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被动(CPM)运动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接受CPM运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统计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变化。结果治疗4、6周时观察组FMA评分较对照组高(均P<0.05);治疗4、6周时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CPM运动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行神经肌肉电刺激、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比较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上肢能力改善情况,评估疾病治疗效果,同时对两组上肢动作恢复情况进行评测。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肢运动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上肢动作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肢功能恢复率为95.3%明显高于对照组8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神经肌肉电刺激、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患者上肢运动、动作能力明显改善,生活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2月间收治于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人民医院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12周后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结果:干预前两组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观察组运动功能(62.72±5.77)分、生活能力(68.99±5.89)分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14.72±4.09)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联合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减轻神经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9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分为试验组与常规组,各40例。常规组给予基础康复治疗与护理,试验组给予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8周后,试验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具有理想效果,可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平衡功能恢复,还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的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7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随机数字法,把7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与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6.50±1.27)分,对照组吞咽功能评分(4.49±1.14)分,观察组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率85.7%,对照组显效率48.6%,观察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未有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结论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应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效果理想,利于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可见,脑卒中患者应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以使临床疗效事半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联合健侧肢体运动诱导患侧肢体运动治疗卒中后偏瘫(HAS)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26例HA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健侧肢体运动诱导患侧肢体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血流速度(Vs)、阻力指数(RI)、平均血流速度(Vm)]水平、肢体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步行功能[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和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肢、下肢和总分等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s、V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RI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BS、FAC、S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联合健侧肢体运动诱导患侧肢体运动应用于HAS患者,可提高FMA、BBS、FAC、SIS评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健侧肢体运动诱导患侧肢体运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体感模拟训练(SST)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12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FES联合SST)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训练8周后评估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偏瘫肢体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神经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并比较两组表面肌电图检测结果。 结果训练8周后,两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偏瘫Brunnstrom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高于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0.05)。训练8周后,两组肱二头肌RMS值、肱三头肌RMS值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FES联合SST在提升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及神经认知功能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颅超声、激光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与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12月来本院治疗的82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经颅超声、激光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Barthel评分等级,TG、心率、血压变化以及洼田饮水分级、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1%,对照组为72.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G、血压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洼田饮水分级、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以及Barthel评分等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采取经颅超声、激光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2月正定县正定杨建斌中医综合诊所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恢复患者的神经和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吕金龙 《浙江医学》2016,38(23):1913-1914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早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早期合并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神经肌肉电刺激,对照组仅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应用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2例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视野,随机划分成两组,观察组实施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康复功能训练,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BI、NHISS评分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差异明显.观察组生理功能、社交功能、情感功能及总体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激光、超声、神经肌肉电刺激的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脑卒中患者,能全面改善肢体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是值得推广的康复诊疗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指导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102例患者被分为药物康复指导+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观察组52例),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5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肢体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按Barthel指数评分(MBI)评定,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FMA、MBI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指导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黎雄武 《吉林医学》2013,34(13):2608-2609
目的:探讨早期电刺激预防脑卒中后神经肌肉痉挛的效果。方法:将11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于病情稳定48 h后进行早期电刺激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治疗组的肌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电刺激疗法作为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一种护理手段,能够帮助患者实现早期被动运动,预防和减轻肌肉的痉挛,为恢复肢体功能提供了及时且有效的作用,使患者增强了治疗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罗红梅 《吉林医学》2010,31(31):5652-5653
目的:观察康复组和对照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8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而康复组同时实施手法康复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和电刺激疗法。结果:康复组治疗3个月后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定、运动功能评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1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6例。对照组给予功能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训炼后,观察组FMA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功能康复锻炼基础上,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改善肢体运动和神经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的效果优于单纯功能康复锻炼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功能电刺激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6例为对象。根据患者参与意愿,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镜像组和联合组,各组患者人数依次为38、38、39和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电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功能电刺激治疗;镜像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治疗;联合组采取常规疗法、功能电刺激治疗和镜像疗法结合的方式治疗。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比较治疗结果。结果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电刺激组和镜像组患者评分高于对照组;联合组评分高于对照组、电刺激组和镜像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电刺激组和镜像组患者评分高于对照组,联合组评分高于对照组、电刺激组和镜像组。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功能电刺激结合镜像疗法有效提高了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4,(10):1315-1317
目的:观察正中神经电刺激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持续正中神经电刺激4周后,通过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分平均降低10.1分,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降低6.5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促进患者患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反应能力,减少致残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生活能力、神经功能以及运动能力等。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8.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和Fugl-Meyer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ugl-Meyer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状态,加强患者四肢运动能力,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接收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作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同时实施强制性运动疗法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患肢肌力与痉挛程度、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神经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BNF)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且观察组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DS)评分(10.98±2.42)分,比对照组(15.45±2.41)分低(P<0.05);观察组患肢肌力评分(4.28±0.48)分,患肢痉挛程度评分(2.62±0.42)分,分别比对照组(3.37±0.45)分、(2.94±0.54)分优(P<0.05);观察组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6.68±5.22)分,比对照组(77.95±5.21)分高(P<0.05)。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均出现肢体痉挛症状,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拮抗肌常规腧穴电针治疗,观察组给予拮抗肌运动点电针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的FMA评分、Barthel评分、上肢、下肢MAS评分与治疗效果。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FMA评分、Barthel评分均显著提高,但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明显偏高(均P0.05)。不同的治疗后两组上肢、下肢MAS评分均显著下降,但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明显偏低(P0.05)。经临床治疗效果判定,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实施拮抗肌运动点电针刺激治疗疗效显著,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