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围绝经期介入逆针灸关元穴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围绝经期是妇女自性成熟期向老年期过渡的重要时期,一般在45~55岁之间,此时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动荡变化,机体处于一种生理性应激状态;若超出机体自身适应范围,则往往造成生理性应激向病理性应激的转变,进而引起多系统的功能紊乱,极易引发围绝经期综合征、骨质疏松、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精神神志病等多种疾病.而逆针灸作为激发机体产生良性预应激的适宜手段,能够充分调动自身潜能,使机体处于一定的警觉状态,启动内源性保护机制,减轻随后伤害性刺激对机体带来的损伤,是古今重要的防病保健方法.若在围绝经期早期介入逆针灸的方法,对随后围绝经期的生理性应激或其引发的病理性应激进行有效干预,使机体迅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减轻稳态失衡造成的损伤及诱发的相关疾病,保健延年,对于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命质量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逆针灸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虎力  徐平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95-1397
从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进展两个方面,探讨逆针灸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养生保健中的作用及其应用逆针灸对PMS妇女进行养生保健的方法。认为"逆针灸"的实质是在中医学"治未病"原则指导下的一种预防手段,对PMS这一特殊生理时期的养生保健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针对PMS发生的年龄阶段具有相对固定和可预知性的特点,若能在PMS发生之前,应用逆针灸对其进行提前干预,这对妇女安全度过这一生理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提供一个新的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方案,包括选穴和手法有异于传统治疗方案。围绝经期综合征以选取任脉、督脉穴位及阳明经在面部的穴位为主穴,并在手法上浅刺及深刺并用,针及灸并用。通过临床和中西医理论研究,作者认为新的针灸治疗方案能够更有效地调整阴阳,补益气血,从而更有效地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建议广泛使用和验证。  相似文献   

4.
围绝经期失眠(PMI)是妇女自生育期的规律月经过渡至绝经阶段时出现的与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相关的睡眠障碍,临床上多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减少、夜间易觉醒,严重时彻夜不眠,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上西医治疗多以安眠镇静药物为主,虽可取得一定疗效,但长期使用可产生依赖性、耐药性和反跳性失眠等[1]。近年来,中医针灸治疗PMI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其临床体征,提高其生活质量。兹将近5年来针灸临床治疗PMI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月经停止前后而出现的一系列综合症候群。综合近年来有关针灸治疗本病的相关文献,概述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对针灸治疗的方法方式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围绝经期是女性必经的一个阶段,而围绝经期失眠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文章从针灸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方面对针灸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称为"经断前后诸症",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其近期表现主要为月经紊乱、自主神经失调及神经精神等症状,远期可表现为泌尿生殖功能异常、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本病给患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近年来针灸方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运用与动物实验研究进展,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总结了在临床上常用的毫针针刺、耳针、梅花针等多种方法,作用机制研究包括对性腺轴的调节、血清瘦素和血脂的代谢等。认为针灸疗法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治许多症状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30例用针灸治疗。结果:治愈18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结论: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王欢  杨海侠 《河北中医》2012,34(6):940-942
植物雌激素是指某些能结合并激活哺乳动物及人类的雌激素受体,从而具有雌激素样和(或)抗雌激素活性的植物成分[1].围绝经期内卵泡数量明显减少,残留卵泡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降低,或完全丧失反应,使排卵频率减少,继而停止排卵,最终卵泡不再发育,或完全消失,仅合成极少量性激素.  相似文献   

11.
刘芳  马彪  肖敏  马骏 《河南中医》2016,(2):350-351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构成,"逆针灸"为其重要方法之一。逆针灸"治未病"以其注重机体自身潜能,调动机体自身的正气防病治病的特点得到了医学界的关注。针刺"治未病"的开发价值已得到确认,深入研究与探讨逆针灸"治未病"的作用机理,能为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与预防手段的提高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针刺疗法治疗该病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势。文章主要从单穴、双穴、多穴治疗三方面论述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选穴特点,临床研究表明,针刺疗法不仅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同时还可以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伴随症状,保护靶器官等。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总体呈增高的趋势,目前降压药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并取得了肯定的疗效,但也存在的一些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耳针疗法治疗高血压因其疗效确切、简便易行、廉价、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为高血压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非药物治疗方案,现将近年来具体临床研究进展及不足之处做一具体综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针刺镇痛的神经机制及规律,即针刺镇痛的特异性与广泛性取决于刺激强度与刺激部位,当刺激部位与痛源处于同一神经节段时,不论弱刺激或强刺激均可产生镇痛效应;当刺激部位与痛源处于非同一神经节段的远端时,强刺激才能产生镇痛效应。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针对疼痛类疾病临床研究中安慰针刺对照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疼痛类疾病临床研究中,合理的安慰针刺的设置应当在与痛源部位处于非同一神经节段的远端部位进行弱刺激。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针刺对高血压的治疗作用。本文基于“脉胀”理论,从理论、临床和机制三方面对针刺阳明经穴治疗高血压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综述。整理发现“脉胀”理论为针刺阳明经穴治疗高血压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针刺阳明经穴具有良好的降压效应,其机制可能与纠正血管重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改善内皮功能,抑制免疫炎症,调节肠道菌群和血管保护作用有关。本文基于“脉胀”理论,梳理从阳明论治高血压的相关研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针刺治疗高血压提供参考,为探讨针刺治疗高血压的选穴方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与针药联合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3.7)、中国知网(CNKI1979-2013.7)、万方数据库(1998—2013.7)有关针刺治疗高血压的文献,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1066例符合标准的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刺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在总有效率、收缩压、舒张压的疗效上与单用西药降压疗效相似。针药联合降压与单用西药在降舒张压方面虽无差异,但在总有效率、收缩压改善上均优于单用西药;症状积分评价上,针刺在改善头晕、头痛、心悸等患者主观症状方面优于单用西药。不良反应评估安全性上,针刺发生率低于单用西药。结论:针刺是很有价值的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一种安全绿色有益的疗法替代西药降压,而针药联合降压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颈穴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颈穴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与独立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的影响。方法按就诊顺序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1级、2级的中危组患者,辨证分型为"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瘀阻络型",进行颈穴针刺,每日1次,连续10次为1疗程;1疗程后休息3天,开始第2疗程.共2个疗程。两侧穴位交替使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HHcy的变化。HHcy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 (1)三型的收缩压(SBP)平均值和舒张压(DBP)平均值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实验室HHcy资料显示:HHcy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穴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明显,并能显著降低血浆高HHcy而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耳针与体针预防胆心反射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I组采用耳针治疗,Ⅱ组采用体针治疗,Ⅲ组采用耳针与体针同时治疗,Ⅳ组不用耳针与体针。观察麻醉前(基础值)、针强刺激3min时、进腹腔时、牵拉胆囊时、关腹腔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心电图(ECG)的变化。[结果]Ⅰ组、Ⅱ组、Ⅲ组强刺激3min后明显上升与基础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腹时、牵拉胆囊时Ⅰ组与Ⅱ组下降明显,P<0.05。Ⅰ组、Ⅱ组、Ⅲ组强刺激3min时HR明显增快,P<0.05,Ⅰ组、Ⅱ组牵拉胆囊时明显减慢,Ⅲ组HR较平稳。[结论]耳针和体针并用对心血管调整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及获得性因素对降压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降压的疗效及获得性因素对降压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收集患者性别、有无家族史、病程长短、体质量指数(BMI)指数、治疗前后血压等。结果针刺对收缩压、舒张压均有疗效,且对收缩压的疗效优于舒张压;性别对于针刺降压疗效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无家族史者降压疗效优于有家族史者;病程对针刺降压疗效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BMI指数越小,针刺降压疗效越明显。结论针刺可有效控制血压,且获得性因素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病作为一种我国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其中痰湿中阻型高血压作为高血压病的一种重要的证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是由于脾虚水饮运化失常,湿聚成痰阻于中焦,阻滞气机而使气血运行不畅,脉道不利致使血压升高。采用针灸的治疗方法对于人体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抑制炎症通路的激活,这就是中医学中的健脾法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体现。所以在治疗痰湿中阻型高血压病上应从"脾"的方面采用健脾利湿化痰的治则来治疗。肠道菌群属于中医学的"脾胃"的范畴。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与肠道菌群的平衡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为当下的热门研究话题,其与高血压的相关研究也成为高血压病领域的新兴热点。肠道菌群既能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又可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免疫炎性反应直接或间接影响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而针灸对于高血压病、肠道菌群及免疫炎性反应都有一定的正向调节。因此,围绕三者展开相关谈论,针灸从"脾"治疗高血压病的科学性,通过"肠道菌群-免疫反应"来探究针灸健脾法在治疗高血压病中的应用,推测针灸健脾法治疗高血压病,是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微生态,降低免疫引发的炎症反应,进而防治高血压及靶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