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1.19行3年发病,1952年被发现,有广泛的皮损,多条周围神经增粗有压痛,皮肤及病理查菌均(+++),诊断为LL型麻风。经DDS治疗至1966年治愈,又给巩固治疗,至1975年停药。此后定期随访,一直未发现有任何临床活动症状。1989年突然发生下唇下垂,口不能闭合,双侧睑外翻,双手垂腕、大小鱼际肌委缩,双足下垂。检查见所有原皮损均萎缩,无活动性新皮损,查菌阴性,双侧耳大、尺及腓总神经稍粗硬。例2.1964年发病.1971年被发现并收入院。有广泛的浸润和红斑,面部有结节,眉脱;嘴向左歪,双侧睑闭合不全,双手大小鱼际肌萎缩,左足下垂;双侧枕小、耳大、尺及腓总神经均粗大,有明显压痛。临床及病理查菌均(+++)。诊断为LL型麻风。用DDS治疗,1982‘1985年加用RFP,1983年查菌阴性,1985年冶愈。1986年下唇突然外翻,四肢无力,双侧手腕及右足下垂。临床检查无活动性皮损,查菌阴性。此2例显然不是复发。如何防止此类情况的发生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瘤型麻风经多年抗麻风治疗后,皮损消退,病情一直稳定,查菌长期阴性,但组织病理学检查仍有不少病人可见典型的黄色瘤样泡沫细胞。为探讨在治愈标准中病理改变的价值如何,我们对12例长期临床稳定和查菌阴性的男性瘤型患者作了皮肤活检观察,其年龄为46~80岁;病期8~20年,平均14年;抗麻风治疗8~17年,平均9.5年;细菌明转时间已12~26年,平均19年。所有标本均取自左额部皮肤,作HE和WF染色。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38岁。1986年诊断为TT型麻风行二联化疗(利福平600mg/月,首月1200mg分2次服;DDS100mg/日),服药后3个月皮损开始消退,完成疗程后皮损全部消失。1987年10月停药监测。停药后4个月四肢出现麻木、闭汗;原有皮损再现,双上肢及胸部出现新发皮损,披麻风反应治疗无效。于1988年3月检查,诊断为BB型麻风,查菌阳性,BI1.8,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BL型麻风。用三联化疗后病情好转。完成联合化疗后半年内复发的病例尚未见报导。本例复发原因可能是第一次诊  相似文献   

4.
熊×,男,37岁,已婚,农民,苗族,云南省蒙自县红地冲村人。1969年6月发病,1975年自已报病,诊断为LL型麻风,查菌(++)。同年4月入院治疗,1981年未愈自动回家,中断冶疗。其妻及二子一女尚未发现有麻风症状。  相似文献   

5.
控制复发是麻风防治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随机抽取江苏省1949年以来登记有较完善病历和随访登记卡并定期接受随访和巩固治疗的病人做统计分折。治愈:指临床无活动性皮损、无麻风反应和神经痛。细菌阳性病人在阴转后每3个月查菌一次,连续4次以上阴性。病理无麻风特异性改变。 2、复发:指治愈后又出现新皮损或原消退皮损出现活动征象,活检有特异性麻风改变,能查到抗酸杆菌。 3、规则治疗:指每年服抗麻风药物  相似文献   

6.
1989年发现一例LL型麻风治愈者家属中3个女儿都患麻风。例1,长女,15岁,背部及双下肢有数个浅色斑,不对称,边缘部份不清楚,查菌2+,诊断为BB型麻风。例2,次女,13岁,面部及四肢有结节,两耳垂肥厚,查菌5+,诊断为LL型麻风。例3,三女,10岁,面部有边缘不清的淡色斑,有浸润性损害,查菌5+,诊断为LL型麻风。全家7口,父亲1981年诊断为LL型麻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患者男,10岁.于2007年6月经专业单位诊断为TT型麻风,采用WHO/PB方案院外治疗.疗前查菌BI(-),皮损组织病理上皮样细胞肉芽肿,肝功检查各项指标正常.  相似文献   

8.
瘤型麻风(LL)通常皮损呈全身对称性,损害局限的LL十分罕见。一例12岁的印度男孩,两前臂及左大腿出现直径为1.5~2.5cm的三个斑块已5个月,右前臂皮损麻木,另两处知觉减退。两侧尺神经及左胫后神经肿大,无触痛,无运动减弱。曾诊断为BT型麻风。3块损害查菌BI为6 、6 和3 ,眶上、耳和背部查菌阴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临床上遇到1例多菌型(MB)麻风患者在MDT停药后7年复发,现报告如下。患者,男,27岁。1984年10月觉面部浮肿手足发麻到县皮防站检查,因皮肤查菌细菌指数BI2.0+,病理活检:真皮内有麻风特异性炎症,抗酸染色1.0十而确诊为麻风,同时给予氨苯视单疗。1986年11月给予WHOMB麻风联合化疗方案治疗。1988年10月治疗满2年而停药监测。停药时,躯干、四肢弥漫性浸润基本消退,皮肤查菌BIO斗十,病理检查示界线类偏瘤型(BL)麻风,接近临床治愈抗酸染色阴性。患者于1989年10月查菌阴性,1995年11月面部又出现轻度浮肿,躯干出现…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47岁,因关节肿痛,肢体出现红色结节,间有浸润性皮损,经皮肤切片查菌和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瘤型麻风,于1982年3月18日入院.  相似文献   

11.
我们于1987~1989年对90例多菌型患者采用联合化疗。90例中男66、女24;年龄44±11.9;病期12±11.3;BB1、BL33、LL56。疗期2年。结果:显著进步79例,进步11例。活动性皮损完全消退者60例,消退50%以上者27例,消退20~50%者3例;疗前有86例神经有压痛,疗后神经痛全部消失;疗前皮肤查菌阳性者15例,平均BI为2.29,疗后阴转8例;疗前病理查菌阳性者25例。疗后阴转17例。90例中疗前有6例麻风反应,经联合化疗3  相似文献   

12.
患者查××,男,43岁,已婚。1985年12月被诊为BT型麻风,给予RFP DDS 4个月。1986年4月开展MDT,又继续治疗6个月,皮损消失,BI为0,判治愈监测。1995年1月面部轻度浸润,双膝关节处水泡;手背浮肿,有蚁行感;面部发红。疑为复发,查菌BI 2.2;皮肤病理检查,为BL型麻风活动期。  相似文献   

13.
1986年开始用WHO三联方案治疗多菌型麻风病人,有72例已规则治疗两年,其中BT7、BB8、BL47、LL10;男57、女15;病期5个月至20年;年龄15~65岁,有抗麻风治疗史的62例。结果显著进步44(61.1%),进步23(32%),稳定8(6.9%)。治疗前有皮损者72例,治疗后皮损完全消退者41例,消退50%以上者21例,消退20~50%者6例,无变化4例。治疗前有神经压痛者54例,治疗后为20例。有治疗史的62例中,三联治疗前查菌阳性的35例,平均BI1.47,治疗后阳性12例,平均BI0.75;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65岁.于1978年6月因面部红肿,并出现蚕豆大之红色结节而住院.经皮肤查菌、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BL型麻风.入院后内服DDS100mg/日治疗,面部浸润及结节于治疗后18个月全部消退.  相似文献   

15.
患者陆某某,男,41岁。1981年4月发病1982年2月发现,被诊为BB型麻风。同年3月开始治疗,单D服药44年治愈。治愈时临床表现为皮损消失,神经由轻压痛转为重压痛,经连续三次查菌BI:阴性,病理显示由活动期转为消退期。终止治疗观察109年。患...  相似文献   

16.
两例瘤型麻风治愈多年后又发生了垂足。例1,男,60岁,LL,病期8年,规则治疗12年治愈,仍给DDS100mg/日巩固疗效。治愈后4年8个月,右足背伸无力,3个月后足下垂,行走呈跨阈式步态。病人治愈后未发生麻风反应,无新发皮损,无神经痛,查菌(-).例2,男,58岁,LL,病期4年、规则治疗10年治愈,DDS  相似文献   

17.
自1986年9月以来,对32例多菌型麻风采用卫生部规定的MDT试行方案治疗,疗程3年。结果:32例中25例皮损全部消退,7例部分消退,未见扩大或出现新皮损,消退速度以躯干为最快,四肢次之,面部较慢。32例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肿大,疗后粗大的神经均有不同程度的消退、变细。有22例皮肤感觉障碍范围缩小。疗前有麻风反应9例,疗后十年有1例因妊娠分娩诱发麻风反应;10例中9例未另加用抗麻风反应药物,1例用类固醇治疗得到控制。疗前BI平均值为2.34±0.89,疗后3年为0.36±0.36。病理检查疗前有7例为非特异性改变,25例有特异  相似文献   

18.
四川德阳、绵阳二市共辖13个市县(区),1988年用WHO的MDT治疗多菌型麻风,现已完成24个月的治疗并监测一年者有316例。其中l(未治)组为新发多菌型77例,包括男性58例、女性19例;LL 57例、BL 15例,BB 5例;年龄16~74岁,平均37.90岁;病期l~8年,平均2.83年;疗前皮肤涂片BI 1.33~5.50。 2(已治)组239例,包括男性192例、女性47例;LL 217例、BL 20例、BB 2例;病期8月~25年,平均6.89年;年龄14~68岁,平均41.85岁;MDT前曾用过DDS的81例、DDS+RFP的158例;皮损大部消退或仅有残留损害,皮肤涂片BI 0.16~5.30。二组病例疗前、完成治疗及监测1年时各做病理检查一次。每年作临床、细菌检查。l组  相似文献   

19.
1975年美国从西非进口的一只5岁雌性Mangabay猴,未接种人麻风菌。于1979年开始发现在额、面部及前臂伸侧出现浸润性皮损,活检显示典型的多菌型麻风图象(BL-LLS),每克组织含3.9×10~(10)条抗酸菌。以后皮损渐加重,面部、四肢、尾部均出现重度浸润。皮损部毛发部分脱落,并发生溃疡、四肢出现瘫痪、爪状趾、指骨尖吸收。用利福平及长效DDS进行抗麻风化疗。治疗2个月后,完整菌消失(原MI=20%),皮损渐消退,但肢体瘫痪仍进  相似文献   

20.
麻风病联合化疗(MDT),细菌涂片检查可作近期疗效观察内容之一。本文选了以MDT治疗2年的多菌型麻风102例,进行查菌分析,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1988年3月开始,我州按WHO提供MDT方案,对所有活动性多菌型麻风采用RFP、B663、DDS联合治疗。受治中资料较全的有102例(BB5例、BL55例、LL42例)。规则服药达98%以上,均治疗满2年。在眶上、耳垂、下颌、皮损,无皮损膝上共5处做皮肤涂片菌检,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