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阴跷脉考辨     
有关跷脉的理论最早散栽于《黄帝内经》,《难经》有相对详细的论述,后世医籍基本都依从上述医经之论。直至北宋张紫阳《八脉经》有关奇经八脉的论述与前人有所不同,并着重强调了阴跷一脉的特殊性,而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一书中的跷脉理论已臻完善。1、循行分布。阴跷脉是足少阴肾经之别出,起于然骨之后方,上内踝前方,沿下肢内侧上行到阴部,经腹部、  相似文献   

2.
孙松生  孙梅生 《中医研究》2009,22(6):61-62,F0003
阴维脉的循行路线,《难经》仅说明起于诸阴之交,并没有明确阐述它的具体起止部位及循行的路线。迨至明代,李时珍才在《奇经八脉考》中把阴维脉的起止部位、循行路线及与各经交会的穴位,作了明确的说明。1《奇经八脉考》中阴维脉的循行《奇经八脉考》云:“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  相似文献   

3.
中医认为,妇人以阴血为本,而阴血与冲任二脉关系密切。根据经络学说,针灸治疗妇科病应以冲任二脉穴位为主。冲脉为奇经,本身无所属腧穴,其穴多寄于其他经脉中,其交会穴多在足少阴肾经,而八脉交会穴则在足太阴脾经上。针灸临床取穴原则上多采取远近结合的取穴法。因而,在治疗妇科疾病时,常取少腹部腧穴和下肢腧穴。少腹部以任脉经穴为主,下肢以取脾经腧穴居多。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沿下肢内侧入腹,与肝肾交于三阴交和中极、关元等穴。脾脏属土,位居中焦,主运化,主统血,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经穴如三阴交、血海等从脏腑理论上…  相似文献   

4.
奇经八脉,即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阳(?)八脉的总称。其共同特点是: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但与奇恒之府(脑与女子胞)有密切关系。其生理能功,主要是对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在临床应用上,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是指具有专穴的任、督二脉和交会于十二经穴的冲、带、阴维、阳维、阴(?)、阳(?)六脉。其中尤以任、督二脉的腧穴运用最为广泛,督脉经穴主要主治脑与脊髓病变  相似文献   

5.
照海穴之记载首见于<针灸甲乙经>:"照海阴跷脉所生,在足内踝下[1]".又名阴跷穴、漏阴穴,属足少阴肾经,为足少阴和阴跷脉交会穴,系八脉交会穴之一.八脉交会穴除能治疗本经病症外,还能治疗与之相通的奇经八脉的病症,临床应用广泛,李梴医学入门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强调了八穴的重要性.本文综述古今资料,略谈个人见解,抛砖引玉,以期促进照海穴乃至八脉交会穴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人体内不仅有十二经脉,而且还有与之相对的奇经八脉,虽然奇经八脉不象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配属关系,但是其同十二经脉一样在人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八脉,即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冲、任、督、带八脉。《奇经八脉考》:“张紫阳八脉经云:‘八脉者,冲脉,在风...  相似文献   

7.
八脉交会穴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脉交会穴最早见于金元时期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是窦氏得于他人之手,原称“交经八穴”和“流注八穴”,因窦氏对保存和推广八穴起了很大的作用,故又称为“窦氏八穴”、“窦氏八法”。八脉交会穴是指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列缺、后溪、照海、申脉,它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都位于腕踝部的上下。窦氏在《标幽赋》中提到,“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八法”就是指八穴,而“主客”是指其配伍应用。明代医家徐凤在《针灸大全》最早将其定名为“八脉交会穴”,并在“主穴”的基础上增添了“应穴”,  相似文献   

8.
八脉交会穴是指在四肢部位十二正经上的8个腧穴,其名称分别是: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此8穴是沟通人体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要穴,在临床上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八脉交会穴名称首见于金元窦汉卿的《针经指南》一书,此后,历代医家对八脉交会穴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又有不断充实和发展,至今依然对针灸临床起着指导作用。 1 八脉交会穴的特点 八脉交会穴位于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相通。奇经八脉对十二正经经气具有溢蓄、调节、转输、汇聚的作用。它与十二正经共同构成经络系统的主要部  相似文献   

9.
奇经八脉,阴维也、阳维也、阴跷也、阳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明代医家李时珍因"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而加整理补充,著《奇经八脉考》一书。其云:"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此论说明了奇经系统包罗人身,连及八极,孕育了奇经八脉辨证体系之雏形。奇经八脉辨证能将脏腑、六经、气血、八纲等辨证方法融于一体,是根据八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八脉交会穴治疗急痛证临床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互沟通、联络、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照海、列缺。该八脉多位于腕、踝上下,治疗范围广,疗效显著,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窦汉卿《针经指南流注八脉序》中说:“八法者,奇经八穴为要,乃十二经之大会也。”又说:“周身三百六十六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指出了八穴的精义所在。笔者在随师临床中应用八穴治疗急痛证,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举要介绍如下: 一、对穴配用,合而攻之八脉交会穴通常是上下配合,分成四对  相似文献   

11.
奇经八脉交会的八个穴,元·窦汉卿非常重视。他在《针经指南》序中称:“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也。”因此,习称为“窦氏八穴。”同时在他所著的《标幽赋》中还记述了“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简要地把奇经八脉所主的多种疾患,从阴阳表里区别为两大类。在临床配穴规律中,仍多将此穴放分成四组合用。兹举例说明如下: 临床配穴一、公孙内关公孙通于冲脉,内关通于阴维脉,两脉合于心胸胃,主该部表现的疾患。可用于心痛、胃脘痛、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等病。  相似文献   

12.
八脉交会穴最早见于金元时期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是窦氏得于他人之手,原称"交经八穴"和"流注八穴",因窦氏对保存和推广八穴起了很大的作用,故又称为"窦氏八穴"、"窦氏八法"。八脉交会穴包括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列缺、后溪、照海、申脉,它们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  相似文献   

13.
八脉交会穴也称为交经八穴或流注八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本文从理论上对八穴如何交会八脉及八穴具有的治疗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总结了八穴在临床的应用方法,包括上下配伍成对运用、单穴使用及按时取穴针法,并在单穴使用上提出了独到见解。研究和掌握八脉交会穴,对于针灸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陆伟慧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9):1535-1536
八脉交会穴指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列缺、照海、后溪、申脉八穴,它们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特定穴.八脉交会穴原属五俞穴和络穴,为临床常用要穴,主治范围广,疗效显著.笔者在临床中常常遇到一些因工作、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致的而气机功能失调,临床检查无病理性异常,常出现气逆于上等症,尝试运用八脉交会穴进行治疗,可收到较好疗效.现列举有效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条经脉的总称。因其不与脏腑直接相通,不受十二正经循行次序的约制,也无表里相配关系,而是“别道奇行”的经脉,所以《难经·二十七难》说:“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奇经八脉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当十二正经的气血满盈之时,就流溢到奇经八脉中贮存起来;当十二正经的气血不足之时,奇经八脉之气血便还流到十二正经中。因而,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  相似文献   

16.
1.奇经八脉,是指在十二经脉之外"别道而行"的8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 2.奇经八脉的走向和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人体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其走向,除带脉环腰一周、冲脉有一分支向下行走外,其余诸脉都是从下肢或少腹部向上行走。  相似文献   

17.
八脉交会穴又称为"窦氏八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是常用临床特定穴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八脉交会穴以络穴为主、输穴与跷脉穴并重的选穴特点,阐明其阴阳二组穴位不同的配伍思路与临床应用,为推广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18.
<正> 据现存资料,“流注八穴”名称始见于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学家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一书,即内关、外关、后溪、照海、中脉,足临泣、列缺、公孙八个穴位。窦氏在该书中对此八穴的213个主治症做了较大篇幅的介绍。依其所述,此八穴是山人宋子华秘传于窦氏,窦氏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自如,深得其法,故后人又将“流注八穴”称为“窦氏八法穴”。从此以后,历代针灸医著将该八个穴位均作为治疗奇经八脉病候的特定穴而提出。窦氏把内关等八个主治奇经八脉病候的穴位命名  相似文献   

19.
<正> 任脉是奇经八脉之一。它和督脉、十二经脉合称为十四经脉,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爰就任脉经的证治,略叙管见。任脉经的整体证治任脉是孕育胞胎的主要经脉,起自胞中,下出会阴,沿腹部正中线上行至下唇及眼眶下,是全身阴脉会聚之处,称“阴脉之海”。凡全身的精、血、津、液等阴液,都由它总管理。其络脉在胸骨下剑突部位,下达鸠尾穴,有统属腹部诸阴经络脉的作用。同时任脉又具有调节妇女月经及孕育的功能,所以妇女的经、  相似文献   

20.
张艳  倪光夏 《河南中医》2012,32(2):222-223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气血经气相通的8个穴位,分别为:列缺、照海、后溪、申脉、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多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腕踝关节附近,此八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收于元·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窦氏称其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明·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中首次提出八脉交会穴的名称,并提出“主应配穴法”及“灵龟八法”、“飞腾八法”两种按时配穴法.八脉交会穴为正经和奇经八脉相通穴,针一穴可治疗两经以上疾病,故治疗范围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