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对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rescein angiography,FFA)特点,确定FFA对该病的诊断作用。方法:收集经临床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CDI)检查确诊的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共9例9眼。分析3种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并总结该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点。结果:共9例患者中,仅有两例患者在初诊中诊断为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其余患者均通过FFA得到确诊。所有患者FFA和颈部血管CDI的诊断均一致,FFA和CDI的诊断符合率达到100%。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表现多样但FFA具有特征性,FFA的主要特征包括:(1)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平均为17.5±10.2s,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也延长,平均为15.5±9.2s;(2)大部分患者视网膜周边部可见大量微动脉瘤、小血管渗漏;(3)静脉可呈串珠状;(4)视网膜新生血管主要位于周边部。结论: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容易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病混淆。但其特征性的FFA表现可使该病得到确诊。  相似文献   

2.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遗传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主要临床特点为周边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眼底检查的特征性改变包括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血管分支增多以及异常吻合等。其临床表型多样,可无明显症状,易被漏诊,也可表现为视网膜脱离、视网膜皱褶、玻璃体积血等,给患者的视力造成严重影响。以往多认为FEVR是一种罕见病,但近来在新生儿眼底筛查中发现FEVR的发病率可达1%。目前FEVR的诊断主要通过其临床特点、眼底荧光素造影、致病基因检测等途径。广角眼底照相技术具有无创、快速便捷等特点,可应用于FEVR患者的快速筛检和诊断。本文总结了FEVR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及广角眼底照相在FEVR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眼挫伤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临床表现。方法对68例(78眼)眼球挫伤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结果视网膜震荡43眼中33眼FFA表现为视网膜动脉静脉稍迂曲、黄斑区点状透见荧光。10眼FFA表现为低荧光,无荧光渗漏。视网膜出血8眼FFA表现出血区荧光遮蔽。脉络膜裂伤9眼FFA表现为血管下方弧形弱荧光、造影晚期呈高荧光。黄斑孔6眼:其中板层孔4眼,FFA未见异常荧光;全层孔2眼FFA显示为黄斑区圆形透见荧光。视神经挫伤12眼FFA表现视盘毛细血管扩张及渗漏,晚期呈强荧光;其中1眼视盘灌注时间晚于视网膜中央动脉灌注。结论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眼球挫伤后损伤部位和程度,为指导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应作为眼球挫伤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例早产儿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8-08/2019-01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眼科就诊的FEVR早产儿6例,均于全身麻醉下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回顾性分析患儿的病例资料及病情特点.结果:患儿6例均有明确的早产病史,初始诊断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多发性大动脉炎眼底改变的视网膜微血管特征.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15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6.0±9.0)岁,所有患者均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力、屈光、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照相.12例行FFA,重点观察FFA表现,分析其眼底病变的特点.结果 15例患者中发病29眼(占97%),正常1跟(占3%),其中表现为缺血性眼底改变24眼(占80%),表现为高血压性眼底改变5眼(占17%).微动脉瘤是缺血型眼底病变的早期表现,且具有一些特征性的分布:广泛分布于周边部或中周部,大小基本一致,分布均匀,有向周边部分布更加密集的趋势.无灌注区广泛,从周边向视盘进行性发展.无灌注区边缘出现广泛的动静脉吻合,呈特征性的花冠状.晚期容易出现视盘新生血管,但没有视网膜新生血管.结论 多发性大动脉炎性眼底病变主要表现为缺血性眼底病变和高血压性眼底病变,以前者多见,这种慢性视网膜缺血具有一些特征性的眼底改变.2种病变也可同时表现于一眼眼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点,进一步探索其发病机制。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方法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2004~2006年门诊诊断的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行FFA检查。主要指标FFA表现。结果全部患者FFA显示后极部斑驳状、点状透见荧光。背景荧光部分增高,部分减弱。视盘高荧光或部分高荧光8例。2例环以低荧光。动脉血管变细18例,但其中仅3例出现血管充盈迟缓。4例视网膜血管闭塞,且全部位于周边部。3例视网膜后极部血管渗漏。仅1例出现无灌注区。6例黄斑拱环结构破坏或结构不清。结论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的FFA特点显示:其病变主要是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改变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萎缩,同时累及神经视网膜及其视网膜血管组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眼底表现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与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特征。方法分析经眼底检查、FFA、ICGA及OCT确诊的PCV患者16例(16只眼)的眼底图像资料。其中OCT检查资料为8例(8只眼)。结果 16例(16只眼)全部为单眼发病,其中男性10例,占62.5%,女性6例,占37.5%。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63.4岁。眼底检查14只眼病变部位位于黄斑区,占87.5%,2只眼病变位于视盘颞侧,占12.5%。在黄斑区4只眼见橘红色结节样隆起病灶,13只眼视网膜下有出血,11只眼见脂质沉着。FFA检查16只眼早期均呈强荧光,后期进行性渗漏。其中6只眼表现血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1只眼为浆液性PED,2只眼为血液性合并浆液性PED,1只眼呈脉络膜血管网及息肉样结构。ICGA检查16只眼均可见强度不等、簇状或孤立的息肉状扩张灶,其中12只眼可见伞样或树枝样异常扩张的脉络膜血管网。OCT检查8只眼显示7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穹隆状隆起,其下可见结节状改变。1只眼无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改变。6只眼表现血液性PED,2只眼为浆液性PED合并神经上皮脱离。结论 PCV单眼发病为主,好发部位为黄斑区,最常见表现为视网膜下出血及脂性渗出,部分患眼存在PED。大部分患眼ICGA可见特征性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灶。  相似文献   

8.
例1 患儿女, 4岁11个月。因左眼外斜及视力差1周于2014年8月28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儿足月产, 母亲有视网膜色素变性(RP)病史, 具体不详。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2, 左眼视力手动。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3.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右眼视盘颜色正常, 周边视网膜可见点片状色素沉着(图1A), 颞下方可见局灶性毛细血管扩张(图1B);左眼颞侧后极部视网膜可见大量黄白色渗出, 颞侧周边血管纡曲扩张伴血管瘤样改变(图1C)。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 双眼周边视网膜可见斑驳样荧光;左眼颞侧周边毛细血管扩张, 局部血管瘤样荧光素渗漏, 伴周边较大无灌注区(图1D)。临床诊断:(1)双眼RP;(2)双眼Coats样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一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0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FEVR的1个汉族家系2代3名成员。对患者及其父母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和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采集3名成员外周血送检,应用高通量测序法筛选致病基因,针对检测出的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协会(ACMG)指南和Mutation Taster、Polyphen-2、PROVEN及REVEL软件对新发现的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先证者,男,27岁,裸眼视力(UCVA)右眼1.0,左眼1.2,眼压正常,眼底检查可见双眼颞侧周边部视网膜血管迂曲扩张,FFA示双眼周边视网膜血管扩张成毛刷样改变并有无灌注区形成。先证者母亲51岁,最佳矫正视力(BCVA)双眼均为1.0,眼底检查可见左眼颞侧周边视网膜血管迂曲,FFA示左眼颞侧周边视网膜末梢血管荧光素渗漏。先证者父亲56岁,BCVA双眼均为1.0,眼底可见视盘周围萎缩环及豹纹状眼底,FFA未见眼底血管有明显荧光素渗漏。基因检测结果显示LRP5基因c.4110T>G(p.Cys1370Trp)和FSCN2基因c.1495G>A(p.Gly499Ser)2个新的突变位点。根据ACMG指南,c.4110T>G为临床意义未明的变异,Mutation Taster、Polyphen-2、PROVEN及REVEL软件预测该变异会对基因或基因产物造成有害影响,REVEL评分为0.93,可能为致病变异。结论LRP5基因c.4110T>G(p.Cys1370Trp)可能是引起FEVR的1个新的突变位点,丰富了LRP5基因的突变谱。  相似文献   

10.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血管造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 ypio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6例PCV患者7只眼的临床资料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 检查资料。 结果 PCV患者早期眼底仅可见橘红色病变,随病情进展出现出血 、渗出、水肿、浆液性和(或)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 脱离,病程长者可出现视网膜、脉络膜萎缩。FFA检查1只眼病变处脉络膜血管网扩张,6只眼见密度不均的斑点状强荧光,造影过程中荧光渗漏,晚期呈强度不均的强荧光片;ICGA检查5只眼早期显示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末端扩张呈息肉状,晚期脉络膜血管结构不清,息肉状扩张仍然可辨,7只眼均有形态独特的孤立或簇状分布的息肉状强荧光点,晚期仍有染料存留。 结论 PCV患者眼底可见橘红色病变及出血、渗出和RPE脱离,FFA及ICG检查可见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末端息肉状扩张。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69-33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术后继发性的眼底损害。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2008年我院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底图像和眼底荧光素造影结果。结果35例(35眼)中19例可见后极部、血管旁黄白色渗出;部分视网膜血管呈白鞘,小血管闭塞呈白线状;视网膜散在小出血点。3例可见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血管迂曲扩张,晚期荧光素渗漏。出血及渗出物较多处呈荧光遮蔽,2例视盘晚期荧光渗漏。视网膜部分血管闭塞,毛细血管结构破坏,荧光素充盈缺损。可见大小不等的无灌注区。结论重视眼内炎术后的继发损害,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眼底无可见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的荧光血管造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检眼镜下未见到视网膜病变的荧光血管造影表现。方法对常规眼底检查未见到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荧光血管造影正常44只眼,与眼底所见符合率为35.48%;异常表现共80只眼占64.52%,其表现主要为微血管瘤,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无灌注等。结论眼底镜下未发现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眼底荧光造影出现了微血管瘤,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等改变。  相似文献   

13.
眼挫伤后脉络膜病变FFA及ICGA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荧光素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了解眼挫伤后脉络膜血管的病变。方法 应用德国Heidelberg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对眼挫伤患者16例(17眼)进行荧光素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观察脉络膜血管的异常变化。结果 17眼中,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血管充盈时间和血管形态大致正常,显示高网膜渗漏5眼。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显示局限性脉络膜充盈延迟16眼、血管扩张5眼、荧光遮蔽2眼及吲哚青绿渗漏8眼。结论 由于脉络膜血管主要供应视膜外层,因此外伤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对视功能影响很大,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提供了对各种程度脉络膜血管损害的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白血病所致视神经浸润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确诊为白血病视神经浸润的23例患者,排除高血压、糖尿病、颅内高压等造成视神经损伤的全身及局部疾病。根据眼底病变的特征分为两种类型:(1)单纯视盘水肿;(2)视盘水肿合并出血渗出性病变。结果 23例患者中9例18眼表现为单纯视盘水肿,眼底彩色照相可见患者视盘水肿,呈不同程度隆起,边界不清楚,严重者高达3~4个屈光度,视盘表面小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明显。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荧光造影早期视盘表面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出现荧光素渗漏,晚期视盘着染呈强荧光。23例患者中14例28眼表现为视盘水肿出血合并视网膜血管异常,眼底彩色照相极似急性视网膜坏死样改变,可见视盘肿胀、苍白,边界模糊,视盘表面及周围视网膜散在点片状出血点;视盘周围视网膜苍白水肿,视网膜动脉呈白线样浸润,静脉迂曲扩张;后极部散在不同程度出血及白色浸润灶,并累及黄斑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盘表面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出现荧光素渗漏,晚期视盘着染呈强荧光,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出血区域遮蔽荧光。结论 单纯视盘水肿和视盘水肿合并出血渗出性病变是白血病所致视神经浸润的两种主要表现。眼科临床医师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积极寻求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三种类型视网膜大动脉瘤的眼底影像学特征,为选择适合的检查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52例52眼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6例同时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9例同时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依据眼底表现将视网膜大动脉瘤分为出血型、渗出型和静止型,分析三种类型视网膜大动脉瘤的眼底影像学特征。结果 彩色眼底照相示,52眼中51眼位于颞侧动脉支, 1眼位于鼻侧动脉支。FFA显示,出血型32眼瘤体合并周围出血,渗出型13眼瘤体合并周围小血管渗漏,静止型7眼(包括彩色眼底照相误判为渗出型的6眼)瘤体内动脉管壁接近正常。6眼行OCT检查者均为出血型视网膜大动脉瘤,瘤体腔壁在视网膜浅层呈环形强反射。9眼行ICGA者视网膜大动脉瘤瘤体均显影,包括未被FFA发现的出血型3眼。结论 彩色眼底照相拟诊出血型视网膜大动脉瘤的患者可选择OCT和ICGA检查确诊,拟诊渗出型和静止型视网膜大动脉瘤的患者可选择OCT和FFA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6.
Fundus affliction with generalized scleroderma was studied in 21 patients by ophthalmoscopy, fundus ocular photography and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Slitlamp examination of the anterior chamber, the iris and the lens revealed no evident affections. Neither did ophthalmoscopy reveal obvious abnormalities related to scleroderma. Abnormalities of pigmentation were not noted. Visual acuity was normal in 20 patients, and 1 patient had reduced visual acuity due to macular degeneration.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was within normal physiological variation in 14, and definitely abnormal in 7 patients as assessed independently by 2 ophthalmologists. Angiographic abnormalities consisted of variable hyperfluorescence of the pigment epithelium layer, and, additionally, in 2 cases minute hyperfluorescence of the retinal layer. These angiographic abnormalities indicated affection of th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probably caused by a vascular lesion of the choroidal layer. Retinal vessels were in general not affected. In conclusion, the choroidal vasculature appears affected in 1/3 of patients with generalized scleroderma as assessed by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多模式影像技术在Stargardt病不同病变阶段的影像特征。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 对云南大学附属医院2016 年5 月至2019 年8 月确诊的28 例( 56 眼) Stargardt患者进行眼底彩色照相、 自发荧光、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炫彩眼底成像、 血流成像OCT( OCTA) 等多模式检查, 总结各类影像检查在疾病不同阶段的特征。 结果: 眼底彩色照相可显示, 随病变进 展黄斑区的萎缩病变逐渐扩大, 伴后极部眼底色泽改变。炫彩成像通过多波长的组合, 可用更好的 对比度和层次感显示出萎缩的细胞和范围。眼底自发荧光通过自发荧光的高低变化提示视网膜色 素上皮( RPE) 的受损情况, 同时能清楚直观地显示黄斑区萎缩病灶的大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 Stargardt病中的观察可直接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层、 脉络膜血管的损伤程度。 随着Stargardt病的发展, 黄斑区RPE层萎缩范围扩大, 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继发进行性萎缩。 OCT提供了断层眼底的影 像信息, 随病变进展, 中心凹周围神经上皮层变薄, 光感受器不同程度萎缩、 消失, RPE层不同程 度萎缩, 反光减弱, 脉络膜层毛细血管萎缩, 从层次深度和范围的广度都体现了病变的发展。 OCTA 中本研究观察到随着病变的进展, 各层次血管密度呈减少趋势。扫描视网膜深层血管时, 透见了 下方的脉络膜血管, 随着萎缩加重, 透见的脉络膜血管的范围扩大。 结论: 不同的眼科影像技术在 Stargardt病的不同阶段表现有各自特点和优势, 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多角度的追踪随访、 病情评估 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先天性有髓神经纤维合并视网膜血管异常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诊治随访的合并视网膜血管异常的有髓神经纤维患者6例,总结其眼底表现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特征,进而分析血管异常原因。结果 6例患者均可见有髓神经纤维沿视网膜神经纤维分布,视网膜血管异常发生于有髓神经纤维的视网膜区域:4例患者视盘旁有髓神经纤维附近可见火焰状的出血、视网膜血管走行迂曲,2例患者为视盘毛细血管扩张。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有髓神经纤维较薄弱时常表现为正常荧光,较浓厚可表现为遮蔽荧光;合并视盘旁出血时表现为出血区域遮蔽荧光,毛细血管扩张的患者荧光造影显示血管扩张、荧光素渗漏,晚期呈片状强荧光。结论认识并关注由有髓神经纤维所引发的视网膜血管异常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避免误诊为其他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对于合并新生血管和玻璃体出血的患者,要明确病因,早期给予激光或手术等及时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Coats病临床诊断中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Coats病临床诊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误诊的主要原因。 方法 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眼底病专家全面回顾分析一组临床拟诊和漏诊的Coats病患者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彩色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随访治疗记录等临床资料,主要通过重新系统阅读FFA检查图像,根据特发性视网膜毛细血管和微血管的异常扩张这一Coats病的主要特征修订或确认原诊断,探讨Coats病临床诊断中误诊的主要原因。 结果 68例75只眼中,初诊为Coats病,最后确诊为非Coats病45例。其中,最后诊断为视网膜静脉阻塞21例;视网膜血管炎9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例;陈旧性后葡萄膜炎3例;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3例;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蔓状血管瘤、陈旧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前膜、特发性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各1例。初诊为非Coats病,最后确诊为Coats病23例。其中,最初诊断为陈旧性后葡萄膜炎6例;视网膜血管炎5例;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4例;视网膜大动脉瘤2例;视网膜血管瘤3例;眼内肿瘤2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例。 结论 Coats病临床诊断中错误较多。未能全面掌握Coats病的临床特点以及Coats病定义的核心是发生与Coats病相关的临床诊断错误的主要原因。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5, 21: 377-3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