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眼球肿瘤CT和MRI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眼球肿瘤的CT及MRI表现,22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4例行CT及MRI检查。结果:CT表现视网膜母细胞瘤21例,其中17例见点状、片状或块状钙化;结节状肿块4例,视神经增粗4例,伴视神经孔增大2例,增强后有强化;葡萄膜黑色素瘤9例,其中8例MRI表现为T1高信号,T2低信号,增强后轻到中度强化;4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密度较均匀,伴玻璃体混浊,轻度强化。脉络膜转移瘤1例,MRI表现为等T1、T2信号,无明显强化。结论:CT和MRI可显示眼球肿瘤的大小、形态以及邻近组织的侵犯,两者结合有助于眼球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肾上腺常见肿瘤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T、MRI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CT、MRI表现,判断CT、MRI在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肾上腺腺瘤27例,嗜铬细胞瘤9例(其中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髓样脂肪瘤5例,肾上腺囊肿3例,转移瘤31例,节细胞神经瘤、原发淋巴瘤各1例。27例腺瘤在MRI反相位(OP)图像上的信号强度都有明显下降;除髓样脂肪瘤外,非腺瘤的信号强度均无明显下降。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CT、MRI能诊断大部分肾上腺肿瘤,两者的诊断价值相似,MRI对较大肿瘤的定位、定性及判断肿瘤组织学类型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TI反转恢复序列(STIR)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MRI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脊柱转移瘤31例,包括混合型转移19例,溶骨型转移9例,硬化型转移3例,共涉及117个椎体及103个椎体附件。结果:通过分析其STIR像上的信号表现与常规FSE序列T1WI,T2WI及增强MRI像对比,所有117个椎体及103个椎体附件的转移灶在STIR像上均有明显的信号改变。结论:短TI反转恢复序列(STIR)对脊柱转移瘤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显示率高,但在鉴别诊断方面还需结合T1WI、T2WI像及增强MRI扫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典型脊柱结核并脊髓受压的临床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对误诊、误治达3.2~18个月的36例非典型脊柱结核患者之病史、临床及影像检查特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早期诊断中20例被误诊为椎间盘突出,10例被误诊为脊柱转移瘤,6例被误诊为非结核性感染。CT、MRI检查有特征性表现。给予抗结核及手术治疗后获较满意恢复。结论:非典型眭脊柱结核的骨质破坏、脓肿形成可出现明显局限性,临床缺乏典型表现。CT、MRI检查可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即时抗结核治疗及手术人路选择提供依据。综合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骶尾部脊索瘤与骨巨细胞瘤的MRI和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浙江省宁波市第六医院住院治疗的34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骶尾部脊索瘤和骨巨细胞瘤患者的MRI和CT影像资料。脊索瘤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53.5±9.8)岁;骨巨细胞瘤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32.1±10.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骶尾部包块、疼痛及双下肢麻木、排便障碍等。病程2个月至5年,中位数16个月。分析、比较2种肿瘤的MRI和CT影像特点。结果:34例患者均行CT、MRI平扫,行CT增强扫描25例,行MRI增强扫描18例。脊索瘤大小7.5 cm×6.3 cm至4.6 cm×3.9 cm,骨巨细胞瘤大小8.1 cm×4.5 cm至4.7 cm×3.8 cm;19例脊索瘤中侵入盆腔或臀部18例;骨巨细胞瘤主要位于骶骨内,15例骨巨细胞瘤侵入盆腔或臀部3例。脊索瘤主要位于S3椎体及以下的骶骨中线位置,骨巨细胞瘤多位于S2椎体及以上偏离中线位置;骨巨细胞瘤多累及单侧或双侧骶髂关节。脊索瘤与骨巨细胞瘤患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CT影像上脊索瘤多见不规则残留骨或钙化影,而骨巨细胞瘤多见不完整骨壳。MRI上脊索瘤病灶内可见低信号分隔或"反引号"征,而骨巨细胞瘤均无这2种征象。T2加权像上脊索瘤多见高信号影,骨巨细胞瘤多见等信号影;而T1加权像上,两者均多见等信号影。MRI增强扫描,脊索瘤多呈轻中度持续延迟强化,低信号分隔延迟强化会出现蜂窝征;而骨巨细胞瘤多呈显著快进快出强化。结论:除发病年龄有差异外,在MRI和CT影像上,脊索瘤多位于S3椎体及以下的骶骨中线位置,多有不规则残留骨或钙化,病灶内低信号分隔和"反引号"征是其特征表现;骨巨细胞瘤多位于S2椎体及以上偏离骶骨中线位置,骨破坏多表现为不完整骨壳,多累及骶髂关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性病变的MR表现,提高MR对鞍区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性病变,分析其MR信号特征、增强扫描强化特征以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结果:38例鞍区肿瘤性病变垂体腺瘤30例,脑膜瘤3例,颅咽管瘤2例,生殖细胞瘤1例,转移瘤1例,脊索瘤1例,根据病变部位、信号特征及强化特征,大部分病例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结论:MRI是评价鞍区肿瘤性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技术,认真分析其MRI表现,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下血管球瘤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11例甲下血管球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及MRI影像资料,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及病灶内部密度和血流情况、邻近骨质破坏情况,分析病灶的影像特点。结果:11例患者病灶位于拇指5例、食指3例、中指1例、环指1例、小指1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检查4例、行X线和MRI检查5例、单行MRI检查2例,病灶最大径1~10mm,中位数4mm。超声检查见甲床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3例,其中2例血流成像显示血流丰富;未见异常征象1例。X线检查见指骨背侧扇贝样缺损2例,指骨背侧软组织肿胀1例,未见异常2例。MRI检查T1WI均呈均匀等信号;脂肪抑制质子密度加权像呈均匀高信号7例,呈不均匀高信号4例;邻近骨质可见扇贝样侵蚀8例。结论:对于甲下血管球瘤,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低回声、血流丰富的结节影;X线检查可见邻近骨质扇贝样缺损;MRI检查可显示较小病灶,主要表现为T1WI均匀等信号、脂肪抑制质子密度加权像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周围骨质可见扇贝样侵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棕色瘤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集的16例骨棕色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男7例,女9例。年龄19~72岁,中位数48岁。病程4个月至13年,中位数30个月。均行X线、CT、MRI检查者4例,均行CT、MRI检查者5例,均行X线、CT检查者3例,仅行CT检查者4例。观察骨棕色瘤的部位、大小和X线、CT、MRI表现。结果:(1)骨棕色瘤部位及大小。肿瘤累及34块骨,其中颅骨2块、锁骨3块、肩胛骨2块、肋骨5块、胸椎2块、肱骨2块、掌骨4块、指骨5块、股骨4块、胫骨3块、腓骨2块。肿瘤直径≤3.0 cm者16块骨、3.1~5.0 cm者6块骨、5.1~7.0 cm者3块骨、≥7.1 cm者9块骨。(2)骨棕色瘤X线表现。7例行X线检查,共累及17块骨。17块骨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骨质呈囊状破坏10块、膨胀性破坏3块、溶骨性破坏2块、混合性破坏2块。发生病理性骨折1块。骨皮质完整12块,骨皮质缺失或不完整5块。骨质破坏区内见骨嵴3块、见斑点状钙化5块,骨质破坏区边缘硬化2块。有骨膜反应4块。肿瘤周围软组织肿胀3块、软组织肿块2块。(3)骨棕色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MRI、CT影像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MRI、CT影像表现资料。结果:41例患者中,星形细胞瘤15例,髓母细胞瘤5例,脑转移瘤8例,室管膜瘤5例,血管母细胞瘤7例,脑膜瘤1例,各种病变均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特点,MRI、CT对小脑半球肿瘤的定位诊断率为100%,定性诊断率为95%。结论:MRI、CT能准确定位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结合临床表现,对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颅内胆脂瘤的CT、MRI影像学表现,增进对该病变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颅内胆脂瘤患者的CT、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胆脂瘤发生在桥小脑角区3例,鞍区2例,颞叶2例,枕叶1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6例,其平均cT值lOHu左右,近脂肪密度2例,其平均CT值一20Hu左右。CT增强扫描示6例未见强化,2例边缘可见不完整的点条状强化。MRI检查T1W1表现为不甚均匀的低信号6例,不均匀高信号2例;T2W1则均表现为不甚均匀的高信号。结论颅内胆脂瘤的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CT、MRI检查,因本病在CT、MRI影像学表现上均有一定的特征,结合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生长特点,一般能做出较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长骨骨干骨肉瘤X线、CT和MRI表现,探讨有关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28例长骨骨干骨肉瘤患者,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其中病变位于股骨干18例、腓骨干4例、肱骨干4例、胫骨干2例。所有患者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由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28例中,X线和CT显示广泛骨质破坏16例,骨膜反应22例。X线显示软组织肿块18例,肿瘤骨和瘤样钙化12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22例,增强扫描显示软组织肿块24例,肿瘤骨和瘤样钙化16例。MRI显示骨质破坏和骨膜反应10例,软组织肿块26例,其周围可见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骨膜反应在SE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软组织肿块在T1W1为等信号,T2WI及STIR呈等高信号。软组织水肿及骨髓水肿在T2Wl及STIR呈高信号。MRI增强检查显示病灶均呈不均匀强化,骨髓水肿和软组织肿块均见强化。结论:X线、CT和MRI从不同方面反映长骨骨干骨肉瘤的影像病理特点,其发病率低,骨破坏范围大,无病理性骨折。成骨型骨干骨肉瘤较易诊断,溶骨型应与Ewing瘤、恶性巨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 CT在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访证实的 15 89例骨骼肌肉系统病变的 CT资料 ,并与临床进行对照。结果 :创伤性病变 15 6例 ,涉及颅面骨、脊柱、四肢、骨盆等部位 ,CT可显示复杂部位的细小骨折 ,以及邻近组织的伴随改变。骨关节病 13 79例 ,包括骨关节退行性变 ,无菌性坏死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CT可显示椎间盘病变的程度和部位 ,对无菌性坏死及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亦有独特的诊断价值。骨关节感染性病变 6例 ,肿瘤性病变 13例 ,软组织病变 3 5例 ,对上述 3类疾病 CT亦可提供明确的诊断信息。结论 :CT在骨关节系统具有十分明确的诊断价值 ,可发现常规 X线不能发现的早期表现和微小改变 ,有利于临床制订治疗方案 ,并可用于临床治疗的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在诊断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2002年7月-2010年12月间在我科行全身骨显像73例单发病灶、可疑病灶或定位不清病灶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进一步观察病灶的核素摄取特征。结果:73例全身显像单发病灶、可疑病灶或定位不清病灶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结合同期MRI/CT/X线和临床资料确定诊断对照,其中25例为良性病灶,48例为恶性肿瘤病灶。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可以精确定位,弥补全身骨显像前后位平面显像图像信息量少的缺点,明显提高对骨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补肾方药的不同组分对骨质疏松大鼠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观察补肾方药的不同组分对骨质疏松大鼠多指标的影响。方法 :每周 2次肌肉注射地塞米松 0.1mg·100g-1体重 ,加喂食低钙饲料 (钙含量 0.2% ) ,饮用蒸馏水 ,诱发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成功后 ,应用经不同浓度醇提处理的补肾方药的不同组分进行治疗 ,之后取血和骨组织 ,观察骨质疏松大鼠的血生化指标及骨形态计量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补肾方药的A ,B ,C ,D各组分对大鼠一般状况的改善程度 ,对血钙、磷、碱性磷酸酶 (ALP) ,甲状旁腺素 (PTH) ,降钙素 (CT) ,CT/PTH ,雌二醇 (E2 ) ,睾酮 (T) ,T/E2 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等多指标的影响 ,均不及总组分。结论 :补肾方药经处理后 ,可能破坏或损失了某些有效成分或是破坏了其整体集合作用 ,而使各组分的治疗效果均不如总组分为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大脑表浅肿瘤的CT MRI表现并探讨其影像诊断特征.材料和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病理证实的大脑表浅肿瘤80例,行CT、MRI检查.结果:少枝胶质瘤47例,间变性少枝胶质瘤10例,节细胞胶质瘤15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5例,多形黄色细胞瘤3例.结论:脑浅表肿瘤存在影像特征,CT及MRI对其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如何针对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对经头颅CT、MRI证实为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的28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16例进行开颅手术归为治疗组,其中9例去骨瓣减压,4例内减压,3例开颅清除血肿减压,其余12例均进行保守治疗为对照组,进行脱水、扩张脑血管、营养脑细胞、抗凝,使用钙离子拮抗剂以及低分子右旋糖苷等综合治疗.结果:根据GOS判断预后标准,开颅手术的16例中有8例症状完全消失,5例CT检查有明显改善,2例患者症状无改善,1例死亡.采用综合保守治疗的12例患者中,2例通过头颅CT检查有所改善;6例检查无改善症状(包括2例进入昏迷偏瘫状况);1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无人治愈.结论:及早对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患者作出正确的诊断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的治愈率,同时早期预防也是重要的保证生存质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对2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HI患者临床诊断全部经头颅CT检查确诊,基本痊愈6例,好转19例,死亡2例。结论:脑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当病情变化、加重时,及时检查CT是必要的,有利于HI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乳腺癌骨转移的特点及分布规律。方法:收集144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多层螺旋CT(MDCT)图像资料,回顾分析乳腺癌骨转移的特点及分布规律。结果:乳腺癌骨转移多分布于脊柱(65.9%),其次为肋骨(49.3%),脊柱转移以单纯胸椎转移最多见。左乳癌肋骨转移多表现为仅转移至左侧肋骨(75.0%),而左侧肋骨转移多位于第4肋(35.4%)。右乳癌肋骨转移则多表现为仅转移至右侧肋骨(60.9%),右侧骨转移多位于第3肋(34.8%)。骨转移类型以成骨型转移多见,63例(43.8%);其次为溶骨型转移49例(34.0%);混合型转移32例(22.2%)。结论:乳腺癌骨转移存在一定的特点及规律。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action and value of acupuncture in treatment of cerebral palsy rehabilitation.Methods: A total of 200 patients from 1 to 7 years old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Acupuncture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100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head acupuncture and body 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100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physical therapy.The two groups underwenta 3-month treatment and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 and Beijing Gesell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atrophy in computed tomography(CT) scan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was used to scan the rate of skull recovery.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acupuncture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was 87%, obviously higher than 55% of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After treatment the development quotient value and GMFM of the acupuncture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P0.01).In the acupuncture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improvement rate of brain dysphasia, brain atrophy in skull CT/MRI and recovery-to-normal rate of skull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P0.01).Conclusion: Acupuncture can obviously increase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improve cerebral cell metabolism, and promote partial or complete compensation of cerebral function, as well as the restoration and function of plasticity of cerebral tissue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观察推拿手法对颈椎病患者颈椎三维空间角度的影响,探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骨错缝”的机制。方法 自2009年8—12月,选取20例颈椎病患者,分为松解手法组(简称理筋组)10例和松解手法联合调整关节手法组(简称理调组)10例,另选取健康志愿者(简称健康组,采用松解手法)10名。手法干预前后在同等条件下采用Philips 64排螺旋CT从颅底扫描至胸1椎骨水平的长度范围, 获得容积数据,重建层厚0.625 mm,由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数字医疗实验室提供的ITK重建软件,根据CT数据完成干预前后每一节段颈椎骨骼的重建,比较3组手法干预前后颈椎结构三维空间角度的变化。结果 C2椎骨的三维空间的调整:理调组在X、Y、Z轴显著大于健康组(P<0.05),在X、Z轴上显著大于理筋组(P<0.05),理筋组在Z轴上显著大于健康组(P<0.05)。C3椎骨的三维空间的调整:理调组在X、Y轴显著大于健康组(P<0.05),在X轴上显著大于理筋组(P<005),理筋组在X轴上显著大于健康组(P<0.05)。C4椎骨的三维空间的调整:理调组在X、Y轴显著大于健康组(P<0.05),在X、Z轴上显著大于理筋组(P<0.05)。手法干预后C1、C5、C6、C7三维空间位置的调整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理调组有大于健康组和理筋组的趋势。结论 松解手法联合调整关节手法对颈椎病患者C2、C3、C4颈椎的三维空间角度有显著改变作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骨错缝”的机制有可能是调整了颈椎的三维空间位置,改善了颈椎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