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男性 ,35岁 ,教师 ,住院号843219。患者因腹胀、腹泻10余天 ,畏寒、发热、腹痛2天为主诉于1984年8月5日入院。入院前10余天起日解水样便4 8次 ,无粘液及脓血 ,伴有全身乏力 ,在乡村医院补液及抗炎对症处理 ,无好转 ,且于入院前2日上述症状加重 ,出现畏寒、发热、明显腹痛 ,呈阵发性加剧。患者有肝炎、肝硬化病史10余年 ,1978年肝炎复发伴出现腹水。体检 :体温39 5℃ ,脉搏120次/min ,呼吸30次/min ,血压85/61Kpa ,发育、营养一般 ,扶入院 ,呻吟痛苦状 ,脱水外观 ,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相似文献   

2.
门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志民  杨维俭 《医学综述》1998,4(5):219-222
<正>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是指发生在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临床少见.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等诊断技术的发展和病例的积累,对其认识在不断地加深.1 发病情况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确切发生率尚不明了,文献中报道差别很大.Jones报道肝硬变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率为10%,Okuda报道日本病理协会247728例患者的尸解结果,门静脉栓塞的发生率为0.5489%,肝硬变患者门静脉栓塞率为6.5885%,脾切除术后门静脉栓塞率为22.2%.Egnchi报道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栓塞率为25%,戴植本报道24例门静脉高压症离断术后患者,术前门静脉栓塞率8.33%,术后栓塞率为 37.5%.Rattner等调查1000例脾切除术,发生7例,发生率为0.7%,应嘉均等施行脾切除2185例,术后发生 5例,发生率 0.23%.外伤性脾破  相似文献   

3.
4.
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acute portal venous thrombosis, APVT)是一种少见且临床表现复杂的急腹症,该病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处理棘手,易误诊、误治,且并发症、复发率及病死率极高,据报道其早期病死率为14%~35%[1].1998年4月至2007年5月,本院收治APVT患者15例,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门静脉血栓形成(PVT)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和在单个中心的治疗及管理模式。方法:选择PVT患者37例,观察分析及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以及治疗方法、预后。结果: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如:肝硬化门脉高压或高凝症)表现95%,症状是腹痛、脾肿大、发热、腹水、呕血和体重减轻;腹痛和发热在急性PVT患者中发生很普遍。常见的并发症是脾肿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或无出血、门脉高压性胃病和腹水;静脉曲张和出血在慢性PVT患者中很普遍。接受抗凝治疗获得部分或完全再通。静脉曲张患者行经皮门静脉造影+溶栓导管植入术、TIPS介入疗法和在内窥镜下套扎术处理结合药物治疗,静脉曲张可消退,1年总的病死率4%。结论:大多数患者合并有局部和全身因素;部分或完全再通的患者普遍应用抗凝治疗;积极地综合介入治疗结合药物治疗,患者静脉曲张消退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影像学检查或手术证实的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过。结果 11例以非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入内科治疗,首诊为门静脉血栓形成44例入外科治疗。采取药物治疗47例,死亡4例,治愈43例。手术取栓8例,治愈5例,死亡3例。结论门静脉血栓形成容易误诊或漏诊,及早给予溶栓等药物治疗对大部分门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有效,严重并发症患者及时手术或介入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病因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 ,但因肝前性导致的门静脉高压症者少见 ,在成人又因先天性门静脉闭锁引起本病者则更为罕见 .作者有幸遇此病案 1例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3 0岁 ,因反复呕血黑便 1 4a再发2d入院 .患者顺产出生 ,生后第 8个月家人即发现其“脾肿大”未引起重视 . 1 6岁因饮酒后上腹不适 ,呕吐大量鲜血及解黑大便 ,当地县医院以“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行脾切除手术 .术后 3a上述症状再发 ,到昆明某医院作胃镜检查示“食道胃底粘膜下静脉曲张” ,又行“门奇静脉断流手术…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门静脉血栓形成 (Portalveinthrombosis,PVT)较为少见 ,随着对本病认识和B型超声等诊断技术的提高 ,本病发病率逐渐增加 ,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以儿童多见。1 病因与发病机制本病病因不明 ,重要的原发因素是肝硬化、肝胆恶性肿瘤和胰腺炎。前凝血状态紊乱和局部因素与本病发生有关。近来研究发现血栓形成因素 ,如前凝血基因缺陷和潜在的骨髓增殖紊乱发挥较大的作用 ,至少有 1 3的PVT患者是多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1] 。前凝血状态紊乱以凝固活性异常为特征 ,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紊乱 ,其中遗传性紊乱包括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缺…  相似文献   

9.
李向东  王素平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1):1054-1055
1病历摘要 患者,女,66岁,主因“慢性贫血16年,反复呕血黑便7个月余,加重2d”于2008年3月1日入院。患者缘于1992年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纳差、腹胀,于外院诊断为“营养不良性贫血”,给予加强营养、抗贫血药物治疗,症状好转。但是病情经常反复,贫血时轻时重。于2007年8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及黑便症状,伴头晕、心悸、全身乏力、出汗。住某医院经B超等检查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经制酸、止血、输血、抗感染、对症支持等治疗后,出血终止后出院,在家休养。2d前,因为饮食不当,  相似文献   

10.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肝硬化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显著降低肝硬化患者PVT相关的临床风险。目前,影像学检查是确诊肝硬化PVT的主要依据,但不同方法对于PVT的诊断价值不同。门静脉超声是临床首选检查,血管造影是诊断PVT的金标准,但因有创而不作为常规检查,门静脉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可作为手术治疗前评价PVT的主要手段。肝硬化PVT的治疗以抗凝为主,包括溶栓、血管介入、外科手术等,抗凝首选低分子肝素,应定期评估出血和血栓形成风险。随着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进展,将会对肝硬化PVT的综合诊治提供更多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11.
12.
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05年5月,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共行脾切除断流术60例,其中35例留置门静脉插管,术后根据情况予以抗凝、溶栓等治疗。观察比较了该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的变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感染发生率、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溶栓效果。结果脾切除断流术后患者血小板进行性升高,术后2周左右达到峰值,术后1月降至正常水平;术后门静脉最大流速、平均流速均明显减慢;门静脉插管感染1例;5例患者术前存在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28%;术后7例患者出现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经门静脉插管予以溶栓抗凝治疗后,出院时复查门静脉血栓为6例,新发血栓者溶栓成功率为85.72%。结论经门静脉插管溶栓抗凝可有效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为患者今后可能施行的肝移植手术保留条件。  相似文献   

13.
1986年以来,我们无选择地连续观察了因各种胆道疾患而行胆道手术者100例,发现有明显肝外胆道畸形者15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例1:女,57岁,双筒形胆总管。反复右上腹绞痛,向背部放散,伴恶心、呕吐、发冷发热26年,近一个半月增重来诊。B超报告肝右叶胆管结石,慢性胆囊炎。1986年7月21日手术。术中见胆囊增大,壁厚,充血水肿,切除胆囊。肝总管及胆总管均呈双筒形(见图1)中间被一矢状纵行间隔隔开,该间隔在十二肠上段及胰段各有一窗,间隔两侧腔隙内径0.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1例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11例病人经抗凝、溶栓、祛聚、手术治疗后,8例治愈,3例死亡。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门静脉高压症术后严重的并发症,须及早诊断、预防及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方能避免此并发症发生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发生在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主干、分支和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的血栓,本病好发于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术后的病人.我院1993~2008年共施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302例,对其中47例术后并发PVT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门体断流术的15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门静脉是否形成血栓分为两组,对患者年龄、性别、术前有无呕血、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门静脉直径、术前及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PVT率为18.30%(28/153),与无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明显多于无血栓组(P<0.05),门静脉直径增宽明显(P<0.05),门静脉血流速度显著下降(P<0.05),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多(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是P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门静脉直径增宽和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是门体断流术后PVT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门体断流术的15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门静脉是否形成血栓分为两组,对患者年龄、性别、术前有无呕血、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门静脉直径、术前及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PVT率为18.30%(28/153),与无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明显多于无血栓组(P<0.05),门静脉直径增宽明显(P<0.05),门静脉血流速度显著下降(P<0.05),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多(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是P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门静脉直径增宽和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是门体断流术后PVT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良性肝外胆管畸形所致梗阻性黄疸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按病理诊断,将18例肝外胆管畸形归类为胆总管囊肿(8例)、硬化性胆管炎(5例)、胆总管末段狭窄(3例)、胆总管壁异位胰腺(2例)。分别总结它们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方法及随访效果。结果8例胆总管囊肿治愈7例;5例硬化性胆管炎中,4例经十二指肠乳头行胆管扩张和支架管双向引流后,腹胀、隐痛和持续性的黄疸明显减轻;3例胆总管末段狭窄手术切除后,重建具有抗逆行性感染作用的胆肠内引流,效果良好;2例胆总管壁异位胰腺连同胆总管壁切除后,分别行胆管成形、十二指肠浆肌瓣带蒂转移修补缺损和“T”管外引流,术后腹痛、黄疸和胆道出血自止。结论良性肝外胆管畸形所致梗阻性黄疸必须手术治疗。胆总管囊肿、胆总管未段狭窄和胆总管壁异位胰腺必须行手术切除。硬化性胆管炎在寻找或切开硬化胆管有困难时,可经十二指肠乳头进行扩张和置入支架管双向引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王琰  肖勇  余保平 《现代医学》2023,(2):264-268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可导致肝内血流阻力增加、门静脉血液流速降低、内脏血管扩张及血流瘀滞,最终出现肠系膜缺血、慢性海绵体转化及严重门静脉高压引发的各种并发症。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可实现快速和稳定的门静脉再通。本文就目前TIPS在治疗PVT中的作用及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安全性和有效性、应用时机和适应证,以及并发症和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方翔  李敏 《安徽医学》2018,39(5):595-598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安庆市立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确诊的145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门静脉血栓的50例患者纳入血栓组,无血栓的95例患者纳入非血栓组.对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常规、凝血功能、生物化学、血浆D-二聚体)及影像学检查(门静脉主干内径和门静脉速度)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检验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清蛋白浓度、门静脉主干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两组患者在白细胞计数和门静脉主干内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AUC为0.324,小于0.5,不能用于预测,门静脉主干内径AUC为0.582.结论 门静脉主干内径是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可增加PVT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