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HSP患儿血清IL-6、TNF-α和CRP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C-反应蛋白(CRP)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9名单纯HSP患儿、23名紫癜性肾炎(HSPN)的患儿在治疗前及症状消失后3d,分别测定了血清IL-6、TNF-α(用ELISA)和CRP(用免疫荧光法)的水平,并以50名正常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所有52名HSP患儿的血清IL-6、TNF-α和CRP水平在治疗前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在治疗后,虽有显著下降(P〈0.01),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伴有肾炎的患儿其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单纯HSP的患儿组,IL-6和CRP的水平两组并无显著差异。HSP患儿的血清TNF-α水平与IL-6、CRP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关系(r=0.668,P〈0.01;r=0.601,P〈0.01);HSP患儿的血清IL-6水平与CRP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r=0.851,P〈0.01)。结论:HSP/HSPN的发病过程存在细胞因子和CRP的参与,TNF-α在HSPN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尿系列蛋白对早期诊断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临床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微量蛋白检测对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分别检测25例单纯性过敏性紫癜(AP)、27例紫癜性肾炎(PN)患儿和32例正常儿童(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G(IgG)、β2微球蛋白(β2-m)含量,并同期检测常规肾功能指标。结果:正常对照组与AP组、PN组的尿系列蛋白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P组与PN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三组BUN、Cr均在正常值范围。结论:尿微量蛋白在过敏性紫癜肾功能受损时较肾功能指标BUN、Cr改变出现早,可作为早期诊断肾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AGT基因M235T和ACE基因I/D多态性与过敏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CR和PCR—RFLP技术检测145例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与172例正常对照组血管紧张素原基因第2外显子M235T多态性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第16内含子I/D多态性。结果①AGT基因型构成比在HSP组、HSPN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2),但在HSP和HSP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0)。AGT—TT基因型和丁等位基因携带者具有较高的患HSP、HSPN的风险。②ACE基因型构成比在HSPN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但在HSP和正常对照组、HSP和HSP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P=0.073)。ACE—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携带者具有较高的患HSPN的风险。结论携带AGT基因M235T多态性增加患HSP/HSPN的风险,携带ACE基因I/D多态性增加患HSPN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酶联免疫吸附法(Western blot ELISA)测定37例病例组与35例对照组血浆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抗体。结果过敏性紫癜组中HSP70抗体检测阳性率(70.3%)明显高于对照组(17.1%),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过敏性紫癜肾炎型HSP70抗体阳性率(80%)高于非肾炎型(63.6%),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SP70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的发病过程,且可反应肾脏是否受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联合中药对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血热伤络型)的疗效。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仅给予雷公藤多甙,治疗组给予雷公藤多甙联合中药治疗,疗程均为12w。检测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和尿红细胞,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62%,对照组总有效率83.72%,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0.05)。治疗后两组24h尿白蛋白水平、尿红细胞均较治疗前下降(<0.01);治疗组尿红细胞、24h尿白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01)。结论雷公藤多甙联合中药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血热伤络型)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湖北十堰地区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基因多态性与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的关系。方法: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分析278例过敏性紫癜肾炎少儿(HSPN组)和225例健康对照儿童(对照组)的HMGB1基因多态性及遗传平衡;比较各基因型在不同遗传模式下分布的组间差异和各等位基因,基因型和单体型组间分布差异及其与HSPN的相关性。结果:测序检测到HMGB1基因3个多态性位点rs1045411、rs2249825、rs1412125,其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各基因型不同遗传模式(超显性、显性、隐性)在HSPN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MGB1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在对照组与HSPN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各基因位点单体型ACC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增加HSPN风险存在强关联(OR=2.044,95%CI=1.220-3.425,P0.01)。结论:HMGB1基因ACC单体型可能与中国十堰地区汉族人群HSPN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的血清IL-2、IL-6、IL-12探讨过敏性紫癜(HSP)的免疫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48例HSP患儿组和48例正常组比较。结果HSP患儿急性期的血清IL-6明显高于正常组(t=3.68P〈0.01),血清IL-2、IL-12则显著下降(分别为t=4.976P〈0.01,t=3.175 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HSP患儿恢复期的血清IL-2、IL-6、IL-12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别(t=分别为0.703,0.374,0.490 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SP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出现异常,机体存在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联合激素治疗伴肾功能不全的紫癜性肾炎,探讨来氟米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紫癜性肾炎伴肾功能不全的住院患者77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39例,B组38例。A组给予口服来氟米特0.8mg/(kg·d),5d后改为维持量20mg/d;B组采用环磷酰胺0.75g/m2静脉滴注,每月1次,总量达到6~8g;同时,两组均给予泼尼松1mg/kg,口服8周减量,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后各组患者24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Ccr、BUN等指标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用药3、6个月后,两组24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以及血肌酐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3个月后,A、B两组间的24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及血浆白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A、B两组间的24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血浆白蛋白水平和血肌酐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来氟米特是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优于环磷酰胺,且能延缓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9.
匹多莫德预防过敏性紫癜复发的4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匹多莫德预防过敏性紫癜(HSP)复发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78例HSP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6例,3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加匹多莫德颗粒剂口服。观察住院期间、2个月内、6个月内的反复、复发率及测定治疗前、治疗2个月时血CD3+、CD4+、CD8+、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HSP患儿治疗前血CD3+、CD4+、IL-2、IFN-γ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CD8+细胞水平各组间无差异(P〉0.05);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血CD3+、CD4+、IL-2、IFN-γ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1或P〈0.05),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住院期间治疗组的反复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个月及6个月内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匹多莫德能降低HSP患儿的复发率,可能与其对HSP患儿T细胞功能的调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治疗反复发作的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48例反复发作的儿童过敏性紫癜(1ISP)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2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2—6岁为4mg/d、6—13岁为5mg/d,睡前服,共1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60.8%),两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盂鲁司特治疗反复发作的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干扰素-γ(IFN-γ)和内皮素1(ET-1)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2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哮喘发作期83例、缓解期37例,另选35名健康者作为对照。并将83例哮喘发作期患者按病情程度分为轻度(20例)、中度(47例)和重度(16例)。应用ELISA法对发作期、缓解期哮喘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清eotaxin、INF-γ和ET-1水平测定。结果哮喘发作组血清中eotaxin和ET-1高于哮喘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P〈0.01),缓解期血清eotaxin和ET-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水平INF-γ在发作期组低于哮喘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随着哮喘严重程度增加,哮喘患者的血清中eotaxin和ET-1浓度升高,INF-γ水平出现明显降低。重度哮喘与中、轻度哮喘比较,eotaxin、ET-1和INF-γ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eotaxin、IFN-γ和ET-1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早中期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口服奥美沙坦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雷公藤多甙。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β2微球蛋白(β2-MG)、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和谷丙转氨酶(ALT)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4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4.29%,治疗组的疗效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UAER、β2-MG和MCP-1水平较治疗前出现明显下降(P〈0.05或〈0.01),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仅治疗组SCr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出现明显下降(P〈0.01),而治疗组ALB水平较对照组和治疗前出现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的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联合奥美沙坦酯治疗DN疗效显著,其机理可能与降低MCP-1水平有关,并且毒副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桑银降糖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治疗后心脑微血管病的变化,探讨桑银降糖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管调节因子的影响。方法用微量血糖测试仪检测各组糖尿病大鼠血糖和糖耐量,用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中NO的含量,应用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1)含量。电镜观察心脑超微结构。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桑银降糖胶囊对STZ大鼠均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P〈0.01);2h血糖曲线下面积为38.88±8.59(P〈0.01)。大剂量组ET-1为(149.60±16.83)pg/ml(P〈0.01),NO为(61.20±11.36)μmol/L(P〈0.01)。结论桑银降糖胶囊可提高糖尿病大鼠血清NO含量,下调血浆ET水平,有效抑制由于高血糖等因素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对糖尿病内皮细胞损伤及微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对新生儿高疸红素血症患儿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采用反射比浊法测定62例新生儿高疸红素血症患儿(研究组)及23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对照组)的血、尿β2-MG含量水平进行检测。结果高疸红素血症患儿血、尿β2-MG含量与血清胆红素含量之间有一定的依从关系(r血=0.529,P〈0.01,r尿=0.359,P〈0.01)。当血疸红素水平在91-205μmol/L时,血β2-MG的含量比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别有显著意义(P〈0.5),而尿β2-MG较对照组,稍高(P〉0.05)无显著意义。当血清胆红素在205.2-256.5μmol/L时,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当血清总胆红素≥256.5μmol/L时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结论新生儿高疸红素血症患儿早期存在肾功能损害,检测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浓度是观察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特异性指标,但血β2-微球蛋白(β2-MG)更能早期敏感地判断新生儿黄疸时对肾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肾损伤的关系。方法:13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mAlb/Cr)分为尿蛋白阴性组、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分别测定Hcy、UmAlb/Cr、胱抑素C(Cys C)和肾小球滤过率(GFR)等指标,并比较各指标与健康对照人群的差异,分析高血压肾损伤患者Hcy水平与肾功能指标UmAlb/Cr、Cys C和GFR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尿蛋白阴性组比较,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Hcy及UmAlb/Cr、Cys C明显升高,GFR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尤以大量蛋白尿组更显著(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Hcy与UmAlb/Cr、Cys C呈显著正相关(r=0.442、0.325,P均0.01),Hcy与GFR呈显著负相关(r=-0.286,P0.01)。结论:Hcy与高血压肾损伤相关,可以作为高血压肾损伤的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患儿输注悬浮红细胞前后血浆ET-1和血清MMP-2、MMP-9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和酶联法对32例肾病综合征患儿进行了输注红细胞前后血浆ET-1和血清MMP-2、MMP-9测定,并与35名正常健康儿作比较。结果:肾病综合征患儿输注悬浮红细胞前血浆ET-1和血清MMP-2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儿组(P〈0.01),而血清MMP-9水平又显著地低于正常儿组(P〈0.01),经输注悬浮红细胞2周后与正常儿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血清MMP-9水平与血浆ET-1和血清MMP-2水平呈现显著负相关(r=-0.4982、-0.014,P〈0.01)。结论:检测肾病综合征患儿输注悬浮红细胞前后血浆ET-1和血清MMP-2、MMP-9水平的变化对其病情发展及预后判定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时缺血修饰性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分泌及与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73例在胸痛3h内就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分别在就诊时(3h组)和胸痛6h时(6h组)抽血检测IMA,同时检测心肌坏死指标: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和肌红蛋白(Myo),与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ACS患者3h组血清IMA、Myo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CK—MB、cTnI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h组与6h组比较,仅IM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6h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所有指标均呈显著性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1MA水平与CK—MB、cTnI、Myo呈正相关性(r=0.498,P〈0.01;r=0.514,P〈0.01;r=0.506,P〈0.01)。结论IMA是反映ACS心肌缺血的一个非常早的灵敏指标,对于发病〈3h的ACS更有价值,结合Myo有助于ACS的早期诊断和排除诊断,并可能与随后的心肌坏死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17酮皮质类固醇(17-KS)、香草扁桃酸(VMA)、血浆醛固酮(ALD)和血清皮质醇(COR)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水平变化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微柱比色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对116例原发性高血压(PH)患者、52例继发性高血压(SH)患者和21例冠心病(CHD)患者进行24h尿液17.OH、17-KS、VMA和血浆ALD、血清COR的检测,以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H组17.OH、17-KS、VMA、ALD和COR水平均较对照组和PH组增高,具统计学意义(P〈0.01,P〈0.001);CHD组尿17-OH、17.OH和血浆ALD、血清COR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具统计学意义(P〈0.01,P〈0.05);相关实验显示,ALD与17-OH、17-KS之间呈正相关(r=0.502、0.796,P〈0.01);COR与17-OH、17-KS之间亦呈正相关(r=0.648、0.584,P〈0.01);ALD、COR与VMA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尿17.OH、17-KS、VMA、血浆ALD、血清COR水平联检在PH和SH的鉴别诊断、针对性治疗和CHD的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