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肠内和肠外联合阶段性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45例分为完全胃肠外营养组(TPN组,n=25)和肠内营养加肠外阶段性营养组(PN+EN组,n=20)。观察两组治疗结果以及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营养支持后PN+EN组的APACHEⅡ评分和CT评分均显著低于TPN组(P〈0.01)。营养支持两周后两组患者的血糖、血清淀粉酶和血肌酐水平均较营养支持前显著下降(P〈0.01),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钙水平均较营养支持前显著升高(P〈0.01),但是两组的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PN+EN组患者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TPN组(P〈0.01),平均住院天数也显著短于TPN组(P〈0.01)。结论肠内和肠外联合阶段性营养支持方式的疗效优于完全胃肠外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990年1月至2005年4月在我院接受分期营养治疗的SAP患者253例,其中154例接受全肠外营养(TPN),组成TPN组;99例同时接受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组成PN+EN组。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的差异。结果与TPN组相比,PN+EN组患者的胰腺感染率(10.1%vs.14.9%,P>0.05),其他部位感染率(20.2%vs.36.4%,P<0.05),并发症发生率(40.4%vs.53.9%,P<0.05)和死亡率(17.2%vs.19.5%,P>0.05)降低,住院时间缩短[(31.61±22.85)天vs.(38.17±25.50)天,P<0.05]。结论PN和EN联合应用是SAP首选的合理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06例,将早期接受完全肠内营养营养支持治疗的46例定义为EN组,早期接受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支持治疗的60例定义为PN+EN组。检测营养支持治疗前与营养支持治疗2周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及计算APACHE Ⅱ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CRP、ALB、Hb、APACHEⅡ变化均较治疗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N+EN组指标变化的幅度较EN组大,临床价值更高(P0.01)。结论: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支持治疗不仅能维持肠道功能恢复,还可通过下调机体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而发挥全身保护脏器功能作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在老年危重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老年危重患者98例,根据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肠外营养(PN)组30例,肠内营养(EN)组32例,PN+EN组36例。摄入同等总热量和同等氮量,营养支持治疗时间14 d。治疗0 d和连续营养支持治疗14 d后,检测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总数(TLC)、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值并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3组患者Hb均较治疗前增高。EN+PN组患者Alb、PA较PN组及EN组治疗后增高。营养支持治疗后,3组患者TLC明显增高。EN组IgA、IgM,EN+PN组IgA、IgG、IgM均较PN组增高。PN+EN组并发症低于PN组及EN组。结论老年危重患者救治中应根据老年人特点及疾病不同情况合理选择营养支持方式,PN+EN联合应用更有利于改善老年危重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EEN)和全肠外营养(TPN)支持在腹腔联合器官切除术后的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将腹腔联合器官切除的28例病人随机分为PN +EN组和TPN组,对两组病人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N+EN组病人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TPN组.PN+ EN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TPN组.结论:腹腔联合器官切除术后行EEN安全可靠,可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同时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李泽洲 《现代保健》2009,(27):38-38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外营养的价值。方法将2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PN)组,行常规治疗,EN组在入院后3~5d经鼻空肠管早期实施肠内营养。PN组自入院起实施完全肠外营养。比较两组的血、尿淀粉酶、并发症、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结果肠内营养组死亡2例,并发症1例,平均住院时间16d,住院费用8945元;肠外营养组死亡2例,并发症3例,平均住院时间21d,住院费用10856元。结论早期空肠内营养存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及降低住院费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营养支持的不同途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经鼻空肠内营养支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鼻空肠管实施肠内营养(EN)支持加肠外营养(PN)15例,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25例进行比较。结果EN+PN组较TPN组的并发症少(6人次vs43人次,P<0.05),营养状况改善明显,胰腺感染(1人次vs7人次,P<0.05)和二重感染(0人次vs8人次,P<0.05)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24.20dvs35.46d,P<0.05),住院费用低(3.74万元vs5.82万元,P<0.05)。结论SAP患者实施EN支持是安全和有效的,对消化道功能的恢复,保护肠道粘膜屏障,防止感染,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大有裨益,但需注意EN的时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结肠癌术后肠内营养(EN)联合肠外营养(PN)与全肠外营养(TPN)对患者术后应激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4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术后分别接受肠内外联合营养(EN+PN)和全肠外营养(TPN),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第1、第7d测定补体C3,IgA,IgM,IgG,CD3,CD4,CD8,CD4/CD8。结果 6d后补体C3,IgA,IgM,IgG,CD3,CD4,CD8,CD4/CD8的恢复程度,EN+PN组与T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TPN对比,联合使用EN和PN更能有效促进结肠癌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缺血性卒中危重病人急性期采取不同营养支持方案的对照研究,探讨卒中危重病人急性期合理的营养支持策略。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50例急性卒中病人按照随机单盲原则分为入院发病24 h内给与单纯肠内营养组及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组。比较两组间肺部感染、胃潴留、上消化道出血、低血糖及高血糖的发生率。以20 d转出ICU为终点事件,Kaplan-Meier法比较分析两组之间差异。结果 :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PN+EN)组和肠内营养(EN)组在高血糖和低血糖发生率上无差异(P0.05),EN组胃潴留及上消化道出血、腹泻及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PN+EN组(P0.01)。结论 :危重卒中病人急性期采取肠外联合肠内序贯营养可降低肺部感染、胃潴留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可能缩短ICU住院时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SAP患者临床资料,经综合治疗观察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TNF-α、CD4/CD8、IgG水平.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36例)和全肠外营养组(11PN组,35例).结果 EN组治疗后14 d患者血清CD4/CD8及IgC水平比TPN组明显升高(P<0.05);EN组治疗后7、14 d时TNF-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且与TPN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EN组治疗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与TPN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对SAP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提高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改善其营养状况,增强肠道黏膜屏障,抑制炎性因子释放,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SA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纳入符合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由鼻空肠营养管给以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对照组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输注输入肠外营养。两组均达到非蛋白热卡(20±2)kcal/kgd-1,氮0.2g/kgd-1(氨基酸1.5g/kg)的喂养目标。营养支持在患者入组后12h内开始。[结果]研究组20例患者入组,19例完成研究;对照组20例,均完成研究。两组患者之间的住院期间死亡率比较,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完成研究的患者间的分析,发现研究组死亡率有下降趋势。患者的胰腺感染发生率和手术率,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住院时间[(24.1±5.3)dvs.(34.5±9.3)d,t=-2.615,P﹤0.0001)],住ICU时间[(14.6±8.7)dvs.(25.7±11.9)d,t=-4.197,P﹤0.01]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显著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强化早期肠内营养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患者肠屏障功能及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将56例MODS患者分为常规肠内营养治疗组(A组,n=28)和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治疗组(B组,n=28),两组患者接受等氮[0.2 g/(kg·d)]、等热量[30 kcal/(kg·d)]的治疗,氮与热量比为1:140.A组常规给予肠内营养(能全力,纽迪希亚制药),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L-丙氨酰-L-谷胺酰胺0.4 g/(kg·d)(力肽,华瑞制药),另选取同期本院健康查体人员作为对照组(C组,n=15),分别采血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LPS)浓度、D-乳酸水平,留尿测尿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观察患者留驻ICU时间及死亡率.结果 治疗前A、B两组患者血浆LPS、D-乳酸浓度、尿L/M比值较C组显著增高(P〈0.01);治疗后两组血浆LPS、D-乳酸浓度、尿L/M比值皆有降低,B组较A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B组患者留住ICU时间及死亡率低于A组.结论 谷氨酰胺强化早期肠内营养能较常规肠内营养更好地降低MODS患者肠道通透性,维护肠屏障功能,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对其蛋白质营养状况的影响及临床意义,并与胃肠外营养(PN)支持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将喉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于术后24小时开始营养治疗,营养支持时间平均15天。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5天测量体质量;术前及术后1、7、15天测定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记录营养治疗费用、并发症、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体质量、血清PA、ALB均较术前降低(P<0.05);Hb水平在术前、术后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EN组的治疗费用显著低于PN组(P<0.01);EN组与PN组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术后早期EN支持是喉癌等非腹部手术患者安全、有效、经济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食管癌术后病人两种营养支持疗法的效果。方法:将80例食管癌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和肠内营养(EN)组,所有病人在手术前1 d和术后第8天检测血红蛋白(Hb)、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F)、体质指数(BMI)以及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营养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血清ALB,住院时间、BMI、Hb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N组病人血清PA,TF明显高于PN组(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PN组(P<0.05),所用营养费用低于PN组。结论:两种营养支持治疗均可改善食管癌病人的营养状况,但EN与PN比,更具有符合生理、安全、价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8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支持组(观察组)19例和全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19例。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结合,10天后转为全肠道营养,对照组10天内行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血糖、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能获得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10天后病死率为(15.79%)明显低于对照组(31.58%)。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合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病人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16.
贲门癌术后肠道内和肠道外营养支持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不同途径的营养支持对经腹贲门癌术后病人的疗效。方法  1 1 5例贲门癌患者分成肠外营养 (PN组 ) ,肠内营养 (EN组 )以及对照三组。 PN组 :给以全肠外静脉高营养液 (TPN) ,每日用量 :2 0 %的脂肪乳剂 2 50 ml、复方氨基酸溶液 1 0 0 0 ml,2 0 %的葡萄糖溶液 1 0 0 0ml,术后由周围静脉连续输注 8~ 9d;EN组 :术前放置营养管在胃内 ,术后常规补液 ,肠蠕动恢复后 ,由营养管注入要素膳 ,每日 30 0 g。对照组 ,术后给以常规补液 (1 0 %葡萄糖溶液 2 50 0 ml/d,5%葡萄糖盐水 1 0 0 0 ml/d) ,由周围静脉连续静点 8~ 9d。比较指标 :对体重、氮平衡、血浆白蛋白、血常规进行了测定 ,并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本研究组病人无手术死亡和吻合口瘘发生 ,测定指标比较 ,PN组和 EN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经腹贲门癌手术后的患者、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贲门癌病人行空肠间置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N)对贲门癌病人行空肠间置术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2例病人分为早期EN组与PN组,对两组病人的术后临床指标和营养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无论是病人主诉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临床观察指标,还是营养指标,EN组均优于PN组。结论:贲门癌病人行空肠间置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能促进病人胃肠功能恢复,改善病人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指标和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分为PN组(n=30)和EN组(n=32)。比较两组病人在营养支持后第1和第2周的营养指标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EN组病人的血清清蛋白和前清蛋白较PN组有明显改善,而PN组病人的谷丙转氨酶较EN组有明显升高。EN组病人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结论:EN支持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指标,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有利于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重度脑外伤病人住院后的前15 d中,在肠内营养中增加谷氨酰胺,观察其对单核细胞的HLA DR的表达。[方法]2002年1月至2004年6月,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将55 例严重脑外伤病人随机分2 组,实验组28例增加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对照组27例给予同等热量、同等氮量的肠内营养液,选出年龄相当的健康志愿者43 人为健康对照组。在外伤后第1、5、9、14 d测定单核细胞的HLA DR的表达,测定血浆谷氨酰胺含量。[结果]在第3 天至5天,血浆中谷氨酰胺含量,实验组与对照组低于健康对照组,实验组高于对照组;HLA DR的表达,外伤第1 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第5天、第9天和第14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增加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饮食能增加严重脑外伤病人单核细胞的HLA DR的表达,从而提高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王秀芬 《现代医院》2013,13(7):48-49
目的探讨有效经济的营养支持方法。方法将收入我院的83例诊断为营养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41例。其中治疗组42例入院就实施全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41例实施半肠内营养+半肠外营养治疗。观察两组病人的治疗费用、蛋白代谢及精神状态等临床结果。结果两组病人经过治疗后精神状态,言语对答及反应均明显好转;两组组患者的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转铁蛋白(TRF)、血清前白蛋白(PRE)和白蛋白(ALB)水平均明显升高,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住院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肠内营养支持和半肠内+半肠外营养支持都能有效改善营养不良所致的临床症状,有效提升营养指标。而全肠内营养具有较少的治疗费用,是营养不良患者经济实惠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