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考黄建军北京中医药大学关键词大椎,督脉,腧穴大椎为督脉之经穴。目前所有的针灸医籍、讲义、教材等,一律将大椎穴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为全身交会经脉最多的一个交会穴。同时,近代的针灸书籍在绘制经络图时,也多将手足三阳经循...  相似文献   

2.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部、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相似文献   

3.
凡是在十四经中具有某些特殊治疗作用的并有特定名称的腧穴均称为"特定穴".特定穴并不是独立的腧穴,而是从属于十四经脉、奇经八脉的腧穴.在十四经穴中有一些腧穴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有些有共同的特点和作用.因此将这些腧穴统称为特定穴.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10类,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十二原穴、十五络穴、十六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有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掌握这些特定穴的含义、主治性能和临床应用.对于临床选穴配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国内外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对腧穴、经脉进行频数统计,并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腧穴、经脉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纳入182篇文献,包括308个针灸处方、96个腧穴,腧穴使用总频次为1 928次。其中,主要选取的经脉为督脉及足三阳经;腧穴主要分布于头面、下肢和上肢;累计应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百会、四神聪、足三里;特定穴多使用交会穴;腧穴配伍以大椎→百会最为常见。结论 国内外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重视督脉及足三阳经的使用;取穴以近部取穴及远近配穴为主;重视特定穴使用,尤其是交会穴。  相似文献   

5.
《灵枢》中手三阳经病候未提及脏腑,且相应腑病治疗中未包含手三阳经腧穴。从手三阳经经脉命名及循行、标本根结及合治内府理论角度,发现大肠、小肠、三焦与手三阳经气的联系不如与足三阳经气联系紧密,临床相应腑病治疗也多选取下合穴,而非手三阳经腧穴。但《灵枢》手三阳经病候某种程度上是大肠、小肠、三焦主病的代称,且手三阳经腧穴对相应腑病亦有疗效,只是临床较多用于治疗外经病。  相似文献   

6.
阴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三阴三阳理论是阴阳理论的发展。三阴和三阳分别是指手三阴经、足三阴经和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其中手三阴经是指手太阴肺经,分布在手臂内侧的内上方,中间为毛厥阴心包经,手内侧后方为手少阴心经。足三阴分布在腿的内上侧为足太阴脾经,中间为足厥阴肝经,后方为足少阴肾经。手三阳主要是分布在人后背的外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灸大成》中针灸治疗头痛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头痛的相关检索词,依据《针灸大成》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并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头痛的腧穴和经脉的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头痛以近部取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合谷、风池、列缺、百会、上星,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腧穴间配伍形式以远近结合配穴、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头项部和上肢部。结论针灸治疗头痛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头部经脉上的腧穴,腧穴间配伍以远近配穴、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五输穴、原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头项部和上肢远端部,可为针灸治疗头痛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现代针灸治疗中风偏瘫选穴处方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旨在总结现代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腧穴运用规律、配伍规律以及特定穴的运用规律,以期为临床选穴组方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在检索1978—2011年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解析针灸处方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所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其使用频次、配伍组合、分部和特定穴分类等。结果:选穴频次最多的为合谷、足三里、曲池、肩髃等手足阳明经穴,并且以曲池、合谷、足三里、肩髃、阳陵泉等相互配伍最为常见。涉及的主要经脉为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足太阳经、手少阳经、足太阴、督脉等。分部取穴以下肢部和上肢部穴位使用频次最多。选穴以特定穴的选取为主,其中以五输穴为多,交会穴次之。结论:中风偏瘫治疗规律为多选阳经腧穴,首选阳明经穴;局部取穴多选上下肢部腧穴;选穴以特定穴为主,并以五输穴和交会穴为多。  相似文献   

9.
百会其穴位在《针灸甲乙经》定位于“以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十四经发挥》等均遵此说。百会在历代的针灸文献中,有诸多名称,如《针灸甲乙经》称百会为三阳五会;《针灸资生经》称为天满;《普济本事方》称为泥丸宫;《针灸聚英》称为巅上。尚有称五会、三阳、岭上、维会等名称。百会穴是足太阳,手、足少阳,足厥阴,督脉5条经脉的交会穴,故称三阳五会,又是百脉朝会之穴,有输出输入、宣通气血的功能。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百会在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急性期肩周炎患者力敏腧穴的分布规律,观察力敏推拿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为优化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探查40例急性期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体表力敏腧穴并记录,分析力敏腧穴与肢体部位、经脉、经穴的关系及其敏化反应特征;选取3~4个力敏腧穴,对患者进行力敏推拿治疗,连续治疗5天,比较治疗前、治疗1天及5天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变化.结果:(1)探查力敏腧穴共247穴次,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肩井、风池、缺盆、臂臑、云门、承山、大椎、清冷渊、手三里穴区,与经穴位置重合的力敏腧穴占70.45%.(2)足少阳胆经(46穴次,18.62%)、手阳明大肠经(38穴次,15.38%)、手太阳小肠经(33穴次,13.36%)、手少阳三焦经(28穴次,11.34%)上力敏腧穴分布频次最多.(3)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当天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治疗1天相比,治疗5天后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有明显差异(均P<0.01).结论:(1)急性期肩周炎患者力敏腧穴分布最多的部位是上肢部与肩背部,与足少阳胆经、手三阳经关系最为密切.(2)力敏推拿能够改善急性期肩周炎患者的症状与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正人体的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除了十二经脉外,人体还有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共8条。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近10年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现代文献的研究,分析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分析2006至2016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针灸治疗为主或者针灸联合其他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文献,得到相关文献83篇,分析其选穴规律。结果: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腧穴是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太溪和脾俞;腧穴所属经脉主要集中于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太阴脾经;腧穴主要分布位置在下肢及背腰部;特定穴类型广泛,以五输穴、交会穴及背俞穴为多。结论: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肯定,有循经选穴、分部选穴、辨证选穴和特定穴选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笔者从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中的"八脉交会八穴歌"追本溯源,从腧穴主治作用、所属经脉循行和病候及与奇经八脉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提炼,为临床应用八脉交会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笔者从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中的"八脉交会八穴歌"追本溯源,从腧穴主治作用、所属经脉循行和病候及与奇经八脉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提炼,为临床应用八脉交会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唐以前至清代150本针灸古籍进行挖掘分析,总结不同朝代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处方用穴特点。方法 抽取古籍中符合脑卒中中风病病症、腧穴、经络、刺灸法等相关语句,形成病症、腧穴、刺灸法、经络数据,分为中风病处方与含有中风病症的腧穴主治两类,人工审核结果并予以规范,通过统计分析和关联规则以支持度和置信度的方式,实现对不同朝代古籍中风病针灸处方规律的多层分析。结果 共得中风病针灸腧穴处方536首;百会穴在各朝代的使用频率最高;百会、曲池配伍在宋、明、清最为频繁,地仓、颊车配伍在元代使用频率最高;经脉的选用除了清代选取手厥阴心包经为阴经外,其他各朝代所取经脉的前5位均为阳经。宋、元选取频率最高的经脉为督脉、足少阳胆经,明、清以手阳明大肠经居首。各朝代中,均以手阳明大肠经与足少阳胆经组合支持度最高;特定穴均以交会穴为首,除清外,均以交会穴与合穴的配伍最为频繁。结论 针灸古籍中治疗中风病首取诸阳之会百会穴,重视阳经和特定穴的应用,古代用穴少而精,后世取穴渐多。   相似文献   

16.
明确宋及宋以前经脉理论的概念及历史沿革。通过考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经脉理论篇文,并与《黄帝内经》《难经》等记载经脉理论的著作进行对比研究,《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理论的演变主要表现为:从经脉运行"营气"转变为"血气",并濡养全身;经脉命名方式由"脏(腑)手(足)某某之脉"逐步转变为"手(足)某某脏(腑)经";继承并发展了《难经》"是动""所生病"理论;发展《黄帝内经》"人迎气口脉法";提出"任脉为阴脉之海"的概念。本文厘清了经脉理论的相关概念,澄清了宋以前经脉理论一些问题的源流,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把握经脉理论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7.
<灵枢>十二经筋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灵枢》十二经筋(以下简称经筋)是十二经脉的组成部分,经气经经筋、络脉散络于筋肉关节,使人体保持正常的形态和运动功能。经筋的循行分布较复杂,研究其分布规律,有助于对经络的全面认识,且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 起止、走向经筋的起点,均位于四肢末端,与十二经脉的远体点基本一致。具体规律是:手足三阴、手三阳经筋与经脉几乎完全一致。唯手太阴经筋“起于大指之上”,而手太阴肺经“出大指之端”;手太阳经筋“起于小指之上”,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二者有细微差别。足三阳尤其是足阳明经筋与经脉差异稍大。足阳明经筋起…  相似文献   

18.
手三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阳经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等六经。分述如下:三、手太阴肺经本经体表循行,起于胸部的中府穴,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经过肘窝,循桡侧至寸口,过鱼际,终于拇指端的少商  相似文献   

19.
三阴交 ,出自《针灸甲乙经》 ,属足太阴脾经 ,为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阴经之交会穴。别名承命、太阴、下之三里。因其为足三阴之交会穴 ,故名。“三阴交者 ,是足三阴经之交会 ,故名三阴交” (《会之针灸学》) ,三阴交穴主治范围极广 ,不仅应用于脾经之腹胀、泄泻等消化系统的病变 ,而且善治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的病变 ,作者在妇科的临床中 ,以三阴交为主穴 ,根据病症配以不同的腧穴 ,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病案举例1 1 痛经患者 ,女 ,2 5岁 ,工人 ,月经 15岁初潮 ,周期尚准。主诉每于经前、经期腹部胀痛拒按半年。平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整理分析近10年针灸治疗卒中后肩痛的国内外临床研究文献,探索其组穴规律,为临床组穴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9年9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和PubMed数据库中采用针灸疗法治疗卒中后肩痛的国内外临床研究文献,建立Excel处方数据库,对常用腧穴及其归经、分部、属性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4篇,选用腧穴84穴,从选穴角度分析,常用于治疗中风后肩痛的腧穴依次为肩髃、曲池、肩贞、肩髎、外关等;从经络角度分析,使用率较高的经脉依次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等;从腧穴集散角度分析,取穴主要集中在上肢部;从特定穴角度分析,选用频次最多的为交会穴;从配穴选穴角度分析,纳入文献以辨经取穴、辨证取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卒中后肩痛选穴组方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为主,结合远部取穴,并注重特定穴及经外奇穴的搭配,配穴取穴考虑辨经、辨证相结合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