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尿毒症的效果。方法:选取50例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血液透析,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膜透析。比较两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空腹血糖(FPG)、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白蛋白(Alb)、K~+、Na~+及Cl~-]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透析后,两组Scr、FPG、BUN水平和24 h尿量均较透析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透析后的K~+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FP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的效果优于血液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低血压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低血压发生的临床因素及护理干预对透析低血压的积极作用。方法:选取我科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发生低血压患者51例为观察组,设立同期49例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未发生低血压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Glu、HbAlc、Hb、Scr、BUN、Na+、Alb、TC、TG等指标的变化。同时对两组患者施以个体化的护理干预。结果:首次血透时观察组BUN、Scr明显高于对照组,Ccr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HbAlc、Glu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Hb、Na+、Alb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BUN、TG、Scr、TC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透析性低血压发生与贫血、高血糖、血钠浓度、营养不良等有关,应提倡个体化透析。透析治疗期间加施以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预定的透析目的。  相似文献   

3.
张日赤  冯奕楠 《中外医疗》2013,32(15):98-99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53例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死亡14例,其中心血管疾病6例(42.9%)、脑血管疾病5例(35.7%)、多脏器衰竭2例(14.3%)、消化道出血1例(7.1%)。死亡组血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显著高于存活组,死亡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均显著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甲状旁腺素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肌酐、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多为心脑血管疾病,贫血、高胆固醇症、低蛋白血症均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老年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5月在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120例,以老年患者为研究组,60岁以下患者为对照组,探讨两组患者原发病、合并症及死亡原因。结果:①老年组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的并发症多于非老年组,死亡患者存在合并症的比例更高(P<0.05),心血管事件是老年患者主要死亡病因;②死亡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原发病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45例老年死亡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疾病26例(57.7%),脑血管疾病3例(6.6%)。结论: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并发症多,心脑血管疾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死亡率高于国内水平[1]。  相似文献   

5.
刘富  王东红  朱慧敏 《吉林医学》2010,31(17):2603-2604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及肾性骨病情况。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糖尿病肾病组与其他肾病组间年龄、透析龄、透析频率、血白蛋白(ALB)、血碱性磷酸酶(AKP)、血钙(Ca)、血磷(P)、钙磷乘积(Ca.P)、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尿酸(UA)、二氧化碳结合力(TCO2)、阴离子间隙(AG)及血iPTH进行比较,并探讨iPTH与其他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与其他肾病组比较,糖尿病肾病组年龄较大(P<0.01),ALB、AKP及iPTH较低(P<0.05)。iPTH与高AKP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LB、AKP及iPTH较低,易发生无力性骨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透析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年龄小于60岁终末期肾病患者124例,探讨死亡患者死亡原因以及同期患者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死亡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疾病15例(40.5%),脑血管疾病12例(32.4%),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组患者透析开始时血肌酐水平显著,血脂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透析3个月时血肌酐、血浆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胆固醇、低血浆白蛋白、低血红蛋白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是透析患者主要死亡原因,贫血、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王耿 《河北医学》2015,(3):422-425
目的:观察对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高通量透析的效果并进行分析及对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收治的终末期肾病需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高通量透析组和常规透析组,每组30例,分别进行不同血液透析治疗并观察1年,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治疗1年测定两组患者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浆白蛋白(Alb)、β2微球蛋白(β2-MG)、血红蛋白(Hb)、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脂蛋白A(Lpa)。结果:两组治疗前BUN、Cr、Alb、β2-MG及Hb指标,(P>0.05),无统计学差异。经过治疗后两组中的BUN、Cr均没有显著变化,高通量透析组在治疗6个月后Alb、β2-MG及Hb显著变化,与治疗前相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6个月、1年高通量透析组Alb、β2-MG及Hb明显优于常规透析组(P<0.05)。结论:高通量透析可以改善尿毒症患者血脂紊乱情况,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8.
维持性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及预测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HD)与维持性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死亡原因及死亡预测因素,探讨影响维持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方法选择1999年1月~2004年1月我院维持透析3个月以上的所有尿毒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HD患者177例,CAPD患者2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因诊断、死亡原因及死亡预测因素,记录随访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龄,并记录患者开始透析时的血压、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血肌肝(Scr)、钙磷乘积(Ca×P)、清蛋白(A)、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尿素清除指数(KT/V)等,应用Cox回归分析找出HD组和CAPD组各自的死亡预测因素。结果HD组死亡60例,CAPD组死亡81例,两组病因总体构成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D组与CAPD组死因构成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年龄、BUN、Scr、Ca×P、KT/V是HD组死亡预测因素(P<0.05),A、CHO、BUN、尿量、残肾KT/V是CAPD组的死亡预测因素(P<0.05)。结论HD组与CAPD组死亡主要原因均为心脑血管事件,两组间死亡预测因素构成相似,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采用何种透析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对策.方法:以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为观察组,6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无消化道出血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以及临床各项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血钙(Ca2+)、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肾功能(BUN、Cr)、幽门螺杆菌(Hp)、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透析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抽烟、喝酒、消化道基础疾病史以及辛辣刺激食物食用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过程中吸烟、饮酒、消化道疾病以及不良饮食习惯等均是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另外Hp感染、凝血功能差、肾功能下降、低蛋白、低钙水平以及透析不彻底等也是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上需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2):46-48
目的 比较血液透析和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分为观察组(血液透析滤过)和对照组(血液透析)各15例,对照组使用聚砜膜可复用透析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使用高通量一次性血滤器进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比较两组入组后首次透析前后及透析6个月后血清β2-MG水平、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水平、β2-MG清除率以及透析期间透析充分性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透析6个月后血浆Alb及血清Hb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首次透析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首次透析后及透析6个月后血清β2-MG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首次透析前和对照组;观察组首次透析β2-MG清除率和透析期间透析充分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β2-MG清除效果较好,透析充分性更佳,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1.
腹膜透析患者退出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影响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危险因素。方法对90例规律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退出组(41例)患者中,28例死亡9例改用血透透析,4例失随访。与腹膜透析组(49例)相比,退出组患者透析时间明显偏短(P<0.01),Hb、Hct、Alb明显降低(P<0.01),血肌酐(Scr)偏低(P<0.05),血磷、血钾水平、钙磷乘积、甲状旁腺激素明显偏低(P<0.01),血脂指标(TC、TG、HDL、LDL)偏低(P<0.01,P<0.05),血压(SBP、DBP、MAP)明显偏高(P<0.01)。2组性别、BUN、UA、血钙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患者血白蛋白水平、胆固醇水平、甲状旁腺素水平、平均动脉压是可能影响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白蛋白水平、胆固醇水平、甲状旁腺素水平、平均动脉压是可能影响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实验组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67例,对照组为同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无上消化道出血6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血红蛋白( Hb)、血钙( Ca2+)、血浆白蛋白( ALB)、凝血酶原时间(PT)、肾功能(Cr、BUN)、甲状旁腺激素(IPTH)、幽门螺杆菌(Hp)、每周透析时间等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PLT)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肾功能减弱、低钙、低蛋白、凝血功能差、HP 感染、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透析不充分是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7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血液透析,观察组应用腹膜透析,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临床指标[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磷、血白蛋白(ALB)]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32/35),高于对照组的71.43%(2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B水平高于对照组,BUN、Scr、iPTH、血磷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透析应用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临床指标水平,降低肾功能指标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对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影响。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伴难治疗性高血压患者45例随机分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组(HP组)和单纯血液透析组(HD组)。透析前和治疗8周末分别采血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结果 (1)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H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HP组患者与H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血浆PRA、AngⅡ水平HP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PRA、AngⅡ水平HP组患者与H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较单纯血液透析能明显降低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水平,可使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对老年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干预效果。方法:以46例老年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将入选患者按建档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23例,透析后静注左卡尼汀;对照组23例,透析后静注促红细胞生成素。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低血压发生率及血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水平和平均动脉压水平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低血压发生率(8.70%)显著低于对照组(30.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血清肌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后静注左卡尼汀可有效减少低血压发生,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意外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住院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行MHD治疗的尿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住院将其分为住院组和非住院组。分析患者的原发病、住院原因、导致患者住院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22例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中有81例住院治疗;住院患者的主要原发病分别是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和糖尿病肾病,主要原因分别是肺部感染和心血管疾病;住院组血肌酐(Scr)、白蛋白(ALB)水平均低于非住院组(P0.05),且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Scr、低ALB是老年尿毒症患者住院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肺部感染和心血管疾病是导致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低Scr、低ALB水平是老年尿毒症患者住院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应对此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老年慢性肾衰竭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于我院住院的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高通量血液透析组和常规血液透析组,各40例。两组透析治疗6个月后,测定患者血液中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红蛋白、总蛋白、血浆白蛋白、血钙、血磷、β2-球蛋白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炎症因子检测水平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高通量血液透析组Scr、BUN、Hb、TP、ALB、Ca、P、β2-MG、i PTH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常规血液透析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通量血液透析组患者Hs-CRP、IL-6等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TRF水平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通量血液透析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例数明显少于常规血液透析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作为维持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功能的一种常用透析方式,能够稳定患者的内环境状态,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慢性肾功能不全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症状病因作初步探讨,并应用血液吸附技术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5月~2005年5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6个月以上尿毒症患者60例,对其中28例有皮肤瘙痒症状者作临床分析,并随机分组。观察组14例病人血液透析(HD)同时行血液吸附;对照组14例行常规血液透析。结果瘙痒组患者年龄大于无瘙痒组患者(P<0.05),其皮肤干燥程度较重。瘙痒组患者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显著高于无瘙痒组(P<0.01),瘙痒与性别无关。血液吸附治疗后患者血磷水平显著下降(P<0.01),HD治疗前后血磷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血液透析病人皮肤瘙痒与患者年龄、皮肤干燥程度、透析时间长短、血浆白蛋白、血磷水平密切相关。常规血液透析间断串联血液吸附器治疗瘙痒症状疗效较佳,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刘立群  张春波  王玉姝  赵阳 《吉林医学》2010,31(22):3690-3691
目的:探讨对老年尿毒症透析患者进行持续质量管理的必要性,进一步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老年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血透)和腹膜透析(腹透)期间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尿毒症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其心理状态有关;腹膜透析组并发低蛋白血症高于血液透析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透组的心脑血管合并症高于腹透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存活率腹透结合血透者高于单一方式治疗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做好老年尿毒症患者的持续透析质量及心理管理,加强营养支持和适量运动,适时选择正确透析方式是提高老年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周鹏宇 《海南医学》2008,19(2):92-93
目的 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中、小分子毒素的清除及营养状况的评估.方法 将27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高通量血液透析(HPD)组与常规血液透析(CHD)组,HPD组使用F60高通量透析器,CHD组使用低通量F6透析器,均每周透析2-3次,每次4-5小时,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临床观察.结果 HPD组与CHD组比较,尿素氮(BUN),肌酐(Scr)清除无显著性差异;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白蛋白(ALB)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HPD能有效清除中分子毒素,并能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