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是胃黏膜分泌内因子缺乏,导致胃肠道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现将我院2004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0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 7例有后索、侧索和周围神经损害,维生素B12浓度降低;3例肌电图周围神经损害;1例MRI有胸髓改变,维生素B12治疗有效.结论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后索、侧...  相似文献   

3.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是由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在脊髓后索和侧索,也可影响周围神经、视神经、脊髓白质及其他部位、小脑、脑干及大脑白质。现将我院2002-2009年收治的20例SCD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3):99-101
目的旨在比较分析CT与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结果 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CT检查显示:髓核出现钙化斑点24例,硬膜囊受压16例,出现积气29例,神经根受压13例,其中单侧受压8例,双侧受压5例。而MRI检查显示:38例出现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26例,神经根受压18例,其中单侧受压12例,双侧受压6例;脊髓变性12例。CT与MRI检查在椎间盘变性、钙化、硬膜囊受压、积气及神经根受压、脊髓变性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MRI均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CT能够直观地反映患者椎间盘突出及脊髓、硬膜囊压迫情况,但无法观察椎间隙其他结构。MRI在软组织的探查中辨识度较高,能够清晰有效地显示髓核及神经情况。  相似文献   

5.
截瘫的主要原因为脊髓疾病,其发病有急缓之分。急性发病者多由脊髓炎,脊髓出血及脊髓损伤等所引起。缓慢发病者以脊髓压迫和脊髓变性疾病为最多。脊髓受压迫的常见原因多为脊椎结核,脊椎肿瘤及粘连性脊蜘蛛膜炎等。脊髓变性所常见疾病有:肌葵缩性侧束硬化症,原发性侧束硬化症、脊髓空洞症、老年性截瘫和多数性硬化症等。截瘫确诊后多按病  相似文献   

6.
皮质一纹状体—脊髓变性,也称亚急性海绵状脑病,是一种由朊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大脑皮质、基地节、小脑和脊髓神经细胞变性脱落和胶质细胞海绵增生为主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可传播的致命性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目前尚无治愈方法,在防止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诊断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胜利  纪盛章 《医学综述》2008,14(13):2001-2003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2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确诊有赖于临床表现及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测定。诱发电位对SCD敏感性高,可发现早期病变和隐匿性病灶。脊髓MRI检查可显示后索特异性改变,有助于SCD的诊断。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含量可反映SCD神经髓鞘损害及修复程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用雄性新西兰兔5只形成氯丙烯中毒疾病模型,观察氯丙烯中毒后兔器官的超微结构及胆碱酯酶的变化。结果是脊髓前角细胞和脊神经节有髓鞘和无髓鞘纤维中微管微丝变性,突触前区清亮小泡破裂,线粒体、内质网变性;心肌细胞断裂,肌原纤维间隙增大;肝细胞,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嵴减少;脊髓灰质、脊神经节、膈、微血管壁胆碱酯酶量减少。  相似文献   

9.
手法治疗脊髓亚急性合并变性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法治疗脊髓亚急性合并变性症谭涛,张宏达(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关键词:脊髓亚急性合并变性症;痿证;手法脊髓亚急性合并变性症(简称SCD)是主因缺乏VitB(12)引起的脊髓后索、侧索与周围神经为主的变性疾病。临床表现特点呈感觉性...  相似文献   

10.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脊髓变性疾病,由脊髓空洞形成,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所致。常伴发各种先天畸形,以颈胸段最常见。临床不易与运动神经元病、颈椎病、周围神经病及风湿病等相鉴别。本文总结8例被误诊的脊髓空洞症的临  相似文献   

11.
亚急性脊髓合并变性是主要侵犯脊髓后侧索和周围神经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此病在白种人中多与恶性贫血伴发。在我国恶性贫血极为少见,而亚急性脊髓合并变性却非罕见。苏氏文章中曾提到北京协和医院13年中收治过脊髓合并变性患者39例,孙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致脊髓受压变性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对1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及脊髓受压变性影像资料分析。结果:颈椎间盘突出症最多见为C5~6、C4~5椎间盘,以后正中型突出最多见,明显突出平面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变性。结论:MRI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特别是出现脊髓受压变性诊断价值大。  相似文献   

13.
徐进  罗晓红 《现代医学》2014,(4):441-442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出现对称性下肢神经系统症状时应考虑合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可能。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治疗过程中因多种原因引起维生素代谢紊乱可并发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故在抗风湿治疗过程中口服维生素B12、叶酸可以起到预防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6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MRI平扫及Gd-DTPA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病变多累及颈胸段脊髓的后索、侧索,并可不同程度累及脑白质、视神经和周围神经,表现为弥散_而不均匀的白质变性,在MRI T1WI序列病变信号变化不明显,与正常脊髓相似,T2WI序列上呈条状或斑片状的高信号,边界欠清晰;Gd-DTPA增强扫描检查病变强化不明显.#结论 MRI因其多方位、多序列成像等优点,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5.
沙燕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5):32-32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病变在脊髓后索和侧索,临床表现以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以及痉挛性瘫痪为主,并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合并浅感觉平面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很少见,现将我院1999年6月~2007年1月收治的6例有感觉平面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诊断、治疗经过,病情转归。结果 5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经磁共振诊断后结合临床特征给予维生素B12治疗均有一定疗效。结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磁共振信号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是由于维生索的摄人、吸收、转运或代谢障碍而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累及脊髓后索及侧索,主要表现为肢体感觉异常、下肢深感觉缺失、共济失调和痉挛性瘫痪,且常合并贫血。SCD如不及时治疗,病程持续进展可导致不可逆损伤。本文对27例SCD患者的临床和辅助检查特征、诊断、治疗进行分析,以指导早期诊治,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是由于Vit 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及周围神经病变等。以往SCD诊断主要靠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近年来磁共振(MRI)的广泛应用为其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现将我院1994年至今收治的19例SCD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继发性脊髓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辉 《医学综述》2013,19(7):1162-1165
脊髓损伤后的不可逆损伤多是由继发性损害所致,继发性损伤是指脊髓损伤后一系列生化机制所引起,在细胞分子水平上主动调节的过程,是组织发生变性坏死的过程,主要是由原发性水肿的扩展,激发一系列细胞和分子机制,触发细胞坏死和凋亡等系列效应,最终造成了不可逆性的损伤。脊髓损伤后,脊髓内环境的改变导致某些基因的表达,亦加重了脊髓组织的破坏。可见,脊髓的继发性损伤是多角度、多层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和MRI对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中验证的121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腰椎的脊髓造影及MRI影像资料,以术中诊断为金标准。用χ2检验评价脊髓造影和MRI对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诊断的差异。结果脊髓造影和MRI在诊断腰椎退变性疾病中,脊髓造影诊断符合率为89.33%,MRI为84.47%,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MRI敏感度优于脊髓造影,在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脊髓造影检查要优于MRI,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髓造影和MRI在诊断腰椎退变性疾病中有各自优点,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应根据不同疾病合理选择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