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534-553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脓毒症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1w后,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明显降低,FIB、PLT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以显著改善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从而有可能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低分子肝素对脓毒症患者炎症介质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80例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炎症介质和凝血功能。结果:治疗7 d后,研究组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研究组血小板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炎症介质水平,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 将62例产科DI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静脉滴注治疗,动态观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D-二聚体(DD)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住院时间、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0.01).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DIC疗效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应用于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7例DIC患者按照治疗药物不同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观察监测凝血功能、疗效、28 d病死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愈率以及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症状的疗效也相当,但其对于部分凝血活酶(APTT)延长的影响更小,治疗后研究组APTT延长的患者数明显减少,而对照组治疗后APTT延长的患者数有所增高,研究组28 d死亡率与对照组相似,但出血例数更少。结论低分子肝素疗效与普通肝素相似,但出血等不良反应更少,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栓弹力图与传统凝血指标监测指导下的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肝素抗凝效果.方法:将105例DIC评分≥3分的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血栓弹力图(TEG)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组和安慰剂组.TEG组与APTT组于入院当天给予肝素连续输注,TEG组根据R值调整肝素输注剂量,APTT组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  相似文献   

6.
感染性休克低分子肝素早期干预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楚明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4):2793-2795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能否有效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及其安全性。方法:30例感染性休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低分子肝素干预组(15例),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DIC的发生及死亡情况。结果:对照组与干预组的DIC发生例数分别为5例和0例,死亡例数分别为7例和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可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DIC的发生及死亡率,并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系统与脓毒症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315例脓毒症患者的资料,按住院28 d的预后分为生存组(194例)与死亡组(121例).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单体的差异;用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DIC评分与预后的关系,评价APACHEⅡ评分、DIC评分在脓毒症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死亡组PLT、Fib显著低于生存组,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时间(ACT)和纤维蛋白单体值显著高于生存组,且APACHEⅡ评分、DIC评分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或P<0.01).APACHEⅡ评分、DIC评分与脓毒症预后间均呈显著正相关[DIC评分:χ2=17.741,P<0.001,优势比(OR)=1.413,95%可信区间(CI)为1.203~1.659;APACHEⅡ评分:χ2=36.456,P<0.001,OR=1.109,95%CI为1.072~1.147].APACHEⅡ评分曲线下面积(0.706)高于DIC评分曲线下面积(0.611).结论 APACHEⅡ评分、DIC评分均可作为脓毒症预后的预测指标,但DIC评分对脓毒症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价值低于APACHEⅡ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儿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及干预后血凝指标变化。方法:本实验分3组即健康对照组;AL组;AL并发DIC组,均于清晨抽取空腹血检测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水平(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抗凝血酶-Ⅲ(AT-Ⅲ)。对AL并发DIC组患儿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采用SPSS10.0软件将各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L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延长,FBG降低,DD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并发DIC组与AL组比较,DD明显升高,AT-Ⅲ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AL组相比,AL并发DIC组DD、AT-Ⅲ阳性率明显升高,且在DIC发病的不同临床阶段均保持在较高水平(80%以上),DD检测阳性率在血栓形成期高达100%。经肝素抗凝治疗后,AT-Ⅲ及FBG明显升高,D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并发DIC患儿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AT-Ⅲ及DD可作为DIC早期诊断的指标,低分子肝素应用有助于改善DIC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初次接受治疗的4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组(A组)20例,常规治疗组20例,比较两组的DIC发生率和完全缓解率。结果:低分子肝素治疗组DIC的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而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减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DIC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0):4724-4725
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脓毒症DIC的新生儿患者,均为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均采用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对照组予普通肝素治疗,观察组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DIC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肝素使用时间、出血停止时间、DIC指标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出血加重病例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DIC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对改善DIC指标有显著的效果。低分子肝素在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合并DIC病理过程和恢复正常凝血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5):3415-341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产科接受治疗的DIC患者122例,61例患者采用普通肝素(对照组)治疗,61例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观察组)静脉滴注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凝血酶原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D一二聚体、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为80.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APTT、PT、DD、PLT、FIB均值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APTT、PT、DD均值均降低,降低幅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LT、FIB均值均升高,升高幅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DIC疗效显著,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价血液透析患者低分子肝素剂量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患者200例,根据低分子肝素应用总量不同分为对照组(高剂量组,总量≥80U/kg体重)和研究组(低剂量组,总量<80U/kg体重),分别在透析前、透析3h及透析完成24h时段对两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血栓弹力图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抗凝效果,对比两组静脉压、跨膜压等指标变化情况,通过监测患者血浆尿素浓度对透析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透析前APTT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栓弹力图检测中R值、MA值、K值、CI值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透析3h后,两组患者APTT明显延长且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R值、MA值、K值、CI值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透析完成24h后,两组APTT明显延长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APTT小于对照组;透析患者低分子量肝素剂量与患者体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时即可达到充分抗凝效果;研究组较对照组出血倾向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静脉压、跨膜压、透析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指标更能反映透析患者凝血实时功能,低分子肝素小剂量应用即可达到充分抗凝且不影响透析效果,透析患者使用小剂量低分子量肝素出血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血栓弹力图(TEG)对儿童严重软组织感染后脓毒症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严重软组织感染后脓毒症患儿31例,根据是否并发DIC分为DIC1组18例、非DIC组13例;选择同期正常儿童12例为对照组。3组均检测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TEG并进行比较。另选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严重软组织感染后脓毒症并发DIC患儿16例为DIC2组,该组只检测PLT、PT、APTT。比较DIC1组和DIC2组的凝血指标、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结果 DIC1组PT、APTT水平高于非DIC组及对照组,PLT水平低于非DIC组及对照组(P0.01)。非DIC组PT、APTT水平高于对照组,P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DIC1组凝血反应时间(R时间)、凝血形成时间(K时间)高于非DIC组及对照组,凝固角(α角)、最大振幅(MA值)、综合凝血指数(CI值)低于非DIC组及对照组(P0.01)。非DIC组R时间、K时间低于对照组,α角、MA值及CI值高于对照组(P0.01)。DIC1组和DIC2组PLT、PT、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C1组住院时间短于DIC2组,病死率低于DIC2组(P0.01,P0.05)。结论 TEG对儿童严重软组织感染后脓毒症并发DIC的诊断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评价患儿血栓形成及出血风险,指导临床治疗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在脓毒症相关性DIC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脓毒症相关性DIC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血浆置换组(TPE)16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予抗休克、抗感染、CRRT清除炎症因子、补充凝血因子、升血小板等常规治疗。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血浆置换治疗为TPE组。结果:TPE后48h、72h、后7d,TPE组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后24h、48h、72h,TPE组PT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后6h、72h、7d,TPE组APTT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后6h、24h、48h、72h、7d,TPE组FIB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后6h、24h、48h、72h、7d,TPE组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后24h、48h、72h、7d,TPE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组ICU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组28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TPE能改善脓毒症相关性DIC患者的凝血功能、升高血小板计数、降低APACHEⅡ评分,并减少ICU住院时间及28d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患有脓毒症合并DIC的新生儿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研究其疗效。方法:按照入院单双数将74例于2013年4月~2016年6月入诊我院儿科的脓毒症合并DIC的新生儿分为A、B组各37例,其中A组使用普通肝素进行治疗,B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以及DIC指标变化情况。结果:B组总有效率为94.59%,高于A组的78.38%,P0.05。B组患儿肝素使用时间、出血停止时间以及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A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DIC指标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B组患儿APTT、PT、D-D、FDP、Fbg以及PLT水平均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脓毒症并DIC患儿使用低分子肝素疗效更佳,且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肝素使用时间更短,DIC指标恢复情况较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联合低分子肝素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炎症因子的清除及肾脏保护作用。方法60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分为观察组(n=28)与对照组(n=32),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CBP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和APACHEⅡ评分、28 d死亡率。结果治疗7 d后,2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明显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cr、BUN上升缓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BP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脓毒症可通过改善机体内环境、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来发挥保护肾功能及改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59例脓毒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分子肝素组(LMWH)和对照组,LMWH组给予LMWH 4 000IU皮下注射,每日2次,疗程7d,其他治疗同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以及APACHEⅡ评分的变化,比较2组的28d生存率。结果:2组治疗前PT、APTT、PLT、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第7天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T、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7天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28d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1,P=0.019)。结论:LMWH治疗脓毒症可以改善凝血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脓毒症及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血清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水平,并判断其对脓毒症患者发展成为DIC的预测诊断价值.方法 取60名患者,其中严重脓毒症患者28例(SS组),脓毒症合并DIC患者12例(SSD组),同期门诊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收集临床及实验室参数,计算APACHEⅡ评分和DIC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血清TIMP-1和TIMP-2的水平.结果 SS组患者血清TIMP-1水平(723.74±96.27)较对照组(574.24±79.99)明显升高(P<0.05),TIMP-2水平(68.08±14.87)较对照组(89.99±18.45)明显降低(P<0.05).SSD组患者血清TIMP-1水平(907.56±200.20)则较SS组升高明显(P<0.05),而TIMP-2水平(44.84±22.13)也较SS组降低更明显(P<0.05).相关分析显示TIMP-1主要与纤维蛋白原(FIB)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D-二聚体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IMP-2则与血小板计数(PLT)、降钙素原(PCT)、DIC评分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图显示TIMP-1/TIMP-2的AUC=0.896,95%CI:0.843~0.950 (P<0.05),较TIMP-1或TIMP-2的AUC更高.结论 脓毒症合并DIC患者的血清TIMP-1水平明显升高,主要影响纤溶系统;TIMP-2水平明显下降,主要影响血小板功能;TIMP-1/TIMP-2对脓毒症合并DIC的发生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0):1894-1896
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分别予以无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以及枸橼酸(RCA)局部抗凝三种不同方式治疗后,将疗效及滤器使用寿命进行对比分析。将我院自2013年6月~2016年6月间因严重脓毒血症合并血小板减少应用CRRT治疗的90例ICU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其中研究1组予以枸橼酸(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RCA)、研究2组予以无肝素、研究3组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对比分析患者出血发生率、凝血功能、滤器使用寿命以及28d病死率。研究1、2组患者凝血功能数据显著优于研究3组(P0.05),研究1组与研究3组比较,凝血功能的对比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研究1组患者在治疗中使用RCA后出血发生率和患者血小板消耗显著低于另外2组(P0.05);研究1组、研究3组比研究2组滤器使用寿命更长(P0.05)。研究1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另外2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8d后3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RRT中予以RCA局部抗凝,病患出血量发生率降低,血小板消耗降低,滤器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可保障CRRT安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加入尿激酶(UK)的改良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方法,评估其参数LY30反映脓毒症纤溶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TEG高岭土试剂中加入UK,提高TEG检测标本纤溶状态的敏感度。收集脓毒症患者和健康人样本,检测UK-TEG LY30、D-二聚体(DD)、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体(PIC)等指标。根据国际指南评分,将脓毒症患者分为非脓毒症诱导凝血病(非SIC)组、SIC组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组,并随访28 d死亡率。结果 脓毒症组UK-TEG LY30低于健康人对照组,DD和PIC高于健康人对照组。DIC组LY30低于SIC组和非SIC组,DD高于SIC组。仅LY30=0%与28 d死亡独立相关。结论 改良UK-TEG可有效评估脓毒症纤溶状态,LY30反映的低纤溶与死亡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