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上呼吸道的CT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患者和正常人的上呼吸道CT资料的差异。方法 :对经多导睡眠监测 (PSG)确诊的OSAS患者和年龄性别相近的正常成年人各 5 3例 ,采用螺旋CT对上呼吸道进行连续扫描 ,测量并比较两组间有关数据。结果 :OSAS组软腭后区、悬雍垂区和舌后区的横截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左右径在所测量的 4个平面中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而前后径的比较除悬雍垂区以外 ,两组间差异均不明显 ;前后径 /左右径比值在会厌后区差异不显著 ,其余 3个区域差异明显 ;咽后壁的软组织厚度比较软腭后区和悬雍垂区差异明显 ,咽侧壁的软组织厚度比较 ,4个测量平面差异均显著 ,软腭后区咽侧脂肪面积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 :上呼吸道的解剖性狭窄是OSAS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 ,造成上呼吸道解剖性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咽侧壁软组织的明显增厚并导致气道左右径的缩短 相似文献
2.
正常成人上呼吸道咽壁顺应性定量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利用纤维内镜辅以计算机图像测量技术定量评估成人上呼吸道咽壁顺应性的可能性。方法:正常男性成年30人,以纤维内镜观察平静呼吸和上呼吸道不同负压水平时上呼吸道各平面形态变化并照相。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其横截面积、前后径、左右径,计算总的咽壁顺应性、咽侧壁顺应性和咽前后壁顺应性。结果:软腭后区咽壁顺应性明显大于舌后区咽壁顺应性。随呼吸道内负压水平的增加,测算获得的咽壁顺应性值也明显增加。咽侧壁顺应性明显大于咽前后壁顺应性。结论:该技术可以实现上呼吸道各平面咽壁顺应性的定量评估,正常人的上呼吸道咽壁顺应性在不同的呼吸道内负压状态下存在明显差别,临床评估OSAS病人咽壁顺应性时应规范化。 相似文献
3.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上呼吸道CT测量及其对上呼吸道狭窄部位的定位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CT测量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上呼吸道狭窄定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OSAS病人59例为A组,上呼吸道阻塞部位者35例为B组,正常人53人为对照组,CT扫描并测量各平面呼吸道横截面积等参数。结果 A组和对照组比较,4个平面左右径向悬雍垂区前后径明显小于对照组;软腭后区,悬雍垂区和舌后区横截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4个测定平面咽侧壁软组织厚度,软腭后区和悬雍垂区的咽后壁软组织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B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测量指标差异更加明显,B组中超出各测量值正常范围的病人比率明显多于A组。结论 常规CT测量对OSAS病人上呼吸道阻塞部位的定位诊断具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螺旋CT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咽壁顺应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了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口咽部不同平面咽壁顺应性。方法:对确诊OSAHS患者24例和健康对照组10例,应用螺旋CT(MSCT)在平静呼吸和Muller法检查的2种状态下对上呼吸道进行连续扫描,测量软腭游离缘平面、舌后区平面和会厌游离缘平面的咽腔横截面积和咽后壁软组织厚度,根据2种状态下咽腔截面积计算咽壁顺应性。结果:OSAHS组咽壁顺应性较对照组大,OSAHS组在软腭平面和舌后区平面咽壁顺应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SAHS组咽后壁软组织厚度在软腭游离缘平面、舌后区平面和会厌游离缘平面分别为(7.5±2.2)mm、(4.8±1.3)mm、(2.3±0.2)mm,与对照组比较,软腭游离缘平面明显增厚(P〈0.01);咽后壁软组织厚度与咽壁顺应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2组在咽壁从上至下3个平面上的相关系数依次减小,但只有OSAHS组在软腭游离缘平面的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MSCT扫描测量可以实现口咽部各平面咽壁顺应性的定量评估,为临床提供客观定量的指标;OSAHS患者口咽部咽壁顺应性在软腭平面最大,咽后壁软组织厚度与咽壁顺应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在软腭平面表现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期上呼吸道CT扫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UPPP)是治疗OSAS的主要方法之一 ,但在无明确阻塞部位定位诊断的情况下 ,UPPP总有效率只有 5 0 %左右〔1〕。术前对上呼吸道狭窄或阻塞部位做出正确估计是实行有针对性的手术以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对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OSA)发作时的上呼吸道状态进行观察是最直接和比较可靠的定位诊断方法。我们应用螺旋CT对此类患者在OSA发作时的上呼吸道进行连续螺旋扫描 ,以了解OSA发作时上呼吸道发生阻塞的部位 ,报告如下。1 资料与… 相似文献
6.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舌后区呼吸道狭窄的CT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低通气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舌后区上呼吸道的CT影像,探讨舌后区呼吸道狭窄的原因。方法:对经多导睡眠监测系统(polysomnography, PSG)确诊的100例OSAHS患者,采用螺旋CT行上呼吸道连续扫描,测量舌后区呼吸道横截面积,对存在舌后区呼吸道狭窄(24例)和无舌后区呼吸道狭窄(76例)的两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别,舌后区狭窄组的舌后区呼吸道左右径、前后径明显小于非狭窄组,狭窄组的咽后壁、咽侧壁软组织厚度、舌体宽度、舌体长度和舌体截面积等CT测量数据明显大于非狭窄组。结论:24%的OSAHS患者存在舌后区上呼吸道狭窄,除舌体肥厚外,咽侧壁和咽后壁的软组织增厚也是导致舌后区呼吸道狭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OSAHS患者上呼吸道狭窄平面的CT定量评估方法.方法 经PSG确诊的46例OSAHS患者,清醒平静呼吸状态下行上呼吸道螺旋CT扫描,分别测量软腭后区、悬雍垂后区、舌后区和会厌后区的气道横截面积,并与以往建立的南方正常人群上呼吸道CT测量正常值比较以确定狭窄平面,比较分析单平面狭窄量与AHI的相关关系.结果 46例患者中,无明显上呼吸道狭窄5例;仅有1个平面狭窄者23例,其中软腭后区狭窄5例,悬雍垂后区狭窄17例,舌后区狭窄1例;11例表现两个平面狭窄,其中软腭后区+悬雍垂后区狭窄6例,悬雍垂后区+舌后区狭窄2例,悬雍垂后区+会厌后区狭窄3例;6例为3个平面狭窄,其中悬雍垂后区+舌后区+会厌后区狭窄3例,软腭后区+悬雍垂后区+舌后区狭窄2例,软腭后区+舌后区+会厌后区狭窄1例;所有4个平面均狭窄1例.单纯悬雍垂后区狭窄者中,其狭窄量在轻中度组与重度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与AHI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 上呼吸道CT测量能较好定位OSAHS解剖性狭窄部位,量化评估其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舌根会厌关系分型与舌后区上呼吸道狭窄的关系。方法经多导睡眠监测系统(Polysomnography,PSG)确诊的OSAHS患者1 1 3例,采用螺旋CT对上呼吸道进行连续扫描,对舌后区呼吸道各参数进行测量,对比研究不同舌根会厌关系分型组间舌后区呼吸道各测量参数与舌后区呼吸道狭窄发生率的差别。结果不同舌根会厌关系分型的OSAHS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别,舌根会厌关系从Ⅰ型到Ⅲ型,舌后区呼吸道截面积和内径逐渐缩小,舌体长度和舌截面积逐渐增加,舌后区呼吸道狭窄的发生率逐渐增高。结论舌根会厌关系分型与舌后区呼吸道狭窄有明显相关,临床可以通过对舌根会厌关系分型的观察来初步判断舌后区呼吸道状态。 相似文献
9.
CT测量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上呼吸道狭窄定位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确定上呼吸道CT扫描测量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bstructivesleepapneasyndrome,OSAS)患者上呼吸道狭窄或阻塞部位的定位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螺旋CT自鼻咽顶部到声门之间的区域进行连续扫描 ,应用图像工作站测量软腭后区、悬雍垂区、舌后区和会厌后区的气道横截面积和各径线长度以及咽壁厚度等指标 ,通过 2 2 5例健康人测量确立正常值范围。同样检测 5 4例经多导睡眠监测系统确诊的OSAS患者 ,其中 14例测量睡眠呼吸暂停发作时上呼吸道CT扫描的结果 ,与相应解剖区的正常值比较。结果 5 4例OSAS患者中 ,12例无明显的上呼吸道狭窄 ,4 2例中有6 7个平面存在狭窄。仅有 1个平面狭窄者 2 4例 ,表现为软腭后区狭窄者 14例 ,悬雍垂区狭窄者 2例 ,舌后区狭窄者 3例 ,会厌后区狭窄者 5例。 14例表现为相邻的两个解剖区域的共同狭窄 ,其中为软腭后区 +悬雍垂区者 4例 ,悬雍垂区 +舌后区者 5例 ,舌后区 +会厌后区者 5例。 1例表现为软腭后区、悬雍垂区和舌后区的狭窄 ,有 3例表现为整个上呼吸道 4个解剖区域的狭窄。 14例OSAS睡眠呼吸暂停发作时上呼吸道CT扫描的结果与常规CT扫描测量所提示的上呼吸道狭窄部位基本一致。结论 大部分OSAS患者存在上呼吸道的解剖性狭窄 ,上呼吸道的CT扫描测量可以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平静呼吸和Müller状态下的中重度OSAHS患者行CT扫描,了解Müller状态下上气道阻塞塌陷的具体部位、程度及累及范围,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0例经PSG确诊的中重度OSAHS患者分别行平静呼吸和Müller状态下64排VCT扫描,并经上气道三维重建和仿真内镜技术处理,比较2种状态下上气道各平面横截面积和各径线长度以及咽壁厚度、软腭悬雍垂长厚度、软硬腭角度、舌骨硬腭距离等指标。结果:平静呼吸时吸气末和Müller′s动作吸气末各平面截面积和径线比较,舌根后区及会厌后区的前后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所有气道径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平面软组织厚度比较,软腭后区、悬雍垂后区、舌根后区左右侧壁软组织厚度及软腭后区的后壁厚度、悬雍垂软腭长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硬腭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骨的位置在Müller′s动作时有显著的下移。结论:通过64排CT上气道三维重建和仿真内镜技术,可推测中重度OSAHS患者打鼾时上气道塌陷阻塞的具体部位、程度、累及范围,以及上气道各平面软组织的变化情况,其临床应用价值大。 相似文献
11.
体位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上呼吸道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体位改变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患者上呼吸道形态的影响。方法 :经PSG确诊的OSAHS患者 31例 ,均为男性。以纤维内镜观察平静呼吸状态下 30°屈颈平卧位、平卧位和侧卧位时上呼吸道各平面形态的变化并照相 ,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不同体位时上呼吸道各平面的横截面积、前后径、左右径 ,比较其差别。结果 :在OSAHS患者中 ,软腭后区上呼吸道横截面积、前后径 ,舌后区横截面积、左右径和前后径的测量值在 3种体位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软腭后区左右径在 3种体位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特定体位对患者上呼吸道形态的影响是OSAHS症状加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构建同一气道中腺样体大小依次递减的8种上气道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腺样体大小对上气道流场特性的影响,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腺样体在小儿鼾症中的发病机制及规范腺样体手术适应证。方法 基于上气道CT扫描图,通过三维重建软件Amira构造相同气道中腺样体大小依次递减的8种上气道三维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各上气道吸气气流;从气流流速、流动方式、气流压强和通气量等方面分析腺样体大小对上气道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 当腺样体肥大阻塞后鼻孔55%以内时,平静吸气气流流速和压强变化趋势与正常气道基本一致,气流流线规则,通气量为77.812~74.854 mL/s。当阻塞度达64%以上时,鼻咽部的气流流速和压降急剧增加,流线紊乱,平静吸气时上气道通气量显著减少。结论 腺样体肥大阻塞后鼻孔达2/3以上时,可严重影响儿童正常吸气。腺样体越大,患儿夜眠憋气、打鼾、呼吸暂停等症状越明显。腺样体肥大是造成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üller状态下128排螺旋CT上气道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上气道阻塞平面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42例成人中重度OSAS患者,分别于平静呼吸和Müller状态(模拟睡眠憋气状态)下行128排螺旋CT薄层轴位扫描并行上气道三维重建,测量并比较两种状态下相同上气道平面各横截面积、各径线长度、软腭悬雍垂长度及厚度、舌骨至硬腭距离等参数。 结果 与平静呼吸状态相比,Müller状态下除会厌后区前后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7, P =0.073),其余各阻塞平面的前后径、左右径等径线测量值及横截面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腭后区左右径、前后径、横截面积的t分别为6.214、6.969、8.192, P均<0.001;舌后区左右径、前后径、横截面积的t分别为6.170、2.510、8.579, P分别<0.001、0.016、<0.001;会厌后区左右径、横截面积的t分别为4.279、6.104, P均<0.001);软腭厚度、软腭及悬雍垂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473、5.724, P均<0.001);舌骨的位置下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02, P<0.001)。 结论 Müller状态下128排螺旋CT上气道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可评估OSAS患者上气道阻塞平面和各平面软组织的顺应性,有助于阻塞平面的分类,为OSAS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CT测量上呼吸道狭窄定位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螺旋CT自鼻咽顶部到声门之间的区域进行连续扫描,应用图像工作站测量软腭后区、悬雍垂区、舌后区和会厌后区的气道横截面积和各径线长度以及咽侧壁和咽后壁软组织厚度等指标,选取88例健康人测量数值确立正常值范围。测量82例OSAHS患者上呼吸道cT扫描的结果并与相应解剖区的正常值比较。结果82例OSAHS患者中,仅有1个平面狭窄者17例,其中为软腭后区狭窄者5例,悬雍垂区狭窄者4例,舌后区狭窄者6例,会厌后区狭窄者2例。相邻的两个解剖区域共同狭窄45例,其中为软腭后区及悬雍垂区者26例,悬雍垂区及舌后区者15例,舌后区及会厌后区者4例。软腭后区、悬雍垂区和舌后区3个解剖区域共同狭窄20例。同时对88例健康人清醒状态下上气道4个平面截面积做测量分析,结果显示截面积软腭后区最为狭小,其次为舌后区,而会厌后区截面积最大。OSAHS组软腭长度及厚度均大于正常组,提示软腭增长、增厚是咽腔狭窄的原因之一。结论大部分OSAHS患者存在上呼吸道的解剖性狭窄,上呼吸道的CT扫描测量可以较好的确定具体狭窄部位,针对性手术治疗便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Hidehito Yagi Seiichi Nakata Hayato Tsuge Fumihiko Yasuma Akiko Noda Mami Morinaga Mitsuhiko Tagaya Tsutomu Nakashima 《Auris, nasus, larynx》2009
Objectives
An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an otorhinolaryng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upper airway to identify risk factors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 in the patients.Methods
We examined 141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OSAS.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were assessed by the designated otorhinolaryngologist while the subjects were sitting relaxedly with tidal breathing. The bilateral nasal resistance was measured using the active anterior rhinomanometry during daytime wakefulness.Results
The body mass index (BMI), fauces's narrowness, neck circumference, lowest oxygen saturation, tonsil size and modified Mallampati grade (MMP) showed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the apnea–hypopnea index (AHI) of an index of apnoeseverity, however, the age,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ESS), nasal resistance and retroglossal spac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AHI.Conclusions
The upper airway morphology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HI are fauces's narrowness, tonsil size, and MMP, but not nasal resistance and retroglossal space. 相似文献16.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上呼吸道多层螺旋CT表现,为手术针对性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经多导睡眠监测仪诊断为OSAHS的59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测量上呼吸道横截面积及矢状径、冠状径,比较其与87例正常成人上呼吸道横截面积及各径线的差别。结果 59例OSAHS患者中上呼吸道横截面积有狭窄的计53例,共计8 5个平面存在狭窄。另有6例无法明确判断具体解剖层面狭窄。5 3例狭窄中34例患者仅存在1个狭窄平面,其中软腭后区狭窄者23例、悬雍垂区狭窄者4例、舌后区狭窄者3例、会厌后区狭窄者4例;9例患者相邻的两个平面共同狭窄,其中为软腭后区+悬雍垂区者4例、悬雍垂区+舌后区者3例、舌后区+会厌后区者2例;7例患者软腭后区、悬雍垂区和舌后区3个平面同时狭窄。3例患者整个上呼吸道4个解剖层面狭窄。结论大部分OSAHS患者上呼吸道存在解剖性狭窄,其中最为常见的狭窄部位是软腭后区。多层螺旋CT能够精确测量上呼吸道各层面,并对狭窄部位和范围进行定位,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呼吸运动周期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与正常人上呼吸道形态变化的差别,探讨OSAHS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经PSG确诊的OSAHS患者20例和均无睡眠疾病方面主诉的正常对照组16例。利用PSG中呼吸监测系统记录其呼吸周期曲线,同时采用纤维内镜观察受检者在平静呼吸的呼吸周期中咽腔形态学的改变,将纤维内镜观察过程同步录制于PSG同一计算机内。后期根据呼吸曲线,分别于呼吸周期各个不同时相所对应的咽腔录像利用图像软件剪接为照片,分别测量各解剖区不同呼吸周期下上呼吸道的横截面积、左右径和前后径。结果:对照组与OSAHS组均表现为上呼吸道形态随呼吸运动而变化。吸气时面积开始减小,吸气中期呼吸道面积减至最小,持续到吸气末期,呼气时面积开始增大,呼气中期面积增至最大,持续到呼气末期,吸气相再次开始。对照组与OSAHS组在腭咽区和舌咽区的前后径、左右径及横截面积在呼吸运动中有明显变化。OSAHS组在腭咽区及舌咽区左右径、前后径及横截面积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OSAHS组与对照组呼吸周期内腭咽区左右径及面积变化幅度均明显大于舌咽区及喉咽区。OSAHS组腭咽区前后径变化幅度也大于舌咽区及喉咽区。结论:呼吸运动周期中上呼吸道的形态存在周期性的变化,OSAHS患者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这种较大的变化幅度是OSAHS患者睡眠中发生上呼吸道阻塞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