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德泉 《光明中医》2004,19(1):42-43
肾气丸 ,亦称金匮肾气丸 ,出自《金匮要略》。历代论述 ,多认为是补肾阳之剂。但从原方所治病症 ,其药物组成 ,以及肾阳与肾气的基本概念分析 ,实为补益肾气之方 ,而非温补肾阳之剂。主要是治疗肾的气化功能失调 ,小便异常之证。现辨析如下 :1 肾气丸原方主治病证分析 :考《金匮要略》原文 ,肾气丸主治病证条文有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 ,少股不仁。”崔氏八味丸实即张仲景的肾气丸。《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者 ,八味肾气丸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相似文献   

2.
肾气丸,最早见于汉·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该书于《妇人杂病》篇中以主治转胞:在《中风历节》篇的附方里有“崔氏八味丸”治脚气;在《血痹虚劳》篇中名“八味肾气丸”;《痰饮咳嗽》与《消渴小便不利》篇中俱名“肾气丸”。由于方出《金匮要略》,共由八味药组成,故后世通称“金匮肾气丸”、“八味丸”或“八味地黄丸”。因其疗效卓著,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并在临床实践中加减化裁,灵活运用,大大发展了该方的效用。探索一下古今医家对该方的推衍运用,不仅可以扩展其治病的范围,而且对如何灵活运用古方以治今病,亦可得到一些启发。一、金匮肾气丸的组方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肾气丸,又名金匮肾气丸、八味肾气丸、八味丸、崔氏八味丸、桂附八味丸、八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本方首见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于第五、六、十二、十三及二十二篇中,分别用以治疗脚气、虚劳、痰饮、消渴及妇人转胞等疾患。自明代开始,才将本方明确用于肾阳不足证,并成为温补肾阳的代表方剂。本方是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等八味药制成的蜜丸,到唐代《千金要方》将方中桂枝改用桂心。再到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将桂枝改用肉桂,同时还将干地黄改用熟地黄,这种变动一直延用至今。此外,由于本方别名崔氏八味丸,因此有人怀疑本方非张仲景方。  相似文献   

4.
中医对于金匮肾气丸和济生肾气丸在临床应用上是有比较严格区别的,因为它们的来源、组成功能和适应症都是不同的: 金匮肾气丸: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论》原书称为肾气丸,其名称据《简明中医辞典》裁有:崔氏八味丸、八味丸、八味肾气丸、八味地黄丸、金  相似文献   

5.
余方 《陕西中医》2009,30(3):381-383
肾气丸一方,源于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之《金匮要略》,后世称之为金匮肾气丸,也叫八味地黄丸、八味肾气丸、崔氏八味丸或附桂地黄丸,是一首配伍严谨、构思独特的经方。方剂的组成体现了《金匮要略》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而“异病同治”就是这一基本治则的具体体现。在临床应用“肾气丸”的实践中,笔者对于“异病同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以下仅就肾气丸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谈谈我对“异病同治”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金匮肾气丸,出自汉·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共由八味药组成,故又称“八味丸”或“八味肾气丸”。疗效卓著,应用广泛,现将其应用范围,做一介绍: 一、原著应用《金匮要略》原书,应用本方共治5种疾病: 1.脚气病在中风历节病中,“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证。 2.短气微饮在痰饮咳嗽病中,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3.虚劳腰痛血痹虚劳病中,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之证。  相似文献   

7.
关于肾气丸的研究及其原创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敏 《国医论坛》2003,18(2):49-51
1 关于肾气丸临床应用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肾气丸首见于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又名八味肾气丸 ,后世称为金匮肾气丸 ,是一首配伍严谨、构思独特的经方。方药组成为 :干地黄八两 ,山药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丹皮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 (炮 )一两。在《金匮要略》中仲景运用一首肾气丸对 5个不同的病证进行了论治 ,是异病同治的典范。肾气丸见于《金匮要略》有 5处 :分别治疗脚气、消渴、转胞、虚劳、痰饮 ,虽然脚气、虚劳、消渴、痰饮、转胞为不同的病证 ,但仲景运用肾气丸对它们论治的出发点都是补肾中之精气 ,调肾中之阴…  相似文献   

8.
金匮肾气丸加减临床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金匮肾气丸又名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此方原载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本方主要由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茯苓,桂枝,附子8味药物组成。活用肾气丸,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内科  相似文献   

9.
关于肾气丸的作用,一般是把其看作温补肾阳的方剂。在方剂分类中,也把它列为补阳剂的代表方剂。分析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立方的本意,笔者认为,肾气丸并不是专为温补肾阳而设,而是阴阳双补,重在补益肾气的常用方剂,理由如下:1.肾气丸主治肾气不足气化不利证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关肾气丸的记载共有五条。主治病证不一,有“少腹不仁;”“虚劳腰痛,少腹拘急,  相似文献   

10.
据中医临床验证 ,肾虚精少者 ,必虚火妄行 ,则下虚上实 ,百病丛生 !追溯本方之起源 ,乃脱胎于肾气丸 ,据史料记载 ,肾气丸早在汉代大名医张仲景即张机所撰《金匮要略方》(又名《金匮玉函经》)中已有记载 :唐代名医孙思邈所撰《千金方》(又名《千金要方》)中也有记载 :后至宋代严用和所撰《济生方》中亦有此方。三家用药基本相同 ,仅在桂枝一味药上略异 ,张机用桂枝 ,孙思邈用桂心 ,严永和用桂肉。实际上是同一种木本原料 ,仅加工精细不同而已。肾气丸又叫“八物 (味 )肾气丸” ,后人通用崔氏方 ,所以又叫“崔氏加减八味丸” ,也叫“八味地黄…  相似文献   

11.
崔守荣 《河北中医》1981,(3):F0003-F0003
金匮肾气丸是行销多年的传统中成药,它的出处,常被人们误认为是后汉张机(仲景的《金匮要略》方,其实不然。《金匮要略》里有肾气丸方、也称崔氏八味丸或八味地黄丸方,其方中仅有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肉桂、附子这八味药,没有牛膝和车前子,所以与金匮肾气丸不符。  相似文献   

12.
<正>附桂八味丸,其原型为肾气丸,《金匮要略》首载之,"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书中共五处提及了肾气丸,治疗腰酸虚劳、少腹疼痛、小便不利或频数、痰饮咳喘、消渴、脚气、妇人转胞等,后世也用之治疗头晕耳鸣、下半身畏冷、夜间多尿、泄泻日久等病症,其所治之证,均究于肾阳虚、命门火衰。李坤寅教授师从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欧阳惠卿教授,临证以附桂八味丸加味,分期调理,循时用  相似文献   

13.
金匮肾气丸(以下简称肾气丸)首见于《金匮要略》,为临床常用方剂之一,应用颇为广泛。《太平圣惠和剂局方》谓:“八味丸,治肾气虚乏,下元冷惫,脐腹疼痛,夜多旋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饮食,又治脚气上冲,少腹不仁,及虚劳不足,渴欲饮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并宜服之。”尤在泾赞肾气丸“补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溺可以化水。”本文拟就其双向调节治疗作用及其机理作一初步探讨。一、双向调节举隅(一)对小便的双向调节肾气丸能对小便不利和小便过多的疾患进行双向调  相似文献   

14.
金匮肾气丸的配伍特点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匮肾气丸,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书中共出现五次,分别主治转胞、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痰饮咳嗽、消渴,小便反多等病证,后世通称"金匮肾气丸".历代医家由于认识角度的不同和认识水平上的差异,以至于对本方的理解和应用方面产生了一些误区,从而大大限制了本方的应用,笔者试从其配伍着手探讨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中体现异病同治的方剂共有肾气丸等二十一首。有关异病同治的条文,在全书有方药条文的208条中,就占56条,可见异病同治是仲景辨证论治的重要方面。兹以“八味肾气丸”为例,对《金匮要略》的异病同治及其机理试作探讨。《血痹虚劳病·15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痰饮咳嗽病·17条》:“夫短气有微  相似文献   

16.
八味肾气丸出自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以补肾益气、行气化水为主要功效的经典方剂,在原书中主要用于治疗脚气、虚劳腰痛、痰饮、消渴、妇人转胞等病证。八味肾气丸备受后世医家推崇,临床应用广泛。该文梳理了八味肾气丸的源流、在原文中的应用、方义及配伍特点,并分享八味肾气丸治疗风湿病的典型案例及临床体会,以期为同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创立了肾气丸,是治疗肾阳不足的祖方。此方是最早而又具有代表性的方剂。肾气丸是由: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丹皮、茯苓、肉桂、附子八味药物组成。适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痛,下肢冷感,少腹拘急,水肿,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阳痿,遗尿,以及痰饮咳喘,消渴等病症。  相似文献   

18.
孔凡族 《国医论坛》2003,18(3):48-49
肾气丸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为补肾气祖方。今世人皆知肾气丸补肾阳 ,六味地黄丸补肾阴 ,却很少知晓肾气丸原为肾阴与肾阳并补之第一方。究其原委 ,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肾气丸孰补肾阳孰补肾阴 ?历来有医家提出质疑 ,让人莫衷一是。有鉴于此 ,特作此文为肾气丸补肾气正其名而广其用。1 肾气丸由补肾气变补肾阳的历史变迁肾气丸方见《金匮要略》引崔氏方 ,崔氏何许人 ?无从稽考。其药物组成为干地黄八两 ,山药、山茱萸各四两 ,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两 ,桂枝、附子 (炮 )各一两。肾气丸又名崔氏…  相似文献   

19.
肾气丸,又名八味肾气丸、崔氏八味丸,始见于《金匮要略》,后世也称桂附地黄丸。全方共8味药,简单地说,是由桂附两味药物加上六味地黄丸组分而成。从药物功能上讲,由于历史的沿袭,历代著述一直以温补肾阳为论。但从方剂配伍和临证应用等方面分析,笔者认为实为不妥。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方论》系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肾气丸一方源于《金匮要略方论》,故后世称之为金匮肾气丸.考究《金匮要略方论》原文,肾气丸见于《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和《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等5篇中,分别用于治疗脚气、虚劳、痰饮、消渴以及妇人转胞等5种疾病,可谓仲景“异病同治”的典范.经现代临床研究,肾气丸的功效被不断发掘,现将笔者临床应用体会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