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存悌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636-1637
唐步祺(1917-2004),四川永川人,火神派的忠实传人。1941年毕业于国立四川大学。祖父蓉生公以医闻于世,私淑郑钦安学术。唐氏幼承庭训,习郑氏之学,后又游学于伤寒学家吴棹仙之门,继而问难于北京中医学院著名教授任应秋先生。行医半个多世纪,精于伤寒与郑钦安学术流派,善于应用大  相似文献   

2.
采取彼家一点阳张杏春万卷丹经,都讲“同类”、“彼家”,历代仙师,都说“同类相补”、“彼家取之”。何为同类?谁是彼家?如何取之?初学时,往往弄得头昏脑胀,束手无策。但又必须弄清楚,因为此乃成道之真法,点化之妙诀,历代仙佛无不由此而升天阶,此外别无他法。...  相似文献   

3.
亦谈仙道──观胡、张两师争鸣有感黄素张义尚先生所作的每篇文章我都看过。其弘扬仙道之精神,余甚敬佩。然张师近与胡海牙师之争论口气稍嫌激烈,有失圆融。两师争鸣最激烈者是“陈樱宁先生为了突出延命术,称之为仙学,以与修道相区分,未免欠妥!”及“人元金丹”的概...  相似文献   

4.
胡孚琛 《气功》2000,21(5):195-198
中国的丹道学,有天元神丹、地元灵丹、人元大丹之分。据陆西星《玄肤论》而言,前两者属外丹学,人元大丹属内丹学。萧天石先生《道家养生学概要》有“谈丹法与丹品”一节,透露出内丹学中之人元大丹略分四种,即清净丹法、彼家丹法、龙虎丹法、虚无丹法。清净丹法是修炼自身阴阳的丹法,世称清净派,全真道北宗之龙门派即传此种丹道。彼家丹法和龙虎丹法是修炼同类阴阳的法门,俗称阴阳派。彼家丹法走男女双修采补的路子,门派甚多,以陆西星之东派为高。龙虎丹法世人少知,乃是“三家相见”的栽接法门,有孙教鸾父子的《金丹真传》传世。虚无丹法乃修…  相似文献   

5.
在1999年8月召开的“武夷山道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根据与会学者提出的问题,我又对丹道修炼作了一些阐释。《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月)书中的《仙学篇》,本是我十年前写成的稿子,王沐师审定后建议压下缓发,当时因受环境影响有些问题没敢讲透。今将这些有关丹道的新论说作为《仙学篇》的补遗,以就正于同好。 (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道教中一般将《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视为丹经之祖,特别是南宗更将《参同契》与《悟真篇》作为隐有丹法秘诀的宝典,这是对的。但在内丹学的圈子里,…  相似文献   

6.
民国针灸名医承淡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淡安先生(1899-1957)名澹庵,字启桐号九芝,江苏江阴华墅人,是我国近现代医学史上著名针灸学家,倡导中国针灸学术的一代宗师。承老家世业医,年青时随父乃盈公学针灸儿科,后又从名医瞿简庄学内科。他精通内儿科外,对针灸学术尤为擅长。承老针灸学术理论精深,临床经验丰富。承老尝云:“针灸之功效,既广且捷,针灸之使用,亦便变廉,易于普及,宜于贫病,利民之国粹,实有推广之必要。”乃慨然以发扬绝学为己任。于1929(民国18年)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于苏州望亭,广传薪火,挽狂澜于既倒,作砥柱于中流,致力探求,尽发灵枢之秘。1932年10月承老将该社迁移无锡,呼吁全国有志之士,共同研究,远近学者,或登门求教,或书函请益。先生口传函授,谆谆教诲,焚  相似文献   

7.
李康 《气功》1998,(12)
张义尚先生于1995年系统披露了黄(舆公)氏《真传易筋经》,1998年又公开发表了《真传易筋经补编》,真可谓是一件功德无量之善举。《真传易筋经》在修真界素享盛名,学术价值较高,可操作性较强。唯历代秘密授受于仁者之间,常有耳闻,却难见真容。清末著名道学家济一子傅金曾赠诗曰:“舆公秘传易筋经,仙佛妙谛道难名。择人而授先圣德。世守勿替衣体存。”如此评价,黄氏《真传易筋经》之价值与地位不难窥见。易筋经好,世人多知。黄氏《真传易筋经》之妙,世乏知音。本来,张义尚先生在“《真传易筋经》介绍──兼论修道如何下手”。及…  相似文献   

8.
《医学经验谈》成书于1935年,付印于1948年,系地方医家之作,私人印刷500本,流散在闽粤民间。笔者有幸于20世纪70年代从鼓浪屿杨又存先生处得之,捧读再三,有感于此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道前人之所不敢道”。此外,厦门地区广泛流传关于怪医“细辛仙”屡起沉疴的传闻逸事。因此,有必要将该书向同仁介绍。  相似文献   

9.
每个星期天的早晨,在北京的某个公园,您或许会看见一位须发花白,体态微胖,步履稳健的老者,或潇洒自如地打太极拳,或循循善诱地教导着一班年轻小辈。他,就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著名中医师、中国道家养生研究者、道家仙学养生术的传人——胡海牙先生。由于多年从事道家养生与中医中药的研究与实践,今年九十岁的胡海牙先生,依然保持着健康年轻的体魄,红润有光泽的面色,使人看上去只有五、六十岁的样子。在随先生学习的六、七年中,时时可以看见老师将传统养生、中医针药、内家拳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践于生活与医疗之中。这也是先生健康长寿,被誉…  相似文献   

10.
近代河北盐山名医张锡纯先生,学验俱丰,毕生学术经验融汇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之中。笔者反复研读是书,受益非浅,今集书中有关论治胃气不降的学术经验,作一研讨如下:一、胃气不降的病理因素阳明胃者,属六腑之一,与脾互为表里,共司受纳,腐熟运化,资生气血、津液,以荣养全身,故合称“后天之本”。然胃所具纳化之功,全赖“胃气”。张氏认  相似文献   

11.
朱丹溪求师     
<正> 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先生独疑之,曰:“用药如持衡,随物重轻,而为前人,古方新证,安能相值乎?”于是寻师而订其说。渡浙江,走吴,又走宛陵,皆不能得。复回武林,有以罗司徒知悌为告者。知悌宇子敬,宋宝祐中寺人,精于医。得金士刘完素之学,而旁参于李果、张从正二家,然性倨甚。先生谒焉,十往返不能通。先生志益坚,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或告罗曰:“此朱彦修也。君居江南而失此士,人将议君后矣。”罗遽修容见之,一见如故。交为言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难经》。而湿热相火,为病最多,人罕有知其秘者。兼之长沙之书,详于外感,东垣之书,详于内伤,必两尽之,治疾方无所憾:区区陈、裴之学,泥之且杀人。先生闻之,夙疑为之释然。  相似文献   

12.
李沛霖先生(1901—1968年),毕生从事湿病临床和教学,先后悬壶于沔城、仙桃、武汉、上海,执教于湖北中医学院,是一位学验俱丰的温病学家。兹举验案数则,将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阐述如下,供同道参考。上焦温病法从轻清叶天士说:“温病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湿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李师对此颇有见地,他认为:“上焦温病,或然证虽多,  相似文献   

13.
浅谈“以气为主、以血为先”在伤科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石氏伤科肇始于清末石兰亭先生,19世纪70年代由江苏无锡迁至上海;其子晓山先生以理伤续断声誉日盛,至筱山、幼山先生昆仲则名震沪上,誉及江南。石氏伤科传人石印玉教授执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带领学术团队,全面继承石氏伤科经验,并结合当代中医骨伤科学之特点,形成了系列石氏伤科学术理论。石氏伤科精于内治,“以气为主、以血为先”是石氏伤科重要的学术思想,学者同道也对此多有阐发。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感悟良多,此结合l临床体会,对“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具体运用作一浅谈。  相似文献   

14.
“目录学者,将群书部次甲乙,辨别异同,推阐大义,疏通论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之专门学术也”(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因此,目录学历来被认为是求学之门径,研治医学也莫能例外。按丹波元坚《中国医籍考》序言之意,学医不明目录学的弊病:一是孤陋寡闻,囿于一偏;二是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范行準先生有见于医家或忽视目录学的倾向时说:“这恐怕过去一般学习祖国医学的人,一向视作并非医书,而忽视了它的重要性,我们现在知道那一种目录,是研究那一门学问的重要工具,有人把它  相似文献   

15.
<正> 已故何复生先生,四川南充籍人氏,少时即潜心歧黄之学,勤于实践,未及而立之年,名噪乡里。解放后,他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医院,后调新疆军区总医院工作,是新疆有一定名望的老中医。笔者六十年代初期与先生有学术交往,深感其积近五十年临床经验,于  相似文献   

16.
名医名言     
《山西中医》2006,22(1):57-57
刘渡舟先生在回顾自己从医的经历时曾说:“学中医先从学习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二是对于中医学的原文和汤头、药性及歌诀,既要明其义而又要背其文。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三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自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树立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这对中医来说更为重要。”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在《无恒难以做医生》一文中指出:“人们都知道医德的重要。我以为,做一个医生,治医之时,有两条至为要紧:治学,要忠诚于学术的真理,直至系之以命;临证,要真诚地对病人负责,此…  相似文献   

17.
近读由北京中医学院教授赵绍琴先生编注之《文魁脉学》(北京出版社1988年出版),殊感此编于当前弘扬中医学术经验,丰富中医诊疗手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我在阅习过程中,深受启发,获益良多。赵教授出生于世医名家,其先君文魁公受父教、传父业,长期供职于晚清太医院。曾任御医、院使(院  相似文献   

18.
赵海仙名履鳌,字以行。清·江苏高邮人,久寓兴化。其祖父术堂,父小湖,均系当地名医。赵海仙少时勤于学,生性敏捷,治病多奇效,故遐迩闻名。民间流传其医术之奇,令人瞠目。兹录二则于下:一、南通张謇在考中进士一甲一名后,因欢喜过度,遂得心痛之疾,乃请假归里,路过兴化,就医于赵海仙。赵详询其病情,经反复思考后,乃极其郑重地对张謇说“:阁下所患之病,赵某实无能为力,今据其脉证,赴黄泉仅一步之遥,以我之见,应尽快备置棺衾,随身伴行,以防不测。”张謇聆听此番告诫,宛如晴天霹雳,不知所措,乃恳请赵赐一良方,以救万一。赵答:药石虽灵,然真心疾非…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阴阳造化,唯中华民族文化所独有。古人研究天地造化之道,重性命,意在养生。性命之学被后世历代的高僧、高道及养生家所重。“无情无种,无性无生,无命不立。”性命之学是中国古文化的根源。如《汉书·董仲舒传》曰“夫性命之道,本乎太极,散于万株。有性命然后三教立,有性命然后五论生。故造化者性命之炉冶。道学者性命之绳墨。医药者性命之赞育。”“古代中医,体之太极为性命,测之阴阳为动静。配之五行为生克。调运气之往来为长养无穷。故古之从事中医者,外通经史,内修人妙。”古代的中医学术和“易”与“道”是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中医正骨》2010,22(7):21-21
上海石氏伤科肇端于石兰亭先生,19世纪70年代由江苏无锡迁至上海,后经其子晓山先生,孙筱山、幼山先生传承发展,成为江南著名的骨伤流派。为了缅怀前辈的学者风范,弘扬石氏伤科学术精髓,研讨石氏伤科百年传承与发展,丰富当代中医骨伤科学内涵,上海中药医大学将于2010年10月16日在上海举办“纪念幼山先生百年诞辰暨上海石氏伤科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