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妥昔单抗引起过敏反应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例患者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引起过敏反应。例1为61岁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为行化疗入院。入院当日给予利妥昔单抗600mg,1次/d静脉滴注。2h后患者出现咽部不适,并伴有气急、畏寒、发热、寒战,T37.8℃。停用利妥昔单抗,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2h后症状缓解。再次给予利妥昔单抗静脉滴注,约半小时后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气急、大汗淋漓,BP80/52mmHg。再次停用利妥昔单抗,并给于抗过敏治疗,4h后症状好转。例2为52岁女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因病情进展行氟达拉宾+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给予利妥昔单抗600mg,1次/d静脉滴注。约半小时后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喉咙紧缩感、口唇紫绀,并伴有畏寒、寒战,双肺散在哮鸣音。停用利妥昔单抗,给予吸氧及抗过敏治疗,2h后症状缓解。次日改用环磷酰胺+氟达拉宾联合化疗,未再出现上述症状。  相似文献   

2.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是一种人-鼠嵌合性抗B淋巴细胞表面CD20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是FDA批准的首个用于治疗肿瘤的单克隆抗体[1-2]。近年来,利妥昔单抗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利妥昔单抗导致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2-4]。我院1例肝移植患儿首次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出现肠梗阻的严重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抗超适应证治疗膜性肾病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利妥昔单抗的实际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依托“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及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收集我院200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膜性肾病的患者,进一步评估利妥昔单抗的近期、远期疗效以及药物安全性,并探索可能的疗效预测指标。结果:利妥昔单抗治疗膜性肾病的总有效率为49.65%,复发率为6.38%。其中治疗3、6、12个月后的有效率分别为32.56%、39.29%、54.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妥昔单抗治疗3、6、12个月后抗PLA2R抗体滴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1),且治疗有效组较治疗无效组抗PLA2R抗体滴度均有所下降(P<0.01)。在安全性方面,利妥昔单抗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8%,主要表现为感染及全身性损害;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84%,主要表现为感染及过敏性休克。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膜性肾病具有一定疗效,且远期疗效优于近期疗效,但需关注利妥昔单抗致感染及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此外,本研究结果提示抗PLA2R...  相似文献   

4.
郭华 《中国实用医药》2013,(33):223-224
目的:探讨标准化护理干预在预防利妥昔单抗治疗中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对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采用标准化护理干预,从而达到预防利妥昔单抗使用中的不良反应的目的。结果标准化护理干预有效的防止了利妥昔单抗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结论标准化护量干预使患者满意度增加,护理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利妥昔单抗不良反应发生特点。方法应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回顾性分析2002—2012年利妥昔单抗不良反应文献。结果 954例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致317例不良反应,主要为第一次静脉输注反应,多为发热、寒颤。结论临床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用药较安全,临床应用时可在严密监护下用药,以此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主要应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利妥昔单抗的常见不良反应为急性输液反应,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罕见。本文概述了利妥昔单抗相关的罕见不良反应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漫性肺泡出血、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慢性心功能不全、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肿瘤溶解综合征、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以及不良反应可能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处理措施,旨在为临床安全应用利妥昔单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9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CD20阳性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375mg/m^2,静脉滴注,每3周1次。共4~6次。其间联用CHOP方案治疗4—6个疗程。结果9例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2例,无变化1例,总有效率88.9%。所有患者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疗效较好,毒副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 tation,APBSCT)治疗CD20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4例CD20阳性NHL病人进行了5次利妥昔单抗联合APBSCT的治疗。利妥昔单抗于使用动员药物的前2 d使用,375 mg·m~(-2)静脉注射1次,观察病人使用利妥昔单抗的不良反应、动员效果及移植后的造血重建、并发症、临床转归。结果:所有病人均对利妥昔单抗耐受良好,动员后可采得足量CD34~+细胞,植入后在8~11 d内达造血重建,粒缺期出现短暂低热,无出血表现。移植后所有病人已随访5~44 mo。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APBSCT治疗CD20阳性NHL是一种耐受良好及效果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并分析我院4种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100例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本组患者均接受化疗,采用厄洛替尼、吉非替尼(易瑞沙)、利妥昔单抗(美罗华)、西妥昔单抗(爱必妥)进行治疗,分析其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00例患者中,厄洛替尼、吉非替尼(易瑞沙)、利妥昔单抗(美罗华)、西妥昔单抗(爱必妥)处方量分别为187、119、245、312,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5%、13.3%、7.1%,12.1%,与国外报道大致相当。与传统抗肿瘤药物相比,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不良反应程度也较轻,多为I级与II级,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结论:厄洛替尼、吉非替尼(易瑞沙)、利妥昔单抗(美罗华)、西妥昔单抗(爱必妥)引发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利妥昔单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是,本研究选择的样本量较少,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物警戒》2007,4(1):56-57
2006年11月18日,FDA发布信息,警告已经使用过或正在使用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商品名:Rituxan)的患者注意一种严重的副作用。FDA近期了解到2名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红斑狼疮后出现了一种致命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性疾病—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PML)。这种副作用被报告于患者最后一次使用利妥昔单抗后12个月发生。利妥昔单抗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但未被批准用于治疗红斑狼疮。该药自1997年在美国上市,通过减少某种白细胞而影响人类的免疫系统,从而发挥药物的治疗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疗效、毒副作用。方法:(1)总结2例难治性AIHA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的情况。(2)对2例患儿选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每次375 mg/m2,每周1次,共4次),随访利妥昔单抗使用后CD20+细胞、血红蛋白等的变化情况,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AIHA的疗效;同时观察发热、皮疹、感染等毒副作用。结果:2例患儿诊断AIHA后均首先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初期都能显效,但不能长期维持,需长期依赖激素及输血。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2例患儿均能显效,其中1例治愈,1例病情反复,最终死于严重贫血。结论:尽管糖皮质激素是治疗AIHA的一线药物,但激素依赖或难治性病例较常见,因此利妥昔单抗已逐渐成为儿童难治性AIHA安全有效的二线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2.
利妥昔单抗滴注致过敏反应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邢 《安徽医药》2010,14(8):982-983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致过敏反应的预防与护理。方法选择我科2005年5月~2009年6月住院的47例淋巴瘤患者,均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其毒副作用及过敏反应,并对护理方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发生12例过敏反应,经过积极抢救处理和药物治疗,以及有效的护理和心理疏导后,患者均完成治疗康复出院。结论因利妥昔单抗所致的过敏反应属I型过敏反应,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严格操作步骤,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协助患者完成治疗,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导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其防治。方法:对我院淋巴瘤科2007年12月-2008年9月期间使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的65位患者,共计108例次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利妥昔单抗导致的ADR中,女性略大于男性,多发于40岁以上患者,曾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更易发生ADR。关注曾有肝病史的患者,常规进行肝功能监测,并适时给予核苷(酸)类似物作为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能有助于减少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结论:通过对利妥昔单抗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与分析,了解导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提示临床医师加强监测以降低利妥昔单抗所致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利妥昔单抗在中国使用越来越广泛,其不良反应受到大家的日益关注。本文报道一例利妥昔单抗致一过性视物模糊的罕见不良反应,提示利妥昔单抗存在眼部不良反应潜在风险,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 10例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检测血小板数及淋巴细胞亚群等,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完全反应(CR)30%,有效(R)40%,无效(NR)30%,中位起效时间3周。治疗后所有患者CD19(+)/CD20(+)B细胞数均明显下降。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12个月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在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显示了良好的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继发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3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继发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患者外周血B细胞及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 13例患者中12例患者治疗后血小板在治疗后12周内出现上升,治疗32周内出现上升,治疗38周后升至正常,维持缓解288周后升至正常,维持缓解2853周,患者48周时血小板计数均恢复正常。经积极治疗,13例患者外周血B细胞降至正常值,然而尚未达到清除状态;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3%,患者在治疗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继发血小板减少能够对部分B细胞进行清除,阻滞血小板减少,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护理方法与价值。方法将时间段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住院部所确诊并纳入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9例。本组19例患者均采取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方法。在用药治疗期间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本组19例患者经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整体效果进行判定,并对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观察。结果本组1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经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的有效率为94.74%(18/19)。治疗期间,共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1.05%(4/19)。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以药物过敏、静脉炎、胃肠道反应、以及骨髓抑制为主。通过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提高用药安全性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毛彦娜 《安徽医药》2019,23(11):2299-2300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婴儿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IH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儿童医院 2015年 10月至 2016年 12月收治的 5例 AIHA病儿,采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每次 375 mg/m2每周 1次,共 4次)随访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血红蛋白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5例病儿诊断AIHA后均首先选用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初期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西妥昔单抗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探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用于临床指导用药。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问我院收治的96例直肠癌患者使用西妥昔单抗单独用药,进行临床治疗,并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结果96例直肠癌患者经过西妥昔单抗治疗后病情明显得到有效的控制,治疗效果显著,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后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顺利完成治疗。结论护理人员要严格掌握西妥昔单抗的用药方法,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积极准确的处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对不良反应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使西妥昔单抗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西妥昔单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研究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3月使用西妥昔单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41例患者资料,对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采用相关性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因素进行统计。结果:西妥昔单抗的总有效为41.2%、疾病控制率为85.3%,对大肠癌治疗效果优于其他肿瘤,联用其他化疗药物的效果优于单用。肿瘤病理分型、HER-1受体表达和Kras基因突变与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相关。治疗过程中共观察到36例次药品不良反应,包括皮肤毒性(29例次)、过敏反应(4例次)和低镁血症(3例次)。结论:西妥昔单抗联用其他化疗药物治疗一线化疗方案失败的大肠癌疗效确切,建议在用药前明确肿瘤病理分型、检测HER-1受体表达和Kras基因突变以预测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应妥善处理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