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林峰  董扬  唐暁春  赵晖  蔡迅  姚阳 《肿瘤》2006,26(11):1011-1014
目的:研究ⅡB期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及肿瘤坏死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40例ⅡB期骨肉瘤患者随机分为新辅助化疗组与辅助化疗组。新辅助化疗组24例,术前化疗2个疗程,加用顺铂和表阿霉素动脉灌注化疗1次,术后化疗8个疗程,辅助化疗组16例,给予术后化疗10个疗程。评价2组的疗效及副作用,并分析新辅助放疗的肿瘤坏死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新辅助化疗组和传统辅助化疗组的2年转移率分别为50.0%和75.0%,2年生存率分别为75.0%和37.5% (P<0.05)。新辅助化疗组中肿瘤坏死率≥90%的9例,术后2年转移率和存活率分别为44.4%和100%;坏死率<90%的15例,2年转移率和存活率分别为53.3%和60.0%。结论:新辅助化疗提高了ⅢB期骨肉瘤患者的2年生存率,是治疗骨肉瘤的理想方法,而化疗后肿瘤坏死率的高低对患者的生存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乔光磊  祁伟祥  郑水儿  闵大六  沈赞  姚阳 《肿瘤》2012,32(8):622-627
目的:比较误诊误治骨肉瘤患者与正确诊断和治疗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2月共30例误诊误治骨肉瘤患者与60例正确诊断和治疗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预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6~60个月.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Enneking外科分期、Karnofsky体能状况(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病理类型、手术方式、肿瘤最大径、肿瘤坏死率、辅助化疗周期数、局部复发率和肺转移率的差异.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2年生存率.结果:2组患者的性别、Enneking外科分期、KPS评分、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手术方式、辅助化疗周期数、局部复发时间和肺转移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误诊误治组发病年龄≥30岁的比例(分别为46.7%和11.7%,P<0.001)、肿瘤最大径≥10 cm的比例(分别为50.0%和23.3%,P=0.011)、肿瘤坏死率<90.0%的比例(分别为80.0%和60.0%,P=0.016)、局部复发率(分别为33.3%和10.0%,P=0.006)和肺转移率(分别为63.3%和43.3%,P=0.037)均较正确诊断和治疗组高.误诊误治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5.5个月(95%可信区间为7.1~58.9个月),正确诊断和治疗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8.0个月(95%可信区间为12.2~55.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正确诊断和治疗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83.3%)明显高于误诊误治组(63.3%)(P=0.036).结论:年龄≥30岁的骨肉瘤患者易被误诊为良性疾病,对骨肉瘤的误诊误治可导致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和肺转移率,并缩短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化疗对骨肉瘤细胞凋亡影响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 5 3例人骨肉瘤进行回顾性研究 ,比较化疗组与非化疗组患者的生存率和肺转移率 ,并利用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 ) ,检测骨肉瘤细胞中凋亡小体和cyclinD1表达。结果 化疗组 3年和 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非化疗组 (P <0 0 5 ) ,而肺转移率显著低于非化疗组 (P <0 0 5 ) ;化疗组cyclinD1表达率显著低于非化疗组 (P <0 0 5 ) ,化疗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非化疗组 (P <0 0 1 ) ;骨肉瘤组织中 ,细胞凋亡率与 3年和 5年生存率显著正相关。结论 化疗可明显提高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 ;其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实现 ,并可抑制细胞增殖 ;肿瘤细胞凋亡率是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相关因素对肢体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6年3月国内7家骨肉瘤治疗中心收治的479例肢体骨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一般情况、治疗方式、并发症、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应用Kaplan-meier、Cox regression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变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479例肢体骨肉瘤患者,男292例,女187例;年龄范围3~74岁(平均21.4岁);膝关节周围396例(包括股骨远端253例、胫骨近端125例及腓骨近端18例),膝关节以外83例(包括股骨近端24例、胫骨远端17例、肱骨近端34例、肱骨远端5例及桡骨3例);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0%、60.0%,3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是54.0%、46.0%。5年总生存率:规范化疗组与非规范化疗组分别为73.0%、55.9%;术前三药联合组(DDP+IFO+ADM)和四药联合组(DDP+IFO+ADM+MTX)分别为48.7%、66.0%;术后三药联合组和四药联合组分别为51.5%、66.2%;肿瘤细胞坏死率≥90.0%组和90.0%组分别为93.3%、40.3%;保肢术组和截肢术组分别为61.9%、43.3%;外科分期II期和III期分别为61.9%、25.1%;术后无复发转移、单纯局部复发、单纯肺转移、多发转移分别为93.5%、46.3%、20.7%、10.1%。单因素分析显示:规范性化疗、化疗方案、肿瘤细胞坏死率、手术方式、外科分期、复发转移是影响骨肉瘤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规范性化疗、肿瘤细胞坏死率、手术方式及复发转移是影响患者的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规范性化疗联合手术切除能够明显提高肢体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复发转移与不规范化疗严重影响肢体骨肉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人骨肉瘤新辅助化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6月至2006年12月45例原发初治无转移的四肢成骨肉瘤患者。在进行了新辅助化疗+手术切除+术后化疗的标准治疗后,所有切除标本进行坏死率分析。将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肿瘤部位、血型、碱性磷酸酶水平、肿瘤体积等与肿瘤坏死率和预后进行相关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找出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新辅助化疗后肿瘤体积减小者14例,体积不变者20例,体积增大者11例。肿瘤坏死率≥90%者19例,肿瘤坏死率〈90%者26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3个月~46个月),3年无病生存率为60.6%。肿瘤坏死率高者预后较好,肿瘤坏死率与预后相关(P=0.028),化疗后肿瘤体积减小提示肿瘤坏死率较高,化疗前后肿瘤的体积变化与坏死率相关(γ^2=7.929,P=0.019)。结论测量化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分析肿瘤坏死率可以预测骨肉瘤的化疗效果,推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食管腔内超声检查食管癌放疗中肿瘤消退程度能否作为临床预后疗效观测指标,为临床判断不同放射敏感性提供依据.方法 接受首程放疗的51例食管癌患者入组,其中单纯放疗35例,同步放化疗10例,术前放疗或化疗6例.放疗前和放疗38~40 Gy时行食管腔内超声检查,同时测量肿瘤最大直径,并根据其变化程度分为缓解组(直径缩小≥50%)和稳定组(直径缩小<50%).结果 随访率为100%.全组中位生存期为24.3个月,2年生存率为47%.缓解组和稳定组2年生存率分别为69%和37%(χ~2=5.78,P=0.016),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9%和29%(χ~2=3.97,P=0.046).35例单纯放疗的缓解组(11例)和稳定组(24例)2年生存率分别为60%和20%(χ~2=5.84,P=0.016),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4%和10%(χ~2=4.20,P=0.040).术前放疗或化疗6例中5例为缓解组,其中4例有重度放疗反应,1例有中度放疗反应;1例为稳定组,仅有轻度放疗反应.结论 食管腔内超声检查在食管癌放疗前和放疗中检测肿瘤消退程度是临床有效观测指标之一,对预后判断有明显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辅助化疗对ⅡB骨肉瘤预后影响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新辅助化疗对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4年1月所治疗48例骨肉瘤患者,其中新辅助化疗组18例,辅助化疗组30例.分别计算各组的术后复发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保肢手术成功率、远处转移率、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结果在新辅助化疗组,术后复发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保肢手术成功率、远处转移率、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9%、11.8%、94.1%、33.3%、82.9%、62.2%.而在辅助化疗组分别为30.0%、51.8%、37.0%、50.0%、69.5%、57.8%.经统计学处理发现新辅助化疗组的术后复发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辅助化疗组(P<0.05),保肢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辅助化疗组(P<0.05),而远处转移率、1年生存率及3年生存率两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以在降低术后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前提下,明显提高保肢手术的成功率,但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尚无证据证明其价值.  相似文献   

8.
ⅡB期肢体骨肉瘤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肢体骨肉瘤采取术前新辅助化疗、手术、术后辅助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综合治疗的具体实施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通过分析81例期肢体骨肉瘤的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提高肢体骨肉瘤的综合治疗水平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术前无远处转移的期肢体骨肉瘤81例,接受新辅助化疗45例,其中加用动脉灌注化疗19例,42例接受保肢治疗.化疗主要药物有甲氨蝶呤(MTX)、顺铂(DDP)、异环磷酰胺(IFO)、表柔比星(EP-ADM).结果:全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2.4%、63.6%、32.0%,各年生存率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0,P=0.011).第2年远处转移率(65.9%)较第1年(40.8%)上升,且差异有显著性(P=0.008).新辅助化疗组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24.63个月,非新辅助化疗组为15.01个月,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8).辅助化疗<6次的患者2年生存率最低(12.5%),化疗>10次组患者2年生存率(76.4%)显著高于化疗6~10次组(42.1%)(P=0.049).保肢治疗组1、2、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3.1%,52.6%和36.4%)均显著性高于截肢组(分别为2.7%,4.0%和0)(P=0.022,P=0.001,P=0.026),保肢和截肢治疗组1、2年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远处转移是骨肉瘤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新辅助化疗及增加术后辅助化疗次数可能提高患者生存率.截肢可降低局部复发机会,但不能减少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腋窝淋巴结1~3 枚阳性的T2 期乳腺癌根治术后是否需要接受放疗及放疗靶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7年6 月~1998年12月根治术后经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1~3 枚阳性的T2 期乳腺癌患者103 例,其中44例未接受放疗,59例接受内乳区和锁骨上淋巴引流区放疗。所有患者术前腋窝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均未发现远处转移。分析患者的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定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 法,并用Log-rank 检验。结果:未放疗组和放疗组的10年生存率分别为56.8% 、72.9%(χ2=2.805,P=0.094),10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7.3% 、10.2%(χ2=5.112,P=0.035),远处转移率分别为43.2% 、22.0%(χ2=5.263,P=0.031),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0% 、64.4%(χ2=4.063,P=0.044)。 两组患者胸壁复发率为7.8%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内乳淋巴引流区复发。内乳区放疗未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结论:T2 期乳腺癌根治术后腋窝淋巴结1~3 枚阳性患者术后放疗降低了患者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内乳淋巴引流区复发少见,建议不给予内乳区放疗。建议T2 期腋窝淋巴结1~3 枚阳性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给予胸壁及锁骨上区放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5年问85例ⅠE、ⅡE期鼻腔NK/T淋巴瘤放疗及CHOP为主化疗的疗效.单纯化疗(单化组)20例,放疗后±化疗(放化组)17例(单纯放疗11例),化疗后放疗(化放组)48例.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并Logrank法检验,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5年生存率为40%,单化纽、放化组和化放组的分别为13%、54%和47%,放化纽和化放组均优于单化组(P=0.030和0.049).ⅠE局限组与超腔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7%与28%(χ2=8.87,P=0.003),ⅡE期的为23%,与ⅠE超腔组相似(χ2=0.19,P=0.664).近期疗效达到完全缓解与未完全缓解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8%与12%(χ2=30.68,P=0.000).放疗剂量≤50 Gy与>50 Gy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6%和86%(χ2=6.11,P=0.0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9%与84%(χ2=0.36,P=0.551).首程化疗的68例中≤2、3~4、≥5个疗程者分别为18、20、30例,完全缓解率分别为0%、20%、33%(χ2=7.65,P=0.022).首程先化疗且≥3个疗程的50例和先放疗≥40 Gy的17例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8%和88%(χ2=18.75,P=0.000).结节型和溃疡型的完全缓解率放疗均优于化疗(100%:38%,2X=7.92,P=0.005和100%:11%,χ2=14.40,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和近期疗效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首程应选择50 Gy放疗为宜.对于ⅠE期超腔与ⅡE期应酌情联合化疗,但CHOP方案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1.
PURPOSE: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the time of identification of lung metastasis was investigated in 280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lung osteosarcoma as a multi-institutional study of the Japanese Musculoskeletal Oncology Group. PATIENTS AND METHODS: The 280 patients with lung metastasi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group 1, patients with lung metastasis identified at initial presentation; group 2, those with lung metastasis identified during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group 3, those with lung metastasis identified during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and group 4, those with lung metastasis identified after completion of treatment. Survivals of the four groups were compared. Additionally, the effects of number of metastatic nodules, metastasectomy, and the effect of chemotherapy on the primary tumor on survival of the four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46 patients in group 1, 30 in group 2, 94 in group 3, and 110 in group 4. The overall 2-year survival rates from the time of identification of lung metastasis were 33%, 31%, 24%, and 40% for groups 1, 2, 3, and 4, respectively, whereas the 5-year survival rates were 18%, 0%, 6%, and 31%, respectively. Patients in group 4 thus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ly better prognosis than any of the other patients (P <.0001). CONCLUSION: Time of identification of lung metastasis is an important prognostic factor. In terms of clinical behavior, groups 2 and 3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than group 4. These data ensure the need to stratify stage III osteosarcomas into sub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diagnosis of lung metastases.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of osteosarcoma patients, new treatment modalities should be introduced into the treatment armamentarium for lung metastasis from osteosarcoma, especially in groups 1, 2, and 3.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手术治疗骨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四肢骨肉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截肢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手术后均给予化疗,同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和11例患者出现复发和(或)转移(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1年和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试验组患者的术后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良率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为(23.5±4.6)分,而对照组为(11.8±3.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手术治疗骨肉瘤能够保证患者的生存率,其局部复发率和转移率与截肢手术一致,同时保存了患者肢体,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Ezrin蛋白在化疗前、后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骨肉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化疗前、后骨肉瘤组织、11例骨样骨瘤和7例骨母细胞瘤及8例反应性新生骨组织中Ezrin蛋白的表达, 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Ezrin蛋白在反应性新生骨病例中缺乏表达,在骨样骨瘤、骨母细胞瘤及骨肉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9%、14.29%、56.86%。 骨肉瘤组织中Ez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骨样骨瘤、骨母细胞瘤及反应性新生骨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 化疗后骨肉瘤Ezrin蛋白表达降低或消失(P=0.015),其表达与肿瘤坏死率不存在相关性;化疗后 Ezrin蛋白阳性表达率在骨肉瘤肺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肺转移组(P=0.029)。2年内死亡患者Ezrin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存活2年以上者(P=0.028)。结论:Ezrin蛋白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骨良性肿瘤,可能成为良、恶性成骨肿瘤鉴别诊断有益的辅助指标。Ezrin蛋白与骨肉瘤患者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化疗可降低骨肉瘤组织中Ezrin蛋白的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术前化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四肢骨肉瘤保肢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采用保肢和截肢术结合化疗对Ⅱ期四肢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1996年1月~2007年7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确诊的68例肢体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行保肢术治疗,20例行截肢术。术前、术后均进行化疗。63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63个月,平均38.5个月。将随访时间达3年的53例骨肉瘤患者分为保肢组和截肢组,以3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以及术后的功能恢复评价为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在53例肢体骨肉瘤患者中,保肢组3年生存率为51.4%,局部复发率为8%,按照国际保肢协会推荐使用的肿瘤术后功能重建评价系统平均为26分。截肢组3年生存率为50%,局部复发率为6%,术后功能评分平均为12分。统计学检验比较保肢术和截肢术术后3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术前、术后辅助化疗的基础上,保肢组的3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与截肢组相似,并且保肢术后功能恢复满意,故采用保肢术治疗同期肢体骨肉瘤患者疗效优于截肢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结合新轴心式肿瘤型假体置换在膝关节周围骨肉瘤保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新辅助化疗结合新轴心式肿瘤型假体置换保肢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肉瘤26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7~56岁,平均25.3岁.肿瘤部位股骨远端18例,胫骨近端8例.根据Enneking分期:I A期4例,I B期4例,II A期6例,II B期12例.采用化疗药物多柔比星、顺铂、甲氨蝶呤和异环磷酰胺进行新辅助化疗.术前化疗2~3个疗程,2-3周后进行保肢手术,术后继续化疗6个疗程.术前、术后每个化疗疗程间隔2-3周.所有病例切除标本均行病理检查并进行坏死率评估,以调整术后化疗方案.胫骨近端肿瘤切除后行腓肠肌内侧头肌瓣移位修复软组织缺损并与髌韧带缝合重建伸膝装置.术后根据Enneking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56个月,平均28个月.经过术前化疗后患者疼痛迅速缓解,通过查体、X线片、CT或磁共振检查发现瘤体不同程度缩小、瘤体硬化、边缘清楚及有部分活动度.肿瘤坏死率测定:>90%共18例,<90%共6例.3例出现肺部转移,并因肺转移合并呼吸循环衰竭死亡,3例局部复发,行股骨下段截肢,20例无复发或远处转移.3年生存率为88.0%,复发率为11.5%,最终保肢率88.5%.26例患者术后根据Enneking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9例,良4例,差3例,优良率88.5%.结论 新辅助化疗结合新轴心式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是膝关节周围骨肉瘤保肢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减少复发、远处转移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何军  王明海  柴宇啸 《癌症进展》2021,19(2):157-159
目的探究四肢骨肉瘤保肢治疗与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89例四肢骨肉瘤患者行保肢治疗后随访3年,依据3年预后结局分为生存组(71例)与死亡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死亡的相关因素,将相关因素代入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危险因素。结果生存组及死亡组四肢骨肉瘤患者Enneking分期及是否术后肺转移、治疗后病理性骨折、术前乳酸脱氢酶升高、完成化疗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肺转移、未完成化疗及Enneking分期为Ⅱ期或Ⅲ期为四肢骨肉瘤保肢治疗后3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尽早确诊、尽早治疗、积极预防病理性骨折、完成规范化疗及预防肺转移的发生能够辅助提高四肢骨肉瘤患者保肢治疗后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平均血小板体积(MPV)预测老年食管鳞癌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的价值。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59例老年食管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绘制术前MPV预测老年食管鳞癌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的ROC曲线,获得术前MPV的最佳诊断截点,根据术前MPV的最佳诊断截点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Logistic模型估计每个患者的倾向性评分,运用1∶1最近邻居倾向性匹配评分(PSM)法将两组中的倾向性评分最为相近的两个患者进行配对,比较匹配前后两组间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均衡性,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术后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Cox回归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验证匹配后术前MPV对老年食管鳞癌术后生存情况的预测价值。结果:259例老年食管鳞癌患者术后1年、3年、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60.3%、41.9%、25.1%和86.1%、62.6%、43.2%,ROC分析结果显示,术前MVP预测老年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的AUC 为 0.835(95%CI:0.776~0.897),最佳诊断截点为12.7 fL,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6%和85.4%,根据术前MPV的最佳诊断截点,将所有患者分别分为MPV≥12.7 fL组112例(43.2%)和MPV<12.7 fL组147例(56.8%),采用1∶1最近邻居 PSM法,结果两组共65对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肿瘤直径、胸膜粘连、TNM/T分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数目、脉管癌栓6个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两组间各指标分布的均衡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匹配后MPV≥12.7 fL组患者术后1年、3年、5年无病生存率明显低于MPV<12.7 fL组(51.6%、23.8%、18.5% vs 66.5%、48.8%、32.7%,χ2/P=5.789/0.024),MPV≥12.7 fL组患者术后1年、3年、5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MPV<12.7 fL组(85.6%、51.8%、32.5% vs 92.5%、72.8%、51.7%,χ2/P=5.674/0.026),Cox回归分析显示,老年食管鳞癌患者术前MVP每增加1 fL,患者术后5年内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增加0.895倍,患者术后5年内死亡的风险增加1.016倍。结论:MPV作为活化血小板的评价指标可用于评估老年食管鳞癌患者术后的生存情况,并且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含多西他赛方案二线治疗一线化疗失败的骨肉瘤肺转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我科收治的11例一线化疗失败的骨肉瘤肺转移患者,给予多西他赛(75 mg/m2,d8)联合吉西他滨(675 mg/m2,d1、d8)/洛铂(30 mg/m2,d2)方案二线化疗,21天为1周期,共化疗6个周期。采用RECIST标准10版评价疗效,NCI-CTC标准3.0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11例患者均完成化疗,可评价疗效。无完全缓解(CR)病例,部分缓解(PR)1例,疾病稳定(SD)4例,疾病进展(PD)6例;有效率(RR)为9.1%,疾病控制率(DCR)为45.5%。随访6~23个月, 3例死亡。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0.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8.0个月,1年生存率为83.3%。主要不良反应为限制性骨髓抑制,化疗期间患者无明显肾功能异常及过敏反应,仅出现4级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1例。结论 含多西他赛方案二线治疗骨肉瘤肺转移,近期疗效满意,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治疗脊柱肿瘤转移对于预后与炎症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间诊治的120例脊柱肿瘤患者,其中肿瘤转移80例(观察组),原发肿瘤40例(对照组),所有患者都给予切除肿瘤和重建脊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与炎性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1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前,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血清白介素23(IL-23)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IL-23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是均明显低于术前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生活状况、家庭状况、情感状况与功能状况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观察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肿瘤患者早期手术治疗的预后较好,但是伴发肿瘤转移能加重患者的疼痛状况、降低生活质量与生存率,其作用的发挥与炎症因子的过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Eigthteen patients with high grade 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 (MFH) of bone and 112 patients with high grade osteosarcoma (OS) of the extremity were treated with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comprised of methotrexate, cisplatinum, doxorubicin and ifosfamide. For the 18 patients with MFH, surgery involved amputation in 2 cases and limb salvage in 16 (89%); the 112 osteosarcoma patients had amputation in 8 cases and limb salvage procedure in 104 cases (93%). The rate of good histologic response to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90% or more tumor necros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osteosarcoma than in patients with MFH (74% vs 28%; p<0.003). However, at a median follow-up of 38 months (range 25-61), the 3-year event-free survival (EFS) did not differ in the two groups (MFH 77.8%, OS 70.5%; p=ns). In patients with MFH, no local recurrences were registered, whereas in the osteosarcoma group there were 6 local relapses (5.%).

The effectiveness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sarcoma has been assessed during the last 15 years.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seem to indicate that, in spite of a usually poor histologic response to preoperative treatment,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s very effective also in MFH of b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