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ABCD评分和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ABCD评分法和ABCD2评分法评分,观察2 d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97例TIA患者2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9.6%;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30.9%。预测2 d卒中风险时,ABCD评分法与ABCD2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61(0.47~0.75)和0.71(0.57~0.84);预测7 d卒中风险时,ABCD评分法与ABCD2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62(0.50~0.74)和0.74(0.62~0.85)。结论ABCD2评分法可能优于ABCD评分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及30d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用ABCD2评分对82例TIA患者进行评分,观察7d及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DSA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结果ABCD2评分0~3分TIA1周内脑梗死发生率为4.34%,4~5分脑梗死发生率为16.22%,6~7分者为31.82%。30d时分别为13.04%,18.91%,40.91%。血管狭窄≥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46.15%,30d内高达61.54%;血管〈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3.57%,30d内为5.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BCD2评分联合DSA检查是预测TIA7d及30d脑梗死发生风险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按照ABCD2评分标准,进行110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110例TIA患者中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组7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3%、31%和64%(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的预测价值高,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结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125例TIA患者临床和CTA检查资料,按Johnston提出的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分为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3组;按CTA检查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23例(18.4%)在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低危组与中危组、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6.9%、21.1%、37.9%)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脑梗死发生率31.2% (39/125),显著高于动脉狭窄<50%组(P<0.01).ABCD2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20.0%(25/125),显著高于ABCD2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P<0.01).结论 ABCD2评分是预测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进一步结合头颈CT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ABCD2、ABCD2F、ABCD3及ABCD3F评分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照ABCD2、ABCD2F、ABCD3及ABCD3F评分法评分,观察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117 例TIA 患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2.2 %.ABCD2、ABCD2F、ABCD3及ABCD3F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0.71、076和0.84,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BCD3F评分法可能优于其他三种评分法.  相似文献   

6.
ABCD2评分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为强  任明山  杨毅 《安徽医药》2009,13(5):560-56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脑梗死,早期对TIA患者进行转归评价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用AB—CD。评分法来评估TIA的卒中风险。本文就ABCD。评分法在TIA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张燕  牛小媛  徐玮 《中国医药》2014,(3):338-342
目的 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首发症状后90 d预后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特征包括狭窄程度、分布部位及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对87例首发TIA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颅脑动脉病变情况,对其进行90 d随访.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稳定组、频发组、脑梗死组,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7例患者失访8例,完成随访的79例TIA患者中稳定组34例(43.0%),频发组37例(46.8%),脑梗死组8例(10.2%).3组患者血管病变特点:狭窄血管共135条,稳定组血管狭窄构成比:轻度77.4%(24/31),中度16.1%(5/31),重度3.2%(1/31),闭塞3.2%(1/31);频发组血管狭窄构成比;轻度73.9%(48/65),中度10.8%(7/65),重度4.6%(3/65),闭塞10.8%(7/65);脑梗死组血管狭窄构成比:轻度56.4%(22/39),中度10.3%(4/39),重度15.4%(6/39),闭塞17.9%(7/39).中轻度血管狭窄构成比以稳定组最高,其次为频发组,脑梗死组最低.重度和闭塞血管构成比脑梗死组最高,其次为频发组,稳定组最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IA预后与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199,P=0.021).发现斑块117个,稳定组斑块构成比:钙化斑51.4%(18/35),混合斑34.3%(12/35),软斑14.3%(5/35);频发组斑块构成比:钙化斑23.5%(12/51),混合斑47.1(24/51),软斑29.4%(15/51);脑梗死组斑块构成比:钙化斑12.9%(4/31),混合斑48.4%(15/31),软斑38.7%(12/31).中稳定组钙化斑构成比最高,其次为频发组,脑梗死组最低.混合斑和软斑脑梗死组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频发组,稳定组最低.相关分析显示TIA与血管斑块性质呈正相关(r=0.341,P=0.001).稳定组前循环血管狭窄以颈总动脉38.9%(7/18)最多见,后循环以椎动脉颅内段30.8%(4/13)多见;频发组和脑梗死组前循环狭窄以大脑中动脉32.5%(13/40)、36.8%(7/19)最多见,后循环以椎动脉颅外段36.0%(9/25)、35.0%(7/20)多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预后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有关,狭窄程度越重、斑块性质越不稳定,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8.
周松 《中国实用医药》2012,17(17):62-63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按照ABCD2评分标准评估95例TIA患者的评分,并根据评分分值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组观察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95例TIA患者中评分为低危组者18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1%;评分为中危组者66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36%;评分为高危组者11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64%.结论 ABCD2 评分法一套可操作性强、简便、准确的评估方法,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其对医院设备要求不高,便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9.
于会青  何斌 《河北医药》2011,33(18):2805-280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神经内科的急症之一,是缺血性卒中的超级预警信号。据报道,TIA发生后,在1周内有5%~10%,90d内有10%-20%的患者发生卒中。因此,早期对TIA患者进行预测及快速危险分层至关重要。目前常用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来评估TIA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呈局部性、短暂性、反复性。近期我们在对颈动脉狭窄与TIA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两者之间有一定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关系。方法对80例TIA患者(TIA组)和60例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性质及颈动脉内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IA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斑块发生率及软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TIA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狭窄及脑血流量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探讨颈动脉超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并随机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6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脑血流速度等指标,分析TIA与颈动脉病变及各项检测值的相关性。结果 60例观察组患者,平均脑血流量(769.37±117.54)ml/min;60例健康体检者,平均脑血流量(1087.76±164.34)ml/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管狭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体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IA患者与正常人脑血流量有显著差异,颈动脉超声可敏感而准确地反映人脑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TIA患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ABCD2评分与溶栓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4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TIA患者为观察组,给予50万U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治疗后1周TIA发作次数、急性脑梗死和出血性疾病发生率,并与40例未溶栓治疗的TIA患者对照分析。采用ABCD2评分法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比较各亚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TIA发作次数为(1.16±0.34)次,急性脑梗死发生率为2.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2±1.86)次和15%(P<0.05),而出血性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亚组间TIA发作次数和急性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内随危险度升高,TIA发作次数明显增加(F=10.406,P<0.05),且高危组急性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和中危组(χ2=8.550,P<0.05)。结论 TIA患者早期溶栓治疗能减少发作次数,降低急性脑梗死风险,尤其是对于高危患者,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国产降纤酶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43例给予降纤酶治疗(治疗组),37例给予复方丹参治疗(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降纤酶治疗后24小时内及3天内控制TIA发作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相似文献   

15.
王涛 《中国医药指南》2013,(25):333-334
目的观察研究动脉内膜剥落术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颈动脉狭窄患者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2009年8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况等基本资料上进行对比(P>0.05),具有显著的可比性。对照组采取动脉内膜剥落术治疗方式治疗,治疗组采取动脉内膜剥落术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0%,两组结果比较其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5.56,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内膜剥落术联合支架植入术的疗法对颈动脉狭窄患者有确切疗效,且并发症少、创伤小,值得在临床应用中进行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病后90d的预后及其与各种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61例临床确诊为TIA患者的90d随访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头颅MR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与正常患者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61例中90d内发生各种严重血管事件10例(16.4%)。其中DWI异常者发生率为50%(8/16),正常者发生率为4.7%(2/43)。二者预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有糖尿病的TIA患者与预后存在相关性(OR值为7.6,P<0.05)。结论DWI异常、伴有糖尿病的TIA患者预后差。DWI的结果对TIA预后的判断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