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国内大多采用Wellens的定义,将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定义为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形成的异位心律。室速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极少数可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与其他类型的快速心律失常不同,一旦发生室速且心室率较快时,病人常可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而呈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流出道起源室性期前收缩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流36例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射频消融治疗的方法、结果及随访观察。结果36例患者中35洌消融治疗后期前收缩完全消失.成功率97.2%(35/36),其中11例患者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存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手术时间为(77.1±18.3)min,消融时间(356.4±127.4)s,术中、术后无并发症.随访6个月,1例复发,复发率2.9%(1/35).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事流叶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成功率高、安全性好、手术并发症少,远期效果较好.对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也可选择行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diopat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 ,IVT)是指目前的诊断技术未能发现明确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证据且无促心律失常因素存在的室性心动过速[1 3 ] 。早在 192 2年Gallavardin[4 ] 就报道了无心脏病临床证据的患者中有频发的室性早搏(室早 )及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 ,随后的研究均证实此种心律失常的存在 ,这种心律失常较少见 ,其发生率约占所有室速的 10 %左右[1] 。对IVT的分类方法较多 ,较广为接受的是根据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进行分类 ,将其分为起源于右心室的特…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往认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与室性心动过速(VT)可以转变成心室颤动而致命 ,故一经发现立刻收入院 ,进行严格的心电监护及治疗。近 2 0年 ,特别在开展射频电消融后 ,发现许多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经各种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 ,而且病程长达数十年也未发生心室颤动 ,预后较好 ,这种心律失常称之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它不仅见于成年人 ,也见于儿童。区别特发性与病理性室性心律失常有 3个要点 :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病史长达数月至数年 ,无明显临床症状。②经各种检查 ,包括临床体检、心电图系列检查、超声心动图、X线摄片、CT或MRI,以及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是指不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室性早搏(室早),约占所有室性心律失常的10%左右。本文系统分析925例IVA病例,探讨IVA的临床、电生理和射频消融的特点。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从1994年3月至2009年2月,925例IVA患者的临床特点,射频消融治疗的过程和结果。925例病人,男性500例,女性425例,平均年龄(36.65±14.81)岁。临床证实为IVA患者,并且排除了器质性心脏病。在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后,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特发性右心室室性心律失常(IRVA)516例,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律失常(ILVA)409例,IRVA多发生于女性,发病的平均年龄40岁,大多数表现为频发室早伴有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出现黑喙症状为14.3%;ILVA多发生于男性,发病的平均年龄33岁,多表现为持续性室速,出现黑矇症状为5.9%。IRVA有486例(94.2%)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而在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速/室早里,又以起源于间隔面的多见,占78%左右,起源于游离壁的占10%左右,其余的12%起源于二者之间的部位。射频消融多采用寻找心内膜最早激动点结合起搏标测来寻找合适的靶点。ILVA最多见的类型是左心室特发室速(ILVT),有272例(66.5%),ILVT主要起源于左后分支区域,也可以起源于左前分支区域和临近希氏束部位。主要用激动顺序标测结合浦肯野电位的方法确定消融靶点。IRVA的516例患者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为89.3%。ILVA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为93.7%。结论IVA患者虽然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但是伴有多种临床症状,少部分病人甚至出现黑矇、晕厥,应积极行射频消融治疗,预防出现心室颤动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ficular tachycardia,IVT)指目前检查方法未发现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室性心动过速(VT),射频导管消融治疗(RFCA)有很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1].  相似文献   

7.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大多数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没有临床症状。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无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预后相对较好,然而,频发的无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可能与多种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增加有关,而且这类患者可能更倾向于发展成心动过速诱导的心肌病。因此,对无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进行合理的临床评估至关重要。决定是否针对无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进行治疗主要基于3个因素:基础心脏疾病、室性期前收缩的负荷、心功能状况。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s ),包括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 )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 ),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大多数为无结构性心脏病。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 )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近年来,经心内膜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PVCs/IVT逐年增加。然而,左心室心外膜VAs起源者经左心室心内膜消融无效而需经心外膜消融才能成功。Daniels等报道心外膜起源IVT的发生率可达9%。  相似文献   

9.
<正>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Idiopathic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arrhythmia,IOTVA)是指无显著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发生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或者右心室流出道的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大幅度变化,临床后果严重,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甚至可能发生猝死[1,2]。患者需要排除器质性心脏疾病之可能。不适  相似文献   

10.
<正>室性期前收缩(VPB)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亦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俗称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在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及预后上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正确鉴别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从流行病学、VPB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1.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普遍重视。为了探讨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我们对 1 995~ 1 999年 1 1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观察。1 临床资料1 995~ 1 999年收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1 1例 ,男 8例 ,女 3例 ,年龄 1 6~ 72(53.5± 1 6.9)岁 ,室性期前收缩 (PVD) 8例 [并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VT) 5例 ],VT 1例 ,心房颤动(AF) 2例。其中冠心病 3例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ARVD)、原发性高血压、风湿性心瓣膜病各 1例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5例 ,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急…  相似文献   

12.
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一临床顽疾,也是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难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心肌梗死后室速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室速的成功标测与消融充分揭示了此类室速的电生理机制。目前认为,绝大多数器质性心脏病室速是瘢痕相关性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其缓慢传导区常位于瘢痕内部,入口和出口位于瘢痕边缘。  相似文献   

13.
室性心动过速常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但也可发生在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中青年患者,且性别差异不明显[1].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反复发作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多数血流动力学稳定.因起源部位特殊,通常预后良好等特点,也称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tachycardia,IVT ),简称特发性室速.随着心脏电生理技术的进步,根据特发性室速12导联体表心电图特征,已可初步判定起源部位,对指导临床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将特发性室速的心电图定位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4.
甘云凤  魏潇 《心电与循环》2022,(3):292-294+297
报道重庆市壁山区人民医院2021年4月2日收治的1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酷似心房颤动(下称房颤)伴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室性期前收缩的病例。患者因晕厥伴低血压入院,心电图提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经电复律、抗心律失常等治疗,复查心电图示QRS波群呈多种形态酷似房颤伴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最后诊断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结合相关检查,考虑低钾血症所致室性心动过速,通过补钾等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消失,患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5.
<正>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diopathic ventricular arrhythmia,IVA)是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中出现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诊断标准:室性期前收缩计数时间≥2分,平均每分钟多于5次),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其中右心室流  相似文献   

16.
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期前收缩(PV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起源于心室的电活动在窦性激动之前发生引起的心脏搏动.正常人与各种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根据室性期前收缩的类型、所导致的症状程度,其治疗方法不一.  相似文献   

17.
室性期前收缩伴原发性ST—T改变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Jun  伍辉福 《心电学杂志》1997,16(4):209-211,222
为研究室性期前收缩伴原发性ST-T改变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分析57例符合室性期前收缩伴原发性ST-T改变诊断标准的患者(I组)的相关参数,并与5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Ⅱ组)比较。I组中25例视原发性ST-T改变持续存在与否作逐日自身前后对照分析。结果发现:室性期前收缩伴原发性ST-T改变100%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其持续存在可预示进展到高Lown分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  相似文献   

18.
浦肯野纤维与非器质性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大多数室性心律失常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如缺血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等,但有部分室性心律失常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如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特发性心室颤动(室颤)、长QT综合征以及Brugada综合征.目前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浦肯野纤维病变在这些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工作心肌的病变不明显,这样可以解释为什么在部分病人中不能检查出器质性心脏病.本文着重介绍此类室性心律失常与浦肯野纤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简称室速,指起源于希氏束分支以下部位的室性快速心律,频率〉100次/min。室速持续30S以上或因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而需立即终止者,称持续性室速。室速可分为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和非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前者是指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患者的室速,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长QT综合征以及各种心脏外科手术后等。临床上以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死后室速最为多见。非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又称特发性室速。是指发生于利用目前诊断技术未能查出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室速,  相似文献   

20.
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已被公认,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的文献报道也不断增多[1]。我院应用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