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壳聚糖表面修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对诱导树突细胞交叉递呈的影响。方法:采用复乳法制备包裹模型抗原卵清白蛋白(OVA)的PLGA纳米粒,采用高、中、低3种浓度的壳聚糖(chitosan,CS)进行表面修饰。将纳米粒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系树突细胞(BM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MDC表面分子CD80,CD83,CD86,MHC I和MHC II的表达;B3ZT细胞检测纳米粒被BMDC摄取后引起的交叉递呈反应;并用ELISA法检测BMDC分泌的IL-4和IL-12p70。结果:壳聚糖表面修饰PLGA纳米粒可以促进BMDC表达CD80、CD83和MHC I表面分子;增强BMDC对纳米粒包裹OVA的交叉递呈作用;并增加BMDC分泌IL12p70。结论:壳聚糖包覆PLGA纳米粒可以增强BMDC对外源性抗原的交叉递呈作用,可能与其促进BMDC成熟及上调MHC I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探讨非甲基化的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CpG)的脱氧寡核苷酸(oligodeoxynucleotide, ODN)联合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C)治疗和预防黑色素瘤的作用。首先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得到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并将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来源的全抗原与DC共孵育,采用全硫代修饰的CpG ODN作DC免疫刺激剂,制备DC疫苗。通过测定T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靶细胞B16的杀伤作用来评价该疫苗的体外免疫活性。将疫苗经小鼠腹腔注射,观察其治疗和预防小鼠黑色素瘤的效果。所有动物实验均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IACUC)的指导和标准下进行。结果显示, CpG ODN和肿瘤抗原联用致敏的DC疫苗能够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并提高活化的T淋巴细胞对靶细胞B16的杀伤活性。体内实验表明,无论是治疗实验还是预防实验, DC疫苗组的平均瘤重和瘤体积均低于PBS对照组。实验结果证明基于CpG ODN和黑色素瘤肿瘤抗原制备的DC疫苗对肿瘤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为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一种有效的结肠癌免疫治疗方案.方法 将28例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8例,术后行3个周期自体结肠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瘤苗治疗和常规化疗;对照组20例,术后无辅助治疗,只接受常规化疗.随访2组的生存情况.结果 DC瘤苗接种后,2例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7.3~38.3 ℃,未予特殊处理体温降至正常.1例患者在瘤苗注射第4天出现直径约为1.5 cm的皮肤红晕,2 d后自行消退.未观察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至随访截止日期,试验组8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1例,远处转移1例,复发合并转移1例,死亡2例.对照组20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4例,远处转移3例,复发合并转移4例,死亡9例.试验组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为45.3%,对照组为21.5%,Log2rank时序检验显示DC组患者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87.5%、75.0%和95%、75%、5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瘤苗治疗安全可行,能延缓结肠癌根治术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成为结肠癌新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食管癌肿瘤可溶性抗原(TSA)和超抗原(SEC)构建肿瘤疫苗,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诱导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CTLs),对肿瘤细胞进行体内外杀伤作用研究,以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经肿瘤疫苗作用,进行体外培养,诱导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实验测定效应细胞杀伤活性;建立小鼠移植瘤模型,用肿瘤疫苗进行干预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经肿瘤疫苗刺激的淋巴细胞组诱导的CTLs对靶细胞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单纯淋巴细胞组(P<0.05),对TSA来源的食管癌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体内研究发现肿瘤疫苗能显著减轻小鼠荷瘤负担,延长生存期。结论肿瘤可溶性抗原与超抗原SEC构建的肿瘤疫苗能产生高效特异性的抗肿瘤效果,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免疫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将A20淋巴瘤细胞,反复冻融,获得肿瘤细胞裂解物的抗原肽,以来源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热休克蛋白70(HSP70)第407-426(mHSP70407~426,M)的两段串联重复序列M2小肽为佐剂,通过双功能偶联试剂戊二醛偶联制备肿瘤细胞疫苗A20-M2,偶联产物在体外修饰未成熟的DC,通过检测负载肿瘤细胞抗原的DC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以及抗原来确定被修饰DC细胞的成熟度,获得成熟DC即获得DC疫苗。用A20-M2与DC两种疫苗联合给药治疗小鼠,实验结果显示,激发的免疫应答对于A20肿瘤攻击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与PBS阴性对照组比较,平均肿瘤重显著降低(P<0.01),通过ELISA法,从小鼠血清中检测到高滴度抗细胞裂解物类抗体,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显示疫苗联合给药后能够有效的刺激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A20-M2能够有效的刺激DC细胞成熟,A20-M2与成熟DC细胞联合给药能够有效的抑制小鼠A20淋巴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纳米炭在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68例行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纳米炭组与对照组,各84例。纳米炭组先于肿瘤周围注射纳米炭再行根治术,对照组常规行根治术。比较2组清扫的淋巴结数目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纳米炭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每例检出淋巴结数目分别为(26.27±12.69)、(13.86±8.87)枚(P<0.05),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42%、13.23%(P>0.05);纳米炭组淋巴结黑染率为42.86%,黑染淋巴结的转移几率明显高于未黑染淋巴结(18.39%vs.6.19%)(P<0.05);纳米炭组黑染的转移淋巴结占转移淋巴结总数的69.05%。结论:纳米炭能明显提高结肠癌根治术中的淋巴结清除数量,对淋巴结清扫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探讨N-三甲基壳聚糖包衣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对诱导树突细胞交叉递呈的机制。方法: 复乳法制备PLGA纳米粒并用N-三甲基壳聚糖(N-trimethyl chitosan,TMC60)进行包衣,分别包载模型抗原卵清白蛋白、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标记的卵清白蛋白(FITC-OVA)。将TMC60包衣和未包衣的纳米粒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系树突细胞(murine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MDC对纳米粒子的吞噬动力学及BMDC表面分子CD83,MHCI和MHCII的表达;B3Z T细胞检测纳米粒被BMDC摄取后引起的交叉递呈反应。结果:TMC60包衣PLGA纳米粒可以促进BMDC吞噬作用;促进BMDC表达表面分子CD83和MHC I;增强BMDC对纳米粒包载抗原的交叉递呈作用。结论:TMC60包衣PLGA纳米粒可增强BMDC对外源性抗原的摄取及交叉递呈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负载EB病毒潜伏膜蛋白(EBV-LMP2)基因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体内激活的细胞毒T细胞(CTLs),在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体内对人鼻咽癌(NPC)细胞株CNE-2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人外周血来源的单核细胞(PBMC)经细胞因子扩增培养为成熟DC,rAd-EBV-LMP2重组腺病毒转染DC制备疫苗,对疫苗进行致瘤性检测;采用人外周血T细胞悬液腹腔注射建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hu-PBL-SCID)模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T细胞组、未转染DC组、LMP2-DC组.末次免疫7d后,接种CNE-2细胞,观察小鼠成瘤率、成瘤潜伏期、肿瘤体积及重量;定期检测小鼠血清中人IgG水平;测定小鼠脾淋巴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淋巴细胞(CTL)活性.结果 rAd-EBV-LMP2-DC疫苗接种于小鼠体内未见肿瘤形成,脾、肺、肝和肾等器官未出现肿瘤病变;小鼠血清均检测出人IgG,hu-PBL-SCID嵌合模型重建成功;LMP2-DC组肿瘤的潜伏期明显延长,肿瘤生长速度、体积及重量显著减小(P<0.01),且LMP2-DC组小鼠脾淋巴细胞显示出对肿瘤细胞强大的杀伤活性(P<0.01).结论 EBV-LMP2-DC疫苗能在hu-PBL-SCID小鼠体内诱导产生强大的CTL反应,保护小鼠免受肿瘤细胞的攻击,对肿瘤细胞具有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mB7.1-GPI膜表面修饰的结肠癌细胞疫苗,并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方法将mB7.1-GPI融合蛋白锚定于小鼠结肠癌细胞膜上,制备结肠癌细胞疫苗,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该蛋白的细胞膜锚定效果;建立C57BL/6小鼠结肠癌模型,检测mB7.1-GPI融合蛋白肿瘤疫苗对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作用。结果 mB7.1-GPI融合蛋白可锚定在小鼠结肠癌细胞膜上,并有效刺激小鼠脾细胞增殖和分泌IL-2和IFN-γ,mB7.1-GPI膜表面修饰的结肠癌细胞疫苗能够显著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并延长其生存期。结论 mB7.1-GPI融合蛋白制备的结肠癌细胞疫苗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用于结肠癌的治疗和预防的新型疫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6(LGR6)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和侵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在结肠癌细胞株SW480细胞中构建低表达LGR6的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LGR6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用Western Blot检测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LGR6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42±0.08)、(1.12±0.08)、(1.13±0.31),转染LGR6 siRNA的SW480细胞LGR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转染后24、48、72 h时实验组细胞增殖活性[(0.24±0.04)、(0.27±0.06)、(0.45±0.08)、(0.63±0.09)]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0.22±0.03)、(0.40±0.05)、(0.92±0.07)、(1.32±0.11)]和空白对照组[(0.26±0.04)、(0.42±0.07)、(0.94±0.09)、(1.21±0.12),均P<0.05].下调LGR6表达可促进结肠癌细胞Bax和Cleaved caspase 3蛋白的表达,并抑制结肠癌细胞βcatenin和c-Myc蛋白的表达(均P<0.05).结论 下调LGR6可能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并促进结肠癌SW480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HT-29中肿瘤干细胞干性标记物CD44蛋白受阿司匹林不同药物浓度的影响变化,从而探讨阿司匹林是如何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方法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检测结肠癌细胞系SW-480、HT-29中CD44的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浓度阿司匹林(0、2.5、5.0、10.0 mmol/L,即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作用下,CD44在COX-2阴性表达的SW-480细胞及COX-2高表达的HT-29细胞表达影响。结果 SW-480、HT-29中存在CD44阳性细胞,2种细胞表达的CD44荧光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阿司匹林能抑制结肠癌细胞系SW-480、HT-29中CD44的表达,且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P<0.05),2种细胞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细胞系SW-480、HT-29中存在CD44阳性细胞,阿司匹林能抑制肿瘤干细胞干性标记物CD44的表达,其抑制可能是通过COX-2及非COX-2途径,该抑制作用可能是阿司匹林能预防结肠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结肠癌浸润转移的病变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L SAB法检测 30例正常结肠组织及 82例结肠癌标本中胶原 (Col) 、层粘连蛋白 (L N)、纤维粘连蛋白 (FN)的表达。结果  30例正常结肠组织的腺体周围基底膜结构均匀、完整 ,基本无间质增生。 82例结肠癌组织中腺体周围基底膜结构遭到明显的破坏 ,呈断线状、条索状、甚至碎片状表达 ,且有不同程度的间质增生。 Dukes C/ D期 (5 3.7% )和低分化 (37.8% )的结肠癌组基底膜明显缺损和间质明显增生程度大于 Dukes A/ B期和中高分化的结肠癌组 (P均 <0 .0 5 )。术后0 .5 a内死亡组 (19.5 % )基底膜明显缺损重于 0 .5~ 5 a及 5 a以上生存组 (P均 <0 .0 5 ) ,而间质明显增生在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结肠癌恶性程度的高低与其腺体周围基底膜结构是否完整有必然联系 ,其浸润转移首先破坏基底膜。细胞外间质纤维组织的增生一方面可为癌细胞的浸润生长提供依托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机体对抗和限制肿瘤转移的一种趋势。提示 Col 、L N、FN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以作为临床判断结肠癌恶性程度、淋巴转移趋势及评估其预后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纳米氧化锌(ZnO)颗粒对远紫外光(UVB)照射人皮肤HACaT细胞株凋亡的影响.方法 实验细胞分为对照(A)组、纳米ZnO共培养(B)组、UVB照射(C)组和UVB照射ZnO共培养(D)组.采用均匀沉淀法合成纳米ZnO颗粒并运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其进行表征.使用310 nm UVB照射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观察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Western blot观察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相关X蛋白(Bax)表达.结果 经SEM表征,ZnO颗粒平均粒径为(40±6)nm.纳米ZnO孵育细胞不会影响细胞的增殖,也不会导致细胞发生显著的凋亡;UVB照射细胞能抑制细胞增殖并导致细胞发生大量早期凋亡,而纳米ZnO能显著降低UVB照射细胞抑制率及凋亡率(P<0.05).结论 纳米ZnO能很好的保护HACaT细胞免受UVB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化学组成的纳米颗粒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别以纳米活性炭(ACNP)、纳米二氧化硅(SiO2)和纳米二氧化钛(TiO2)100,200,400,800和1600mg·L-1悬液作用BGC-823细胞24,48和72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比色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ACNP100mg·L-1,纳米SiO2200mg·L-1,纳米TiO2200mg·L-1作用BGC-823细胞24h,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纳米SiO2和纳米TiO2100,200,400mg·L-1作用细胞24h后,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ACNP、纳米SiO2和纳米TiO2100,200mg·L-1作用细胞48h后,用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结果 ACNP,纳米SiO2和纳米TiO2均能明显抑制BGC-823细胞的增殖,作用72h后的IC50分别为874.2,676.2和883.5mg·L-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纳米SiO2100~800mg·L-1组LDH漏出量均显著升高,并呈浓度依赖性(r=0.9751,P<0.01),而纳米TiO2100mg·L-1作用细胞24h,LDH漏出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随着作用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各组LDH漏出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CNP100mg·L-1作用24h后,细胞出现细胞质浓缩、细胞核固缩和裂解。纳米SiO2200mg·L-1和纳米TiO2200mg·L-1作用24h后均出现细胞坏死。纳米颗粒ACNP,SiO2和TiO2作用组均可见纳米颗粒进入细胞及线粒体损伤。纳米SiO2100mg·L-1和纳米TiO2100mg·L-1作用24h,细胞坏死率与正常对照组(4.59±1.20)%相比显著升高(P<0.01),分别为(39.40±1.72)%和(14.12±0.90)%(P<0.05);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ACNP,纳米SiO2和纳米TiO2100和200mg·L-1作用细胞48h后,S期细胞增多,G0/G1期细胞减少,细胞碎片增多;ACNP组亚二倍体细胞增多。结论 ACNP、纳米SiO2和纳米TiO2能够抑制BGC-823细胞的增殖。ACNP可诱导细胞凋亡。纳米SiO2和纳米TiO2能损伤细胞膜,造成以细胞坏死为主的毒性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参麦注射液联合羟基喜树碱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人结肠癌细胞株(CW-2)细胞分为4组,即空白、参麦、羟基喜树碱、联合用药组.分组后的CW-2细胞培养12 h,制得条件培养液,条件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并用细胞培养小室检测其细胞迁移活性.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其他3个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g85A DNA疫苗对移植性小鼠膀胱肿瘤的免疫治疗影响。方法将5~6周龄T739小鼠随机分成Ag85A DNA疫苗组(pcDNA3.1-Ag85A组)、空白质粒组(pcDNA3.1组)、生理盐水组和卡介苗组(BCG组)4组,将生长旺盛的BTT739小鼠膀胱肿瘤细胞接种于各组小鼠左后肢内侧皮下,每只1×106个细胞,荷瘤第7、14和21天于小鼠右后肢肌肉分别注射0.1mL pcDNA3.1-Ag85A,pcDNA3.1,生理盐水或BCG。荷瘤第28天处死小鼠,剥离肿瘤称重,依据公式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荷瘤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数量。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荷瘤小鼠血清干扰素(IFN)-γ含量。结果Ag85ADNA疫苗组肿瘤生长抑制率和T细胞亚群数量检测较空白质粒组和生理盐水组均无增高,Ag85A DNA疫苗组血清IFN-γ水平较空白质粒组和生理盐水组有所增高,但尚达不到BCG的效果。而空白质粒组和生理盐水组之间未见有意义的变化。结论尚不能认为肌肉注射Ag85A DNA疫苗可以有效提高移植性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王二丽  刘会鹏 《淮海医药》2021,39(3):255-258
目的:研究腹腔镜与开腹结肠癌根治术治疗老年局部进展期结肠癌的疗效及预后观察.方法:回顾分析某院就诊的93例结肠癌老年患者病例,接受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50例患者纳入A组,接受开腹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43例患者纳入B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2组随访期间血清癌胚抗原(CEA)、结肠癌...  相似文献   

18.
肿瘤疫苗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3):309-309
肿瘤疫苗是应用特异性的、具有免疫原性的肿瘤抗原,激活、恢复或加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反应,清除残存的和转移的肿瘤细胞。肿瘤疫苗包括很多肿瘤抗原制剂,从整体肿瘤、肿瘤细胞的裂解物,纯化或合成的肿瘤多肽、肿瘤抗原的cDNA密码,或抗个体型抗体。肿瘤疫苗目前尚未用于健康人的肿瘤预防,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目前可将肿瘤疫苗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用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对肿瘤进行细胞免疫治疗.随着对TIL所识别的肿瘤抗原的认识,这些抗原被制成各种疫苗,这些疫苗可以单用或与树突状细胞(DC)联用来抗击肿瘤.本文综述了过去18年来细胞免疫治疗的发展和对肿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结肠癌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血浆胃泌素-17(G-17)及环氧合酶(COX)-2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结肠息肉(结肠息肉组)、结肠癌(结肠癌组)和结肠镜检查阴性患者(对照组)各60例,通过13C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G-17水平及免疫组化法检测COX-2的表达.结果:结肠息肉组、结肠癌组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肠息肉组高于结肠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组中HP阳性者血浆G-17水平均高于HP阴性者,在结肠息肉组和结肠癌组中,HP阳性者的COX-2的阳性表达率高于HP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结肠息肉、结肠癌中的正常腺上皮细胞、非典型增生的腺上皮细胞及癌细胞中的胞浆中,均可见COX-2的阳性表达,呈黄色至棕黄色颗粒.结论:HP感染可能通过影响血浆G-17及COX-2的水平在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