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粤 《北京中医药》2013,(6):441-443
络脉是气血会聚之处,具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透气血、互化津血的生理功能,是内外沟通的桥梁,有气络与血络之分。紧张性头痛病位在气络与血络,初病中络,以邪气阻络、气机不畅为主,多为络之气病;病久不愈,络脉瘀阻,渐成痼结,则气病及血。主要病因病机为神形过用而致的心肝失调,气血失和,络脉瘀滞。络病易滞易瘀,气络之滞起于肝,血络之瘀因于心。紧张性头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其疼痛特点是痛处固定,常伴有颈部、颞肌压痛,切合"久痛入络"之说。调心疏肝、疏畅气血、辛散通络为基本治法。气络之病要在疏肝,血络之病重在调心。临证应重视风药的运用,其味多辛,其性主散,辛散轻扬,性主上浮,疏通气血,兼具引经、止痛之效,为治疗紧张性头痛之良药。  相似文献   

2.
从络病学说出发,结合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心肌病的认识,分析络病的病机特点,提出络虚为缺血性心肌病的病机根本,络虚则无以资养血络致血行不畅,故血络瘀滞是缺血性心肌病的病机核心,瘀停络脉久则水饮停聚,各种邪气相互胶结,最终导致络息成积的病理变化。临床治疗从络出发,结合"气、血、水"三分病变,使"通络"贯穿治疗的终始,补虚以荣络,活血以通络,通与荣兼施,适当辅助利水,标本兼治,可获一定疗效,为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属难治性疾病。基于“络病”理论分析可知,本病基本病机为气血失调致耳内络脉血行瘀阻、窍络壅塞。临证应遵“络以通为用”之理,治疗以化瘀通络贯穿始终,并根据病证之不同分而治之:因外感邪气致聋多为络脉损伤,其病机为风热灼络、络损致聋,治宜祛风清热、活血通络;因脏气逆乱致聋多为络脉郁滞,其病机为气机郁阻、瘀滞窍络,治宜顺气开郁、化瘀畅络;因久病脏衰致聋多为络脉空虚,其病机为气血耗伤、络虚不荣,治宜益气补虚、养血充络。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属中医脉络病,动脉粥样硬化首要因素是血脂过高,脂质代谢失调,导致高脂血症,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于痰瘀。动脉粥样硬化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脾肾脏虚损、功能失调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根本,痰瘀则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病理因素,肝脾肾虚损,则生痰、生浊,痰浊日久化瘀,痰瘀伏络则发胸痹心痛。以中医络病学说为基础,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规律,从痰瘀伏络角度论治动脉粥样硬化开创一种崭新的诊治模式。  相似文献   

5.
络脉瘀滞、络脉损伤与络脉空虚为络脉的病理特点,无论是络脉瘀滞、络脉损伤还是络脉空虚,均可致瘀。络病机理虽然复杂,但络体细窄易瘀.其证候特点总不离一个"瘀"字。血溢络外及离经之瘀,是络脉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络病的局部基本病理应是络脉郁滞,伴有瘀血、痰、湿、毒等病邪的聚集,痰、瘀在络病发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痰瘀互结是络病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痰湿是造成痰湿阻络的病理机制;瘀血则是导致血瘀阻滞络脉的病理特征。痰、瘀、络三者常常互相影响,导致多种复杂病变的产生。因此,痰瘀络阻既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主要证型,也是络病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络以改善微循环可防治冠心病,化痰活血通络方通过改善络脉瘀滞,为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有效方。  相似文献   

6.
基于络病角度探讨颈椎病的络病病机与临证治则。从中医角度认识,颈椎病属痹证范畴。结合经典、数据整理以及临床治验,以络病理论及特点、颈椎病络病理论为基础、从正虚与邪实方面探讨颈椎病的络病病机及发展变化规律,认为督脉邪气痹阻,气血留滞,络脉不畅是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日久则可随络入经,引发诸多病变。在治疗方面,应详审病证之虚实,细辨邪气之所及,结合颈椎病患者络脉阻滞、督脉空虚的基本病理机制,宜随证伍以益气补血、养阴润燥、荣养脉络之品,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伏毒特指具有伏邪致病性质的一类毒邪,主要包括烟毒、燥毒、火毒、痰毒、瘀毒、浊毒、风毒等,具有伏邪的隐匿性及暗耗性、毒邪的暴戾性、六淫的相兼性、风邪的善变性等致病特性。本文基于肺朝百脉的结构及功能基础、久病入络及久痛入络的络病理论、肿瘤新生血管依赖性的络病机制等,提出伏毒是肺癌发病的主要病因,伏毒入络是中晚期肺癌的核心病机,具有"经脉入络脉-气络入血络-血络入髓络"的病机演变特点。"伏毒入络"对丰富中医肿瘤学病因病机创新理论,提高中医辨治肿瘤的准确性及有效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微血管性冠心病作为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位在心。基于中医的络病理论,本病以心络亏虚、络脉瘀阻为核心病机。立足于“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辨治微血管性冠心病,当治以调气活血、滋阴补阳、和脏通腑、化痰散瘀,并灵活运用虫类、藤类活血通络药,可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肺纤维化“肺虚络瘀”病机发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结历代医家对肺痿的病机认识。结合络病理论和肺络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阐述特发性肺纤维化"肺虚络瘀"的病变机制。其中"肺虚"以肺阴亏虚为本,络虚不荣为枢;"络瘀"以痰瘀伏络为本,痰热毒瘀互结为要。  相似文献   

10.
络病病机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吴以岭 《中医杂志》2005,46(4):243-245
六淫外袭易于先伤阳络,由阳络至经甚则热毒滞于阴络形成一系列病机演变过程.络中承载着由经脉而来的气血,随着络脉的逐级细分使在经脉中线性运行的气血流速逐渐减缓直至面性弥散渗灌,并在络脉的末端形成津血互换和营养代谢的场所,当病邪侵袭络脉伤及络气,使络气郁滞导致津血互换障碍,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作为病理产物阻滞络脉,形成痰瘀阻络的病理状态.由于络脉的结构运行及功能特点,病邪伤及络脉则易形成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络脉病机特点,从而出现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虚不荣、络脉损伤等络病基本病机变化.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合并脑血管病以气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气虚为脾肾亏虚,包括元气亏虚与宗气亏虚;痰浊瘀血为心失所主、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肾失蒸腾,痹阻于心脑脉络,发为本病。故治当培补脾肾元气,兼以活血、化痰、理气、平肝熄风、通络。  相似文献   

12.
罗陆一  黄梦雨 《中医药学刊》2010,(12):2474-2476
冠心病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属虚劳的范畴,可运用《金匮要略》虚劳病篇的理法方药,通过建中益气、温阳补肾、滋养心肝、扶正化瘀、益气补血、祛风散邪的方法进行论治,常可收到良效。  相似文献   

13.
从痰瘀致冠心病的理论基础、痰瘀致冠心病的病因、病机、痰瘀论治冠心病等论述从痰瘀治疗冠心病。认为治疗冠心病痰瘀同病,应化痰祛瘀同时以健脾益气,疏肝行气,温肾滋阴。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但是识别率和诊治率较低。目前西医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炎症反应、神经内分泌学说、血小板活化、内皮损伤等相关;中医认为气血阴阳亏损以及气滞、血瘀、痰浊为主要病因病机。治疗方式主要是在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础上,联合中西医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焦虑抑郁,有效控制其危险因素。现主要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5.
运动性疲劳"劳则气耗","久则血伤而入络";病初在气,久病入络是络病学重要学术观点和发病观。运动性疲劳初病在气,主要为运动功能障碍和湿浊代谢邪毒物质瘀滞。治宜利湿化浊祛邪以宣通气机;运动性疲劳久病入络,主要为阳气耗损,脾肾损伤,运动原始动力不足,治宜温补脾肾阳气以宣通经络。无论内服还是外治都紧扣经络、气机、病邪等关系施治,获得抗运动性疲劳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压力的加剧,全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发病率高达33%,已成为我国人民致死的重要病原,动脉粥样硬化是以动脉退行性和增生性改变为特征的血管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狭窄,病变多起始于内膜,表现为糖类和脂类在血管壁局部聚集,继而动脉层逐渐出现退行性改变,甚至产生继发性病变,其中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出血、脱落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并发症的主要机制。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及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普遍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并且焦虑和抑郁会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和心源性死亡的风险显著增加。现代医学将心血管疾病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心理疾病同时存在一个机体时称为“双心疾病”。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双心疾病”受到极大重视。中医学认为焦虑、抑郁的发病责之于肝,且肝主疏泄的功能与血脂异常有密切关系,故从心肝阴阳相关、五行共济、经脉络属、气血互调、七情相系等方面论述,指出从肝论治冠心病合并焦虑的重要性。并提出疏肝理气法、清肝泻火法、疏肝化痰、清肝活血等基本治法,为冠心病合并焦虑提供新的思路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颜德馨教授临床诊治疑难杂症的经验。强调气血辨证,治则以平衡气血为重。如以疏畅气机法治疗顽固性胸脘胁痛,以升降气机法治胃肠功能紊乱,以益气升阳法治疗老年性痴呆,以活血通络法治疗血管瘤,以活血祛痰法治疗冠心病、高脂血症、以及温阳化瘀法治疗阳痿,温经活血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脑合病(本文中特指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的发病诱因。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横断面研究方法,在我国11家分中心医院纳入心脑合病患者982例,证名及证素规范化后,运用频数、构成比等方法分析气虚血瘀证在心脑合病发病中的地位;运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探讨心脑合病气虚血瘀证的发病诱因。结果:①心脑合病组共入选982例,其中常见证型有痰瘀互结、气虚血瘀、风痰阻络、气阴两虚、风痰阻络兼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虚阳亢、痰浊中阻、肝阳上亢、风痰阻络兼气滞血瘀、气阴两虚兼血瘀、阴虚血瘀、气血亏虚。其中,气虚血瘀证的频率为8.04%,是本次调查发病证型中较为典型的证型之一。②运用卡方检验对有关心脑合病的30个发病因素进行探索,得出P〈0.05的6个指标,分别是外感六淫中的风邪、七情内伤中的怒、五味偏嗜中的辛和咸、喜热食、偏肥甘有统计学意义。③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过怒、喜热食、偏肥甘、可能是心脑合病气虚血瘀证的发病诱因。结论:本研究表明,过怒、饮食偏肥甘、喜热食可能是心脑合病气虚血瘀证的发病诱因。  相似文献   

19.
从络病学说论治冠心病心绞痛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从中医络病学说探讨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病机和治疗,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病位在心之络脉,主要病机为心气虚乏,络脉瘀阻,绌急出痛,制定了补益心气,活血通络,解痉止痛的治疗大法,并组成益气药和虫类药为主的通心络胶囊,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气络承载元、宗、卫气,脏腑经络之气,是络气升降出入的网络通路,以气络学说的核心理论"承制调平"为指导,将"络以通为用"治疗原则与气络时空特点及病机特征相结合,提出"通、补、升、降、固、开、温、清、化、和"气络病变治疗十法。络气郁滞者流气畅络以通络气,络气虚滞者补中兼通以畅络气,络气虚而下陷者治以升气举陷,络气逆而乖乱者治以降气和逆,元气虚而外脱阳气虚而致亡阳者治以敛气固脱回阳救逆,神昏窍闭者治以醒神开窍,温阳化气以散寒、温阳化气以利水,清气以泻火、解毒以通络,或见痰湿内蕴、血瘀阻络、络息成积者治以化湿祛痰、化瘀通络、散结通络,贵在络以通为用,使气络恢复运行络气、温煦充养、防御卫护、自稳调控等正常功能。调既是治疗总则又包涵气络病变的具体治法,如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脏腑、调和阴阳等,均为临床之常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