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常控尿的青年男性MRI尿道括约肌复合体与前列腺外科包膜的正常解剖关系。方法在仰卧位静息态,获取186例正常控尿的青年男性盆腔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截面的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图像。结果 186例均获得诊断质量的T2加权图像。尿道周围腺体增生压迫前列腺前括约肌使括约肌形成外科包膜;移行带增生压迫尿道横纹括约肌及前列腺前括约肌使括约肌形成外科包膜。移行带及尿道周围腺体增生向外挤压尿道括约肌复合体,致使尿道括约肌复合体形成了外科包膜。结论 MRI能够清晰观察男性尿道括约肌复合体与前列腺外科包膜的解剖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064 nm超脉冲激光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泌尿外科住院的8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体积(73±25)ml(41~159)ml,均行1064 nm超脉冲激光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治疗。手术方法:在平精阜外左侧5点于外括约肌近侧处用镜鞘侧压裂开加镜鞘弧形逆推的方式找到前列腺外科包膜平面,用1064 nm超脉冲激光进行汽化切割和止血,采用整体剜除或者分叶剜除方法,将腺体标本推入膀胱腔,组织粉碎器粉碎腺体吸出体外。随访3个月。结果本组8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剜除腺体时间(36±10)min(24~61 min),组织粉碎时间(11±6)min(5~51 min),切除腺体组织质量(60±21)g(31~124)g,手术时间(80±28)min(55~148 min),血红蛋白下降(17±8)g/L(3~34)g/L,无输血患者。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5.3±1.5)d。术后随访3个月,IPSS、QOL、Qmax、RUV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拔出尿管后第1天7例患者出现暂时性尿失禁,经盆底肌锻炼1周后4例恢复控尿,2周后2例恢复,4周后全部恢复尿控,没有患者发生尿道狭窄及膀胱颈挛缩。结论1064 nm超脉冲激光具有良好的止血和组织汽化切割效果,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能够有效地切除增生腺体,止血高效彻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前列腺恶性肿瘤95%以上是腺癌,移行上皮癌、鳞状上皮癌和肉瘤占5%。其中原发性前列腺移行上皮癌的比例为2-5%。早在1952年,MelicoW和HolloWell在研究了30例Bowen’s病后发现,其中有3例侵犯至前列腺。Ortegra等在研究尿道和膀胱Paget’s病时,有同样发现。他们认为,此类前列腺恶性病变的致病因子和病变类型与尿路移行上皮癌相似。现有许多学者把前列腺移行上皮癌列为单独的一种前列腺肿瘤。前列腺由大量的腺体组织构成,这些腺体经各自的管道开口于前列腺部尿道。前列腺分外带和内带两部分,外带腺体经管道开口于尿道窦,内带由尿道周围粘膜腺体及粘膜下腺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术后排尿困难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前列腺增生手术后排尿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开放手术15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术55例).70例患者中尿道狭窄29例,膀胱颈尿道口狭窄和/或挛缩23例,膀胱颈尿道水肿3例,前列腺尖部腺体残留5例,BPH复发3例,膀胱逼尿肌无力4例,神经源性功能障碍1例,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2例.手术治疗60例.结果 60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随访2~24个月,平均6个月,均排尿通畅. 9例患者保守药物治疗后排尿困难缓解.膀胱造瘘1例.结论 BPH患者术后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尿道狭窄、膀胱颈尿道口狭窄或挛缩及膀胱颈尿道水肿、腺体残留、BPH复发及膀胱功能障碍.手术及药物治疗是解决BPH术后排尿困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BPH是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以往的研究已表明总前列腺体积(TPV)和下尿路症状(LUTS)严重程度不呈相关性。所有BPH患者的前列腺增生结节均发生于前列腺移行带和尿道周围腺体区,因此,临床很少有前列腺外周带厚度(PZT)与BPH/LUTS相关性研究。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近年来PZT与BPH/LUTS相关性研究文献,表明PZT是与BPH患者尿路症状独立相关的一种新型、简便、经济、可靠、易于测量的前列腺参数,将是评估和管理BPH/LUTS患者的新因素。但仍需进一步科学研究阐明PZT替代侵入性尿动力测试的临床效用,其是否适用于我国BPH患者,仍需进一步临床科学研究和前瞻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加腹部小切口腺体取出来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是否存在优势.方法 选取体积大于80ml前列腺增生患者16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80例,A组行经尿道前列腺剜除加腹部小切口腺体取出术.B组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分别比较二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排尿情况. 结果 A组与B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8±16 min、135±17min,出血量为89±23nl,189±21.5ml.A组无一例发生前列腺电切综合征(TURS);B组4例出现程度不等TURS,上述项目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经尿道腔内剜除加下腹小切口腺体取出术结合了微创及开放手术的优势,在不明显增加创伤情况下,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腺体残留,是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的实用方法,有较好的临床推广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MRI研究中国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尿道括约肌复合体的正常解剖形态。方法对68例正常控尿的中国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尿道括约肌复合体进行MRI观察,在仰卧位静息态,获取盆腔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截面的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图像。结果 68例均获得诊断质量的T2加权图像。尿道括约肌复合体由尿道平滑括约肌(中等信号)和尿道横纹括约肌(低信号)组成。自膀胱颈至精阜,尿道平滑括约肌与尿道横纹括约肌被增生的前列腺压缩成外科包膜;尿道纵行平滑括约肌止于尿道球部,尿道环形平滑括约肌向前与前纤维肌前列腺肉基质相连续形成完整的环,于膜部尿道向后止于会阴中心腱。自膀胱颈至会阴膜,尿道横纹括约肌形成戒指状的环环绕尿道,于膀胱颈处,前厚后薄,向后止于前列腺前括约肌,于膜部尿道向后止于会阴中心腱。正中矢状面图像能够测量尿道横纹括约肌长度:膜部尿道处长度为12.23~20.96 mm(平均16.56 mm);自精阜至会阴膜长度为27.85~30.68 mm(平均28.86 mm)。横断面图像能够测量膜部尿道横纹括约肌厚度,前壁肌层厚度为4.28~6.88 mm(平均5.58 mm),后壁肌层厚度2.16~2.35 mm(平均2.28 mm)。结论 MRI能够清晰显示中国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尿道括约肌复合体的正常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经闭孔尿道悬吊术治疗男性压力性尿失禁并发症的预期发生率.方法: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n=213)、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加回肠代膀胱术(n=2)、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n=15)后假性括约肌损伤(无括约肌的直接损害)导致压力性尿失禁(SUI)并接受经闭孔尿道悬吊术治疗的230名患者.患者出现手术中、术后早期以及术后中期的并发症的平均时间为17个月(范围为4~42个月).  相似文献   

9.
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适应证选择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自1995年12月~1997年12月采用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71例,其中11例涉及手术适应证选择的有关问题,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年龄63~81岁,平均69.4岁。有排尿困难史1~8年,IPSS评分为19~31分,平均23.5分。经直肠指检、经腹前列腺B超及前列腺CT扫描(6例)诊断为BPH,均为~度增生。B超测定前列腺体积平均为57.3g,5例伴肾功能受损。全组病例均排除糖尿病及神经原性膀胱。1.2 术中情况本组有6例术中剥离腺体困难,其中3例粘连严重,无法完整保留尿道,勉强行包膜内腺体切除,术中失血量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中对前叶区域切割是否损伤尿道横纹肌括约肌可能.方法:对60例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患者进行前叶切割,根据切割范围分为近端浅、深层组(1、2组),远端浅、深层组(3、4组),将切割区域前叶组织作HE染色,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鉴定肌动蛋白(SMA)和肌红蛋白来检测切割组织中的平滑肌及横纹肌成分;计算横纹肌阳性及阴性结果所对应病例的前列腺体积、年龄、PSA,比较2、3、4组中横纹肌相对含量,用独立样本组间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切割前叶区域组织经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提示确实存在尿道横纹肌括约肌分布,且平滑肌与横纹肌的组织学结构相互嵌杂;尿道横纹肌括约肌的切割损伤与前列腺体积有关;前叶组织中尿道横纹肌的分布趋势为近前列腺尖部增加,且向尿道腔方向伸入. 结论: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中不应过多切割前叶区域,以避免尿道横纹肌括约肌的直接损伤.对于前列腺体积相对较小的患者,以及对前列腺尖部附近操作时,这一原则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评价经尿道前列腺剜除后经膀胱卵圆钳取出治疗高危、大体积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60例75岁以上大体积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患者,均行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后,卵圆钳经膀胱腺体及结石一期取出,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 患者年龄83.5±9.2(75 ~95)岁.经直肠B超测量前列腺大小为120.8±52.1(76 ~320)mL;合并膀胱结石长径3.47±1.2(1.7 ~6.0)cm;最大尿流率(5.4±2.1) ml/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30.7±4.2)分.6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术,无术中输血者;无闭孔神经反射、经尿道电切综合征(TURS)及死亡病例;手术时间50.9±15.3(40~85)min;术中出血30.3±10.5(20-100)mL.术后3个月复查尿流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无尿失禁、迟发出血、尿道狭窄等发生.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后经膀胱卵圆钳取出术治疗高龄大体积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安全可行、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分离电切术和等离子刀经尿道传统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并对分离电切术进行研究。方法:2005年9月至2010年8月,收集81例BPH患者,随机分为2组。单盲法,行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分离电切术40例,行等离子刀经尿道传统电切术41例;比较2组年龄、术前超声测量前列腺体积、手术中切除腺体重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带尿管时间、术前及术后IPSS评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结果:两组病例仅术后IPS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电切组与传统电切组IPSS评分分别为(8.70±1.13)分和(9.95±1.54)分。结论: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分离电切术和等离子刀经尿道传统电切术比较,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分离电切术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耻骨后腹膜外保留尿道的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大腺体前列腺增生症的可行性。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对9例前列腺增生症的病人采用腹腔镜行耻骨后腹膜外前列腺切除术,病人年龄为(77.8±6.8)岁,范围为(62~83)岁。经直肠前列腺B超显示前列腺大小为(101.3±36.2)g,范围为(62~172)g,均无明显中叶增生。腹腔镜手术包括耻骨后腹膜外腔的建立、排列成倒U字形5个穿刺套管的放置、前列腺被膜的切开、增生腺瘤的切除、前列腺部尿道的保护及前列腺被膜的缝合等主要步骤。结果9例病人手术顺利,术中出血(190±160.6)ml,范围为(60~600)ml,手术时间为(174±59.8)min,范围为(90~240)min。术后恢复顺利,尿管拔除时间为(8.4±3.8)d。术后3月复查病人尿流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QOL)等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前有性功能的4例病人术后性功能无损。结论对腺体大的前列腺增生症行腹腔镜下经耻骨后腹膜外行前列腺切除术是可行的,病人创伤小、恢复快、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应用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免疫染色对33例女性的类前列腺组织尿道旁腺进行研究。33例女性年龄范围自35周胎儿至86岁;发现33例的66.7%结果阳性。低倍镜下腺体管状腺泡,与垂直于尿道长轴进入远端尿道腔内的长导管结构相连。33例中21例的腺体和导管均位于尿道中外2/3处,仅1例延伸至尿道内1/3处。16例的腺体围绕尿道分布于尿道背侧及两侧,3例围绕整个尿道有腺体,仅3例标本腺体呈腹侧分布。腺体和导管均位于尿道粘膜或粘膜下的基质中,亦可在尿道阴道中隔的平滑肌中发现。类前列腺腺体的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很大程度上与青春期前男性前列腺相似,由于缺乏雄激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实时用NIM-ResponseTM肌电监测仪监测盆底括约肌电活动,了解控尿神经的分布,以便术中保护控尿神经,提高术后控尿效果;并对比手术前后患者控尿情况,评价实时监测技术在保护控尿神经方面的效果及意义.方法 80例前列腺癌患者临床分期为T2a~T3a纳入研究.将这些术前控尿正常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其中A组(神经监测组)利用NIM-ResponseTM肌电监测仪对以上患者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盆底括约肌电活动进行术中实时监测.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全麻,避免术中使用肌松药.接地电极接于上臂,探测电极置于肛门括约肌及尿道括约肌.术中在前列腺邻近结构处以神经刺激探针以最高5 mA电流刺激和探测证实控尿神经在膀胱颈、前列腺、尿道周围行程及功能状态,通过避免电切电凝破坏控尿神经邻近结构达到保护其免受损伤的目的.B组(非神经监测组)行常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对比术前、术后拔尿管后24 h、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患者控尿情况,包括尿动力学检查、尿垫试验、膀胱镜检查.结果 术后两组拔尿管后24 h完全控尿率有显著差异(65.0%vs 37.5%,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控尿率则无差异(80.0%vs 75.0%,P>0.05和92.5%vs 90.0%,P>0.05).术后30 d尿动力学检查证实80例患者前列腺部尿道控制带阻力消失,尿道闭合压正常存在,括约肌肌电正常存在.膀胱镜见40例患者尿道括约肌结构存在,镜下括约肌收缩功能良好.结论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采用盆底括约肌电活动实时监测,对控尿神经的解剖及功能分布有较强的准确性,可加快术后控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我院1989~1997年共进行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切除术(TULP)300例,其中因前列腺梗阻症状解除不理想而再次行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19例,现报告如下,并就再次行开放手术的原因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本组19例,年龄58~76岁,平均67岁。距TULP时间4个月~3年2个月,平均1年7个月。B超测量残余尿40~150ml,平均85ml。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12~17分,平均15.2分。最大尿流率6~13ml/s,平均10ml/s。重度前列腺增生(>60g)6例,轻中度前列腺增生(<60g)4例,前列腺中叶增生7例,膀胱颈挛缩2例。术中经尿道置入尿道扩张器引导寻找尿道内口并作扩张,双…  相似文献   

17.
为弄清B超测量的前列腺重量与开放手术实际摘取以及经尿道电切的前列腺标本重量间的关系。本科 1997年~ 1999年对需行开放手术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 (TURP)治疗的病人术前分别经B超测量前列腺重量和术后实际取得的前列腺标本重量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近 3年来本院行前列腺增生 (BPH)手术治疗的10 0例病人 ,按腺体大小相近选取。分为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和TURP术两组 ,每组各 50例。病人年龄 59~ 82岁 ,平均 71岁。术前均经直肠三维B超测量前列腺上下、左右、前后三个径线 ,按前列腺体积公式V …  相似文献   

18.
经尿道电汽化术治疗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症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症同期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及前列腺电汽化术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对24例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症采用汽化电切镜或等离子体双极内镜切割系统,切除膀胱癌瘤体及蒂部,直至膀胱肌纤维,对肿瘤基底周围1.0~2.0 cm的膀胱黏膜电灼.自膀胱口至精阜切除前列腺包膜内增生腺体.术后常规丝裂霉素或卡介苗 白介素 -2膀胱内灌注. 结果手术时间40~130 min,平均65 min.无膀胱穿孔和电切综合征发生.24例随访3~40个月,平均10个月,2例膀胱癌复发,均为异位复发,再次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汽化术,各随访6个月无复发.无前列腺窝种植转移. 结论对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同期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及前列腺电汽化术可行,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9.
前列腺是浅表性膀胱癌最常见的复发部位之一。作者单位对膀胱癌术后患者进行常规的监测性膀胱镜检查及尿细胞学检查 ,在长达 15年的随访中 ,39%病人发现有前列腺侵犯。 15年随访表明 ,有无前列腺侵犯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 48%和 82 %。非侵袭性前列腺复发[局限在前列腺尿道和 (或 )前列腺导管、腺体 ],治疗可行经尿道的深部切除术和术后卡介苗灌注 ,如果侵犯基质 ,最好行膀胱全切。已知前列腺基质受侵的两个机制 ,包括局部进展性膀胱癌经膀胱外侵犯和通过尿道周围前列腺导管经尿道直接侵入基质。这引起了外科医生对前列腺尿道活检的重视 ,但有…  相似文献   

20.
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临床极少见,本院收治一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已婚.因反复饮酒后出现排尿困难1年余入院.患者无过敏史,无结核病史.查体:肛检:前列腺Ⅲ度大,中央沟消失,表面尚光滑,质韧,未触及硬结,无压痛.B超示:前列腺增生,大小约5.8cm×5.7cm×6.0cm.T-PSA29.8ng/mL.MRI示:1、前列腺右侧外周带信号减低伴小结节影,待排前列腺癌;2、前列腺中央带体积增大伴信号异常,考虑前列腺增生可能;中段尿细菌培养阴性.予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活检病理提示:(前列腺)慢性炎症.予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术后病理镜检示:腺体增生,数目增多,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见较多成团的泡沫细胞聚集.病理诊断:肉芽肿性前列腺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