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抗新生血管治疗是实体肿瘤治疗中的有效策略,近年来抗VEGFA和VEGFR2受体治疗出现了耐药现象。Notch信号转导是一种细胞间信号通路,在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在Notch通路中,Delta样配体4(Deltalike ligand 4,DLL4)在影响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抑制新生血管分支形成,促进新生血管的成熟;阻断DLL4能增加无功能新生血管数量,加剧恶性肿瘤缺血缺氧,抑制肿瘤的生长。对DLL4蛋白的深入研究为肿瘤新生血管分子靶向治疗 提供新的策略和新的靶标,DLL4有可能成为继VEGF后肿瘤血管分子靶向治疗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2.
抗新生血管治疗是实体肿瘤治疗中的有效策略,近年来抗VEGF—A和VEGF—R2受体治疗出现了耐药现象。Notch信号转导是一种细胞问信号通路,在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在Notch通路中,Delta样配体4(Delta-likeligand4,DLL4)在影响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抑制新生血管分支形成,促进新生血管的成熟;阻断DLIA能增加无功能新生血管数量,加剧恶性肿瘤缺血缺氧,抑制肿瘤的生长。对DLIA蛋白的深入研究为肿瘤新生血管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新的靶标,DLIA有可能成为继VEGF后肿瘤血管分子靶向治疗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3.
血管靶向剂是指一类能快速且选择性破坏恶性肿瘤新生血管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目的的药物。这类药物与抗血管生成剂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可以靶向性地破坏已经形成的新生血管,而后者的作用为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发生。血管靶向剂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具有抑瘤效应大、细胞毒性小以及应用广泛等优点。这类药物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分为类黄酮、微管素结合剂以及直接与配体结合的血管靶向剂这3大类,其中大部分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4.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血管在实体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靶向肿瘤血管的抑制在抗肿瘤治疗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并生产出大批抗血管制剂,有的已应用于临床治疗.这些新研发的抗血管制剂与传统的针对实体瘤的细胞毒性药物作用机理截然不同.根据作用机理及对血管抑制的阶段不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分为抗血管新生制剂和肿瘤血管阻断制剂.抗血管新生制剂旨在抑制肿瘤新生血管新生过程,而肿瘤血管阻断制剂则通过快速而有选择性地损坏或阻塞已构建完成的肿瘤血管,使肿瘤血供受阻引起肿瘤坏死.两者区别主要在作用靶点、肿瘤类型及治疗时机不同.本文对近年来抗血管新生制剂和血管阻断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近年来在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综合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目前晚期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代表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作用靶点的贝伐单抗(bevacizumab)等药物,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另一类是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作用靶点的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及帕尼单抗(panitumumab)等药物,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特异性结合来竞争性阻断其与其他配体的结合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两类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靶点各不相同,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疗效也不同,且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尚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6.
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但其发病隐匿,进展迅速,5年生存率仅15%。为了改善肺癌的生存率,肺癌的治疗从单一学科转化为多学科治疗。近年来,肿瘤分子生物学不断融人临床,分子靶向药物联合基础化疗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广泛,在各种分子靶向药物中,较有治疗前途的是血管生成抑制剂类,包括贝伐单抗、血管内皮抑素等,它们主要靠抑制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来减少新生血管的形成,最终抑制肿瘤生长。ECOG4599的研究使贝伐单抗成为美国肺癌一线推荐治疗药物,而血管内皮抑素在国内的临床研究结果也令人鼓舞,但是如何评价这些药物对血管抑制的疗效以及是否有更好的靶点来抑制肿瘤血管,作为和肿瘤血管新生有密切联系的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内皮祖细胞)成为肺癌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靶向超声微泡在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实验研究表明,靶向超声微泡用于评价肿瘤血管新生和肿瘤血管内皮分子的变化,具有无创性的优势,并且能够大大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性.同时,靶向超声微泡作为一种新的基因或药物运载的有效工具,通过携带基因和药物对肿瘤组织实现靶向性释放,介导肿瘤细胞坏死、凋亡以及肿瘤微血管的栓塞和阻断,从而起到靶向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淋巴道转移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如何预防和抑制肿瘤转移一直是肿瘤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大量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和瘤周组织中存在新生的淋巴管,能够促进肿瘤的转移扩散,而且其密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Neuropilins表达可能与肿瘤淋巴管新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以Neuropilins为新型治疗靶点对恶性肿瘤淋巴管生成和转移进行靶向治疗也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以上为揭示恶性肿瘤淋巴道转移的机制和开发淋巴管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9.
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有研究发现肿瘤新生血管不仅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也是肿瘤诊治的重要靶点。特定序列的多肽可以特异地靶向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特定分子。放射性核素标记这类小分子多肽所制备的分子探针在肿瘤诊治方面具有优势。本文将以我们的研究成果为主,阐述放射性核素标记小分子多肽RGD及RRL在靶向肿瘤新生血管的显像与治疗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新生血管为肿瘤生长、扩散和转移提供营养来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推动力,并为肿瘤组织的增殖提供了基础。CD105是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标志物之一,标记具有增殖活性的内皮细胞,主要表达在肿瘤的新生血管。与以往泛血管内皮标记因子相比,CD105是一种敏感性较强的新生血管生成标志物,能更准确反映肿瘤的扩散速度和转移情况,可作为衡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状态的指标之一。因此,以CD105为靶向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长的治疗肿瘤的新方法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侵袭和转移是肿瘤进展的标志,是肿瘤临床治疗的难题及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磷脂是生物膜的重要物质基础,参与肿瘤细胞增殖、运动、黏附、凋亡、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节等活动。本文对膜磷脂在肿瘤侵袭、转移、靶向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细胞膜磷脂成分及分布、磷脂代谢产物、磷脂酶及磷脂结合蛋白在肿瘤细胞膜流动性、黏附、凋亡、增殖、侵袭、转移、血管及淋巴管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以细胞膜磷脂及其代谢产物为靶点治疗恶性肿瘤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s,FGFRs)通过与配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结合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血管生成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FGFRs信号是恶性肿瘤的驱动因素,在肿瘤血管生成和癌细胞分裂增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FGFRs信号通路在生...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素是调节人体细胞分化、生长及代谢的重要激素。研究显示,甲状腺素可以与细胞表面的整合素ανβ3受体结合,参与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而其结构类似物四碘甲腺乙酸则可以通过抑制甲状腺素与整合素ανβ3结合而产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对甲状腺素促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将为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以放化疗为主, 存在复发率高、生存率低等问题。贝伐珠单抗为一种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血管生成抑制剂, 在2013年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推荐用于复发/转移性晚期宫颈癌的一线治疗。近年来, 内皮抑制素等新型血管生成抑制剂靶向药物的研发, 进一步优化了局部晚期及晚期宫颈癌患者的靶向治疗新策略。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 endostar)为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抗血管生成药, 虽然已有研究将其应用于宫颈癌治疗, 但其是否能成为宫颈癌靶向治疗的新选择, 尚需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证实。本文对恩度联合放疗和/或化疗方案的综合治疗模式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研究做一综述, 为宫颈癌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膀胱癌(BC)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普通白光膀胱镜检查是BC诊疗最重要的手段,但其对微小肿瘤、手术部位残留肿瘤的识别能力有限,迫切需要研发新的诊疗技术。随着精准医学概念的兴起,近年来发现了一批能够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与BC特异性结合的靶向分子,以其为载体进行的分子影像诊断和靶向治疗能显著提高肿瘤的诊疗效率,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本研究组的工作,对靶向分子载体在BC诊疗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6.
陈谦学 《肿瘤防治研究》2022,49(11):1103-1106
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恶性肿瘤。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胶质母细胞瘤的预后仍然很差。近年来随着多组学等研究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应用,加深了人们对胶质母细胞瘤的认识,主要体现在诊断上对其分类进行了重新修订。治疗上,在原有的手术和放化疗等标准治疗基础上发展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电场治疗等新型治疗方法。本文对胶质母细胞瘤近年来在诊疗中取得的最新进展进行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7.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单纯依赖手术切除难以根治,必须采用综合治疗方法。随着分子和免疫学研究的发展,以脑肿瘤电场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代表的新型治疗方法逐渐增多,并且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本综述旨在介绍近年来脑胶质瘤治疗领域的重要成果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
张宁宁  薛妍  刘文超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21):1253-1256
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浸润转移的关键步骤,其形成主要是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作用失衡的结果。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作为肿瘤治疗新视野,已发展为重要的抗肿瘤策略。基因治疗则使抗血管生成治疗更具有靶向性,使这一治疗策略产生新的飞跃。本文就该领域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皮抑素抗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管内皮抑素是一种广谱的抗血管生成分子靶向物,其通过抑制肿瘤形成过程的病理性血管生成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发挥抗肿瘤作用。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药物不断进入临床,血管内皮抑素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恶性胶质瘤分子靶向药物联合治疗新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恶性胶质瘤是原发脑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但传统的治疗方法对改善生存作用有限。针对肿瘤细胞内传导通路上特异分子的靶向治疗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但单一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客观有效率不超过10%~15%。因此,人们寄希望于采用联合靶向治疗多个信号传导通路或者同一通路上的不同靶点和靶向药物与传统的化放疗联合等治疗策略来改善疗效。本文总结近几年来恶性胶质瘤分子靶向药物联合治疗方面的新动态,其中部分研究已获得令人鼓舞的初步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