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晚期腘动脉损伤保肢后足部功能重建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对19例超过12h以上的晚期腘动脉损伤保肢后继发的足下垂畸形、足趾下垂畸形,分别进行距小腿关节融合术、跟腱延长术、伸拇、伸趾长肌短缩术及足趾关节融合术。结果:19例足部伤口全部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2~5年,足下垂、足趾下垂畸形均被矫正,16例患穿鞋平地行走无跛行,3例轻微跛行,13例足部刺痛或烧灼痛1.0~1.5年后消失,足部无溃疡发生。结论:晚期腘动脉损伤保肢后行足部功能重建术可获得较满意的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损伤的诊治。方法 132例患者根据典型病史初步诊断为下肢动脉血管损伤,术中明确诊断。治疗采用加压止血同时行手术治疗:股总动脉修补8例,股总动脉大隐静脉旁路转流1例;股浅动脉修补42例,股浅动脉大隐静脉旁路转流15例,股浅动脉人工血管重建2例;腘动脉修补32例,腘动脉大隐静脉旁路转流9例,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6例,动脉结扎18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结果 82例动脉损伤修补患者术后患肢血供正常,未见间歇性跛行及其他缺血症状;25例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患者中6例术后一年出现血栓形成及下肢缺血症状,8例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患者中4例腘动脉损伤者由于下肢严重缺血症状而行二期手术截肢,2例出现移植物感染而取出血管。18例结扎分支患者随访无特殊不适。结论下肢动脉损伤应首选动脉吻合,万不得已不采用人工血管重建。妥善的术后处理是下肢血管损伤术后顺利愈合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的临床特点、鉴别诊断要点及误漏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例闭合性腘动脉损伤误漏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例患侧足背动脉均较健侧减弱,出现患肢小腿进行性剧烈疼痛7例、麻木1例,皮温较健侧降低6例、正常2例,出现袜套状感觉障碍2例。8例中漏诊3例,均为胫骨平台闭合性骨折合并闭合性腘动脉损伤;误诊为腘动脉痉挛5例;误漏诊时间1~28 h。本组均经症状、体征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确诊腘动脉损伤,且全部经手术探查证实,均行腘动脉探查、修复术。术后肢体恢复良好4例;出现小腿缺血性肌挛缩及截肢各2例。结论临床上对膝关节周围骨折、脱位患者,应警惕闭合性腘动脉损伤,进行仔细、规范查体,并双侧对比,连续动态观察肢体血运情况,及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动脉造影检查,以减少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的误漏诊。  相似文献   

4.
腘动脉损伤延迟诊断的手术及康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延迟诊断的胭动脉下段损伤的保肢治疗。方法:9例诊断时间>48h的胭动脉下段损伤.在修复胭动脉的同时行小腿坏死肌肉彻底切除并行保肢和康复治疗。结果:1例截肢。8例保肢成功。随访1.5~6年,早期小腿下段及足部的感觉障碍均明显恢复.但有足下垂畸形、踝关节挛缩及步态异常。2例后期行踝关节融合后步态改善。结论:小腿坏死肌肉彻底切除是膪动脉下段损伤延迟诊断后采取保肢治疗的重要措施;术后早期的康复锻炼和后期踝关节融合能够明显恢复和改善下肢的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经骨-髌韧带-骨(BPB)重建术后患侧及健侧膝关节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的向心性收缩及离心性收缩功能的变化,重点观测作为协同保护前交叉韧带的腘绳肌拮抗性离心性收缩在不同运动速度及不同的关节位置下的功能变化.方法用Cybex-770型等速测试系统对30例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经关节镜行BPB替代ACL重建术后的患者进行患肢及健肢的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的向心性和离心性收缩的肌肉功能进行测试.结果 显示在30°/s、60°/s、90°/s、120°/s的4组测试运动速度下患膝的股四头肌及在30°/s、60°/s、90°/s三组测试运动速度下患膝腘绳肌的向心性及离心性收缩的峰力矩都较健侧有明显下降,具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120°/s运动速度下两下肢腘绳肌的向心性及离心性收缩峰力矩已无显著性差异.患肢腘绳肌离心性收缩与股四头肌向心性收缩的峰力矩之比(H/Q的E/C)及两者的向心性收缩峰力矩之比(H/Q的C/C)在4组运动速度下均大于健侧,具极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运动速度的加大及膝关节的伸直两个比值逐步加大,H/Q的E/C比值在膝关节近伸直位时达到最高峰.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BPB替代ACL重建术后患肢的股四头肌及腘绳肌都发生了废用性萎缩,但后者比前者恢复要快,术后2年在较快速运动下两侧腘绳肌的收缩功能已无明显差异,患侧肢体适应性地加强了作为保护前交叉韧带的动力装置腘绳肌的收缩功能,尤其是离心性收缩,随着运动速度的加快及膝关节的逐渐伸直至ACL最易损伤处这种保护反应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18例多发创伤合并腘动脉损伤患者术后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重点包括一般护理、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患肢血运循环观察、预防并发症、用药护理、体位护理及功能锻炼.结果 本组中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均及时发现,予二次手术后治愈,其余16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多发创伤合并腘动脉损伤患者对术后护理要求高,积极有效的护理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背景:四肢血管损伤常伴血管缺损,常用自体血管移植修复,但存在来源有限和创伤等缺点。目的:回顾性分析29例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大血管损伤的保肢功效。设计:回顾性分析。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全军战创伤中心骨创伤科。对象:选择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全军战创伤中心骨创伤科1989-01/2000-12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患者29例。男23例,女6例。损伤部位:锁骨下动脉9例,腋动脉6例,肱动脉2例,股动脉10例,股静脉1例,动脉1例。合并休克11例,占37.9%。合并骨折、脱位8例,周围神经损伤5例,感染3例。方法:采用人造血管与修整后的血管行端端间断吻合。感染性动脉损伤3例在手术中采用旁路迂回感染区,人造血管经过非炎性区再桥接,肌瓣和肌皮瓣覆盖感染区的方法。术后2周及1年随访时采用肢体运动功能评定标准(MAS)评分方法评价肢体功能。主要观察指标:移植血管通畅率和保肢情况。结果:2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保肢功效:肢体全部保存住,其中1例由于肢体缺血时间长达12h已出现神经损害,后期出现足底溃疡。术后2周Doppler血流探测移植血管通畅率100%,1年复查时通畅率96.5%,肢体功能评定优良率为89%。结论: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是保住肢体及其功能的方法之一,其优势为术后短期评估血管通畅率及肢体功能优良率均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胫骨上端骨折后腘动脉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胫骨上端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病例51例,本院首诊入院治疗44例,肢体损伤至血液循环重建时间6小时以内者19例,6~8小时25例;外院转入7例患者患肢缺血时间均超过14小时。结果本组51例中,41例恢复良好出院;因肌肉挫伤较重,致皮肤部分坏死,经2次手术,清创、换药或植皮后出院8例(其中2例出院后因腓总神经及胫后神经严重碾挫性损伤,患肢感觉丧失、运动障碍而截肢);因患肢肌肉广泛挫伤,创面较大,血运无法恢复截肢2例。本组5例截肢患者,均为受伤后14小时以上来院就诊患者。结论确定胫骨上端骨折后,详细的临床检查是早期诊断肢体血管损伤的必要手段,及时的手术治疗是修复血管损伤,挽救肢体功能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延误型腘动脉损伤的诊治经验及教训。方法 9例延误型腘动脉损伤患者,采取切开探查,动脉吻合或自体血管移植修复治疗,骨筋膜室切开减压及坏死组织清除等措施。结果 9例中血管再通肢体成活5例,其中3例遗留严重的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1例患者发生5个足趾干性坏死,但肢体感觉运动功能良好;另1例患者遗留大面积的皮肤营养不良及轻微的肢体感觉功能障碍;4例截肢。总截肢率44.4%;病残率77.8%。结论腘动脉损伤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尽量避免延误型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晚期月国动脉损伤保肢后足部功能重建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对19例超过12h以上的晚期月国动脉损伤保肢后继发的足下垂畸形、足趾下垂畸形,分别进行距小腿关节融合术、跟腱延长术、伸拇、伸趾长肌短缩术及足趾关节融合术。结果:19例足部伤口全部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2~5年,足下垂、足趾下垂畸形均被矫正,16例患者穿鞋平地行走无跛行,3例轻微跛行,13例足部刺痛或烧灼痛1.0~1.5年后消失,足部无溃疡发生。结论:晚期月国动脉损伤保肢后行足部功能重建术可获得较满意的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胭血管陷迫综合征(popliteal vascular entrapmentsyndrome,PVES)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2004年8月-2012年6月收治的PVES14例(16条患肢)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均有间歇性跛行病史,术前均确诊。除双下肢受累1例1条患肢(Ⅲ型)拒绝行手术治疗外,余15条患肢均进行了周围组织松解和(或)胭动脉探查术,其中8条患肢因动脉闭塞或动脉瘤同时施行了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术后平均随访17个月,除1例术后死于肺栓塞,1例(1条患肢)术后胭动脉发生血栓仍有间歇性跛行外,余患者治疗效果均较满意。结论PVES早期确诊和及时正确外科治疗预后较好,并可减少青年周围血管缺血患者截肢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腘血管陷迫综合征(popliteal vascular entrapment syndrome,PVES)超声表现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PVES的临床资料.结果 PVES 6例中超声检查误诊1例,误诊率16.7%.6例均表现为患肢间歇性跛行,超声检查可见腘动脉近段向内侧不同程度移位,腘动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31例四肢主干动脉闭合性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本组共31例,男30例,女1例,年龄最大52岁,最小17岁,平均27.3岁。对该种损伤尽早施行手术探查,重建肢体血运,具体修复方法:①单纯修补缝合;②血管端端吻合;③自体血管移植;④异体血管移植。结果 2例因早期漏诊肢体血循重建时间长而截肢,1例血循重建术后感染而截肢,1例死于术后顽固性休克,余27例肢体完全成活。结论 ①闭合性四肢主干动脉损伤早期易漏诊;②诊断明确或高度怀疑有血管损伤应尽早手术探查;③显微外科技术无张力吻合是修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四肢主要动脉损伤的特点及救治。方法对1995年2月-2005年2月收治的132例四肢主要动脉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32例四肢主要动脉损伤中,以多发伤为主76例占同期收治四肢主耍动脉损伤的57.58%。其临床特点为:多发伤,伤势严重,伤情复杂,动脉损伤范围和动脉损伤严重程度与受伤方式有关。结论救治原则应及时控制出血,尽快恢复肢体血运,保存肢体。早期诊断、及时修复损伤动脉、恢复肢体血循环,是抢救肢体的关键;同时积极治疗多发伤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可降低死亡率,减少伤残率。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Popliteal artery injury can occur in up to one-third of patients with knee dislocation. Delay in the diagnosis of popliteal artery injury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amputation in this limb-threatening injury. Objectives: To remind emergency physicians to consider popliteal artery injury in any pulseless lower extremity, even in cases of spontaneous reduction of the knee dislocation before evaluation by medical personnel. Case Report: We present a case of popliteal artery injury and occult knee dislocation in which the diagnoses were delayed for hours by incorrectly attributing the absence of posterior tibial and dorsalis pedis pulses to compartment syndrome. The correct diagnosis was made after operative release of lower extremity compartment pressures, when it was noted that distal vascular flow remained absent. A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m demonstrated complete rupture of the popliteal arter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erformed later revealed total disruption of both cruciate ligaments, as well as posterolateral ligaments. Conclusion: As absence of distal pulses is a very late finding in compartment syndrome,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a result of arterial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trauma until proven otherwise.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ASO)的操作技巧及临床经验。方法对157例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患者(166条肢体)行腔内治疗,其中48条肢体单纯进行球囊扩张,113条肢体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手术结束前均行动脉造影,以了解扩张后动脉通畅情况。术后常规抗凝治疗。结果 1例腘动脉分叉以下闭塞患者和4例股浅动脉或髂动脉长段闭塞患者因导丝不能通过闭塞段而失败截肢,117条肢体足背动脉或桡动脉搏动恢复,157条肢体皮温升高。结论对肢体动脉硬化行闭塞患者,腔内介入是一种创伤小和可重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通过扩大内侧入路治疗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的效果.方法 在10例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上,仰卧位解剖观察腘动脉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确认腘动脉的扩大内侧入路及其毗邻关系.对12例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病人,通过扩大内侧入路进行治疗.结果 通过扩大内侧入路可以有效显露腘动脉全长、腘动脉分支及股动脉腘动脉延续处,并且清楚地观察腘动脉的邻近结构.12例病人均通过扩大内侧入路显露并治疗损伤的腘动脉,同时在无需变换体位的情况下完成并发的其他骨科损伤治疗.术后随访10个月,损伤肢体功能均正常.结论 扩大内侧入路是治疗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8.
21例胫腓骨骨折合并动脉损伤患者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合并动脉损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调查在605例2001年10月至2005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胫腓骨骨折患者中,伴有月国动脉、胫前和(或)胫后动脉损伤的21例患者资料。结果月国动脉损伤14例(66.7%),其中4例伴月国静脉损伤;胫前动脉4例(19.0%),其中2例伴胫前静脉损伤;胫前胫后动脉3例(14.3%),其中伴胫前、胫后静脉损伤各1例。血管吻合术11例,取栓加血管修补术5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1例,人工血管移植3例,单纯胫前动脉残端结扎止血1例。最终8例(38.1%)患者保肢成功,13例行二期截肢(趾)手术。截肢(趾)组13例患者均于骨折固定术后48h内发现患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色泽改变,与保肢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例患者行骨折固定前发现伴有骨筋膜室综合征于术中减压,另有2例术后预防性切开减压,其中3例最终保留患肢。结论对于胫腓骨骨折,特别是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需警惕伴行动脉损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合并重要动脉损伤的胫腓骨骨折,及时重建血管并处理骨筋膜室综合征,对患肢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糖尿病患Guo动脉病变作为临床诊断的又一指标。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160例糖尿病患测定。其动脉内径、管壁厚度、最高血流速度、斑块。结果 160例糖尿病患(320条动脉)双侧动脉粥样硬化132例(264条),单侧动脉粥样硬化28例(28条左15条右13条),双侧斑块形成102例(204条)单侧斑块18例(18条)。结论 当临床出现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甚至发生溃疡坏死时,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动脉病变对临床有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