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洱源县平坝区鼠类感染日本血吸虫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7~8月,在云南省重度血吸虫病流行区洱源县三营乡共和行政村的6个自然村及周围地区开展了鼠类感染日本血吸虫的调查研究。同时,为了分析鼠类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我们尚对人、畜血吸虫感染情况作了比较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基本情况洱源县位于滇西中部,共和行政村地处该县北部,海拔2070m,面积8km2,地势较平坦,年均气温13.8℃,降雨量786.4mm。共和行政村共有13个自然村,1072户,4883人,均为白族。村民住房多为土墙瓦顶,屋外紧连园地及农田,适宜于家畜、野鼠活动。洱源县于1953年发现血吸虫病,共和村属该县的重… 相似文献
2.
日本血吸虫再感染小鼠模型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反复感染小鼠化疗后抗日本血吸虫再感染的效果,为分析人群再感染的规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C57BL/6纯系小鼠建立日本血吸虫再感染的动物模型,于攻击感染后45天剖杀小鼠,计算小鼠体内成熟成虫数及肝虫卵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攻击感染后再感染小鼠体内成熟成虫和肝虫卵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减虫率达27.13%,减卵率为36.62%,肝脏虫卵芽肿数量也明显减少。结论表明反复感染小鼠经过治疗后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对再感染的抵抗力,从而间接地验证了人群再感染的现场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鼠类在南京市阳性钉螺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用鼠夹法和鼠笼法捕获老鼠,调查南京市部分江滩的鼠类分布和鼠密度,对捕获鼠进行分类并解剖观察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共放置鼠夹和鼠笼3865个,捕获鼠类8只,其中黑线姬鼠3只,沟鼠5只。经解剖均未发现有血吸虫寄生。结论鼠类在南京市阳性钉螺形成中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鼠类在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传播作用。 [方法 ]用Kato Katz法对鼠类、人群及家畜进行同步调查。 [结果 ]鼠类感染率为 0 .9% (32 / 3 411) ,人群为 15 .6 % (4 6 1/ 2 96 4) ,家畜为 9.6 % (2 39/ 2 482 ) ;感染度EPG( X)鼠类为 5 .77,人群为 1.72 ,家畜为 0 .0 32 ;日粪虫卵数EPD共 3 16 2 40 6个 ;各种宿主所占比重RIT中人群占6 3 .10 % ,家畜占 2 8.32 % ,鼠类占 8.5 8% ;潜在污染指数IPC ,人群 344 .0 7,鼠类 71.83。[结论 ]鼠类在我省部份高原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传播中的作用居于次要地位 ;在高原平坝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传播中的作用居于再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血吸虫病免疫发病机理的研究、天然或重组疫苗候选抗原分子免疫原性比较、保护性免疫力评价、抗血吸虫新药实验效果考核、以及用于评价诊断方法效果的动物模型的建立等方面,均涉及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实验动物,且常需计算虫负荷、卵负荷。从技术上说,上述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日本血吸虫各种宿主由于其数量、感染力、感染度、排粪量不同 ,在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意义上也不相同。为了解本地区血吸虫主要宿主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 ,我们于 1 999年 1 0月 ,在永胜县山区新民行政村 ,对几种主要宿主的感染率、感染度进行了调查研究 ,现报告如下。1 试区概况新民村隶属于永胜县光华乡 ,位于金沙江以北 ,为四面环山的小坝子 (盆地 )。历史血吸虫病流行较重 ,累计有螺面积 40 32 74m2 ,累计病人数 1 0 91人。 1 987年 ,全村人群感染率平均为 30 .30 % ,耕牛感染率 1 9.30 %。通过积极防治 ,1 999年人群感染率降为 6.80 % ,… 相似文献
7.
选用长爪沙鼠,分别经皮肤感染2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和盲肠内接种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5×10~5个/0.5ml,建立溶组织内阿米巴与日本血吸虫并存感染的实验动物模型。结果表明,血吸虫感染可以促进肠阿米巴病的发生与发展,并使潜在的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发展成侵入型肠阿米巴病。并存感染既有阿米巴感染和血吸虫感染的部分病理学特征,又有本身独特的病理学变化,机体的应激反应参与致病过程。病灶区经常可见滋养体与虫卵的粘附,两者之间似存在亲和性。 相似文献
8.
珊瑚姜霜防止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珊瑚姜霜阻止日本血吸虫尾蚴侵入皮肤的效果。方法 在小鼠裸腹上涂不同浓度珊瑚姜霜后,先在泥水中爬8h模拟下水作业,然后再经腹部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5d后剖杀,用灌注法加撕碎法查找成虫,计算减虫率。结果 5%珊瑚姜霜减虫率为9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珊瑚姜是一种可预防血吸虫尾蚴感染的中草药。 相似文献
9.
10.
11.
将黄牛超入已被湖水淹没的鄱阳湖二类易感草洲上,接触疫水24h,100d后处死实验黄牛,收集体内成虫并检查组织中的虫卵数。结果发现:黄牛自然感染率高达100%,虫负荷与牛龄及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后不同时间血吸虫病检出率不同,随时间呈上升趋势。此外,不同检查方法,其检出率也不同,肠粘膜刮取法高于顶管法,结果表明,黄牛对血吸虫高度易感,是日本血吸虫疫苗现场效果评价的理想实验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12.
吡喹酮治疗对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病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阐明吡喹酮治疗对血吸虫感染宿主免疫病理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在吡喹酮治疗后肝组织内可溶性虫卵抗原 ( SEA)及抗体水平和虫卵肉芽肿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 5wk,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减虫率为 98.3% ,平均肝重量和体积均显著减小 ,治愈小鼠的肝表面结节明显减少 ,组织内沉积的虫卵已钙化 ,部分虫卵肉芽肿已呈纤维疤痕样改变 ,对照组肝内仍可见慢性和少量急性虫卵肉芽肿。治疗组肝组织内抗原水平下降 ,而其抗体水平不受影响 ,肝内虫卵肉芽肿的平均直径和面积均较对照组显著缩小 ( P<0 .0 1)。结论 :吡喹酮治疗可使肝组织内 SEA水平下降 ,从而抑制了虫卵肉芽肿的病变 ,但不能逆转已形成的虫卵肉芽肿病变。 相似文献
13.
吡喹酮透皮给药治疗动物血吸虫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应用吡喹酮透皮剂对动物进行治疗血吸虫病的系列实验,包括:透皮剂的筛选、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动物透皮给药后的最低有效剂量、大动物疗效实验以及透皮剂的急性、亚急性毒性实验.吡喹酮透皮用药200mg/kg治疗血吸虫病兔减雌率为93.4%,减虫率92.2%;小鼠LD_(50)为3.741g/kg;猪100mg/kg用药后减虫率为73.5%而低有效剂量为100mg/kg;血药浓度测定200mg/kg用药后0.25h达2.612μg/ml,是同剂量口服组的5.2倍. 相似文献
14.
15.
一氧化氮对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 (NO)对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早期肝脏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NMRI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第 2 3天起 ,连续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 NOS)的抑制剂氨基胍(Am inoguanidine,AMG)处理小鼠 ,同时设未经抑制的对照组 ,分别在感染后第 38、4 5天观察小鼠肝脏的病理变化。天狼猩红染色 -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并结合图像分析的方法 ,分析肝脏中 、 型胶原的动态变化 ;化学显色法检测肝脏匀浆中能间接反映肝脏纤维化程度的羟脯氨酸的浓度。结果 感染后 38d,肝脏中 、 型胶原的增生程度及 、 型胶原面积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羟脯氨酸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感染后 4 5 d,肝脏中 型胶原的增生程度和 、 型胶原面积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AMG处理组中羟脯氨酸的含量较对照组高 (P<0 .0 5 )。结论 NO可抑制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早期纤维化 相似文献
16.
日本血吸虫胞蚴电镜的进一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钉螺体内人工感染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的35d、52d、70d龄母胞蚴及其体内未成熟子胞蚴、迁移中的子胞蚴和已到螺肝组织内子胞蚴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除了一些与前人在曼氏血吸虫或日本血吸虫胞蚴所报道相似外,首次提出母胞蚴体表微绒毛聚合池、子胞蚴体棘的发生、子胞蚴体被的多膜囊、各型胞蚴实质细胞的胞浆含有丰富的α糖原颗粒和迁移中子胞蚴的前端及到达肝组织子胞蚴狭窄区的肌纤维束走向。 相似文献
17.
用尾蚴、雌虫、雄虫和血吸虫感染兔肝组织内虫卵冰冻切片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家兔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抗尾蚴、成虫(雌、雄虫)、虫卵抗体检出的最早时间分别为3wk、3wk、4wk,其抗体滴度高峰分别在感染后7wk、10~12wk和10wk。以抗尾蚴抗体水平最高,抗虫卵抗体次之,抗雌、雄虫抗体较低。这为全面了解感染宿主对血吸虫各期抗原(尾蚴、雌、雄虫、虫卵)的免疫反应及免疫学诊断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非游离循环抗原组分对血吸虫感染宿主虫卵肉芽肿保护性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采用特殊方法从感染兔红细胞上分离、纯化两种血吸虫组分抗原SjR47和SjR12,实验结果证明,前者属卵源性抗原,后者为虫源性抗原.两次实验结果均表明,两种组分抗原能诱导出明显的抗病免疫力,实验1获得54.95%-72.36%的肝内减卵率,实验2获得52.57%-57.27%的肝内减卵率和50.73%-74.70%的成熟卵减少率,并均可使肝内肉芽肿病变明显减小,尤以SjR47效果显著.两种抗原诱导的抗肝内肉芽肿保护性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均能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的IgG,测定IgG及其亚类动态显示,在感染后0-12wk时,免疫小鼠血清IgG和IgG_1水平均显著高于佐剂和感染对照组者(P<0.01),特别是能反映保护性免疫力指标的IgG_1升高非常明显:SjR47免疫鼠的脾T淋巴细胞亚群表型动态研究显示,SjR47免疫鼠的CD4~+和CD8~+T细胞在感染4wk时均升高,随后下降.CD4~+/CD8~+比值也随时间延长而下降,呈现免疫下调,其变化趋势同肉芽肿病变减小相一致;SjR47免疫鼠的细胞因子水平动态观察结果表明,SjR47免疫鼠后可使TNF-α在小鼠体内的活性水平较平显著上升(成虫期前),减弱了TNF-α对虫卵肉芽肿形成的介导作用以及对雌虫排卵的促进作用,导致肝内肉芽肿病变减小和虫卵减少。本研究结果表明,两 相似文献
19.
吡喹酮影响日本血吸虫病兔血清Ca2+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吡喹酮用药前后血清Ca^2 浓度的变化并观察疗效。方法:使用吡喹酮100mg/kg和50mg/kg剂量于用药前后不同时间取血清检测Ca^2 浓度,用灌流法检获虫体,计算减虫率及减雌率。结果:不同剂量用药后2,4,8,24h的血清Ca^2 浓度均明显低于正常水平,30d后血清Ca^2 浓度基本恢复正常;100mg/kg剂量减虫率为89.7%,50mg/kg为72.2%,减雌率均为100%,结论:日本血吸虫病兔经吡喹酮治疗期间的血清Ca^2 浓度低于正常。 相似文献
20.
采用特定方法成功地从50和100条尾蚴感染的家兔红细胞上分离出非游离性循环抗原(NF-CAg),并应用抗SEA和AWA的多克隆及单克隆抗体进行ELISA,对NF-CAg水平的动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NF-CAg的水平在感染后8~10wk间达高峰,10wk后下降到较低水平。提示检测NF-CAg的优势是在感染早期(10wk内)。结果还显示,NF-CAg水平与感染程度密切相关。在检测NF-CAg时,特异性的多克隆抗体具有与单克隆抗体相似的检测效果。本文为探索血吸虫循环抗原的新途径和新内容及其归宿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