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柯楠 《安徽医药》2002,6(3):61-61
小儿肠套叠通常治疗方法为放射线透视下钡剂灌肠复位及手术治疗.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我院近几年来收治肠套叠患儿32例.B超引导下的水压灌肠复位成功29例,治愈率为90.6%%.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避免手术、麻醉带来的并发症,减少放射线透视下灌肠复位对人体辐射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2.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427例(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院自1985年10月至198T年5月利用B超诊斯和日超监税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427例,B超诊断准确率达100%,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达96%.B趣诊断和灌肠复位无损伤性,治疗中患儿避免了X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B超监视下诊断和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4年12月对门诊可疑肠套叠患儿行超声检查,提示有同心圆征212例,男125例,女87例,同时在超声监视下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结果:212例确诊肠套叠,诊断准确率99.5%,204例经水压灌肠复位成功,成功率96.2%;8例手术治疗。结论:与X线监视下空气、钡盐灌肠相比,患儿避免了X线的损害,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准确率达99.5%,而水压灌肠整复压力较平稳,复位过程影像清晰,复位标准明确,复位成功率高,技术简易,易于掌握,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监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36例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例。其中对照组患儿均采用X线下空气灌肠治疗,实验组患儿采用超声监测水压灌肠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66例患儿复位成功,成功率为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94%(P〈0.05);实验组患儿复位所需时间较短,63.64%的患儿复位所需时间〈0.5 h,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监测水压灌肠是治疗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的一种非手术方法,具有安全性强和成功率高等优点,可有效替代传统的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术,以减少对患儿的伤害,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的临床治疗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并在监视下进行水压灌肠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肠套叠患儿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儿均经B超诊断为肠套叠,然后观察组应用B超监视下行水压灌肠治疗,而对照组应用X线监视下进行空气灌肠治疗,记录B超检查小儿肠套叠的有效性,并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成功率。结果本组90例B超诊断为肠套叠的患儿,确诊率为100%。观察组复位成功率为93.33%,对照组复位成功率为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肠套叠的患儿来说,应用B超进行诊断确诊率高,且无辐射,并在B超引导下进行水压灌注整复,成功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郭陵  王卓  丁发辉 《江西医药》2014,(12):1560-1561
目的:探讨处理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彩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方案。方法针对彩超、查体、体征符合后,确诊23例小儿急性肠套叠患儿,在彩超监视下行温盐水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结果其中22例患儿成功复位,1例转急诊手术治疗,治疗中无患儿出现发生肠穿孔和误吸等情况发生。结论早期在超声监视下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疗效显著,复位成功率高,且无损伤,避免手术创伤。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彩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较之X射线下空气灌肠有一定优势。基层医院掌握此项技术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超声诊断的价值及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的疗效。方法总结分析我院普外科经超声诊断并在超声监视下进行水压灌肠复位32例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资料。结果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准确率100%,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100%。结论超声检查对肠套叠早期诊断明确,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方法简便、复位率高、安全性好,应作为小儿急性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合分析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在小儿肠套叠复位治疗中的价值,更好的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治疗的1056例小儿肠套叠复位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在小儿肠套叠复位治疗,观察患者的一次复位成功率以及复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等临床观察指标。结果经实验数据结果显示,患者的术中腹痛减轻时套叠包块退却、移动,且体积出现明显的缩小或消失,一次性复位成功率较高,且血清CRP阳性率、发热以及腹泻等情况发生率较低。结论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在小儿肠套叠复位治疗效果显著,可在短时间内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并且能显著降低患者CRP阳性率、发热率及腹泻率,提高患者一次性复位成功率,缩短复位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综合分析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在小儿肠套叠复位治疗中的价值,更好的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治疗的1056例小儿肠套叠复位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在小儿肠套叠复位治疗,观察患者的一次复位成功率以及复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等临床观察指标。结果经实验数据结果显示,患者的术中腹痛减轻时套叠包块退却、移动,且体积出现明显的缩小或消失,一次性复位成功率较高,且血清CRP阳性率、发热以及腹泻等情况发生率较低。结论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在小儿肠套叠复位治疗效果显著,可在短时间内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并且能显著降低患者CRP阳性率、发热率及腹泻率,提高患者一次性复位成功率,缩短复位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B超监视下盐水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效果。方法:B超监视下盐水灌肠治疗60例小儿肠套叠。采用德国产超声诊断仪,600-1000ml温生理盐水灌肠,压力为6-8kPa,复位时间多在10min内。结果:B超可显示注水全过程。52例一次复位成功,5例二次复位成功,3例复位失败改行手术治疗痊愈。灌肠过程中无肠破裂发生。结论:本法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成功率高、安全可靠,避免了患儿暴露于放射线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对超声诊断的36例肠套叠患儿在超声监视下进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结果诊断符合率100%,首次水压灌肠成功32例,再次灌肠成功2例,手术治疗2例。结论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成功率高,无创伤性,操作简便,经济,可作为小儿肠套叠复位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超诊断和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方法和价值。方法通过对234例可疑肠套叠患儿行超声检查,诊断的67例为肠套叠,进行超声引导水压灌肠治疗。结果进行水压复位59例,成功54例;成功率91.5%,失败的5例,经手术证实均为肠套叠,其中三例时间超过48h。结论超超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疗效满意、操作简便、易行,成功率高,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3.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婴幼儿肠套叠2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婴幼儿肠套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9年9月本院收治的216例肠套叠婴幼儿,采用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结果:216例患儿中206例复位成功,10例手术,成功率为95.4%。结论: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是一种简单,安全,实用的方法,值得在各医院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后,用含有康复新液的灌肠液对复位后肠道黏膜修复的影响。方法 120例肠套叠患儿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应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成功复位,对照组应用普通灌肠液,治疗组灌肠过程中应用康复新液。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灌肠复位后首次大便菌落计数、大便潜血及复位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灌肠复位后首次大便菌落计数比较,治疗组明显减少(P<0.05);灌肠复位后,并发症及血便次数比较,治疗组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康复新液可以成为水压灌肠复位治疗肠套叠的重要辅助手段,可显著促进灌肠后肠道黏膜修复,减少肠套叠复位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之间收录的80例小儿肠套叠采取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进行水压灌肠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的80例患者,灌肠复位成功率为97.5%(78/80),而治疗中无患儿出现发生肠穿孔和误吸等情况发生。结论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治疗小儿肠套叠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灌肠复位的成功率也高,整个操作的自动化程度高,是一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安全、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在诊治小儿肠套叠的效果比较。方法对50例小儿肠套叠患儿在B超下温盐水灌肠复位,49例小儿肠套叠患儿采用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对比分析疗效及安全性。结果B超下温盐水灌肠复位疗效及安全性优于X线下空气灌肠复住肠套叠。结论小儿肠套叠复位应首选B超下温盐水灌肠复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肠套叠(ITS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对小儿肠套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我院98例行B超及X线平片检查并经手术或灌肠确诊的ITST,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给予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治疗;观察组49例给予超声监测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B超诊断正确98例,符合率100.00%;观察组的复位成功率为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9%(P<0.05),两组复位失败共13例占13.27%(13/98),后均行手术治疗成功;而观察组复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20%(P<0.05),两组患儿均积极手术治疗并痊愈出院。结论 B超诊断ITST准确性高、方法简便、迅速、无创伤、安全、疗效好、无辐射。B超不仅可作为诊断肠套叠的方法,而且可在实时超声图像的监视下进行复位,且复位率高,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和水压灌肠复位的疗效.方法:对比分析128例采用空气灌肠复位和116例采用水压灌肠复位小儿急性肠套叠复位成功率,复位时间,复发率,穿孔率,恢复时间.结果:空气灌肠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在复位成功率,复发率,穿孔率和恢复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二者只在复位时间上有所差异,空气灌肠时间短于水压灌肠时间.结论:空气灌肠复位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均是安全的、有良好的疗效.空气灌肠在操作方便性方面更有优势,但患儿暴露在放射线下,对健康有一定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小儿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及其系膜套入其近、远端肠腔内引起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儿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并多见于肥胖健康婴儿,临床上以阵发性哭吵、反射性呕吐、便血、腹部包块为主要表现。以往多行手术治疗,对患儿有一定损伤,而且费用高,为了减少手术复位的痛苦和创伤,新余市人民医院儿外、泌外科开展了B超下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方法新余市人民医院儿外、泌外科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开展实施超声监视下行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59例。结果本组59例肠套叠均复位成功,且无并发症出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肠套叠患儿安全无并发症,缩短了病程,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肠套叠患儿彩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整复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50例患儿,采用彩超仪下行水压灌肠整复,并结合灌肠过程中护理、饮食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统计复位成功率及所发生的并发症。结果首次复位成功率88.0%,复位总成功率为96.4%,3d内复发20例,再次水压灌肠整复,所有患儿无一例出现肠穿孔、呕吐物误吸等并发症。结论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弥补了以往治疗方式的不足,减轻患儿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