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扩大翼点入路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颅脑车祸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车祸致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扩大翼点入路大骨瓣开颅术。扩大翼点入路是在经典翼点入路基础上扩大术野显露,可达额颞底、额颞顶较大范围。结果术后半年随访,预后良好18例。中残4例,重残4例。死亡6例。结论扩大翼点入路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颅脑车祸损伤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宜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额颞部重度颅脑损伤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扩大翼点入路治疗额颞部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48例额颞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均采用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方法。扩大翼点入路即在翼点入路基础上扩大暴露范围,包括额底、颞底及额颞顶较大范围。扩大翼点入路结合硬膜扩大缝合,有时采用浮动骨瓣等方法。结果康复良好20例(41.6%),中度残废9例(18.8%),重度残废7例(14.7%),植物生存4例(8.3%),死亡8例(16.7%),死亡原因为严重脑干损伤、休克、严重脑肿胀及呼吸、循环衰竭。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额颞部重度颅脑损伤是比较理想的入路,可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扩大翼点入路在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扩大翼点入路在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1998年至2005年间收治的107例额颞对冲伤患者分别采用传统手术入路(37例)和扩大翼点入路(70例)治疗,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根据GOS预后评价标准,传统额颞瓣入路手术治疗的37例中,恢复良好11例,中残2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9例,死亡率51.4%;经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的70例中,恢复良好29例,中残8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4例,死亡率34.3%;两者比较,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且改良的扩大翼点入路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额颞瓣入路患者(P〈0.05)。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手术在治疗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中具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及额下纵裂入路对于夹闭前交通动脉瘤(ACA)的优缺点及适应证。方法分析手术治疗的253例ACA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3例采用翼点入路,72例采用额底纵裂入路。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分级评定并比较。结果经翼点入路组夹闭ACA 153个,术后随访13.2±2.4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死亡2例,差5例,良好146例。经额底纵裂手术入路组夹闭ACA72个,术后治疗结果 :死亡2例,差4例,良好66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行ACA的手术治疗,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应根据动脉瘤顶朝向选择入路,可减少手术副损伤,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在切除颅咽管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采用经额底纵裂入路和46例采用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经额底纵裂入路与翼点入路患者的肿瘤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额底纵裂入路组44例患者的肿瘤全切除,全切率为83.0%;翼点入路组36例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内镜锁孔入路与大骨瓣开颅清除脑内血肿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锁孔入路组46例和大骨瓣开颅组43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并进行随访。结果与大骨瓣开颅组比较,内镜锁孔入路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 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 0.01),均不需要术中输血。另外,内镜锁孔入路组术后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大骨瓣开颅组(P 0.01),而重度水肿率明显低于大骨瓣开颅组(P 0.05)。术后随访6个月,内镜锁孔入路组预后良好率明显优于大骨瓣开颅组(P 0.01),而两组病死率及再出血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内镜辅助锁孔入路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优点,术中微牵拉技术和最短时间内清除脑内血肿是内镜辅助锁孔入路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入路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比较单侧额底入路与双额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7例鞍结节脑膜瘤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单侧额底入路和双额纵裂入路进行手术切除。结果二组的肿瘤全切除率、视力改善率、术后死亡率等均相似,但单侧额底入路组的双侧嗅神经损伤率、双侧额叶损伤率均较双额纵裂入路组显著减少。结论采用单侧额底入路可对各种大小的鞍结节脑膜瘤进行手术切除,并可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8.
小骨窗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小骨窗与常规颞顶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符合标准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113例,分为2组,其中小骨窗组57例,常规骨瓣组56例.所有病人均经CT扫描为幕上出血.小骨窗治疗组根据血肿部位采用小骨窗开颅术(3 cm×3 cm).常规骨瓣组根据血肿部位采用颞顶瓣或额颞瓣开颅减压方法( 6 cm×8 cm).结果 小骨窗开颅治疗组病人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常规骨瓣组,长期昏迷和中残率低于常规骨瓣组(P<0.05),小骨窗治疗组患者术后脑水肿和切口脑脊液漏发生率均低于常规骨瓣组(P<0.05).结论 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疗效明显好于常规颞顶瓣开颅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颞顶瓣开颅术在治疗447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挫裂伤脑水肿、恶性颅内高压病人的效果。方法6家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447例,分为两组:(1)标准外伤大骨瓣组217例;(2)常规骨瓣组230例。所有病人都经CT扫描证实颅内损伤状况。结果伤后6个月临床随访结果:标准外伤大骨瓣组:76例预后较好(35.0%),其中恢复良好42例、中残34例;141例预后较差(65.0%),其中重残69例、植物生存9例、死亡63例;常规骨瓣组:58例预后较好(25.2%),其中恢复良好31例、中残27例;172例预后较差(74.8%),其中重残80例、植物生存7例、死亡85例(P<0.05)。标准外伤大骨瓣治疗组病人颅内压下降速度和程度优于常规骨瓣对照组(P<0.05)。标准外伤大骨瓣治疗组病人的迟发性血肿、再次手术、切口疝和脑脊液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骨瓣对照组(P<0.05),但两组病人术后急性脑膨出、术后外伤性癫痫和颅内感染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证明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恶性颅内高压病人的疗效优于常规颞顶瓣开颅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扩大翼点入路术治疗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03—2014-04我院收治的80例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比较2组术后格拉斯哥预后(GOS)分级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恢复良好率为40.0%,高于对照组的20.0%(P0.05);研究组死亡3例(7.5%)低于对照组12例(30.0%)(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术治疗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效果确切,安全可行,可有效清除颅内血肿,保护脑功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天幕裂孔切开术治疗合并天幕裂孔疝形成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符合标准的该类患者118例,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及天幕裂孔切开术;对照组55例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不行天幕裂孔切开术。结果治疗组脑积水、术后脑梗塞、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幕裂孔切开术是治疗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裂孔疝患者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脑疝复位术救治外伤性颞叶钩回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疝复位技术或天幕裂孔切开术对外伤后嵌顿性颞叶钩回疝的救治效果。方法对56例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者应用脑疝复位技术或天幕裂孔切开处理嵌顿性颞叶钩回疝,并与29例常规手术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脑疝复位组56例中,恢复良好25例,中残7例,重残5例,迁延性昏迷4例,死亡15例;预后较好(良好+中残)者占57.1%(32/56),死亡率为26.8%(15/56)。常规手术对照组29例中恢复良好5例,中残2例,重残5例,迁延性昏迷3例,死亡14例;预后较好(良好+中残)者占24.1%(7/29),死亡率为48.3%(14/29)。两组患者死亡率及恢复较好(良好+中残)者所占比例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发生脑疝嵌顿时,对于单侧瞳孔散大时间在2h以上,或已经出现双侧瞳孔散大但持续时间在1h以内者,结合脑疝复位或天幕裂孔切开术,能显著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合并脑疝形成的外伤性颅内血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合并脑疝形成的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疗效。方法:治疗32例病人,采用大骨瓣开颅术切口.清除血肿、止血后去除骨瓣,减张缝合硬脑膜。结果:本组病人治愈19例,中残3例,重残1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8例,死亡牢为2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是治疗合并脑疝形成的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较好方法,可减少死亡率,提高患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应用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治疗组选择重型颅脑损伤后难治性颅内高压36例,采用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选择前期重型颅脑损伤后难治性颅内高压19例,采用传统骨瓣减压术及保守治疗。比较两组病例疗效,并比较不同时期大骨瓣减压术疗效。结果两组间疗效评价采用出院时GOS评定,显示二组间有明显差别(P<0.05),且治疗组早期手术疗效优于晚期手术疗效(P<0.05)。结论早期大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难以控制颅内高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目的比较微创血肿粉碎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疗效。方法对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行微创血肿粉碎清除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两组疗效、死亡率进行卡方检验,并对两组疗效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微创组有效率66.67%(40/60),死亡率16.67%(10/60);手术组有效率57.89%(33/57),死亡率29.82%(17/57),两组间有效率和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微创组疗效回归方程为y=0.732—0.418X1-0.119X2,X1为有无并发症,X2为人院状态;手术组疗效回归方程为Y=-0.665+0.024X1-0.216X2+0.016X3-0.291X4,X1为GCS评分、X2为有无并发症,X3为患者年龄,X4为有无脑疝。两组方程中Y均代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百分数。结论微创血肿粉碎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纳络酮治疗颅脑损伤并脑疝开颅术后患者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纳络酮治疗颅脑损伤并脑疝开颅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108例颅脑损伤并脑疝开颅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纳络酮;观察两组患者早期呼吸和心跳异常情况、意识恢复情况及远期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伤后1周内呼吸和心跳异常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14d及伤后1个月患者意识醒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伤后3个月治疗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纳络酮可以改善颅脑损伤并脑疝开颅术后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缩短昏迷时间,降低死残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有效防止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01—2010-12收治的12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采取新处理方法的病例资料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2007-01—2008-12收治的9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病例资料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的疗效。结果研究组恢复较好5例,重残5例,死亡2例;对照组恢复较好1例,重残3例,死亡5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要排除迟发颅内血肿后采取控制降压、过度换气、脑室引流、切除颞叶脑组织等综合措施,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继发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应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科2011-12—2014-01重度颅脑损伤继发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5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25例,常规组实施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肿量、治疗效果,以及随访过程中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d、3d、7d血肿量分别低于常规组患者同时间点的血肿量;观察组有效率67.50%,常规组有效率37.50%,观察组效果明显更好;观察组病死率2.50%,明显低于常规组17.50%;观察组颅内感染、硬脑膜下积液、迟发性血肿、切口脑脊液漏、急性脑膨出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发生率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重度颅脑伤继发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应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老年人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治疗。  方法 分析 60岁以上老年人外伤性颅内血肿 1 1 7例临床资料。致伤原因多为跌伤及交通事故 ,大多为对冲部位血肿 ( 55 6% )及多发血肿( 2 5 6% ) ,手术治疗 87例 ,非手术治疗 3 0例。  结果 按GOS评定 :良好 46 1 % ,中残 1 2 8% ,重残 4 3 % ,植物生存 2 6% ,死亡 3 4 2 %。  结论 指出意识状态、是否合并脑疝、颅内血肿大小和部位等对预后有直接影响 ,提出颅内血肿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强调积极防治并发症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HICH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与开颅组,每组54例。观察2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情况。对比2组患者术后3周的GCS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预后分级差异。 结果内镜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时内镜组中意识清醒及轻度意识障碍患者的数量多于开颅组,重度意识障碍及深昏迷或脑死亡的患者数量少于开颅组;且术后6个月时内镜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传统的扩大翼点入路去大骨瓣颅内血肿清除术式相比,神经内镜技术提高减少了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改善了部分患者的预后,在手术治疗HICH的过程中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