化腺癌,不除外类癌。一周后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病理检查:大体标本,胃大部切除标本及网膜组织,大弯长17cm,小弯长14cm,沿大弯剖开,见小弯有一突入胃腔的隆起性肿物。范围5cm×4cm,表面糜烂。切面灰白、灰黄。癌侵及浆膜层,质中等。找到网膜淋巴结5枚,最大者1.2cm×0.8cm×0.6cm,最小者0.4cm×0.3cm×0.2cm。镜下,癌肿表面浅溃疡,癌细胞被厚薄不一的纤维分隔呈岛状、小梁状。癌细胞胞浆少且红染,胞界不甚清楚,核大小不等,有明显异型,核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核仁易见。核分裂像偶见。单个细胞坏死可见。癌细胞排列呈花边状,菊形团状。其中1枚淋巴结内可见癌。免疫组化: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素A均呈阳性表达。病理  相似文献   

5.
胃Crohn氏病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病人女性,43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半年,加重1个月于1998年5月31日入院。病史食欲减退,进食后腹胀,时有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曾于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癌。入院后查体:慢性病容,上腹部膨隆,压痛阳性、胃振水音阳性。化验血常规,CEA均正常。胃镜检查见胃体中部后壁约3cm×2cm深溃疡,底附污苔,周边粘膜明显隆起,表面尚光滑。胃体,胃角粘膜普遍充血,水肿肥厚,蠕动不佳,胃腔明显狭窄。内镜诊断为胃体部癌。溃疡处活检病理为胃粘膜轻度慢  相似文献   

6.
我院于1987~1998年间收治原发性胃鳞状细胞癌(简称胃鳞癌)2例,现报告如下:例1.患者男,56岁,上腹部疼痛伴返酸6余月.腹部探查见胃窦部有6.0cm×4.0cm×4.0cm肿物,已浸出浆膜层,胃大小弯均见肿大的淋巴结,术中诊断为胃癌.行胃癌根治术,结肠前BillrothⅡ胃肠道重建术,并行D_2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诊断为胃窦鳞癌,侵及全层,胃小弯淋巴结1/4转移性鳞癌,大弯2/6转移性鳞癌.术后恢复良好,未化疗,随访2年健在.例2.患者女,49岁,上腹部不适,伴消瘦2个月.术前胃镜活检诊断为胃鳞癌.术中见胃体小弯侧10cm×8cm×4cm肿物.质硬,活动度差,浆膜受侵.胃小弯以及结肠中动脉旁均有肿大的淋巴结与胰腺粘连,胰腺质软.行胃癌根治术,结肠前BillrothⅡ胃肠道重建术,并行D_2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诊断为胃体鳞癌,侵及全层.术后恢复良好,因经  相似文献   

7.
1 病例介绍先证者,男,38岁,腹痛、腹泻半年,便软不成形,每次均有少量粘液脓血覆盖在粪便上,不与其混合。体检:轻度贫血貌,皮肤粘膜无色素沉着;腹平软,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大肠镜检:全结肠均有息肉生长,盲肠、升结肠及直肠息肉数个散在分布,肝曲以下结肠密集分布,息肉大多为米粒至黄、绿豆大小;在小息肉之间偶见数个超过1.0cm×1.0cm息肉,小息肉呈无蒂半球形,表面光滑,颜色多同正常粘膜,部分发红,大息肉多有广基或亚蒂,颜色发红,多有糜烂。经多处取材,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距肛门20cm处一3.0cm×4.0cm大息肉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6 6岁 ,下腹正中疼痛 ,B超提示膀胱包块 ,收住我院 ,行膀胱包块切除术。术中于膀胱右侧壁距右侧输尿管开口 3cm处 ,见一约 3 0cm× 2 .0cm× 1.5cm大小的菜花状新生物 ,肿瘤侵及粘膜下层。切除标本送作病理检验 ,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 2级。出院后一个月解黑大便且量多 ,再次住院。追问病史发现有胃溃疡病 30年 ,化验HGB为 5 4g/L ,经多次输血无效。急诊作胃镜检查 ,提示胃体近胃底后偏大弯侧有巨大深溃疡 ,边缘结节状隆起 ,表面上覆盖血凝块 ,边界不能确定 ;胃角变形、粗糙、糜烂 ,胃窦粘膜见陈旧血痂覆盖 ,表面水…  相似文献   

9.
肾癌胃转移极为罕见,我院曾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病案摘要 患者男性,66岁。6年前诊断左肾癌行根治性左肾切除,术后病理为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干扰素治疗半年。此次因上腹部不适半年,黑粪1个月,间歇性恶心并呕血2次入院。入院后胃镜检查示:胃体下段近胃窦处后壁4cm×7cm巨大溃疡。病理活检报告为“肾透明细胞癌胃转移”。B超、CT等检查未发现其他部位转移灶。按胃癌D1术式行胃大部切除,术中见肿瘤位于胃体、窦交接部之胃后壁,5cm×8cm大小,已浸透胃壁浆膜层,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术后病理报告:“胃壁小弯侧肾透明细胞癌转移,浸透浆膜,切端干净,淋巴结2/5转移”。术后恢复良好,给予干扰素治疗,现术后7个月,未见复发或转移。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65岁,以"腹胀8 d"之主诉入院.8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以上腹部为主,呈间断性,进食后加重,活动后可缓解.偶感恶心,未呕吐,感口干、口苦、反酸,无嗳气、烧心,食欲、食纳欠佳,饭量较前减少约1/3,体重无明显变化.至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门诊行胃镜检查示:于胃角后角见一片状充血糜烂灶,约0.5 cm×0.4 cm,窄带成像内镜(NBI)+放大内镜下观察,病灶无明显边界,局部腺管及血管结构略不规则,活检稍脆;胃窦(图1A)形态正常,皱襞细小,蠕动稍减慢,黏膜欠光滑,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诊断:①胃角部糜烂性质待定;②慢性胃炎(胃窦萎缩性).病理诊断:(胃角部)黏膜慢性炎,局部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部)10余年.入院治疗半个月后行超声内镜检查示:胃角粗糙、充血,蠕动尚可;超声下见黏膜层层次融合,黏膜下层清晰完整;胃窦(图1B)形态正常,皱襞细小,蠕动稍减慢,黏膜菲薄欠光滑,呈颗粒样感,色泽灰暗,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下血管网透见,分泌物较少,大弯侧近后壁可见一1.5 cm × 1.8 cm扁平隆起,中央凹陷,黏膜充血水肿欠光滑,活检质韧;超声下(图1C)见隆起处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呈中低回声,欠均匀,边界不清,内似可见腺管样结构,最大切面9.3 cm×7.6 cm.诊断:胃窦部隆起考虑异位胰腺.病理诊断:胃窦部表浅幽门型黏膜慢性炎,局部腺体轻度不典型增生伴肠化(图2A).  相似文献   

11.
胃窦部发生腺鳞癌少见,现将本院收治一例报告如下。患者男,57岁。因黑便、乏力三周突然晕倒住院。查体:贫血貌,全腹无压痛。胃镜咬检诊断为低分化腺癌。1989年1月19日手术。术中见胃窦部有一直径约3cm肿物,与周围脏器紧密粘连,胃周淋巴结不肿大。病理检查:胃窦部小弯侧溃疡3×3cm,边缘隆起,切面灰白色,质硬,侵及浆膜层;于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贲门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贲门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贲门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6例正常人和良性胃十二脂肠疾病患者的贲门区、胃体小弯和胃窦部的粘膜活检组织和17例贲门癌患者的癌灶、癌旁、胃体小弯和胃窦部的活检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并用PCR的方法对贲门癌标本中多种Hp基因进行扩增.结果:①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贲门癌患者胃内Hp的感染率比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②贲门癌灶及癌旁组织内Hp的感染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分别为70.6%和88.2%;③癌灶Hp-PCR阳性率为75.8%.结论Hp的持续感染与慢性活动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贲门癌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胃假性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良性增生,又称为滤泡性胃炎、反应性淋巴样增生等。本例男性,48岁,上腹隐痛不适8年余。体检无阳性体征。钡餐示胃窦部不规则缩窄,加压见数枚约1cm息肉样圆形充盈缺损,周围粘膜皱襞消失。胃镜见胃角前壁及窦部有数个结节。初步诊断为胃嗜酸性肉芽肿,不排除淋巴肉瘤。行胃大部分切除。病理检查:胃窦有百余个圆息肉样隆起,其粘膜及粘膜  相似文献   

14.
双原发性恶性肿瘤,又名双重癌,在临床上有不少报道,但早期消化道双原发癌病例较少见。现报道一例如下。患者男性,58岁,飞行员。1991年6月因反复便血四次,在我院行纤维结肠镜检查,于乙状结肠处发现2.5cm×3cm菜花状肿块,结肠脾曲处发现0.5cm×1.0cm带蒂息肉。活检诊断为乳突状腺癌,腺癌性息肉。于同年6月20日施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病理报告为高分化腺癌,结肠多发性息肉。术后多次复查纤维结肠镜均无肿瘤复发征象。1992年4月因上腹部闷胀不适做胃镜检查,发现胃角部轻微肥厚,病理活检为“胃角”粘膜印戒细胞癌。于同年4月18日…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36岁。主因“上腹部饱胀伴呕吐半月”于2000年7月6日入院,在外院行上消化道造影示:胃窦癌。我院胃镜报告:胃癌(Borrmann Ⅳ)。活检病理未找到癌细胞。MRI检查:胃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肿大。胸片,头颅CT,骨扫描未见转移灶。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未发现肿瘤浸润或转移,肿瘤位于胃窦部及胃体小弯侧,多发性,最大肿块约8cm×10cm,质稍硬,浆膜层光泽消失。行“胃癌根治术(D2),近全胃切除,毕Ⅱ式吻合术”。术后本院病理报告:(胃窦部)慢性溃疡,淋巴结未发现癌细胞。经全市病理会诊,仍肯定上述诊断。将…  相似文献   

16.
 1 方法和结果  病员女 ,5 3岁 ,左上腹隐痛不适 1+月 ,伴全身散在丘疹、搔痒 1周 ,于 2 0 0 0年 7月 1日入院。病员于入院前 1+ 月无明显诱因地感左上腹隐痛不适 ,尤以饭后明显 ,且伴间歇性黑便 ,但无放射性疼痛 ,无恶心、呕吐、反酸等。 1周前因用氨苄青霉素后全身出现散在丘疹伴搔痒。既往 :7月前因右颈部淋巴结肿大经当地医院抗炎、抗痨治疗无明显缓解。体检 :发育正常 ,贫血貌 ,头面、躯干、四肢、皮肤散在红色丘疹。巩膜无黄染、右颈部锁骨上窝扪及一肿大淋巴结约 1.5 cm×1.0 cm大小 ,活动 ,无明显压痛。心肺正常。腹平坦、软 ,左上腹轻微压痛 ,未扪及包块。胃镜检查 :胃体粘膜充血水肿 ,见散在陈旧性出血点 ,前壁、大弯侧及小弯侧分别见 1.2 cm× 1.5 cm ,1.0 cm× 1.2 cm 2 ,0 .8cm× 1.2 cm凹陷性深大溃疡 ,表面附有白苔。诊断为胃体多发性巨大溃疡、胃癌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7.
患者 ,男性 ,5 2岁。因上腹部不适 6个月于 1999年 8月3日入院。胃镜见胃体下端及胃角部菜花状新生物。B超 :胃壁局限性隆起 ,肝、胆未见异常。钡餐 :胃充盈后胃弯切迹处及胃窦部充盈缺损。实验室检查 :AKP12 1.2 U / L ,γ- GT11.5 7U/ L。临床诊断胃癌 ,1999年 8月 9日行胃癌根治、胃大部切除及胃、空肠吻合术 ,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 :胃体小弯侧 10 cm× 8cm× 6 cm肿块 ,突入胃腔 ,切面呈实质性 ,灰白灰红色 ,质软 ,瘤组织灶性坏死 ,浸润达肌层。镜下见癌组织多呈梁索状及巢团状结构 ,有纤维血窦状间质 ,少部分呈腺管状或…  相似文献   

18.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2岁,2015年2月底因戒烟后出现恶心、厌食、乏力等不适,肝区疼痛并加重1d,于2015年4月3日至当地医院就诊.胃镜示:高位胃体小弯见1.8 cm×1.8 cm溃疡,表面覆白苔,周围黏膜隆起;胃窦前壁见0.8 cm×0.8 cm溃疡,表面覆白苔及血痂.诊断:多发性胃溃疡?浅表性胃炎伴隆起糜烂,十二指肠球炎.病理诊断:(胃体)低分化腺癌伴神经内分泌表达.免疫组化检测标志物:CAM5.2(+)、Villin(+)、P53(40%) CK20(-)、Syn(-/+)、Ki-67 (50%)、Muc-2(-)、CgA(+)、CD20(-)、Muc-5(-)、Cer-bB-2(-)、CDX2(+)、TopoⅡ(50%).2015年4月5日胸腹部CT:(1)右肺水平裂胸膜下小结节灶,性质待查;(2)胃窦占位?(3)肝脏占位、剑突前方软组织包块、小网膜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并考虑转移灶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9.
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4岁,因间断性上腹部胀痛不适5月,加重一月入院.查体:腹部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肤肌软,上腹部偏左有深压痛.无反跳痛,可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正常,肛门指诊未触及异常.X线:主动脉硬化,心、肺、膈未见异常.B超:肝、胆、脾、胰均未见异常.手术所见:胃窦部触及一5cm×4cm×4cm的质硬包块,行部分胃切除.病理检查:巨检,手术标本为远端胃切除标本,大弯长16cm,小弯长12cm,距下切小弯侧1cm处,有一4.5cm×4cm×4cm的溃疡型病灶,边缘隆起0.8cm,深1.0cm,边缘不整,底部凹凸不平,表面污秽.溃疡与周围界限较清楚,近溃疡处胃粘膜皱襞局部消失,切面溃疡壁灰白、灰黄相间,质地细腻较硬,病变浸润胃壁全层.小弯侧触及2枚淋巴结.镜检:胃窦癌细胞椭圆形、梭形、核大、较空、核仁清楚,细胞异型性明显,病理核分裂像较多见,癌组织呈巢状,片状分布,并见角化珠形成.病理诊断:胃窦溃疡型鳞状细胞癌Ⅰ级,小弯侧淋巴结查见癌转移1/2.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转移器官以淋巴结、肺、肝最多见,也有骨、肾、肾上腺、脑转移.食管癌十二指肠转移临床罕见.本科1998年3月收治一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33岁,进行性吞咽梗阻一个多月入院.体查发现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最大1cm×1cm,质韧,固定,无压痛.食管X线点片:食管胸中段相当于第6~8胸椎右后充盈缺损,粘膜中断,壁硬,扩张度差.纤维胃镜检查:距门齿30cm~35cm处食管前壁溃疡灶,周围隆起,易出血;十二指肠球部前壁2cm×2cm溃疡,降部见散在多发性溃疡.活检病理(汕大医学院125969)示:食管鳞状细胞癌Ⅱ级(图1);十二指肠粘膜慢性炎症,粘膜内见鳞状细胞癌浸润(图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