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和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科住院的接受达比加群酯或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09例,根据使用抗凝药物不同,分为达比加群酯组65例和华法林组44例,监测凝血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存在危险因素多、伴随疾病多、需要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比例高的特点。达比加群酯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3.06%,华法林组6.8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抗栓效果相当,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2.
<正>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 etexilate)是一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2010年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和全身性栓塞,2013年在中国上市~([1])。达比加群酯是前体药物,口服后经酯酶水解释放出活性成分达比加群而发挥抗凝作用。虽然达比加群酯属于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具有靶点单一、安全性好,无需特殊用药监测等优势,有望取代华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在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比较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接受的8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临床用药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43例: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与B组(43例: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9.3%VS 32.6%),P<0.0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4.
摘要:通过对1例肾功能不全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达比加群酯给药方案的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临床使用指南和治疗进展,总结、分析影响达比加群酯抗凝效果的相关因素,并根据实验室监测评估个体化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周明皓 《中国处方药》2022,(12):121-123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达比加群酯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血栓栓塞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随机化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60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观察组30例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及肝肾功能。结果 观察组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NR、PT、TT、APTT、ALT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PLT及Scr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可有效预防老年非瓣膜性房颤血栓栓塞,改善凝血指标、肝功能,降低出血风险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但对于血小板计数和肾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使用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凝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56/60),高于对照组的73.33%(44/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3%(14/60),低于对照组的51.67%(31/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可取得显著的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张庆  张华杰  杨杰 《药品评价》2021,(3):175-177
目的:研究达比加群酯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行PCI术,并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采用华法...  相似文献   

8.
新适应症     
《广东药学》2010,(11):I0004-I0004
FDA专家推荐达比加群酯用于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 FDA心血管及肾脏药物专家咨询委员会日前推荐达比加群酯应用于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适应症。房颤患者出现血栓的风险增高,后者可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之多,全球每年有多达300万人罹患房颤相关卒中。华法林是目前降低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标准治疗用药,但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接受华法林治疗过程中需频繁接受凝血指标监测和药物剂量调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846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2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华法林进行临床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达比加群酯进行临床抗凝治疗。结果达比加群酯抗凝效果明显优于传统临床使用的华法林,且能有效降低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栓塞或血栓发生的概率(P<0.05),提高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达比加群酯治疗可能会导致更多患者出现出血的症状,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能有效改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考虑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达比加群酯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8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计量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同时观察患者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卒中、肢体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等)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出血发生率(包括颅内出血和胃肠道出血)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间未见显著性差异;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对照组患者INR指标均较观察组显著升高;两组患者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12.22%比10.00%,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不良发应发生率显著降低(2.22%比10.00%,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安全、有效,还能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赵琴虹  屈昱晨  杨叶舟  沈珠  陶宏  朱珠 《中国药房》2023,(14):1734-1738
目的 分析影响非瓣膜性房颤老年患者达比加群暴露的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我院就诊并确诊为非瓣膜性房颤的75例患者资料,每位患者采集1~2个稳态血药浓度样本。采用NONMEM 7.2.0软件建立患者的达比加群群体药动学模型,考察不同协变量对达比加群表观清除率的影响,并通过拟合优度及Bootstrap法对最终模型进行验证;采用NONMEM7.2.0软件分析不同疾病状态下普通老年患者及高龄老年患者服用达比加群酯后的药物暴露。结果 共采集到122个达比加群的血药浓度样本。高龄、肌酐清除率及慢性心力衰竭史是影响老年患者达比加群清除率的显著协变量。高龄老年患者暴露相比于普通老年患者增加约50%,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相比于未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暴露增加近30%,中、重度肾功能损伤患者相比于轻度肾功能损伤患者暴露分别增加约30%、80%。结论 高龄、肾功能损伤、慢性心力衰竭史是引起达比加群体内暴露增加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杨臻峥编译 《药学进展》2011,(2):I0002-I0002,F0003
Pradaxa可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预防血栓和脑卒中 [关键词]Pradaxa;达比加群酯;凝血酶抑制剂;系统性栓塞;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R973.2 勃林格殷格翰公司(Boehfinger Ingelheim)开发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Pradaxa(达比加群酯)获FDA批准用于预防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F)患者的血栓和脑卒中。斯坦福·伯恩斯坦(Sanford Bernstein)公司分析师预测本品至2020年的销售额可达4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方法通过选取于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展开研究。按照患者在我院行不同临床治疗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华法林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则行达比加群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脑栓塞、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临床用药安全性。结果通过予以两组患者不同药物治疗,对照组的TIA、脑出血、脑栓塞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较实验组明显较高(P <0.05);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后RT、INR、APTT以及TT均存在不同程度明显升高,但是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 <0.05)。结论通过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行达比加群酯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并且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在治疗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较高的用药安全性,并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口服抗凝药物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降低血栓栓塞和卒中风险的有效治疗方法。既往临床长期应用的口服抗凝药为维生素K拮抗剂及肝素,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剂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和X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及艾多沙班,均可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预防。艾多沙班作为新型口服抗凝剂,为房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用药选择。本研究对艾多沙班在房颤患者抗凝预防和临床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探讨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分析,依据其治疗方式分组,其中40例接受华法林治疗(对照组),另40例接受达比加群酯治疗(研究组),观察比较治疗状况。结果研究组出血率为2.50%、卒中率为2.50%、血栓栓塞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20.00%、17.50%、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凝血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PLT、FIB、PT、抗凝血酶Ⅲ高于对照组,IN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分析后得知,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其疗效与华法林一致,但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对血管内皮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102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按分层随机法分组,各51例.对照组以华法林治疗,治疗组采用达比加群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管内皮功能和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用达比加群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是一个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旨在探索达比加群相关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应用某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收集于2014年11月-2016年7月期间517例接受达比加群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血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合并疾病以及治疗药物等。结果: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住院期间共有49例(9.5%)发生了出血,468例(90.5%)未发生出血。2组患者在性别、体质量、用药前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凝血指标以及合并高血脂症、肝功能不全和心功能不全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然而,出血事件往往倾向发生于老年以及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肾功能不全是导致达比加群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肌酐>115μmol·L-1、估测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m^2)会显著增加房颤患者服用达比加群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的风险。此外,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增加房颤患者服用达比加群的出血风险,当联合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时出血风险显著升高(OR=4.16,95%CI 2.07~8.37)。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达比加群发生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有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肌酐>115μmol·L-1,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m^2)以及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寻找新的抗凝参数以监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用达比加群酯后的出血风险。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以2018年11月—2019年10月接受达比加群酯110 mgbid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长期使用组和初次使用组,出血组和未出血组间的临床统计学数据,筛选最佳监测指标。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并寻找最佳临界值以预测出血事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487例患者,在长期使用组中,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14.1%(35/249)。所有患者均进行了6项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比,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比,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比值是与出血事件相关的唯一独立变量。使用TT比值区分患者有无发生出血,临界值为16.25,灵敏度为31.4%,特异性为94.0%,曲线下面积为0.65。结论 研究表明TT比值>16.25是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评估接受达比加群酯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阿司匹林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87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3例)和实验组(44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达比加群酯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各项凝血指标[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的INR、TT、PT、APTT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实验组患者的INR、TT、PT、AP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栓塞、脑出血、上消化道血发生率分别为2.27%、4.55%、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3%、18.60%、9.30%、11.6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联合达比加群酯方案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效果确切,对比凝血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本研究的样本较少、观察周期较短,存在一些不足,在此处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低剂量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在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收集低剂量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队列研究,检索期限从建库至2021年8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了17篇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效性方面,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低剂量给药后卒中/全身性栓塞、心肌梗死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安全性方面,利伐沙班大出血、颅内出血、全因死亡风险均显著高于达比加群(P<0.05),而两组消化道出血风险无显著差异(P>0.05).亚组分析结果表明:欧洲和北美洲地区,两组卒中/全身性栓塞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利伐沙班大出血风险高于达比加群;亚洲地区,利伐沙班卒中/全身性栓塞发生率低于达比加群,但中国人群中两药无差异;两组大出血风险无显著差异.无论随访时间是否>1年,利伐沙班大出血风险均高于达比加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房颤患者超说明书低剂量给予达比加群的有效性与利伐沙班相似,而达比加群的安全性更高、死亡率更低;由于中国人群纳入的研究数过少,故该结论需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