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方法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开颅于术夹闭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对45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94个动脉瘤),按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进行了评分,其中13~15分31例,8~12分10例,8分以下4例.根据术前DSA显示多发动脉瘤部位,结合CT等判断破裂动脉瘤位置,选择左侧或右侧翼点入路,在手术显做镜下,一期开颅手术治疗36例,夹闭68个动脉瘤,包裹6个动脉瘤。二期手术夹闭3例6个动脉瘤,6例患者仅处理破裂动脉瘤。结果 共夹闭动脉瘤80个,包裹动脉瘤6个。45例手术患者无与手术相关的死亡病例。1例死于术后呼吸、心跳骤停,植物生存1例,偏瘫2例,术前动眼神经麻痹5例,其中2例恢复,3例无变化。术后GCS评分,13~15分38例,8~12分6例,8分以下1例。结论 对于符合颅内多发动脉瘤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应该尽可能采取一期夹闭,一侧翼点入路可以同时夹闭大部分多发动脉瘤,包括部分位于双侧的多发动脉瘤,于术治疗对于颅内多发动脉瘤的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73例DSA影像显示直径〈5mm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治疗策略,并分析早期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病例随访采用DSA(46例)或磁共振血管造影(11例),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至4年。结果术前经DSA诊断的73例79个动脉瘤,经手术探查证实并给予处理的77个;未处理的2个动脉瘤中1个未予探查(多发性动脉瘤),另1个为A2段分支动脉瘤,术中未探查到。行手术处理的77个动脉瘤中单纯包裹术的有3个、单纯夹闭术的有59个、夹闭加包裹术的有12个、烧灼后包裹的有2个、行动脉瘤切除的有1个。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的有59例,4分的有10例,3分的有2例,2分的有1例,1分的有1例。1例行包裹术的动脉瘤较前稍增大,2例夹闭术的动脉瘤颈部轻度复发,其余动脉瘤未见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对DSA不能证实,但具有明确动脉瘤破裂征象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积极开颅探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及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3例OSAs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结果,其中头痛10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7例、月经紊乱1例、无症状5例。23例患者检共出动脉瘤32个,有1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其中6例为双侧动脉瘤(4例为双侧OSAs);破裂动脉瘤者5例。23个OSAs直径范围4~30 mm,平均(8.2±2.3)mm,巨大动脉瘤2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或硬膜下入路,磨除前床突,颈部切口显露颈内动脉辅助术中阻断,夹闭困难采用颅内外搭桥技术。统计患者预后情况,分析显微手术夹闭治疗OSAs的效果。 结果23例OSAs患者中17例进行颈部颈动脉临时阻断,13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未破裂动脉瘤),8例采用硬膜下入路(包括5例破裂动脉瘤),2例患者中1例颅内外搭桥动脉瘤孤立、1例颈内动脉近端阻断。21例患者恢复良好,9例头痛者症状消除,6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者好转,1例月经紊乱者术后好转。随访2~63个月,复发2例(8.7%),并发脑积水3例。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20例,4分2例,3分1例,无死亡病例。 结论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是OSAs治疗的关键。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安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式、策略、时机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8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9例患者术后1个月按GOS评分评定预后,其中5级74例(83.15%)、4级9例(10.11%)、3级3例(3.37%)、2级1例(1.12%)、1级2例(2.2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确实有效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尽早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早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并脑疝的疗效。方法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并脑疝形成患者17例,14例急诊手术夹闭动脉瘤并清除颅内血肿(观察组),3例保守治疗(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恢复良好3例,中残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2例;并发大面积脑梗死6例,肺部感染10例,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6例。对照组重残1例,死亡2例。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并脑疝患者早期手术有利于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开颅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65岁以上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74例,分为开颅手术组(26例)和血管内栓塞组(48例).评价术后并发症及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结果,采用电话及门诊随访6个月至4年.结果开颅手术组术后有症状血管痉挛10例;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5例,因迟发性血管痉挛性脑梗死和脑水肿死亡2例;出院时GOS评分恢复良好19例,较差5例,死亡2例.血管内栓塞组有症状血管痉挛17例;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5例;死亡3例,其中2例死于迟发性血管痉挛性脑缺血和肺部感染,另1例死于弹簧圈脱出致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出院时GOS评分恢复良好33例,较差12例,死亡3例.两组比较GO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开颅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临床疗效相似,但由于血管内栓塞是微侵袭治疗,应成为治疗老年动脉瘤的首选.老年动脉瘤患者两种治疗方式术后迟发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均较高,应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Onyx胶治疗颅内末梢型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9例颅内末梢型动脉瘤患者(共10个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小脑下后动脉远端5个,小脑上动脉远端2个,大脑后动脉瘤远端1个,大脑中动脉远端2个。均采用Onyx胶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及动脉瘤进行治疗,术后随访6~31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动脉瘤均完全闭塞。7例患者恢复良好,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5分;1例患者术前存在左侧肢体偏瘫,术后无变化,GOS为3分;1例患者死亡。出院前复查头部CT,仅1例左顶叶脑梗死,但无明显症状。4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DSA,动脉瘤均不显影。这4例患者无新的神经功能异常,无再出血。结论Onyx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治疗颅内末梢型动脉瘤短期内安全、有效,长期效果需进一步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对16例青少年(年龄为15—18岁;男10例,女6例)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少年颅内动脉瘤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0.9%。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者8例,以肢体无力、动眼神经麻痹、外伤后鼻衄等发病者8例。共发现20个颅内动脉瘤,其中位于前循环15个,位于后循环5个;动脉瘤的部位:大脑中动脉5个,基底动脉及海绵窦内各3个,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颈内动脉各2个,眼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各1个。动脉瘤的直径〈15mm者13个,≥15mm者7个,其中4个〉25mm,属于巨大动脉瘤。3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16例患者中,12例接受治疗:①介入治疗8例:其中5例行动脉瘤内栓塞术治疗,2例行载瘤动脉闭塞,1例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行支架置入术;②显微外科手术治疗4例:其中2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行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后行动脉瘤孤立术。未治疗4例:1例治疗前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自愈;术前动脉瘤再破裂死亡1例,2例因治疗风险巨大未行治疗。9例治疗患者经平均45个月的随访,均恢复良好(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为4~5分)结论①大脑中动脉是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巨大型、外伤性、多发性、梭形动脉瘤比例较高;②青少年颅内动脉瘤治疗难度较大,部分病例需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或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孤立动脉瘤的方法进行治疗,预后较好;⑧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方式、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特点与儿童颅内动脉瘤相似,而与成人区别较大。  相似文献   

9.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54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方法 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对5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直视手术。经翼点入路,以Mayfied三头钉头架固定头部,取自耳屏前方、颧弓上缘至中线发际内作弧形切口。根据需要充分显露载瘤动脉后,再解剖瘤颈。结果 54例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成功,以格拉斯哥术后评分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评分为好的患者48例,差者3例,死亡3例。结论 经翼点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手术路径最短,视野角度最大,是手术治疗大脑动脉环动脉瘤的经典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在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间收治24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所有病例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而就诊,经CT血管成像(CTA)或者(脑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颅内多发动脉瘤.入院时患者的Hunt-Hess分级如下:1级3例,2级10例,3级8例,4级3例.本组24例患者中20例有2个动脉瘤,4例有3个动脉瘤,共有52个动脉瘤.动脉瘤均为囊状,瘤体直径2 ~19 mm,颈宽2~8 mm.2例患者在等待和保守治疗中二次破裂出血末及时手术治疗而死亡,1例因家属放弃治疗而出院,其余的21例均采用开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在所有的手术治疗病例中,手术时机选择如下:4例1~3级患者采用超早期手术,8例1~3级患者采用早期手术,10例1~3级患者采用巾期手术,2例4级患者采用延期手术.结果 21例经过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46个动脉瘤均被成功夹闭.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能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14例,轻度残疾(轻偏瘫和颅神经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自理)4例,重度残疾(完全偏瘫、失语和思维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别人照顾)2例,植物生存(昏迷超过1个月)1例,无死亡病例.所有病例在术后进行了DSA或CTA复查,显示动脉瘤被完全夹闭,不再显影.结论 颅内多发动脉瘤手术治疗复杂,需要结合每个患者的具体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提倡在首先处理责任动脉瘤的前提下,尽早、尽量通过一期或者分期手术将所有动脉瘤处理,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单侧翼点入路一期显微外科手术夹闭颅内双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BPcoAA)的可行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BPcoA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头部CT扫描、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检查。全部经一侧翼点入路行开颅显微外科手术夹闭BPcoAA。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复查头部3D—CTA及患者的一般情况,并以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1)3D—CTA术前良好显示28例的56个动脉瘤,动脉瘤被完全夹闭的有24例,对侧动脉瘤夹闭不完全的有3例,入路侧动脉瘤夹闭不完全的有1例,无一例死亡。术中入路侧动脉瘤破裂的有8例。②术后7例出现脑积水,5例人路侧及3例对侧发生脑血管痉挛,3例发生肺部感染,2例对侧动眼神经损伤。③平均随访1.7年。GOS评分:5分10例,4分7例,3分9例,2分2例。无动脉瘤复发及新动脉瘤形成,动脉瘤夹闭不全者无再发破裂出血。结论根据3D—CTA检查,采取单侧翼点入路,针对视交叉位置及对侧动脉瘤的指向,一期显微夹闭BPcoAA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将37例颅内动脉瘤患随机化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用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照组在全麻插管下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结果观察组出院时GCS评分良好14例,差5例,死亡0例,良好率为73.68%;对照组分别为7、8、3例及38.89%;两组良好率比较,P〈0.05。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观察组仅1例动脉瘤再通;随访1a无死亡病例,发生癫痫2例(10.5%)。对照组术后5例发生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死亡3例,发生癫痫6例(33.3%)。两组术后病死率、癫痫发生率比较,P均〈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较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DSA证实后实施了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①本组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胼周动脉瘤1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1例。②11例均被栓塞成功,其中被完全栓塞6例,次全栓塞5例,在术后3~6个月的DSA随访中,显示这5例完全闭塞。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的有9例,4分的有1例,死亡1例。无技术相关并发症。③术后3~6个月DSA随访6例,MRA随访2例,电话随访2例。有影像资料的随访病例显示,动脉瘤均被完全闭塞;电话随访患者GOS均为5分,无再出血。结论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安全、可行,短期随访结果显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在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应用PED治疗的10例颅内不同类型复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方式、并发症和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男3例,女7例,年龄为32~68岁,平均(54±12)岁。颈内动脉瘤8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椎-基底动脉瘤1例;破裂动脉瘤2例,未破裂动脉瘤8例;囊状动脉瘤5例,(其中宽颈2例)梭形动脉瘤3例,夹层动脉瘤2例;中等大小动脉瘤(瘤径5~15 mm)2例,大型动脉瘤2例(瘤径15~25 mm),巨大型动脉瘤6例(瘤径25 mm);复发性动脉瘤2例。10例均为单发性动脉瘤。使用PED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单纯PED置入7例;使用单枚PED 9例,使用3枚PED 1例。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瘤腔内对比剂明显滞留;术后死亡1例,术后四肢瘫痪1例,其余8例患者无PED相关并发症。术后当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8例,5分1例,6分1例。术后随访14~28个月。结论 PED置入治疗不同类型颅内复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但也存在一定的致残、致死风险,需严格选择适应证并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蒋锋  刘惠祥  徐平  肖柯  张立 《山东医药》2010,50(38):79-80
目的观察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52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Hunt-Hess分级Ⅰ-Ⅲ级38例,Ⅳ-Ⅴ级14例;行显微手术夹闭48例,包裹4例。结果恢复良好40例,中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4例,死亡2例。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的锁孔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手术风险大,患者手术耐受差,导致老年人动脉瘤手术治疗的效果不尽人意,大多数神经外科医师以前不主张积极手术,近年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国外大宗病例统计发现,早期积极手术治疗比姑息治疗的远期效果好。现总结我院2000-2004年经锁孔手术治疗的48例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老年人动脉瘤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在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类型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203例患者(其中破裂动脉瘤45例,未破裂动脉瘤158例)中发生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11例患者(1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11例患者接受13枚支架置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5.4%(11/203),破裂动脉瘤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1.1%(5例);未破裂动脉瘤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3.8%(6例)。破裂动脉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发生率均为2.2%;术后再出血2例,发生率为4.4%;麻醉诱导期出血1例,发生率为2.2%。未破裂动脉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术后支架相关缺血各3例,发生率均为1.9%;无麻醉诱导期出血和术后再出血。随访3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2分2例,3分1例;8例患者死亡,总病死率为3.9%。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可发生支架相关缺血、动脉瘤术中及术后出血等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重残甚至死亡,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技巧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80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77例行瘤颈夹闭术、2例行动脉瘤孤立术、1例行血管旁路移植合并动脉瘤切除术.术后均常规进行叫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监测手术结果.从Hunt-Hess分级、不同部位动脉瘤及不同手术时机三个方面观察预后,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结果 全组80例中,出院时GOS评分良好67例(83.8%),差9例(11.2%),死亡4例(5.0%).①Hunt-Hess 0~Ⅲ级的73例中,良好65例(89.0%); Hunt-Hess Ⅳ级的7例中,良好的仅2例(28.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13.006,P 〈 0.001.②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和大脑中动脉瘤良好率分别为92.8%(13/14)和91.7%(11/12);床突旁动脉瘤和椎-基底动脉瘤良好率为60%~70%.由于各组例数不多,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99,P 〉0.05.③在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手术时机≤3d者良好率低于>3d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88,P〈0.05.结论 ①术中更充分地暴露、近端载瘤动脉的临时阻断、调整瘤夹以对瘤颈良好塑形、做好必要时血管旁路移植术的准备,是颅内巨大动脉瘤手术成功关键.②手术疗效与Hunt-Hess分级和手术时机相关.③不同部位动脉瘤因样本量有限,未显示与手术效果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经治疗后的临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自2005年1月~2009年7月诊治的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经血管内治疗,8例经开颅手术夹闭.观察动脉瘤的特征、治疗方法和临床转归.结果 ①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5例,平均瘤径为(6.6±0.6)mm,颈内动脉颅内段其他部位动脉瘤12例,平均瘤径为(22.5±3.0)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开颅手术治疗的8例中,术后动脉瘤完全闭塞7例,瘤颈残留l例;血管内治疗的19例中,动脉瘤完伞闭塞16例,瘤颈残留3例.两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的比例和瘤颈残留的比例筹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行开颅手术治疗组有7例治愈,1例症状改善;血管内治疗组有17例治愈,2例症状改善.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例患者症状消失和改善的时间为15d至24个月.④26例患者获得6~48个月的随访,1例在随访3个月后失访.23例动脉瘤完全闭塞者无动脉瘤再通和再生长,4例瘤颈残余者瘤颈未冉生长.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者,6个月时仅遗留有言语缓慢.结论 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较颈内动脉颅内段其他部位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动脉瘤瘤径小.对此类动脉瘤应给予积极治疗;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均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行血管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35例(41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72h内)患者中,19例(20个动脉瘤)采用开颅血管夹闭术(夹闭组),其中Hunt-HessⅠ-Ⅱ级14例,Ⅲ级4例,Ⅳ级1例;16例(21个动脉瘤)行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s)栓塞治疗(栓塞组),其中Hunt-HessⅠ-Ⅱ级13例,Ⅲ级2例,Ⅳ级1例。两组Hunt-Hess分级相似(P〉0.05)。结果夹闭组血管完全闭塞率为100%,预后良好率为89.5%,术后发生脑积水0例、脑梗塞3例;栓塞组分别为76.2%、89.5%和1例(P均〉0.05)。夹闭组住院时间(18.21±10.72)d,住院费用为(4.14±1.38)万元;栓塞组分别为(11.2±4.67)d和(7.72±1.94)万元(P〈0.05和0.01)。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行血管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疗效相近,两种手术方式各有所长,应根据患者病情及经济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