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时,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5年2月因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行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且获完整随访的12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患者分为4组:A组31例,采用经典椎间孔入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B组30例,采用后外侧入路(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YESS);C组31例,采用改良椎间孔入路(improved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access,ITEA);D组30例,采用椎板间入路(interlaminar dorsal access,IDA)。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及术前下腰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双下肢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隙高度、腰椎曲度指数(lumbar curvature index,LCI)及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各组术中髓核摘除体积,术后VAS评分、ODI评分、LCI、椎间隙高度和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结果A、B、C、D组术中髓核摘除体积分别为(3.6±0.9)、(3.5±0.7)、(4.6±1.0)、(3.1±1.1)cm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期间无典型术后髓核突出复发症状,无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各组下腰痛VAS评分、双下肢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组间各评分以及改善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B组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4组间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LC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LCI以及丢失值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比较、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效果良好,其中采用ITEA手术操作范围更大,术中探查及摘除责任髓核更彻底;但需要根据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不同入路方式的选择对术中髓核摘除量的影响及术后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2011年8月—2014年12月采用腰椎侧后路微创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1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术中椎间孔镜不同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4组:A组42例采用后外侧入路(Yeung技术),B组40例采用经典椎间孔入路[经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C组43例采用改良椎间孔入路(improved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access,ITEA),D组40例采用椎板间入路。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侧别、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计算并比较4组患者髓核摘除量;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曲度指数(lumbar curvature index,LCI)和椎间隙高度等进行评估。结果 A、B、C、D组术中髓核摘除体积分别为(3.7±0.8)、(3.6±0.7)、(4.5±1.1)、(3.0±0.8)cm3,C组体积显著大于其余3组,D组体积显著小于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现脑脊液漏1例,无术后椎间隙感染、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无典型术后髓核突出复发症状。术前各组间ODI评分、下腰痛VAS评分及双下肢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上述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评分改善值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各组间比较LCI及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以及末次随访时各组间LCI变化值和椎间隙高度丢失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侧后路微创椎间孔镜术中,采用ITEA技术的手术操作范围更大,术中探查及摘除责任髓核更彻底;但需要根据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及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髓核摘除体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手术患者86例,根据手术过程中髓核摘除体积分为2组,各43例。A组平均髓核摘除体积5 cm3,B组平均髓核摘除体积3 cm3。比较2组手术优良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曲度指数(LCI)和椎间隙高度等情况的差异。结果 2组手术优良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ODI、LCI和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部患者术后1、3、5 d均VAS及术后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I指数和椎间隙高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核摘除体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手术效果无明显影响,手术原则是摘除髓核,充分缓解患者腰背部和患侧下肢疼痛等神经压迫症状,改善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孔镜组(采用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42例)和开窗组(采用后正中入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3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JOA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4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孔镜组均短(少)于开窗组(P<0.001)。术后3个月JOA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等优点,且能达到同开放手术相同的直接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侧后路微创椎间孔镜术中髓核摘除量与临床效果的关联性。方法随机分两组(A组,B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基本情况、髓核摘除体积、临床效果、腰椎曲度,椎间隙高度丢失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髓核摘除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时,ODI评分、腰痛及双下肢痛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两组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侧后路微创椎间孔镜术中,摘除退变突出的责任髓核、充分解除神经根压迫即可,不必刻意追求髓核摘除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间开窗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初次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椎间孔镜组(50例)和开窗组(50例)。椎间孔镜组在局部麻醉下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开窗组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并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手术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6个月。两组术前各项评分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腿痛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14 d腰痛VAS评分椎间孔镜组远低于开窗组(P0.05),术后3~12个月两组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2个月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优良率:椎间孔镜组为92%,开窗组为94%(P0.05)。结论两种手术均可有效治疗患者神经根压迫造成的症状,但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创伤小,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下髓核摘除术(TO-PETD)治疗青年重度脱出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HMLD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12月入住本院且手术治疗的重度脱出移位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1例,椎板开窗单纯髓核摘除术(FD) 18例。比较两组VAS腿痛和腰痛评分、ODI评分和改良MacNab评分、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 TO-PETD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药应用比例及住院时间方面小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PETD组手术时间长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36个月,平均(21.68±7.52)个月。两组手术前后VAS-下肢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术后1个月VAS-腰痛评分及术后1个月ODI评分,TO-PETD组小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改良MacNab评定临床优良率和椎间隙高度丢失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重度脱出移位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但可达到与椎板开窗单纯髓核摘除术同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97例接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8例经椎间孔侧后方入路,观察组49例经后路椎板间入路。比较2组手术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手术前后疼痛评分(VAS)。结果 2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孔侧后方和经后路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效果肯定。其中后路椎板间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疼痛缓解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4-02诊治的单节段同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18例(椎间孔镜组),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24例(椎板开窗组)。采用VAS评分和ODI指数评价2组手术疗效。结果 2组均获得随访8~12个月,平均10.7个月。2组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与椎板开窗组术后1 d、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术后1 d腿痛VAS评分低于椎板开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但手术费用较昂贵,学习曲线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05-2017-05,于本院治疗的74例LDH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观察组在3D打印辅助下完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穿刺次数等手术指标,随访12~20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穿刺次数、透视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降低,但术后7 d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优良率分别为89.19%与86.4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辅助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治疗LDH,能降低手术及透视时间,减少穿刺次数,术后短期疼痛、腰椎功能改善更佳,能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术中髓核摘除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6-10—2017-01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155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将摘除的髓核组织装入注射器,压实后测量髓核摘除量,79例(A组)术中摘除髓核组织约2 ml,76例(B组)术中摘除髓核组织约4 ml。结果 15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8(17~23)个月。A组与B组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6例(7.6%)复发,B组均未复发;A组复发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疗效按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定:A组优58例,良16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93.7%;B组优55例,良14例,可7例,优良率90.8%。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彻底摘除突出的腰椎间盘后即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摘除髓核组织并不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但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可视化环锯关节突成形辅助下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visual trephine arthroplasty assisted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VPTED)和传统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8例,女22例;年龄26~58(43.63±8.48)岁;L4,5节段47例,L5S1节段13例。其中32例采用可视化环锯辅助侧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A组),28例采用传统的逐级环锯下侧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B组)。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随访过程中手术并发症;通过椎间孔中间层面矢状位CT观察关节突成形面积比;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9~15(12.10±1.16)个月。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分别是(70.47±5.87)min、(13.66±1.34)次、(6.31±0.69)d,而B组为(90.71±7.66)min、(22.82±2.48)次、(6.54±0.92)d,A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过程中均未见明显手术并发症。A组和B组关节突成形面积比分别为(29.72±2.84)%、(29.57±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VAS、ODI、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确切,可视化环锯辅助侧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在建立通道时具有高效快捷的优势,可显著降低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导杆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6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导杆可视组(采用导杆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39例)和TESSYS组(采用经皮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技术治疗,37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疼痛VAS评分、ODI。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3个月。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导杆可视组少(短)于TESSYS组(P<0.05)。疼痛VAS评分及ODI两组术后3 d、末次随访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各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杆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减少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椎间孔成形效率和准确性,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椎间孔镜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随机将70例LDH患者分为2组,每组35例。观察组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照组实施小切口椎板切开髓核摘除术。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LDH,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与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5—2017-10诊治的68例年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观察组),38例采用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2组术后1 d、3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分。结果 6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8.6个月。观察术后2例髓核残留,2例出现一过性下肢麻木;对照组3例出现脑脊液漏,3例出现腰部疼痛并且症状反复,1例出现马尾神经损伤,对症治疗后均治愈。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d观察组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2组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改良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能迅速缓解疼痛,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和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初次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06例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经皮椎间孔入路,53例)和B组(经皮椎板间入路,5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DI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B组均显著短(少)于A组(P 0.05)。术后卧床时间B组显著长于A组(P 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 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B组高于A组(P 0.05)。结论两种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初次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总体疗效接近,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手术可缩短术后卧床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而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手术则有助于降低操作难度,减少X线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板间隙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7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8位经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经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组34例,行椎间孔镜辅助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术;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组34例,行改良PLIF技术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实验室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无严重并发症。PTED组在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天数和住院天数方面显著优于PLIF组(P0.05)。但是,PTED组的透视次数及放射暴露量显著大于PLIF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12~18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3周时PTED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PLIF组(P0.05),而术后6~12个月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6个月时,PTED组ODI显著小于PLIF组(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间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验方面,术后3 d,PTED组的CPR和CK显著低于PLIF组(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PTED组34例患者动力位X线片未见节段失稳改变,邻近节段无退变加重;PLIF组34例均达到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结论]椎间孔镜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患者中,具有创伤小、近期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的优点,但有放射暴露量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两种方法椎间孔镜与传统后路髓核摘除术比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7年2月收治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对照组70例)和椎间孔镜下减压、髓核摘除术(观察组70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进行1年随访,比较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及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2例出现复发病例,予二次手术;术后1个月、3个月JOA评分和ODI指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6个月和1年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下减压、髓核摘除术较传统开放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更佳,值得临床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青少年患者分为2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照组患者给予小切口髓核摘除术,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率高,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6诊治的6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30例(椎间孔镜组),采用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30例(椎间盘镜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12~36)个月。椎间孔镜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椎间盘镜组,但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较椎间盘镜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椎间孔镜组与椎间盘镜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和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和对腰椎后柱结构破坏小等优点,但相比之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创伤相对更小,术后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患者接受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