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暴发型肝衰竭(FHF)的预后极差,病列率高达60-80%。本文对此综合征的病因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与预后因素等进行了较系统的叙述外,并着重对治疗方法,尤其是目前开展的肝移植与其它治疗方法了详尽的讨论,文中尚对FHF的合理分型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就暴发型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易发因素,临床和预后等有关情况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4.
血清Gc蛋白又称维生素D结合蛋白,是细胞外肌动蛋白清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合成于肝脏,半衰期较短,在血清中以天然蛋白、与25-羟-维生素D及肌动蛋白结合等形式存在(后者所占比例甚少)。当细胞损伤致细胞内肌动蛋白大量外释时,Gc迅速与之结合成更多的Gc:肌动蛋白复合物,并使Gc水平降低,它是反映肝细胞坏死和肝脏储备能力的可靠指标,对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6.
近年来许多研究证明肝细胞移植对急慢性肝衰竭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是急慢性肝衰竭患者等待肝源、向原位肝移植过渡的有效方法。此文就肝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的机制、肝细胞源、移植方式及实验和临床研究等方面的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肝衰竭病死率高,其治疗始终是棘手的问题.近年来,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且体外易于扩增,因此是细胞治疗较为理想的选择.MSC的许多生物特性为临床治疗肝衰竭提供了新策略.此文就MSC表面标志及移植尝试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糖皮质激素治疗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糖皮质激素具有抑制免疫应答、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发挥强大而迅速的抗内毒素血症作用,同时还能稳定溶酶体膜、保护肝细胞、减轻肝细胞的坏死.糖皮质激素以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该文对糖皮质激素治疗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衰竭病死率高,其治疗始终是棘手的问题.近年来,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且体外易于扩增,因此是细胞治疗较为理想的选择.MSC的许多生物特性为临床治疗肝衰竭提供了新策略.此文就MSC表面标志及移植尝试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肝衰竭病死率高,其治疗始终是棘手的问题.近年来,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且体外易于扩增,因此是细胞治疗较为理想的选择.MSC的许多生物特性为临床治疗肝衰竭提供了新策略.此文就MSC表面标志及移植尝试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非生物型人工肝联合模式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生物型人工肝是目前国内外治疗肝衰竭的主要手段,更以各种方法的联合治疗为其发展趋势.此文对各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联合模式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蓝婧 《慢性病学杂志》2024,(3):357-359+363
肝衰竭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针对肝衰竭疾病,临床上可选择药物治疗、血液透析治疗以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等治疗方式。不同治疗方式下,患者获得的治疗效果也不同。近年来,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在临床上运用广泛,在肝衰竭患者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患者接受程度较高。基于此,本次研究针对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在肝衰竭患者中的运用进行研究综述,以期为临床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肝脏疾病及肝衰竭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特点.方法 以1986-1990年、1991-1995年、1996-2000年及2001-2005年为不同阶段,对各阶段肝衰竭并发真菌感染的发病情况、抗菌药物及激素的使用情况、真菌感染的类别和部位以及预后进行统计和评价.结果在475例真菌感染病例中,终末期肝病占所有病例的82.6%,病因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占所有病例68.8%,真菌感染以医院感染为多见,占所有病例的80.9%,各阶段真菌医院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感染发生率基本相同;真菌感染前,抗菌药物和激素的使用分别占所有病例的88.8%和48.0%,各阶段抗菌药物的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激素的使用逐年降低;真菌感染的类别以假丝酵母菌属为多见,感染部位较多见的为肺和口咽部;真菌感染及基础疾病的治愈好转率逐年提高,且基础疾病治愈好转率与真菌治愈好转率呈正相关.结论 终末期肝病易并发真菌感染,假丝酵母菌属引起的感染最为多见,肺和口咽部为常见感染部位,重视抗真菌治疗对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衰竭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病因、生化指标和并发症等,且各因素间也存在一定相关性及对预后的联合作用.目前,CTP评分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MELD模式也获得普遍的认可,但这些评估系统自身仍存在一定的缺陷.此文对肝衰竭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常导致大量的肝细胞坏死,病死率非常高,治疗上及时的肝功能支持非常重要。大量研究表明肝细胞在替代肝功能方面具有很大优势,目前主要有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和肝细胞移植(hepatocyte transplantation),而微囊化(microencapsulation)技术可以为两者提供有效的免疫隔离屏障。文中就微囊化肝细胞(microencapsulatedhepatocyte)的制备、材料选择、ALF中的研究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实验性急性肝衰竭时的氨基酸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  赵桂兰 《营养学报》1989,11(4):337-343
本实验以大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半乳糖胺制成急性肝衰竭的动物模型,观察了血清、肝脏、肾脏、肌肉和脑组织的氨基酸代谢变化。急性肝衰竭时,血清除精氨酸外,其它氨基酸包括支链氨基酸(BCAA)均升高,这与Fischer等的结果不同,其原因可能与他们使用了葡萄糖有关。血清支/芳比值下降,且与半乳糖胺的剂量呈负相关(r=-0.789)。各组织氨基酸谱有明显的改变,其特点说明组织蛋白质分解加强是造成血清氨基酸增加的重要原因。脑内芳香族氨基酸(AAA)升高可能与肝昏迷有关。脑内难以通过血脑屏障的一些氨基酸增高提示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可能有所改变。血清γ-氨基丁酸在肝昏迷中的作用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衰竭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与防治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例肝衰竭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激素、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侵袭性操作的应用与真菌感染的发生有一定相关.肝衰竭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病死率为76.1%.结论:肝衰竭患者深部真菌感染机会明显增加,需积极早期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抗生素,不用或慎用激素,减少侵袭性操作,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1977年3月至1979年11月间收治的103例暴发型肝衰竭患者作了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人均属Ⅲ~Ⅳ度脑病(Ⅲ度6例,Ⅳ度97例),年龄3~61岁。肝衰竭的原因:扑热息痛过量(57例);病毒性肝炎(38例);氟烷中毒(7例)和四氯化碳中毒(1  相似文献   

19.
目前认为免疫系统的激活及其炎症瀑布样放大效应是肝衰竭病程进展的中心环节,主要变现为免疫细胞的过度活化和大量炎症因子的释放。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治疗肝衰竭是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分化成为肝细胞,更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可通过直接接触或旁分泌作用在急性肝衰竭的早期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本文将对MSCs对急性肝衰竭中各种免疫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干预措施,从而有效降低肝衰竭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医院接诊的98例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发生医院感染80例,将其分为存活组30例和死亡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临床特征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8例肝衰竭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80例,感染率为81.63%;肝衰竭患者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腹膜炎、呼吸道、胃肠道,感染率分别为41.25%、23.75%、17.50%,并发两种或多种感染率达36.25%;感染患者送检标本共检出病原菌20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6株占53.00%,革兰阳性菌68株占34.00%,真菌26株占13.00%;存活组肝衰竭医院感染患者采取干预措施后其总有效率为96.67%。结论对肝衰竭医院感染患者采取有效的防御和干预性措施,可有效降低肝衰竭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