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提出鉴别流程。方法根据射频导管消融PVCs/VT有效靶点或心室最早激动点的X线胸片进行定位,分析不同起源PVCs/VT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群。结果828例接受导管消融,580例起源于右心室,248例起源于左心室,左、右心室起源者胸导联移行指数<0的分别占97.58%及7.24%;左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下壁导联多数呈R型,V1上,多数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呈rS型,右室间隔起源呈QS型,主动脉瓣上起源者常呈rS或RS型;下壁导联上,左前分支起源者常呈qR型,左后分支起源者常呈rS型。结论结合体表心电图胸导联移行指数、下壁导联和V1上的QRS波群特征可初步判断特发性PVCs/VT的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2.
大部分起源于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s/VT),采用激动标测寻找“最早”心室电位结合起搏标测(至少11/12导联相同)进行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往往有效,然而少数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PVCs/VT采用上述方法寻找“最早”心室电位结合起搏标测进行消融无效,而在激动相对延迟处,且起搏标测匹配并不理想或起搏标测不能夺获心室的情况下却可消融成功,现将4例消融成功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左室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基本心电图特征及左室不同部位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方法连续入选2005年3月至2014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频发室性早搏(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并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有临床PVCs/VT发作时的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以术中消融治疗成功靶点作为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点,分析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总体特征以及左室不同起源部位PVCs/VT的体表心电图各QRS波群形态特点。结果共纳入237例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78例起源于左室(78/237,32.9%)。左室起源的PVCs/VT在V_1导联绝大多数呈rsR′或R形(72%),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特点,少部分V_1呈rS或RS形(23.5%);胸导联R波移行多在V_3导联之前(73.5%),移行在V_3导联之后者少见(7.3%),移行在V_3导联者为19.1%。其中V_3导联移行指数常<0者占绝大多数(92.3%)。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瓣上(主动脉窦)与主动脉瓣下起源者下壁导联及V_5-V_6导联均呈高R形(87.5%);主动脉瓣上起源者特点为:V_1导联多有S波呈rS/RS或QS形(84.2%),V_1导联主波向下(84.2%)。主动脉瓣下起源者V_1导联多呈R/rsR′形(80%),无S波,V_1导联主波向上呈右束支阻滞图形(80%),主动脉瓣下起源者所有胸前导联均呈高R波(80%)。左纤维三角及二尖瓣环前壁起源者下壁导联呈高R形、V_5-V_6导联呈Rs形(100%),V_1导联呈R/rsR′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100%)。左前分支及左前乳头肌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向上为100%(下壁导联至少有1个导联呈qR形),且Ⅰ、aVL导联100%呈rS/QS形、V_5-V_6导联呈Rs形(100%)。左后分支及左后乳头肌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向下(100%呈rS/QS形),且Ⅰ、aVL导联100%呈qR形、V_5-V_6导联呈rS/RS形(85.2%)。心尖部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方向向下且均呈rS/QS形、V_5-V_6导联呈QS形(100%),其中Ⅰ导联均呈QS形。结论根据体表心电图胸导联R波移行导联、V_3导联移行指数,可以明确PVCs/VT起源于左室;根据下壁导联、Ⅰ、aVL导联、V_1导联、V_5-V_6导联QRS波群特征,可初步判断PVCs/VT在左室的各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VPB)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安全性。方法:对28例心室流出道图形VPB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心室流出道图形12导联心电图特征:Ⅰ导联呈rs、M、R、QS型,aVR均呈QS型,aVL呈rs、R、QS型,Ⅱ、Ⅲ、aVF、V5、V6呈单向R波。胸前导联R波的移行部位:右心室流出道起源V3、V4导联,左心室流出道起源V1导联。28例全部消融成功,其中27例在右心室流出道消融成功,1例在左心室流出道消融成功。手术操作时间50~162 min,X线曝光时间10~30 min。随访3~28个月,均无复发,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心室流出道图形VPB有独特的心电图特征,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静脉系统(CVS)心外膜起源室性早搏(PVCs)/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和标测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2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男10例,女2例,年龄49.08±15.26岁。体表12导联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示频发PVCs或短阵VT。12例术中均先行心内膜标测,均未标测到理想消融靶点,考虑PVCs/VT源自心外膜,置入冠状静脉窦(CS)电极至心大静脉(GCV)、前室间隔静脉(AIV)。确定PVCs/VT起源于CVS后,应用盐水灌注消融导管,以15~30 W放电(温控43℃、盐水速度17~30 ml/min)。分析体表ECG特征。结果 10例即刻消融成功,消融靶点分别位于GCV(7例)、AIV(2例)、后侧支静脉(PLV)(1例),局部V波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早28.67±5.35 ms,消融部位阻抗212.8±45.2Ω;2例因消融导管无法到达AIV中段靶点,消融失败;无标测与消融并发症。PVCs/VT的QRS波时限为148.33±18.09 ms,起始部见"delta"波4例,最大偏差指数(MDI)0.67±0.27。PLV消融成功病例Ⅰ导联QRS波呈R型,另外9例PVCs/VT时的Ⅰ导联QRS波以负向波为主,其中5例GCV消融成功患者的Ⅰ导联QRS波起始部见q波(QWLⅠ)。GCV消融成功的PVCs/VT心电图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胸前导联R波移行较早,移行于V1导联;AIV消融成功PVCs/VT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胸前导联R波移行于V3导联。随访1~10个月,1例PVCs 24 h 3 982个,余病例未见复发,成功率75%。结论QWLⅠ、MDI≥0.6是GCV起源的PVCs/VT重要诊断标准之一;约75%CVS起源的心外膜PVCs/VT可以经CVS安全、有效地进行标测和消融。  相似文献   

6.
大部分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s/VT)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及二尖瓣、三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附近及肺动脉干。起源于肺动脉干的PVCs/VT已有报道[1-3]。我们也作了一些研究[4]。现报道1例起源于主肺动脉干的PVCs经右心室流出道优先传导,并最终经主肺动脉干标测肺动脉电位消融成功的病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患者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形态特征,旨在提出简便的ECG指标来预测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起源。方法回顾我院54例经射频导管消融(消融)手术治愈的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ECG资料,总结不同部位起源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ECG形态特征。结果不同起源灶有特征性的ECG形态①左心室流出道心内膜起源的ECG100%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87.5%胸前V6导联出现S波;②左冠状窦起源的100%符合V1或V2导联R/S波幅指数≥30%和R波时限指数≥50%这两个条件;③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起源下壁导联的R波多有切迹,且V2导联的S波振幅较深,胸前导联移行晚。结论12导联体表ECG特征,对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灶定位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右心室间隔部希氏束附近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与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体表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效果。方法 无器质性心脏病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5例,分析其12导联体表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特点;病人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于右心室流入道行激动与起搏标测,以心室激动较体表QRS波提早、消融导管远端起搏图形与体表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相似部位为消融靶点。结果 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形态:5例病人Ⅰ导联和Ⅱ导联QRS波均呈R型,Ⅲ导联、aVF导联以低振幅波为主,V1导联均呈QS型,胸导联较早转变成qR或R型(发生于V2或V3),V5、V6均呈高R型;室性期前收缩QRS波时限为110~120ms。5例病人分别于前间隔(2例)、中间隔(1例)、后间隔(2例)标测到消融靶点,放电后前间隔部、后间隔部病人室性期前收缩均消失,中间隔病人消融失败。无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随访8~30个月,成功病例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室性期前收缩发作。结论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体表心电图具有明显的特征,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导管标测与射频消融,消融此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4例(13例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1例左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体表12导联心电图QRS波特征:Ⅰ导联呈rs、m、QS及R型,aVRa、VL均呈QS型,Ⅱ、Ⅲ、aVF、V5-6导联均呈单向R波型,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3、V3导联之后,V1、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常<0.3。左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波特征与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类似,但其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2导联之前,V1、V2导联(尤其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常≥0.8。13例消融成功,手术操作时间45~156min,X线曝光时间8~28min。术后随访2~3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射频消融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根治此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 12导联心电图在鉴别左室和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VT)及鉴别左室流出道VT中主动脉瓣上起源的VT和主动脉瓣下起源的VT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射频消融术获得成功的 5 6例流出道特发性VT患者体表心电图特点 ,右室流出道VT组 (RVOT VT)组 4 0例 ,左室流出道VT(LVOT VT)组 16例 ,其中主动脉瓣上组 (左冠窦内 ) 10例 ,主动脉瓣下组 6例。结果 :LVOT VT组胸前导联R波移行均早于V4导联 ,87.5 %(14 / 16 )在V1或V2 导联 ,RVOT VT组 82 .5 % (33/ 4 0 )胸前导联R波移行≥V4导联 ,无一例在V3 导联前移行 ;RVOT VT组V1和V2 导联R波时限指数和R/S波幅指数明显小于LVOT VT组 [(30 .4± 12 .6 ) %∶(5 7.4± 14 .2 ) %和 (13.8± 7.5 ) %∶(5 8.2± 11.4 ) % ,均P <0 .0 1]。主动脉瓣上LVOT VT组下壁导联 (Ⅱ ,Ⅲ ,aVF)R波振幅明显高于主动脉瓣下组 ;V5和V6导联或单独V6导联有s波对确定主动脉瓣下起源的LVOT VT敏感性 10 0 % (6 / 6 ) ,V5和V6导联均无s波对确定主动脉瓣上起源的LVOT VT特异性 90 % (9/ 10 )。结论 :体表心电图对初步确定心室流出道VT的起源部位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起源于主动脉窦(ASC)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特发性频发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PVCs/VT)的心电图特点、电生理特征和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方法学。方法 15例频发PVCs/VT患者经右股静脉进右室流出道行最早激动顺序和起搏标测,消融不成功或失败的病例,采用经右股动脉途径行电生理检查,于心室及主动脉窦内标测PVCs/VT时最早心室激动(EVA),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点、电生理检查特征及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结果 15例PVCs/VT患者,1例患者PVCs于无冠窦内消融成功,其体表心电图I导联为顿挫的R波,aVL为rSr波,消融靶点局部心室激动提前体表QRS波18ms,放电1次4s终止PVCs;余14例于左冠窦内标测到EVA,其体表心电图呈不典型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心电轴右偏,I导联为QS、rsr、rs或rS波,II、III、aVF导联为高振幅R波,V6均无S波,胸前导联R移行区12例位于V1~V3导联,仅2例位于V4导联,V1或V2导联R波时程指数≥50%者10例(71.4%)、R/S波幅指数≥30%者11例(78.6%)。9例即刻消融成功者于左冠窦内标测到的EVA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EVA-QRS时间)(45.1±8.0)ms,而5例消融未成功者EVAQRS时间为(26.4±5.9)ms(P0.05)。9例即刻消融成功者于消融靶点处可记录到位于PVCs/VT QRS波之前的高频低振幅电位(P1),窦性心律时于上述相同消融靶点处可记录到位于QRS波之后的高频低振幅电位(P2),于消融靶点处放电1~3次,3~10s内终止PVCs/VT,消融后9例P2电位均延迟;5例消融未成功者,2例于标测到EVA部位记录到P1电位。随访6个月至8年,10例即刻消融成功患者无复发;另5例消融未成功者1例服用倍他乐克心悸症状明显改善,1例服用心得安,心悸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余3例患者症状无改善。1例于左冠窦内消融患者术后24h出现严重心绞痛及心电图缺血改变,经药物治疗5天症状消失,余患者在围术期及长期随访中无手术相关合并症发生。结论起源于ASC或其邻近组织的PVCs/VT,其体表心电图及电生理检查具有一定的特点,ASC内经射频导管消融可根治部分患者此类心律失常,应避免损伤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室性早搏(室早)的临床效果、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方法 58例患者中室速10例,室早48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43例,左室流出道(LVOT)15例,其中起源于主动脉瓣上Valsalva左冠窦(LSV)12例。5例RVOT室速是在非接触标测系统Ensite3000指导下进行消融的。结果 (1)58例患者中55例成功,3例失败,9例复发。(2)其中1例患者术中出现急性心包压塞。(3)起源心室流出道的室速和室早具有典型的心电图特征,其中Ⅱ、Ⅲ、aVF导联单向R波是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共同特点。(4)V1或V2导联的R波时限指数与R/S波幅指数可作为区别LSV与RVOT室速和室早的有效指标。结论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非接触标测系统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方法比较61例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的QRS形态和电压。结果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均呈典型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伴心电轴右偏,并因起源不同各有特征:①前间隔性:Ⅱ、Ⅲ、aVF及V4~V6R波电压最高,Ⅰ呈QS、rs、qr或m型,r波电压低≤0.2mV;QSaVR/QSaVL比值接近1。②后间隔性:Ⅱ、Ⅲ、aVF及V4~V6R波电压较低,下壁导联R波差值增大(>0.2mV),Ⅰ呈R或M型,电压0.2~0.5mV;QSaVR/QSaVL比值明显增大(平均达2.25)。③游离壁性:Ⅱ、Ⅲ、aVF及V4~V6R波电压最低,下壁导联R波差值进一步增大(>0.3mV);Ⅱ、Ⅲ、aVF有特征性的R波顶峰或降肢切迹且其位置逐渐延迟。结论熟悉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有利于在射频导管消融前初步判断其起源灶,以缩短手术时间并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日本学者Yamad等分析了146例起源于心室流出道并成功消融的室性期前收缩(PVCs),其中5例在V1~V3至少有1个导联呈qrS型,均来自于左右冠状窦交界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经主动脉窦消融成功的室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特点。方法 36例频发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PVCs/NSVT)的患者经主动脉逆行途径,在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下,在主动脉根部-左室流出道衔接部进行三维解剖重建、激动顺序标测和指导消融,且消融成功(1例部分成功),并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点。结果 36例患者,经左冠窦消融成功30例(83.3%),右冠窦6例(16.7%)。PVCs在体表心电图均表现心电轴下偏的反复单一形态的QRS波形。经左冠窦消融成功的PVCs/NSVT,Ⅰ导联为R、Rs、rS、r、q或rsr波,Ⅱ、Ⅲ、aVF导联均为高振幅R波,胸前导联PVCs R波移行区位于V_1~V_3导联,且PVCs移行区均早于窦性心律移行区,V_1导联表现为R、Rs、RS、rS或qr波,V_1或V_2导联R/S波幅指数2.64±2.03,R波时限指数0.62±0.12,Ⅲ导联与Ⅱ导联R波振幅比(RⅢ/RⅡ)1.09±0.18,aVL导联与aVR导联QS波振幅比(QSaVL/QSaVR)1.32±0.46。经右冠窦消融成功的PVCs/NSVT,Ⅰ导联为R、Rs、r波,Ⅱ、Ⅲ、aVF导联均为高振幅R波,胸前导联PVCs R波移行区位于V_1~V_3导联,V_1导联表现为R、Rs、rS波,V_1或V_2导联R/S波幅指数0.51±0.38,R波时限指数0.55±0.26,RⅢ/RⅡ0.95±0.23,QSaVL/QSaVR1.12±0.39。PVCs经左冠窦消融成功的V_1或V_2导联R/S波幅指数要高于右冠窦(P<0.05)。结论经左冠窦消融成功的室性心律失常多于右冠窦。体表心电图的相关特征有助于决策主动脉窦内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具体消融部位。  相似文献   

16.
前面6期我们已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及心外膜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然而,近来我们发现,部分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经右心室流出道及左心室流出道均未能找到理想靶点,但在冠状静脉最远端存在理想靶点并消融成功。本期结合2例典型病例,介绍经心大静脉最远端心室流出道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和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室早)的心电图特征和评价单导管法消融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对52例心脏结构正常的右室流出道单形性室早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单导管射频消融。采用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自发室性早搏形态波形态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结果:右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体表12导联心电图特征,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形态,Ⅰ导联呈rs、m、QS及R型,aVR、aVL均呈QS型,Ⅱ、Ⅲ、aVF、V5~6导联均呈单向R波型,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3、V4导联之后。成功消融结果显示26例室早起源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其中前间隔7例、中间隔5例、后间隔14例,游离壁21例:其中前游离壁6例、后游离壁15例,希氏束附近1例,肺动脉瓣下1例。消融即刻成功率94%(49/52),未成功的3例。手术操作时间30~150 min,X线曝光时间5~29 min。术后随访2~48个月无复发。结论: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单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安全地消融心脏结构正常的右室流出道单形性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18.
1998 年,Davis等首次采用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成功,目前成为治疗VT的一个可选用的方法,特别是对右室流出道室速及左室特发性室速疗效肯定[1]。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心室率极快的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较为少见,本文报告导管消融治疗极快频率室性心动过速1例。资料及方法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17 岁。因“反复发作心悸、晕厥1年余,再发2d”,于 2004 年 4 月 7 日收入我科。入院后查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抗体均正常,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示: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率 140~280 次/min,呈 LBBB型…  相似文献   

19.
希氏束旁右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邻近希氏束特发性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临床和心电图特征及标测和消融方法。方法对3例起源自邻近希氏束的右心室室速行12导联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及心电生理检查,并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3例患者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导联呈R型,RⅡ〉RⅢ,胸前导联R波移行发生在Ⅴ2和Ⅴ3导联。3例均在右心室希氏束旁标测到最早激动点,行射频消融,2例成功。结论起源邻近希氏束的右心室室速与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临床表现与心电图特征相似,但肢体导联心电图有所区别,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效,宜在窦性心律下放电,以免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20.
李进  林佳选  林加锋 《心电学杂志》2014,(2):172-177,179
大部分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及二尖瓣、三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附近。部分左冠状窦下左纤维三角起源的PVCs,经主动脉逆行途径因消融导管在此处无法贴靠而消融失败。近期我院2例左冠状窦下左纤维三角起源的PVCs采用股动脉逆行途径消融失败,而采用穿房间隔途径在Aglilis NxT可调弯鞘管支撑下成功行射频导管消融术(下称消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