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1972年发现了一个与HBsAg合成密切有关的新的抗原抗体系统,并定名为e抗原抗体系统。e抗原本身并非HBsAg的表面成分,而是理化性质与HBsAg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抗原。幅床研究表明e抗原常存在于HBsAg阳性的慢性肝炎患者的血清中。本文旨在估价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e抗原的意义。90例HBsAg阳性的急性乙型肝炎中有24例(27%)e抗原阳性,无1例e抗体阳性。e抗原阳性组和阴性组中其HBsAg亚型分布(adw和ayw)无明显差别。其中对83例进行了较长期的HBsAg追踪。在急性  相似文献   

2.
自从 Magnius(1972)①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中发现 e 抗原后,其在流行病学,临床及预后方面的重要性不断受到重视。一般认为 e 抗原仅在HBsAg 阳性血清中存在,而且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国内外进行了广泛研究。我们于1978年5—6月在四川仁寿县××公社两个大队73例HBsAg 携带者中进行了 e 抗原 e 抗体,抗  相似文献   

3.
e抗原-抗体系统是新近被肯定的一种新的抗原-抗体系统。Nielsen等(1974年)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研究之后认为:该系统是慢性肝病和HBsAg持续阳性患者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估价包括“健康”携带者在内的持续HBsAg血症患者的e抗原和e抗体的临床联系,以及确定e抗原和血清中Dane颗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赖德时 《中国校医》2004,18(5):435-435
2003年1~12月,在本院儿科门诊检查1670例儿童,共检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207例,e抗原阳性者68例,e抗体阳性者180例.其中e抗体阳性者180例中有60例HBsAg血清阳性,120例HBsAg血清阴性.我们对207例HBsAg阳性患儿进行1年内血清监测,其预后较好.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sAg携带者的e系统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酶标法(ELISA)检测240份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sAg携带者血清标本的e抗原和e抗体,结果表明;e抗原、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3.33%和46.25%。e抗原的阳性率与HBsAg携带者的年龄、HBs-Ag滴度密切相关,e抗原的标化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四川省某医院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乙肝e抗原(HBeAg)水平与乙肝病毒(HBV)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4-2020年该医院就诊孕妇筛查血清HBsAg,对HBsAg阳性者检测血清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和HBV DNA载量,分析HBeAg水平与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结果 2014-2020年该医院就诊孕妇HBsAg总阳性率为7.33%(7 432/101 354);在HBsAg阳性孕妇中,HBeAb和HBcAb阳性占68.12%,HBeAg和HBcAb阳性占21.72%,HBcAb阳性占8.17%。在HBeAg浓度(IU/mL)<0.6、0.6-10.0、10.1-100.0和>100.0的HBsAg阳性孕妇中,HBV DNA载量<500IU/mL至>100.0IU/mL的比例分别从69.67%、36.28%、2.71%和0.00%下降或上升至0.00%、8.37%、16.28%和30.14%(趋势性检验:R2=0.853,P=0.00...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测定并讨论了HBsAg持续携带者中的e抗原、e抗体和DNA聚合酶。急性肝炎(包括重症肝炎2例)3例中e抗原、e抗体及DNA聚合酶均未被检出。慢性肝炎31例中10例(32%)e抗原阳性,而e抗原阳性10例中又有5例DNA聚合酶被检出。e抗体阳性2例中DNA聚合酶未能检出。肝硬变11例中2例(18%)e抗原阳性,其中1例DNA聚合酶被检出。e抗体检出的2例,但DNA聚合酶未能检出。在无症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以115名HBsAg健康携带者(年龄1~85岁,男55名,女60名)作为研究对象,检查e抗原、e抗体的分布,同时对e抗原阳性家属中HBsAg的集聚性作了调查,对其e抗原、e抗体系统和感染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抗体IgM(HBc IgM)和HBV血清标志物不同模式的乙型肝炎核酸(HBV DNA)阳性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酶速率法检测1093例HBV DNA阳性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和ALT,根据HBV血清标志物不同模式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ALT值。结果各组ALT>60U/L(异常)例数及其异常增高百分率分别为:A组(HBc IgM阳性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147例,占53.85%(147/273);B组(HBc IgM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104例,占42.28%(104/246);C组(HBc IgM、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e抗体阴性或阳性)6例,占20.69%(6/29);D组(HBc IgM阴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核心抗体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e抗体阴性或阳性)125例,占22.94%(125/545)。A组与B组、C组、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B组与C组、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亦均有显著性(分别P<0.05,P<0.01);C组与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BV DNA阳性患者中的HBc IgM阳性且HBsAg阳性者较HBc IgM阴性者或HBsAg阴性者ALT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0.
e抗原     
e抗原的发现1972年瑞典学者Magnius和Espmak在研究乙型肝炎抗原时,用冷凝胶沉淀反应证实在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存在着一种与在球形颗粒表面的决定簇抗原(a,d/y,w/r)完全不同的新抗原,并定名为e抗原。据作者们的最初报告,e抗原多在人工透析患者中发现(80%为阳性),肝炎患者的阳性率次之(14%),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则无1例阳性。特别需强调的是人工透析患者其检出率较高。e抗原仅能在HBsAg阳性的进行性肝疾病患者中被检出,此提示e抗原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增殖密切相关。e抗原的理化性质e抗原与存在于HBsAg颗粒上的决定簇抗原a、d、y、w和r不同,不属于HBs颗粒的表面成分。至今已知的e抗原的理化性质为:(1)存在着两种不同分子量的e抗原,其分子量大于IgG(16万),而小于IgM(85万);(2)在56℃能耐受30分钟,电泳图上处于β-球蛋白的位置;(3)e抗原的等电点为pH5.5,此和HBsAg的等电点(pH4.7)不同;(4)e抗原的漂浮密度为P=1.28克/厘米~3。从以上几点可  相似文献   

11.
1972年瑞典学者 Magnius 和 Espmanrk 在研究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中发现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决定簇无关的新的抗原—抗体系统,称为 e 抗原/抗体系统(HBeAg/抗 HBe)。近年来研究资料表明 e 系统的检测,有希望在判断乙型肝炎的临床预后和传染性方面是一个简便而有用的指标。我们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为建立乙型肝炎 e 系统的检测,自1977年3月开始从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隆安县HBsAg携带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以便采取相应防治对策。方法随机抽取隆安县12个乡镇30~50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2 755人,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结果在2 755份HBsAg阳性血清中检出抗-HCV阳性13份,HBsAg携带者重叠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阳性率为0.47%,HBsAg阳性组及HBV、HCV重叠感染组e系统无显著性差异。既往病毒性肝炎史对丙肝感染无影响,有输血史的丙肝感染率显著高于无输血史者。结论该县HBsAg携带者中存在少数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输血史是丙肝感染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乙肝病毒感染与婚前保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 564名婚前体检者进行了肝功、HBsAg测定,查出乙肝32例,发病率为0.22%,HBsAg(+)916例,阳性率为6.29%。HBsAg(+)与年龄相关(P<0.01),与职业、与性别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均<0.001),与学历无关(P>0.2)。88例HBV标志物检测的结果是:5项指标均阴性者占15.90%,e抗原阳性者占26.14%,e抗体阳性者占82%,c抗体阳性者占71.59,%,s抗原阳性者占76.14%,s抗体阳性者占2.27%。通过分析认为:单纯s抗体阳性或e抗体阳性或s、e抗体同时阳性者,可以结婚;乙型肝炎患者、e抗原阳性、c抗体阳性者应暂缓结婚。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用电泳法检查出HBsAg阳性供血者296例。用反向被动血凝法测定了HBsAg的效价,并进行e抗原、e抗体的检查,同时对HBsAg的效价与e抗原、e抗体的检出率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传染病,其中尤以乙型肝炎为多发。乙肝标记物的检测为确诊各型乙肝所必需,常用的乙肝标记物项目有三个抗原抗体系统,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乙肝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乙肝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本文试图介绍HBsAg和/或抗—HBs阳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Dane等应用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发现,在一些急性的乙型肝炎抗原阳性的肝炎患者血清中,有特殊的双壳的球状病毒颗粒(Dane颗粒),直径为42毫微米,并存在着另一个抗原抗体系统。高速离心全血清所得到的抗原颗粒用洗涤剂处理后,Dane颗粒被分成有乙型肝炎抗原活性的外壳和直径为27毫微米、形态与肠道病毒类似的内部成分或核心。乙型肝炎患者恢复期血清中的抗体与核心起反应,产生免疫聚集体。这种核心抗体(anti-HBc)与外壳抗体(anti-HBs,外壳抗原即HBsAg)的特异性完全不同。Hoofnagle等进一步证明所有HBsAg  相似文献   

17.
<正>乙肝五项也称为乙肝两对半,是检测血液中乙肝病毒的血清学标志,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HBsAg阳性代表感染了乙肝病毒。抗-HBs是保护性抗体,若为阳性,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存在免疫力。HBeAg阳性说明病毒复制较快,传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低水平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人群分布及其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特征。方法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microparticleenzymeimmunoassay,MEIA)测定8089例非肝炎病区住院患者血清HBsAg及其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及其e抗体(HBeAg、抗-HBe)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根据定值参比血清和样本的HBsAg荧光速率值/阴性对照荧光速率值之比值(S/N值),并结合中和试验结果,确定浓度在5μg/L以下的HBsAg阳性例数,并分析相关乙肝病毒(HBV)血清标志物模式。结果共检出HBsAg阳性816例,HBsAg浓度在5μg/L以下的有189例,占总数的2.34%,占HBsAg阳性人群的23.16%,其中,HBsAg浓度在1μg/L以下的有84例(44.04%);1~2μg/L的有33例(17.5%);2~5μg/L的有72例(38.10%)。对上述低水平HBsAg人群的5项HBV血清标志物检测获得8种模式,以“HBsAg、抗-HBc、抗-HBe阳性”,“HBsAg和抗-HBs阴性”模式为主(74.60%);累计HB-sAg和抗-HBc同时阳性者占94.17%;HBsAg与HBs同时阳性只出现在HBsAg1μg/L以下人群中(6.45%)。结论低水平血清HBsAg人群不容忽视,提高HBsAg检测灵敏度有重要意义;同时检测相关HBV血清标志物,对于确定上述人群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S1抗原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17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血清标本同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前S1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和HBV DNA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并分前S1抗原阳性组与阴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S1抗原阳性的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组中HBV DNA的检出率为77.09%,检出率较高的3种血清学模式是HBsAg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双阳(模式⑤,100.00%),HBsAg、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三阳(模式①,95.99%),HBsAg、HBeAg、HBeAb、HBcAb四阳(模式③,94.44%);前S1抗原阴性的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组中HBV DNA的检出率是29.30%,检出率较高的3种血清学模式是模式⑤(100.00%)、模式③(66.67%)、模式①(64.04%)。前S1抗原阳性组检出HBV DNA的平均含量是(7.36±0.90)拷贝/mL,阴性组是(5.42±1.16)拷贝/mL。两组比较:HBV DNA的检出率(P<0.005)和HBV DNA的含量(P<0.05)差异都有显著性。结论前S1抗原作为一种新的反映HBV复制状态和传染性的指标,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中具有重要意义,其阳性血清标志物模式患者HBV复制活跃,HBV含量高。  相似文献   

20.
e抗原(HBeAg)是不同于HBsAg和HBcAg的一种抗原系统,迄今仅能在HBsAg阳性血清中检出。它是由多种水溶性蛋白分子所组成,分子量约为30万道尔顿,沉降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