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进  林佳选  林加锋 《心电学杂志》2014,(2):172-177,179
大部分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及二尖瓣、三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附近。部分左冠状窦下左纤维三角起源的PVCs,经主动脉逆行途径因消融导管在此处无法贴靠而消融失败。近期我院2例左冠状窦下左纤维三角起源的PVCs采用股动脉逆行途径消融失败,而采用穿房间隔途径在Aglilis NxT可调弯鞘管支撑下成功行射频导管消融术(下称消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磁导航系统(magnetic navigation system,MNS)指导下导管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PVCs)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及其优势。方法将心内科住院治疗的27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随机分为磁导航系统指导下消融组(13例)和常规消融对照组(14例)。记录并分析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率,随访复发率(随访8~12个月),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总皮肤X线暴露剂量。结果磁导航组13例患者均一次消融成功,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无复发,磁导航消融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6.25±33.45)分钟,X线曝光时间(1.86±2.81)分钟,总皮肤X线暴露剂量(213.69±276.44)m Gy,常规消融组平均手术时间为(99.44±36.96)分钟,X线曝光时间(3.51±2.68)分钟,总皮肤X线暴露剂量(289.58±296.50)m Gy。结论磁导航技术指导下的消融治疗与常规消融治疗均有极高的手术成功率,较少的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磁导航技术指导下的消融能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总皮肤X线暴露剂量。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IPVC)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对于它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管理仍存在诸多未知。本文全面回顾IPVC的基础研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尤其对近年来IPVC的电生理标测和导管消融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分析每种IPVC消融技术的潜在优缺点,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约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60%~70%),左心室流出道较少见(约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10%),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均安全有效。近来我们发现1例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的室性期前收缩经右心室流出道优先传导并消融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前面9期我们已经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 / 室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心外膜、心大静脉(GCV)最远端及左右希氏束旁室性期前收缩 / 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近来我院收治1例罕见的特发性左心室室壁瘤合并持续复杂性室性心动过速并消融成功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VPB)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安全性。方法:对28例心室流出道图形VPB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心室流出道图形12导联心电图特征:Ⅰ导联呈rs、M、R、QS型,aVR均呈QS型,aVL呈rs、R、QS型,Ⅱ、Ⅲ、aVF、V5、V6呈单向R波。胸前导联R波的移行部位:右心室流出道起源V3、V4导联,左心室流出道起源V1导联。28例全部消融成功,其中27例在右心室流出道消融成功,1例在左心室流出道消融成功。手术操作时间50~162 min,X线曝光时间10~30 min。随访3~28个月,均无复发,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心室流出道图形VPB有独特的心电图特征,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 (VPB)的疗效。方法 :12例频发右心室流出道VPB患者 ,动态心电图示VPB数 (2 4 786± 72 2 7)个 /2 4h ,VPB相关的临床症状重 ,服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或不能耐受。采用起搏标测法确定VPB的起源部位 ,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10例起搏标测记录到与自发VPBQRS形态 12导联一致的波形 ,消融成功 ,成功部位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7例、游离壁 3例。另 2例只记录到 11导联一致的波形 ,消融失败。成功率为 83.3%。成功病例术后 1周复查动态心电图示VPB(2± 3)个 /2 4h ;随访 5~ 15个月 ,复查动态心电图示VPB(4± 11)个 /2 4h ,无复发病例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VPB疗效好、安全性高 ,可供临床症状重、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患者选择  相似文献   

8.
前面6期我们已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及心外膜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然而,近来我们发现,部分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经右心室流出道及左心室流出道均未能找到理想靶点,但在冠状静脉最远端存在理想靶点并消融成功。本期结合2例典型病例,介绍经心大静脉最远端心室流出道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和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9.
前面11期我们已经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 / 室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心外膜及心大静脉(GCV)最远端、希氏束旁、特发性左心室室壁瘤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及左冠状动脉窦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经右心室流出道优先传导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本文介绍右心室间隔部不同起源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 (室速 )多起源于左后分支区域 ,关于其电生理机制和射频消融治疗已有较多报告[1] 。特发性左前分支室速的电生理机制和射频消融治疗罕见报道[2 ,3 ] ,有限的病例报道中认为起源于左前分支区域的室速与起源于左后分支区域的室速一样 ,可能为折返机制所致 ,但尚未证实。本文报道 1例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证实的特发性左前分支折返性室速。  资料和方法 患者男性 ,17岁。有阵发性心悸病史 3年 ,心悸发生时伴有胸闷、头晕乏力 ,活动受限 ,本次以心动过速持续发作 3d ,经普罗帕酮、利多卡因、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nSite Velocity系统指导单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右心室流出道(ROVT)室性期前收缩(PVCs)的可行性。方法28例药物未能控制的ROVT PVCs患者行单导管消融术,消融导管在EnSite Velocity系统指导下进行解剖标测重建RVOT模型,经激动顺序标测及起搏标测明确消融靶点。结果 RVOT建模时间及所需X线曝光时间为(6.6±2.2) min、(0.5±0.4)min。即刻消融成功率100%,异位起搏点起源自间隔部17例(60.7%)、前壁3例、后壁3例、游离壁5例。消融靶点较体表QRS波群起点提前(34.2±5.1)ms。手术总时间、总X线曝光时间、标测时间、消融时间分别为(56.2±13.9)min、(1.1±0.7)min、(15.5±8.2)min、(5.5±2.9)min,其中6例零X线曝光。术中、术后没有相关并发症出现,观察(19.7±8.6)d,复发1例。结论 RVOT PVCs多起源于间隔部,经EnSite Velocity系统指导的单导管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接触球囊标测系统指导下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早)导管消融疗效及体表心电图应用价值。方法:术前根据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室早的形态特征初步判断室早起源部位,对58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室早患者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其中26例采用传统标测法,32例采用非接触球囊标测法(Ensite三维标测法)。结果:①非接触球囊标测法与传统标测法相比较,成功率高(100% vs. 81%)、复发率低(3% vs. 19%),X线曝光时间短[(3.6±1.4)min vs.(32±12)min];②标测和消融结果显示30例患者室早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其中7例起源于前间隔,9例起源于中间隔,14例起源于后间隔。22例患者室早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其中7例起源于前游离壁,4例起源于中游离壁,11例起源于后游离壁。体表心电图特征对判断室早起源部位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论:非接触球囊标测系统指导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安全有效,仔细分析心电图室早QRS波形态特征有助于判定室早起源部位,并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3.
大部分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s/VT)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及二尖瓣、三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附近及肺动脉干。起源于肺动脉干的PVCs/VT已有报道[1-3]。我们也作了一些研究[4]。现报道1例起源于主肺动脉干的PVCs经右心室流出道优先传导,并最终经主肺动脉干标测肺动脉电位消融成功的病例。  相似文献   

14.
林加锋 《心电学杂志》2009,28(6):451-455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虽然心室的各个部位均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但其存在好发区域。目前研究发现右心室流出道及其延伸部位(主肺动脉干)是最常见的好发部位,约占室性期前收缩的70%左右,其次是左心室流出道左冠状窦内、左冠状窦下及左心室间隔部和房室环(二尖瓣环和j尖瓣环)等是较常见的好发区域,  相似文献   

15.
上期我们已经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及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本期我们将介绍右心室流出道邻近结构即主肺动脉干及左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左心室并行收缩性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对4例左心室并行收缩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左心室前上、中上间隔各1例,左心室下后间隔及左心室后间隔近心尖部各1例)分别采用起搏标测或起搏与激动顺序标测结合的方法进行消融. 结果 4例均消融成功.手术时间51~68min,X线曝光时间8~13min.术后随访3个月~1年,无复发. 结论 消融治疗左心室并行收缩性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林加锋 《心电学杂志》2010,29(3):267-272
前面3期我们已经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的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本期将介绍起源于二尖瓣环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8.
林加锋 《心电学杂志》2010,29(4):343-347
前面4期我们已经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的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本期我们介绍起源于左心室间隔部的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早搏,PVC)触发心室颤动和(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VF/PVT)的临床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效果。方法:313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特发性PVC患者,其中6例发生了由PVC触发的VF/PVT,分析该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效果。结果:该6例患者动态心电图可记录到频发PVC[(16303±5854)次/d],PVC联律间期及基础QT间期分别为(412±44)ms和(407±10)ms。这些参数值在另外307例特发性PVC患者中分别为(15570±4743)次/d、(419±36)ms和(404±8)ms,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13例患者中,有88例记录到由PVC触发的单形态室性心动过速(VT)。PVC触发VF/PVT患者中晕厥发生率(3/6)高于由PVC触发的单形态VT患者(4/88,4.5%,P〈0.05),PVT的周长[(235±22)ms]则短于单形态VT组[(324±29)ms,P〈0.05]。针对触发VF/PVT的PVC消融后随访的10~36个月期间,所有6例患者未再发生晕厥、VF及心脏骤停。结论:恶性VF/PVT可能由一些特发性PVC诱发,射频导管消融PVC治疗可作为一项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0.
前面5期我们已经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及左心室间隔部起源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然而,在临床上,一些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经心内膜途径反复消融不成功,经心外膜途径或联合心内膜心外膜途径消融则有望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