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发生症状性PDA的早产儿22例,出生体质量(1426.59±355.74)g,胎龄(29.95±2.53)周。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滴剂治疗,布洛芬10 mg/kg,共3次,间隔24 h。用药期间监测心率、血压、氧饱和度、血糖、尿量、胆红素、电解质。治疗结束后复查肾功能、血常规、超声心动图、头颅B超。结果经治疗14例(63.63%)PDA关闭,疗效与出生体质量有关,出生体质量≥1500 g疗效好于出生体质量<1500 g(P<0.05)。3例(13.64%)在PDA关闭后发生再开放。13例(59.10%)患儿用药后出现一过性少尿[尿量<1 mL/(kg.h)],均发生于第1次给药后;治疗前肌酐和尿素水平与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0例(45.56%)发生喂养不耐受,经减少喂养量或暂停喂养后均好转。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PDA有一定疗效,且安全,使用方便,但尚需进行早产儿药代动力学研究及临床对照研究以明确其疗效,制定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发生率、影响因素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提供监测及干预治疗的建议。方法  86例胎龄 2 8~ 3 6周、无呼吸机治疗 (未用或已停用 )的早产儿 ,出生 2~ 5d行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对诊断为PDA的早产儿动态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 生后 3~ 4d超声心动图诊断PDA 2 2例 ,胎龄 (3 3 .1± 2 .0 )周。生后 8.5d 2 0例复查 ,16例动脉导管自行关闭 ;4例PDA早产儿经治疗 ,动脉导管关闭 2例 (1例吲哚美辛 ;1例动脉导管再开放 )。最终遗留PDA 3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出生体质量越低 ,PDA发生机率越高 (χ2 =2 .890 7 P =0 .0 891) ;生后窒息及严重疾病增加PDA发生的危险性 (χ2 =4.3 72 9 P =0 .0 3 65 ;χ2 =11.65 90 P =0 .0 0 0 6)。PDA存在使早产儿左心房 /主动脉根内径比值增高 (1.0 8± 0 .18vs 1.0 0± 0 .0 7 P =0 .0 48) ,心功能良好。结论 平均胎龄 3 3周、平均日龄 3d、一般状况较好的早产儿超声心动图诊断PDA机率 2 5 .6% ,85 %早产儿PDA可自行关闭。低出生体质量、出生窒息、严重疾病及症状性PDA发生或持续均是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对治疗效果影响。方法选取发生症状性PDA早产儿42例,予口服或鼻饲布洛芬混悬滴剂,共3次,首剂10mg/kg,于24、48h后各予5mg/kg。观察内容包括每一疗程布洛芬治疗的效果和总布洛芬治疗的最终效果。记录相关因素包括性别、体质量、日龄、婴儿的宫内发育状况、治疗前动脉导管内径、首剂布洛芬应用时的日龄(h)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本组早产儿经布洛芬1个疗程治疗,PDA的关闭率为78.5%。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最终关闭PDA的总有效率为85.7%。患儿出生体质量和首次布洛芬应用时间对PDA的关闭效果有显著影响(P〈0.05)。而孕周、婴儿性别、应用布洛芬前PDA内径和胎儿的宫内发育状况,对布洛芬的使用效果无影响(P〉0.05)。结论布洛芬对关闭早产儿PDA有良好效果,且较安全,其效果随着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增加而增强,首剂布洛芬应用时间越早,其PDA关闭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hsPDA)早产儿布洛芬治疗失败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湖北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18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胎龄<34周hsPDA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布洛芬组(95例)和布洛芬+手术组(44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sPDA早产儿布洛芬治疗失败的高危因素。结果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导管直径增大、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值≥0.80、总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是hsPDA早产儿布洛芬治疗失败的高危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动脉导管直径>2.85 mm,大脑中动脉RI值≥0.80,总有创机械通气时间>16 d对hsPDA早产儿布洛芬治疗失败具有预测价值(P<0.05);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843,灵敏度为86.5%,特异度75.0%(P<0....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早产儿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eated humidified high-flow nasal cannula,HHHFNC)初始呼吸支持失败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生后使用HHHFNC初始呼吸支持的早产儿病例资料,根据治疗后72 h内是否需升级为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分为呼吸支持失败组和成功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HHFNC呼吸支持失败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166例早产儿,HHHFNC呼吸支持失败48例(28.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呼吸支持失败组胎龄、出生体重均低于成功组(n=118),吸入氧浓度>35%、流量>6 L/min、发生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诊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例均高于成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2周、PDA >1.5 mm且左心房∶主动脉内径>1.4、吸入氧浓度>35%、流量>6 L/min、RDS是HHHFNC初始呼吸支持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当早产儿胎龄<32周,或有RDS时,早产儿HHHFNC初始呼吸支持失败的风险高;在HHHFNC初始呼吸支持治疗中,当氧浓度>35%和/或流量>6 L/min,或出现PDA时,呼吸支持失败的风险增大,应积极考虑升级呼吸支持方式。 引用格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布洛芬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早产儿PDA 43例,根据有无并其他心脏畸形,分为单纯PDA组及复合型PDA组,单纯PDA组根据出生体质量分为≥1500 g及<1500 g组。均予以布洛芬口服治疗,观察布洛芬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结果单纯组PDA关闭率为80.78%,复合组关闭率为47.06%,两组有显著差异(χ2=5.981 P<0.01);体质量≥1500 g组关闭率为80.0%,<1500 g组关闭率为81.81%,两组无显著差异(χ2=0.38 P>0.05)。43例仅1例出现胃潴留,未观察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布洛芬口服治疗早产儿单纯PDA疗效好,对复合型PDA也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PDA)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9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脏超声检查及治疗转归情况分为无PDA组,PDA自然关闭组、药物关闭组、手术关闭组,分析其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征。结果 PDA自然关闭率58.7%。自然关闭组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比例均大于药物和手术关闭组,药物及手术关闭组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及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比例高于自然关闭组(P0.05)。不同时间段自然关闭组的动脉导管直径均明显小于药物和手术关闭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出生胎龄、PS应用及48 h动脉导管直径与PDA转归显著相关。自然关闭组PDA分流类型均以关闭型为主,而药物及手术关闭组在48 h以肺高压型及进展型为主,在4 d、7 d时均以进展型为主。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DA自然关闭率较高,出生胎龄越小以及应用PS的患儿自然关闭率越低;动脉导管直径越大且分流类型为进展型或脉冲型的PDA不易自然关闭。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发生的有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8年1~1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751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33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48例诊断PDA为病例组,85例非PDA为对照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母亲产前用激素、胎儿宫内窘迫、吸氧、出生窒息、呼吸衰竭、肺透明膜病、败血症、液体摄入、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机与早产儿PDA的发生有关联,其OR值分别为2.636、2.755、0.311、12、0.431、3.692、3.038、7.085、2.282、2.581、1.026、0.47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小胎龄、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败血症是主要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是2.517、2.957、13.770、3.493,而母亲产前用激素、吸氧是主要保护因素,其OR值是0.208和0.127.结论 早产儿发生PDA与围生期多种因素有关,有针对性开展围生期保健是降低早产儿PDA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发生的有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8年1~1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751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33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48例诊断PDA为病例组,85例非PDA为对照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母亲产前用激素、胎儿宫内窘迫、吸氧、出生窒息、呼吸衰竭、肺透明膜病、败血症、液体摄入、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机与早产儿PDA的发生有关联,其OR值分别为2.636、2.755、0.311、12、0.431、3.692、3.038、7.085、2.282、2.581、1.026、0.47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小胎龄、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败血症是主要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是2.517、2.957、13.770、3.493,而母亲产前用激素、吸氧是主要保护因素,其OR值是0.208和0.127。结论早产儿发生PDA与围生期多种因素有关,有针对性开展围生期保健是降低早产儿PDA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动脉导管未闭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常足月儿生后24~48h动脉导管已呈功能性关闭,而早产儿的动脉导管常不能关闭,或功能性关闭后又重新开放。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3天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率约为40%。PDA的临床结果取决于左向右分流的程度,可加重呼吸窘迫、促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肾脏低灌注及脑缺血、继发肠缺血。70%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需要药物或手术关闭动脉导管。  相似文献   

11.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约60%伴有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此症估计有1/3病例需要在出生后早期关闭导管。但是对于动脉导管闭合采取内科抑或外科治疗尚有争论。近年来,应用前列腺素抑制剂关闭早产儿PDA引起儿科界广泛兴趣。据报告导管闭合率可达80~90%。但是随  相似文献   

12.
1959年Burnard首先注意到动脉导管未闭(PDA)与早产儿的关系,报导早产儿较足月儿更常听到PDA杂音。以后Powell等指出导管常能自然关闭。1971年Girling等报告少于36周孕龄出生的婴儿中19%患本病,有呼吸窘迫综合症者(RDS)发病率更高,38例中仅1例病儿内科治疗失败。次年作者报告加利  相似文献   

13.
正常足月儿生后24~48 h动脉导管已呈功能性关闭,而早产儿的动脉导管常不能关闭,或功能性关闭后又重新开放.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3天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率约为40%[1].PDA的临床结果取决于左向右分流的程度,可加重呼吸窘迫、促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肾脏低灌注及脑缺血、继发肠缺血.70%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需要药物或手术关闭动脉导管[2].手术结扎动脉导管有血压波动、感染、乳糜胸、喉神经麻痹,甚至死亡的危险.故在大多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药物治疗PDA是首选.  相似文献   

14.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临床特征和高危因素,为BP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选择入住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圣路易斯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胎龄≤34周、住院时间≥28 d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337例患儿符合纳入标准,其中146例发生BPD(43.3%),为BPD组,85例出院后需继续家庭氧疗;191例未发生BPD,为对照组.BPD组的胎龄、出生体质量及1分钟Apga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而机械通气时间、需中心静脉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各种其他并发症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动脉导管未闭、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出生体质量和1分钟Apgar评分为保护因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动脉导管未闲、早产儿视网膜病为危险因素.结论 BPD可能是导致早产儿住院时间延长及后期死亡的原因之一;预防出生时窒息、尽可能控制动脉导管未闭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可能会降低BP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陈丹  毛健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10):1032-1038
目的 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效果,总结手术治疗PDA 的经验。方法 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诊断为PDA 并行手术治疗的早产儿19 例为手术组,同期未行手术治疗的19 例PDA 早产儿为非手术组。分析两组在病史因素、临床因素、病死率及主要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从术前准备及手术结果方面分析手术治疗的特点及临床效果。结果 非手术组早产儿胎龄及出生体重均大于手术组(PP1.3 及导管直径的平方/出生体重(d2/BW)比值>9 mm2/kg 的发生率均高于非手术组(PPP>0.05)。结论 对有临床症状且内科保守治疗或药物治疗无好转的早产儿PDA,外科结扎术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极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在2006年8月至2009年2月期间,住院28 d以上VLBWI 122例临床资料,以BPD发生与否分组,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BPD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5例发生BPD,发生率20.5%,在胎龄<28周的超未成熟儿中BPD发生率70%.BPD主要发生在胎龄<30周、出生体质量<1250 g的早产儿.通过16个单因素分析发现,胎龄、出生体质量、窒息、机械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时间、呼吸衰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症肺炎、医院感染等11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吸氧时间分别为(41.8±15.2)d和(5.0±9.8)d.通过对胎龄、出生体质量、窒息、机械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时间、呼吸衰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医院感染等10个发病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龄(OR 0.875,95%CI 0.790~0.968,P=0.001)和重症肺炎(OR 155.302,95%CI 8.944~2696.473,P=0.01)是BPD的最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胎龄小和重症肺炎是BP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治疗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与动脉导管已经闭合的早产儿相比,有PDA的早产儿更易发生严重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等并发症,而且死亡的机率更高。1972年Kitterman首次应用外科治疗方法闭合动脉导管;1976年Heymann首次应用消炎痛治疗早产儿PDA。他们试图通过这些治疗手段来改善PDA患儿的预后。其后,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早产儿PDA治疗方面的研究,他们都记录了用环氧合酶抑制剂(消炎痛、布洛芬、甲芬那酸等)或外科治疗方法进行早产儿PDA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学者对这些治疗手段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比较和系统评价。现拟就关于早产儿有显著左向右分流的PDA使用不同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在出生胎龄<28周的超早产儿(extremely preterm infant,EPI)中.血流动力学异常的PDA如持续存在,不仅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还是早产儿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关于早产儿PDA的管理一直是新生儿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出生体质量≤1500g的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发生率和临床高危因素,探讨预防小早产儿视网膜病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1日—2008年7月31日期间,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107例出生体质量≤1500g早产儿ROP筛查的结果,以发病组为观察组,非ROP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产儿ROP的发生率为33.64%,Ⅰ期11例,Ⅱ期13例,Ⅲ期12例,检出时间为(245.36±12.85)d。妊娠并发症胎盘早剥和严重的早产儿并发症,增加了ROP的发病率;ROP的发生率与胎龄及出生体质量成反比,双胎及多胎妊娠不影响ROP的发生;对ROP的病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胎龄、出生体质量、抗生素使用时间、吸氧时间、血氧分压、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机械通气、呼吸暂停与ROP有关(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呼吸暂停、血氧分压和出生体质量是高危因素(P均<0.05)。结论呼吸暂停、血氧分压和出生体质量是ROP的高危因素,避免血氧波动有助于降低RO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新生儿监护病房住院的早产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出生48h后进行超声检查诊断PDA的患儿为病例组,按2.5∶1的比例从动脉导管关闭的早产儿中随机抽取对照组。将两组早产儿的产科合并症、宫内情况、早产儿相关疾病、生后干预及相关检验指标进行对照研究。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组96例,对照组25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母亲产前用药情况、早产儿相关疾病及生后干预与PDA相关。趋势卡方检验等级效应分析显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PDA发生率越高,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感染和暂时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是PDA的独立危险因素,胎龄为独立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2.183、2.935和0.806),P均<0.05。结论本研究中,早产儿PDA与小胎龄、低出生体重、合并感染及暂时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