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气”之名,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此处“胃气”之原意,是指脉象中之“胃气”,也即是《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说的“脉弱以  相似文献   

2.
所谓胃气,不仅是指胃的生理功能,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同司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的过程,以养五脏气,为气血生化之源,共为后天之本,故胃气可认为是"脾胃之气".<内经>最早提出了"胃气"学说,<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壮,五脏之腑皆壮",<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禀于胃,以养五脏气",<灵枢?五味>"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论点,是从生理上说明了"胃气"是维持人的生理功能乃至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等论点,则是从病理上强调了"胃气"在疾病发生与转归过程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涵盖"精气神"三宝,即"人以胃气为本",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常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脉的胃气指脏腑气血功能状态的外在间接表现,义同东桓所谓"脉贵有神"之"神"。狭义胃气,即胃中水谷精气,"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历代医家强调顾护胃气《,伤寒论》令人称道,施药不离参、姜、枣、草,经方皆为护胃、和胃之方;现代医学治疗亦难离胃气,肠内营养实为保胃气质举措。  相似文献   

4.
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是人体营卫气血之源,人之死生,决定于胃气的有无,故谓之“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机体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依靠饮食物的营养,在《灵枢·玉版》云:“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其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玉机真藏……  相似文献   

5.
1 《金匮要略》有关诊脉部位和脉象种类1.1 诊脉部位《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主要是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各篇以直言寸口者为多,凡言脉而未标明部位的,亦皆指寸口。那么,寸口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呢?《素问·五脏别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更进一步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食欲的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五脏别论》谓"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素问·平人气象论》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又谓"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相似文献   

7.
明代杰出医家张介宾作为先天肾命学说的集大成者而受到后世越来越广泛的推崇。与此恰成对照的是,张氏对后天脾胃学说的重要贡献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兹不揣谫陋,略作探讨。挂一漏万之处,尚盼同道教正。祖述《内经》发皇古义脾胃学说奠基于《内经》,而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素问·玉机真脏论》)“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脉无胃气亦死。”(《素问·平人气象论》)张介宾之论治脾胃也,一一以《内经》为依归,而处处突  相似文献   

8.
再谈脉诊为何独取寸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脉诊病早在《周礼》上便有“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而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的记载。切脉法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所记载的脉诊部位有遍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尺肤诊法等。同时,《素问·五脏别论》[1]中说:“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也就是说,《内经》为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提出做了铺垫。其后的《难经》继承并发展了《黄帝内经》中的脉学理论,如《难经》第一难中指出:“…  相似文献   

9.
正传统中医无论是治病还是调养身体都非常注重"胃气"。"胃气"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常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又如《素问·五脏别论》日:"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曾说:"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养老奉亲书》认为,"脾胃者,五脏之宗也",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  相似文献   

10.
在《内经》中代有二义 :一是脾的正常脉象。《素问·宣明五气》曰 :“五脉应象 :肝脉弦 ,心脉钩 ,脾脉代 ,肺脉长 ,肾脉石 ,是谓五脏之脉。”唐·王冰释 :“代 ,软而弱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曰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 ,弱多胃少曰脾病 ,但代无胃曰死。”清·高士宗释 :“代  相似文献   

11.
姬同超  孙继红  王荣 《光明中医》2008,23(6):842-842
“胃气”是对脾胃机能的高度概括及其在有关方面的反映。《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脏腑的功能状况,气血的盈亏盛衰,神气的有无,色泽的荣枯,声音强弱,食欲好坏,脉象盛衰,疾病的转归预后  相似文献   

12.
生长壮老死 ,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衰老与死亡是人类生理过程的必然归宿。本文从机体的生理角度 ,探讨中医对死亡机理的认识。1 无胃气《素问·平人气象论》说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 ,胃者 ,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 ,逆者死。”这是因为“胃者 ,水谷之海 ,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 ,藏于肠胃 ,以养五脏气” ,“五脏者 ,皆禀气于胃 ,胃者五脏之本也”。可见 ,无胃气即无营养供给 ,五脏六腑失其所养 ,功能活动因而停止 ,生命也就完结了。而无胃气往往是因各种疾病导致胃气受损的结果。若因衰老所致的无胃气 ,则是全身衰竭 ,其死因就不是…  相似文献   

13.
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胃气在于人体,犹如树之有根,水之有源,故《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中藏经》亦曰:“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这说明胃气对人体的生命与健康是胃切相关的。汉末医学家张仲景和后世许多著名医家都非常重视“保胃气”,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气口即寸口 ,《素问·五脏别论》说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曰 :胃者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 ,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 ,皆出于胃 ,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则进一步指出 :“十二经皆有动脉 ,独取寸口 ,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然。寸口者 ,脉之大会 ,手太阴之动脉也。”这是祖国医学关于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阐释。而现在一般的观点认为 ,诊脉独取寸口主要是因为寸口脉简便易取 ,而遍诊法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而逐渐被独取寸口所取代。此外 ,中医学在长期医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关于寸…  相似文献   

15.
脉诊刍议     
脉诊,亦称切脉或按脉,始见于《内经》,是祖国医学“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寸口诊法站载于(索问·五睑别论》,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我于胃以养五脏气,气D亦大阴也,是五脏六腑之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气口,亦称寸口或脉口.春秋战国时期秦越人,在《内经)基础上加深研究,取其脉的精毕,对脉学大有发挥.西晋·王叔和更进一步选取(内经》、《难经》及张仲景、华访有关脉学的论述,结合临床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脉象、脉理加深研究,著有《脉经》,将五脏六用在两手寸关尺明…  相似文献   

16.
从肾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辨证治疗中,我们探索出"从肾论治"一法,以弥补常规分型的不足,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择要介绍如下。卫理论依据《素问·五脏别论》篇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人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强调了"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脾胃论》曰:"脾主五脏之气,肾主五脏之精,皆上奉于天,二者俱主生化以奉升浮,是知春生更长皆从目中出也",论述了胃与肾在生理上的相互作用及关系。"肾为胃关",关闭不利,则气逆而上行,故为…  相似文献   

17.
脾胃学说的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永国 《河南中医》2007,27(10):33-33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送,逆者死。”张仲景曰:“四季脾王(旺)不受邪。”金元医家李东垣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其在《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  相似文献   

18.
陆宁  施航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6):452-452
所谓"胃气",是脾胃之气的统称,泛指以胃肠为主的消化功能。脾胃之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历代医家都有详细的记载。《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六腑之本也。"张景岳说:"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  相似文献   

19.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依赖胃气。"顾护胃气"思想起源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相似文献   

20.
胃腑与五脏相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所以五脏六腑中皆有脾胃之气。凡脏腑、声色、舌脉、形体无不皆有胃气。正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所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的病变多影响五脏,而五脏病变又多与胃腑相关.正如李东垣所云:“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临床中因胃气虚弱,营血亏乏而发生心病者屡见不鲜;土壅木郁而致肝病者亦比比皆是;胃弱,土不生金,肺失所养,常可致肺病;胃虚,土不制水,则水泛又多致肾病。等等。故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着重提出了“胃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